释迦牟尼佛广传(下)

释迦牟尼佛广传(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释迦牟尼
  • 佛传
  • 历史
  • 宗教
  • 文化
  • 人物传记
  • 经典
  • 下部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简单易读的鉅作,宛若史诗的经典,十五年后绝美再版
  唯一一部完整讲述佛陀108次生世累劫的经历
  追寻人生的应对与顿悟,就从释迦摩尼的故事开始

  麦彭仁波切的完满之作,索达吉堪布的浅显译笔,
  世间的因果循环,苦海的应对引导,都有佛陀来指引!


  浩瀚的佛教经典中,蕴藏无数超越现今文明的科学思维与人文智慧,这部《释迦牟尼佛广传》共47万字,分上下册精装,是目前唯一一部讲述佛陀累生累世的经历与故事的书籍,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的完整传记。所有故事均选录自大藏经的菁华,横跨了无数个世纪,让我们了解生生世世的过程如何发生。由藏传佛教界备受推崇的麦彭仁波切(西元1846-1912,旧译为宁玛巴大师,莲花生大师曾说麦彭仁波切将是文殊菩萨转世)讲述撰写,并由宁玛派大堪布索达吉译成现代汉语。

  麦彭仁波切博学广闻,将佛陀的故事做各品目的撰写。书虽然大部,但每篇故事不长,在索达吉堪布流畅译笔下,阅读极为容易,宛若小说故事。使得藏传佛教弟子心目中,如同一部法典,是每一位佛教徒都必须阅读的书籍。在西藏大昭的墙上,绘有大幅的唐卡壁画,就是为了记载、讲述书中所记录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原为印度王子悉多在荣华富贵中,深感人生无常多苦,遂出家修行,开悟成佛。在根本上,佛法不尚空谈,最重实践。而佛陀在过去的生生世世以来,就是以自己的生命言行演绎佛法,示现众生。

  为了让读者能借由佛像艺术之美、加深体悟广传的微妙法旨,在书中我们选录许多珍贵图片。这些图片分别由震旦文教基金会陈永泰董事长珍藏提供、吴文成先生导引解说,而长河艺术博物馆馆长黄英峰先生,多年来费心请西藏画师临摹大昭寺佛陀历生事蹟的壁画,一张张精致唐卡亦收录本书中。因此,在这部《释迦牟尼佛广传》广传中,读者不仅能从详述佛陀事蹟的故事获得启发,更能借由佛像和唐卡细细观想,心领神会,深刻体察丰富的佛教文化与美学内涵。

  广传里的非凡事蹟,无一不令人深省;神奇殊胜与不可思议的言行,都是佛陀在亲身说法与实证修行。这部殊胜难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绝版多年,如今,十六年来在许多读者的企盼询问下,绝美复刻再版,让超越时空的真理重新深刻在每一个有着佛性的子弟心中。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佛教历史与思想的图书简介,内容丰富,旨在吸引对佛教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 书名:《觉悟之路:菩提树下的智慧启示》 图书简介 在这个信息洪流、心灵迷惘的时代,对生命意义与终极关怀的探寻从未停止。本书《觉悟之路:菩提树下的智慧启示》,并非简单地复述古代典籍,而是深入剖析了佛教自其诞生之初,如何以一种超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塑造了数千年来东亚乃至世界文明的精神面貌。本书聚焦于佛教思想的核心精髓,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条清晰、深刻的“觉悟之路”,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智慧的源泉。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佛教哲学的基石、修行方法的实践指导,以及佛教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融合。我们力求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又符合现代人理解习惯的叙述方式,呈现一个立体、生动的佛教世界。 第一部分:源起与奠基——释迦牟尼教法的核心 本书首先追溯了佛教的起源,深入解读了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所经历的“四门游观”与“出离”的决定,这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深刻洞察。我们详尽阐述了“四圣谛”——苦、集、灭、道——这一佛教教义的基石。本书认为,对“苦”的彻底认知,是开启智慧的第一步,而非消极的悲观主义。如何系统地理解缘起法,揭示万物相互依存、无常变化的本质,是本书论述的重点之一。 我们花了大量篇幅探讨“无我”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个体身份的构建日益复杂和固化,“我执”成为诸多烦恼的根源。本书通过对阿那般那(Anapanasati,安般念)等基础禅修方法的解析,引导读者从体验层面去观照“我”的虚妄性,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感。 第二部分:修行之道——戒、定、慧的实践蓝图 佛教的实践体系是其最具操作性的部分。《觉悟之路》将“戒、定、慧”三学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戒律的现代意义: 我们探讨的“戒”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自我约束与伦理规范的现代体现。它关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书中深入分析了五戒在现代职场伦理、人际关系处理中的指导作用,强调戒律是培养正念的土壤。 禅定的深度探索: 禅定(Samadhi)是通往内心宁静的桥梁。本书不仅介绍了基础的止观禅修,更阐释了禅定如何作为一种心智训练,提升我们的专注力与洞察力。我们援引了关于不同入定层次的描述,并提供了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读者的入门引导,强调“随时随地”保持正念的重要性。 般若的智慧闪耀: 般若(Prajna,智慧)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本书通过对《心经》、《金刚经》等核心经典的精妙解读,揭示了“空性”的真正含义——它不是虚无,而是可能性、是圆满的展现。我们将空性与量子物理学的某些观点进行对比(仅作类比阐释,不作等同),以期激发当代读者的哲学思辨。 第三部分:流变与融合——佛教在东亚的生命力 佛教的历史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与不同文化碰撞中不断焕发生机的过程。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野投向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 从印度到中土: 我们细致考察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进行深刻的对话与融合。这种融合催生了中国特有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宗派。 禅宗的横空出世: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佛教思想高度中国化的典范。本书详细梳理了六祖慧能的生平与顿悟法门,解析了公案的深层用意——它们是打破逻辑思维定势的“智慧炸弹”。 净土法门的普世关怀: 与禅宗的内观自省相对,净土宗则以深切的慈悲心和对众生平等的关怀,成为流传最广的法门。本书探讨了阿弥陀佛愿力的哲学基础,以及“信愿行”在现代社会中重建希望与信仰体系的意义。 第四部分:佛教的当下价值——对现代困境的疗愈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重新聚焦于当下。佛教智慧在处理现代社会特有的焦虑、压力、人际冲突等方面,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 解构“完美主义”的陷阱: 现代人常陷入对“完美”的追求,导致永恒的焦虑。本书从无常观的角度,阐释了接纳“不完美”和“变化”才是通往内心自由的路径。 慈悲与伦理的重建: 在全球化和环境危机背景下,佛教的“缘起性空”观自然导向了广阔的慈悲心(Metta)。本书论述了佛教伦理如何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撑。 结语: 《觉悟之路》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对生命有深度思考的人,踏上这条历经考验却永恒常新的智慧之旅。它旨在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凉境界,实现真正的内心富足与觉悟。阅读本书,即是与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遗产进行一次坦诚而深刻的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麦彭仁波切(1846-1912)


  旧译为宁玛巴大师,自幼天赋超凡,七岁即着写《定解宝灯论》。早在一千多年前,莲花生大士便曾授记他将成为「弘扬大圆满的太阳」。在雪域藏地诸教派,共称其为文殊菩萨化身。

  麦彭仁波切曾师事华珠仁波切、蒋扬亲哲旺波、蒋贡罗珠塔耶、杰翁晋美多吉等诸位大师。蒋扬上师常说:「喇嘛麦彭外,于今别无学者,他博大的功德与事业,如果加以记录,较般若经还多。」麦彭仁波切将所有研修之佛教经义,着成广大论典,其论着全部收集在藏文版《雪域语狮子全知大班智达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全集》中,共计二十六函。

  麦彭仁波切虽名扬卫、藏、康区,但其生活简朴,以帐蓬、糌粑、大茶为生,常年身着一件被烟熏黄的老皮袄。其人格崇高、才识博学、言谈和蔼,无论各层人士,男女老幼,均赐予不倦教诲。

  麦彭仁波切曾对弟子说:「我绝不住世,亦不转世,我要前往香巴拉剎土。」圆寂前,东方发出巨响;荼毗时,现出文殊菩萨之相;荼毗后,舍利子充满房屋内外。当时,五色彩虹,纵横虚空,咒语遍满方圆六百里,表示圆满次第圆满之果相。

  法王晋美彭措曾说:「全知上师麦彭仁波切所着的显密诸论,在七世之内,其无比善说之加持,一世比一世殊胜增上。」又说:「凡是我的传承弟子,乃至得到点滴之成就,如于三宝生起剎那信心,皆来自于全知上师麦彭尊者的加持与恩赐。」

译者简介

索达吉堪布


  生于西元1962年,甘孜炉霍下罗科玛人,堪布意为法师、教授。幼时即信佛并皈依三宝。西元1982年,舍俗出家,前往色达五明佛学院,师事法王晋美彭措仁波切,潜研佛法,九个月后即被法王任命为堪布。之后通过讲论、辩论、着论,成为学院的大堪布。对佛教经义潜心专研甚深,并精研麦彭仁波切的论着。

  索达吉堪布学识渊博,从未间断着述、翻译,口译十多部大圆满法本,笔译十余种显密经论。由于日夜操劳,不停讲、译,沤心沥血,竟于英年便罹患严重心脏病,讲经时经常发作,却从未休息。

  西元1990年起随法王前往世界各地弘法,足迹遍及大陆各省、印度、不丹、尼泊尔、美、加、法、德、荷、英、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并被推任为美国纽约喇荣显密中心导师。
 

图书目录

六 精进品
劝人学佛求道
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惑
水流拯救万条鱼
清净发心
具乞要回如意宝
猴王不忘下属
宝喜以身满众生愿
妙喜苦行寻宝
金铠逐步统领四大洲
世尊教化法政
云驰代龙被啄
莲面调化恶见众生
常不轻比丘得名由来
诸多精进行迹

七 寻法品
为半偈舍身
为得妙法能舍一切
身做千灯
寻法志坚 不惧万难
舍物舍身而求法

八 禅定品
具蹼救弟
不当国王装哑跛
永不希求世间利乐
远离散乱 方成禅定
普行菩提制止邪见
喜求禅定 成办二利
苦行得禅定 方便度众生

九 智慧品
镜面国王具超人聪慧
大药妙智解疑难
以智慧力选择出家道
不随波逐流
革夏巴救度沉迷情慾者
以善说遣除恶行
旁生说妙法
以种种身相根除众生痴暗
智光处处显
方便度众不可数
心善则一切皆善

十 净心品
不同佛前之最初发心
供养无量佛
未得授记不丧气
最终得菩提授记

十一 修行品
佛法功德不可思议
佛剎广大清净 佛陀寿量无边
究竟观想佛陀之法
以观佛而修止观瑜伽
日常观修佛陀法要

图书序言

序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蹟之鉅着。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与由衷的敬仰,为后世留下一部记载佛祖行持的光辉论典。

  一九九六年的时候,法王如意宝晋麦彭措曾用半年多的时间,在五明佛学院为六、七千名汉藏四众弟子宣讲过这部着作。记镱中,每当上师宣说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广行佈施、安忍、精进求法等公案时,他老人家总会为这些展示世尊奉献、苦行等感人情怀的精彩故事流出信心的泪水。特别是在传讲世尊行菩萨道时以身佈施的诸多公案过程中,法王经常是泪流满面、哽咽难言,有时竟无语凝咽很长时间。他曾经这样说过:「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这些浊世众生付出如此难以描述、难以尽数的代价与心血、若没有他的精进修行与终成正果,这娑婆世间哪里还会有佛法?我们这些愚痴众生又何以摆脱轮回?他如果不成佛,或不宣说佛法,身陷无明暗夜中的众生又怎会知道这世上还有朗朗慧日,还有湛湛干坤?」当时在场的几千名有缘弟子也常常被打动得泪湿双眼,他们对世尊割舍一切、放下一切的大无畏之举生起了强烈信心。

  我那时也为四、五百名汉族四众弟子同时口译法王的传讲,尽管这部广传被本人从头至尾口译过一遍,且有多人做过笔录,但因时间仓促、无暇细校等原因,这部书稿始终未能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次我重新按照藏文原着,一字一句将其全部笔译出未,这才有了这部广传的完整版本。由于是对照原文反覆校改、审慎斟酌,故而我本人对此译本还是比较满意的。

  我想任何有智慧、又不抱偏见、成见的读者一定可以看出,这本《释迦牟尼佛广传》绝非世间凡夫所可能驾驭、创作,它完全是从尊者的深广慧海里、从他的心性当中自然流露的一部杰作。他将所有存在于世的关于世尊的传记全部汇总起来,再加以自己的慧眼关照,终于使涓涓细流汇聚成功德大海,在浊世众世面前竖立起一座关于世尊的永恆丰碑。

  这本传记主要记述佛祖因地时,上以国王之躯、下凭畜牲之身为利益众生而发心、修持、牺牲等种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如果说当今大多数人,包括众多佛教徒,对释迦牟尼佛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他曾是印度王子、后出家求道并最终正悟成佛的层次上的话,这本广传将第一次向世人全面、详细、系统介绍世尊无数劫中六度万行之行蹟,能听闻读诵到这本传记,能多多少少对佛祖多一些感性认识与理性了解,对所有末世众生而言,都是一件多么值得人庆幸的事情。

  每当看到这本《释迦牟尼佛广传》,或者想起上师的话,总会令人不由自主就联想起身边的人与事。现今的社会、时代可能太缺乏慈悲、关爱,所以全社会都在大张旗鼓地鼓励捐血、捐骨髓、捐赠器官;而当有人在生命历程中的某个瞬间、某天、或几个、几年、几十年中,以自私自利之心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做下一些功德善事的时候,各种报导、奖励、荣誉便会纷至沓来;我们还没有「见义勇为基金会」;我们的耳边经常都会响起「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哀叹……。

  去看看释迦牟尼佛的心行吧,看看他如何无数次地施身、施眼、施骨髓……;哪怕为一个再微不足道的众生,他也能心甘情愿、满含喜悦、无私毫利己之心与后悔之意地舍身取义。是他的行为太高尚,还是我们的道德水准太低劣?

  本书所讲的佈施身肉、甚深空性等法门,相信藏地民众都能完全理解,不会有什么恶劣的分别念产生,因藏族人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大乘佛法的理念。但对一些不信佛、或初入佛门的人而言,希望他们看到佛祖不可思议的举止言行的,千万不要妄加评议,更不要随意诽谤,不要在博大精深的佛法面前展现自己的浅薄无知,不要对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世尊生起邪见。有些境界、现象、行为,论点必须通达佛法的真实教理,才有可能完全理解,那时你再下结论并不为迟。

  另外,本书中经常提到一些数量词,诸如八万四千国家、无数劫、几十万由旬、成千上万国土、人寿无量岁等,有些是定数,有确切所指;有些则可能只是泛指数量众多。在提到一些国家、地区及生活习俗等概念时,也可能会与现代风尚有些出入,这一点想来大家也都能理解。我们上一辈人的生活与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在短短几年,十几年中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指责老一辈人的生活方式,作风、观念全都是垃圾吗?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注意:不要以为本书是一部神话传说大全。因神话传说是虚幻不实的东西,而本书中所述全是释迦牟尼佛掉血掉泪的真实纪录!每一句话、每一段情节、每一种道理都有足够的教证、理证,它们完全能经得起任何科学的推敲与实修的检验,当然也包括历史的考证。经常都会有人把自己理解不了的现象或本身就非常深奥的某种理论与实修体系简单扫入神话、迷信之列,这实在不是智者所应有的行为,只有愚痴者才会人云亦云,才会不经自己思索就轻下妄断。真的永远也假不了,时间是最好的裁判。

  作为佛教徒,了解佛祖的行持是天经地义的责任与修习内容;即便是一个非佛教徒,了解一位传人、一位导师的灵魂发展史也当属应为之事,更何况见闻、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书写此书还有不可思议的功德随身。麦彭仁波切在本传记中就曾说过:「听到本传记中的任何一个公案后,仅仅于一剎那间生起信心,解脱的种子就会播植在自相续中,无量无边功德就此孕育、产生。若全部听闻、完整阅读,并对之生起恭敬心与信心的话,所得功德更无法用言语描述。以此种方式了知大乘菩萨道之内容,并对其生起信解心,此种作为对自他都能带来极大利益。正如马鸣论师所说:『以殊胜感人故事,宣说如来与佛法,不信之人令生信,对佛法生欢喜心。』」
 
  既然如此,就希望所有佛门弟子,对佛法感兴趣之人,
  或者并不信仰佛教、但却愿意汲取全人类所有崇高智慧与卓绝人格的人士,都能用心打开这本《释迦牟尼佛广传》。

  而今许多人整日只忙于吹嘘自己,对于大慈大悲的佛陀事蹟倒只字不提,还真令人遗憾。我们原本应该广宣有功德之人的传记以利群生,而佛祖的功德难道不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吗?有智之人真应该沉下心来走入佛陀的心地,然后把自己的所得以最大的可能、权巧方便地向众人诉说。众多经论中都说:一个人只要能口诵一句「南无释迦牟尼佛」都能对今生来世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那么如果有人能发心印行、缮写、赠送、流通此书,所获功德自不必多言。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麦彭措说过:「作为佛门弟子,每天都应该念诵释迦牟尼佛的仪轨及心咒,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太令人惭愧了。」正是在法王的带动下,当时听讲的几千名四众弟子与后来的无数有缘者,才发愿要不间断地念诵此仪轨及咒语。为方便以后的修行者也能如法念诵、如理行持,在本书正文之前特意附上此篇仪轨,真诚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坚持念诵,以期能早日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福慧圆满、终成正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论点记叙的是佛祖因地时于大乘根机众生面前显现的行为,世尊在小乘根机或密乘根机众生前的显现,在别种论典中有不同论述,读者可互为参考。另外为了方便阅读,本书在翻译时加上一些小标题,但由于原文内涵非常博大丰富,因此每个小标题并不能完全包容它题下的所有内容,更何况还有一些不同的故事、情节,由于篇幅所限被放在了一个标题之下。希望读者在阅读时不要望文生义,也不要牵强附会。

  最后,希望所有于茫茫轮回迷途中,有幸读到这本传记的这一代以及后代读者,都能在心间永远铭刻世尊的不朽风范。愿他们暂时能享人天福报,最终皆证圆满佛果!
 
索达吉
佛历二五四六年神变月十五日公元二〇〇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图书试读

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暱
 
久远之前有一王宫名为雄狮王宫,国王名为狮髻,财富丰饶,且如理如法治理国家。他手下有一狮子商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一般。商主娶了与他同一种姓之妻子,释迦牟尼佛当时即转生为二人之子,名为桑嘎拉。桑嘎拉外相俊美、可爱,长大后开始学习文字,不久即精通八种观察法等一切学问。父亲为他能安享四季美妙生活,就给他建造了多处不同房舍以供春夏秋冬之用。桑嘎拉妻子所居屋室亦分上、中、下三等,桑嘎拉与妻子在上等屋室中尽度美好时光,两人还经常以美妙乐音愉悦身心。
 
桑嘎拉后来在父亲面前请求能去海中取宝,父亲劝解道:「儿啊,我财富如此圆满,大米、芝麻等物永远不会被你耗尽,你尽可随意享用。我只希望能在自己健在时与你共度快乐时日,等我死后你再去求财也不为迟。」但桑嘎拉不为父亲劝说所动,他仍再三祈求能得父亲应许。父亲深觉儿子可能正被业力催动,最后只好说道:「既如此,你就出发吧。」同时又对儿子提出警告说:「你必然会承受种种痛苦、危险。」
 
桑嘎拉便集中了五百人欲赴海中取宝,并且带有施资者、善游水者、张帆者等五种特殊人才。因桑嘎拉想到此次航行能否顺利归来尚难料定,他便备齐大量海上救生设备,诸如木板等各种应急物件一应俱全,桑嘎拉全部收拾妥当后便率船出发。
 
结果众人不幸碰到一条大鲸鱼,船只被牠彻底摧毁。幸亏众人备有木板等救生物,便争先恐后游向岸边。借助风力,最后大家被刮向南方海岸。那里有一铜洲,聚集有众多罗剎女守护,整个地区被划分为胜幢欢喜地,与贫乏痛苦地两块区域。
 
当他们即将接近岸边时,胜幢欢喜地之吉祥幢开始震动,众罗剎女立刻明自瞻部洲有一商船已被损坏,船上众人均已漂流至此。罗剎女急忙赶往岸边,结果发现这些人正往此处游来。她们连忙把自己装扮成美丽漂亮之女人,梳洗打扮一番后,这些罗剎女说道:「诸位好哥哥,请上岸与我们一同生活,我们大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岂非再好不过?我们已带来饮食、衣物、卧具、各种珍珠、蓝宝石、右旋海螺,有生之年,这些物品能令我们尽享美满幸福生活。但你们无论是谁都不要前往南方。」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釋迦牟尼佛廣傳(下)」的書名,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門。我對歷史性的著作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關於佛陀的傳記,更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題材。在台灣,佛教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從寺廟的莊嚴肅穆,到人們日常的禮佛習慣,都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文化 DNA 中。因此,這本書的出現,對我而言,更像是一種文化的尋根。我希望它能為我揭示更多關於佛陀晚年教化的細節,例如他如何面對弟子們的疑惑,如何應對當時社會的挑戰,以及他如何為佛教的未來佈局。我還期待書中能描繪出當時印度社會的風貌,藉由佛陀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那個時代的種種現象。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佛陀的經典開示,並且以較為易懂的方式進行闡釋,那就更完美了。畢竟,對於許多人來說,佛陀的教義雖然深奧,但其核心的智慧卻是普世的,能夠啟迪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

评分

讀到「釋迦牟尼佛廣傳(下)」這個書名,腦海裡立刻浮現出莊嚴的佛像和悠揚的梵音。台灣是個宗教自由的社會,佛教更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從北到南,寺廟林立,香火鼎盛。我一直對佛教的起源,尤其是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過去所接觸的資訊,大多比較零碎。這本書的「廣傳(下)」字樣,暗示著它是一部完整且深入的著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更為詳盡的記載,讓我能更全面地了解佛陀從悟道後,是如何將佛法傳播到世界各地,以及他的教義如何影響了後來的歷史與文化。尤其是在「廣傳」這個詞上,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呈現佛陀教法的普世性,以及它如何跨越種族、階級的藩籬。我也希望書中能有一些對於佛陀弟子們的描寫,了解他們在佛法傳播中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將佛陀的教誨延續下去。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宗教書籍,更是一段關於智慧、慈悲與和平的歷史見證。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起小時候,每次經過廟宇,聽到誦經聲,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寧靜感。雖然我對佛教的了解僅止於皮毛,但「釋迦牟尼佛廣傳」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了莊嚴與歷史的厚重感,讓我對這下冊充滿了期待。我特別好奇,在描寫了佛陀的生平事蹟之後,這下冊是否會深入探討佛陀傳法的過程,以及他留下的教義如何影響後世?在台灣,佛教文化可謂根深蒂固,許多傳統節日、生活習俗都與佛教息息相關,所以,了解釋迦牟尼佛的廣傳,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歷史記載,而非僅僅是神話故事的堆砌,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見佛陀作為一個偉大導師的形象,以及他所帶來的智慧如何穿越時空,至今仍能啟迪人心。我也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對於佛陀晚年以及涅槃的描寫,因為這往往是許多人感到最為感慨與不捨的篇章。總之,這是一本我認為值得細細品讀,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的書籍。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釋迦牟尼佛廣傳(下)」,聽起來就充滿了歷史的重量和傳承的意義。在台灣,佛教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對於佛陀的生平事蹟,我們並不陌生。但「廣傳」二字,卻讓我產生了更深的聯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佛陀在證悟之後,如何將他所體悟到的真理,以各種方式傳播出去,讓更多人能夠受益。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否會描寫佛陀在各地弘法的過程,以及他如何因應不同的眾生根器,而有不同的說法和教導。這對於我們理解佛教的靈活性和包容性,應該會非常有幫助。我也期待書中能補充一些關於佛陀晚年的一些重要教誨,以及他如何為佛教的未來留下重要的指示。畢竟,這部「下冊」的內容,更像是對佛陀一生教化的總結與昇華,對於我們這些後學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本關於佛陀的傳記,更是一份關於智慧與慈悲的珍貴傳承。

评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先想到的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作為一個「下冊」所承載的訊息。這代表著它一定有著豐富的前情提要,或者說,它必定是在承接了某種敘事線後,才延伸出更廣闊的篇章。對於我這種比較喜歡從頭開始了解事物的人來說,這讓我有點小小的焦慮,但同時也激發了我的好奇心。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一個更完整、更深邃的佛陀形象。尤其是在「廣傳」這兩個字上,我很好奇它會從哪個角度去詮釋「廣」?是傳播的範圍更廣,還是傳播的內容更為深入?在台灣,佛教的流派眾多,各有所宗,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相對宏觀的視角,讓我們能夠理解佛陀的教法是如何從一個源頭,發展出後來的種種枝葉。我特別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佛陀如何將深奧的佛法,轉化為眾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方式的描寫,這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畢竟,再偉大的智慧,如果無法傳達,也只是一道曇花一現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