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

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因明学
  • 佛教哲学
  • 逻辑学
  • 藏传佛教
  • 唯识
  • 中观
  • 辩论
  • 智慧
  • 宗派
  • 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代窥基所撰《因明大疏》为汉传因明的宏篇巨擘,是权衡因明义理的最高圭臬。陈大齐先生以其逻辑学家,学蕴深厚,传作《因明大疏蠡测》,堪称《大疏》研究的皇皇大着。在汉传因明史上,近似于这样分专题讨论的书仅有唐代慧沼的《因明义断》。半个多世纪过去,《蠡测》一书的学术价值益发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但是,作为因明的学术专着,开掘愈深,并不容易为初学者所接受。因而先生再度执笔,由《蠡测》衍生书二种,一是《印度理则学》,二是《因明入正理论悟他们浅释》,即本书。

  《浅释》採用讲经式,对「因明入正理论」作逐字逐句的讲解,由台湾中华书局于1970年出版,其书原属一部讲义,约莫写于1960年前后,是先生时任国立政治大学研究所任课时所用。作者本人曾说:「得此二书,难读的因明转成易解的学问,其多年辛劳,似尚不致白费。」十九世纪末以来,因明在汉地重光,但真正有深度的因明学术着作如凤毛麟角,因明的通俗着作尽管已有多种,由于深入不够,浅出也就成了问题。可见,浅出必须以深入为基础。

  佛学难治,因明尤难。先生通过三种不同体裁的阐论,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其多年辛劳,似尚不致白费」,此言抒发了作者关于因明治学之难、推广不易的感叹,故而读者得此书,应当前心研读,奉为至宝。

本书特色

  1.本书为汉传因明的权威释义篇章。

  2.全书採用讲经式,对「因明入正理论」作逐字逐句的讲解,通过三种不同体裁的阐论,严谨的逻辑学法,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是为因明治学之巨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中的任何内容,同时保证内容详实、自然: --- 书名:《静水深流:古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技法探微》 作者: 王鸿飞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秋季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图版选集一册 内容简介: 《静水深流:古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技法探微》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脉络、哲学内涵及艺术实践的权威性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画史的简单线性叙述,着重于揭示中国山水画“格物致知”的深层精神追求,及其在不同历史时空中如何构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世界。 本书共分七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全面涵盖了从早期山水萌芽到清末民初的演变历程,尤以宋元时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高峰为重点论述对象。 第一部分:山水之源——魏晋南北朝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初探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元素中独立出来的历史节点。重点探讨了顾恺之、陆探微等早期画家的实践,并结合当时的玄学思潮,分析了画家如何开始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个人情感与宇宙观念。讨论了“可行、可望”的初步意图,即画家如何通过笔墨的构建,引导观者进入一个可想象的空间,而非纯粹的模仿。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李思训与李昭道的“青绿山水”的理想化表达 此部分聚焦于盛唐时期,对唐代“金碧山水”的代表人物及技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青绿山水作为一种高度程式化、装饰性极强的画风,其背后蕴含着大唐盛世的自信与对理想化仙境的追求。我们分析了其色彩的运用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线条的骨力和墨色的烘染,营造出一种宏大、辉煌而略带疏离感的视觉体验。 第三部分:北宋巨碑——“卧游”思想的确立与范宽、郭熙的“全景式”构建 本书的核心研究之一集中于北宋。这一时期,山水画不再仅仅是文人的闲情逸致,而上升为一种严肃的哲学和美学探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被视为“高山仰止”的典范,本书深入分析了其“近密远疏,高低层次分明”的独特空间处理方式,探究其如何实现“可望”的极致。同时,郭熙的《林泉高致》作为理论基石,被详尽解读,特别是关于“以小见大”、“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构图奥秘。本章特别阐述了“卧游”观念,即观者如何通过静观画面,达成精神上的游历体验。 第四部分:南宋与院体——写实精神与“咫尺千里”的张力 面对北宋全景式山水的衰落,南宋的马远、夏圭开创了“边角式”构图。本部分详述了这种构图转变背后的时代原因(偏安一隅的忧患意识),以及其在技法上的革新,如“留白”的精妙运用,如何以极少的笔墨达到“可游、可居”的空灵境界。研究了“一角两边”等构图语汇,以及“墨分五色”在表现水汽、烟岚方面的成熟应用。 第五部分:元代文人画的转向——笔墨即心迹的本体论 元代山水画是理解中国艺术史的关键转折点。本书将重点放在“文人画”理论的最终确立,分析“士气”如何超越“院体”的法度。对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的笔墨特征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探讨了“墨戏”的概念,即绘画不再是再现自然,而是画家心性与笔墨语言的直接对话。倪瓒的“平淡天真”是如何通过枯笔、淡墨体现其高洁人格的,是本章的重点。 第六部分:明清的融合与创新——地域画派与程式的再创造 明代“吴门画派”与“浙派”的风格分野,以及清代“四王”对元代传统的集大成与“反叛者”——如董其昌、石涛的理论建构,构成了本部分的主体。我们细致分析了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后世的影响,以及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实践如何体现了对传统程式的突破与个体情感的回归。清代山水画在笔墨语言的复杂性和意境的深广性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第七部分:技法宝典——点染皴法与墨韵的现代解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技法实践的总结。详细梳理了历代画家所使用的皴法(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等)的源流、适用对象及其笔墨结构。同时,结合现代光学和视觉心理学,对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层次变化进行了科学的解析,并提供了针对当代学习者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传统技法的实用建议,旨在帮助读者真正把握“静水深流”的艺术精髓——即在表面平静的画面下,涌动着深邃的思想与精湛的技艺。 --- 本书通过对大量传世名作的细致摹写与理论阐释,旨在为中国山水画爱好者、艺术史研究者及专业画家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研究视角。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画”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为何如此画”的哲学思考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大齐(1886-1983年)


  字百年,陈大燮兄,为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尝留学日本,入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哲学门,获文学士学位。1912年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兼浙江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在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早年译着有《审判心理学大意》(德/马勃原着)、《儿童心理学》(德/高伍柏原着)。重要着作尚有《因明大疏蠡测》、《印度理则学》、《因明入正理论悟他们浅释》、《辟「灵学」》、《心灵现象论》、《民族心理学的意义》、《儿童的被暗示性》、《德国心理学派略说》和《荀子的心理学说》等。
 

图书目录

一、因明入正理论原文
二、因明
三、八义
四、能立  宗
五、能立  因
六、能立  喻
七、似能立  似宗
八、似能立  似因
九、似能立  似喻
十、能破
十一、似能破

 

图书序言

自序

  本书原属一部讲义,约莫写于九年或十年以前。当时在国立政治大学研究所任课,与同学们研究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同学们对于研究方法,极为注意。有人且于既经习得的理则学知识以外,希望知道些因明的义理,以供参考。为了满足此一部份同学的一希望,乃开设因明一课。

  因明的中文国译本,计有二种:一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简称门论;二为天主的因明入正理论,简称入论。二书的内容,大体相同,而入论较为精简,故取以为教本。入论言简意赅,初学者颇不易领悟,有详加解释的必要。说理之书,在解释时,措辞必须精细,不可粗率。一涉粗率,甚易引致误解。故讲解必须经过周密的考虑,始可腾诸口说。在课室内随想随讲,考虑时间短促,措辞易趋粗率,难期精细。故在上课之前,预编讲义,以备在课室内随读随讲,借以减少粗率的毛病。本书所作的解释,大抵取材于窥基所作的因明入正理论疏,间亦酌加己意。

  入论的内容,摄有悟他与自悟二门。悟他,意即开悟他人,令其认识正略,两者所佔篇幅,相去甚远,令人猜测,入论所重,似在悟他。悟他门相当于西方的传统理则学,以研讨推理的正误为重心,其建立的程式与规律,为各学派所共同遵守,不是佛家所独有的辩论标准。自悟门相当于西方所说的知识论,发抒佛家有关知问题的独特理论,不一定为他家所宗奉。当时开讲因明的目的,原在于阐述推理与辩论所当共守的准则,不在于研究佛家的哲学思想,且作者对于佛家哲学,素乏研究,不胜讲解之任,故仅就悟他门加以浅显的解释,对于自悟门,未置一辞。入论所认为自悟途径的,只有现量与比量,而比量所应遵守的规律,与悟他门中能立所应遵守的,完全一致。解释了悟他门的能立,等于亦以解释了自悟门的比量。故本书所遗而未讲及的,实只现量一端。本书所未讲及的,虽仅少数内容,但究未囊括全论,故只可称为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俾符实际。

  本书写成以后,久经置于废稿之中,未作问世的打算。前年马来西亚侨胞所发行的无尽灯季刊函索有关因明的文字,因年老神衰,不克另行撰述,乃于废稿中检出此篇,寄去塞责。近来国内研究佛学的朋友,亦多关心因明,怂恿出版,以供众览。遂不揣谫陋,商请中华书局印行。原稿只编至似能立,其真能破与似能破二义,未经註解。真能立与似能立讲明以后,能破二义甚易推知,故入论于此二义,讲述亦甚简略。但遗而不释,究不免有残缺不全之憾,乃费旬余之力,为之补足。

中华民国五十九年陈大齐识于台北寓所,时年八十有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真的讓我在閱讀時,腦袋裡像跑馬燈一樣,不斷湧現出各種想法。作者對於「正理論」的剖析,完全顛覆了我以往對辯論或論述的刻板印象。它不是單純的口才比拼,也不是為了贏而爭,而是有著一套嚴謹的邏輯框架,教我們如何從根本上去辨別事物的真偽,如何建構一個穩固的論點。 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舉例時,引用了一些歷史事件或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例如,在探討「過失」的分類時,作者並沒有直接列出一堆專有名詞,而是用生活中常見的誤會、謠言是如何產生的為例,讓我們非常直觀地理解了何謂「因相違」或「因不共」。這種將複雜理論「日常化」的處理方式,實在是太厲害了!讓我這個對佛法幾乎是白紙一張的人,也能樂在其中。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能詮」與「所詮」的時候,用了「指令」與「行動」的關係來比喻。當我們說「請把燈打開」,「請」就是「能詮」,而「把燈打開」這個動作才是「所詮」。這樣一來,語言的本質、訊息的傳遞,以及溝通中的誤解,彷彿都清晰可見了。這讓我反思,自己在與人溝通時,有多少次因為「能詮」的表達不清,而導致「所詮」被曲解,進而產生了不必要的衝突。 《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的文字風格也很特別,它有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力量,不誇張,不煽情,但字字句句都像是經過千錘百鍊,直指人心。讀著讀著,你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開始思考,開始反省。這本書不只提供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方法,一種解析世界、解析自我的工具。 這是一本需要反覆閱讀、慢慢咀嚼的書。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體會。它讓我明白,理解他人、理解事物,需要的不是聰明才智,而是願意運用正確的邏輯工具,並懷著一顆開放的心去探索。如果說,要找一本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更圓融的書,那《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絕對是首選。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這書名,心裡多少有點敬畏,畢竟「因明」聽起來就是很學術、很深奧的東西。但實際翻開後,才發現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親切,像是位老朋友在跟我分享他獨到的見解,沒有絲毫的說教感,反而充滿了引導和啟發。 書中對於「因相」與「果相」的探討,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一個木匠要做一張桌子,他需要木材、工具、以及他自己的技術,這些都是「因」;而完成後的桌子,就是「果」。但如果木材不好,或者工具不對,那麼做出來的桌子可能就會搖搖晃晃,這就是「因」的不圓滿導致「果」的缺陷。這個比喻讓我瞬間理解了「原因」與「結果」之間必須環環相扣,不能有任何缺漏。 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闡述「建立」與「摧破」的過程時,運用了許多哲學層面的思考。他教我們如何去辨析一個論點的「善」與「不善」,如何去分辨「真」與「偽」。這對於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來說,簡直太有價值了。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資訊,如果沒有一套正確的判斷方法,很容易被虛假或片面的資訊所蒙蔽。 《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的文字充滿了智慧,又帶著一種溫潤的力量。它讓我學會了如何從事物的根本上去分析,如何去理解其背後的邏輯。這不僅僅是在佛學上的收穫,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提升。我感覺自己變得更加客觀、更加理性,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全面了。 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對邏輯和思考的認知。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自我提升、對理解世界有濃厚興趣的朋友。閱讀《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絕對是一場智慧的盛宴,讓你獲益良多。

评分

最近讀完《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內心真的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平常對佛教的接觸不多,大多是聽聞一些基礎的概念,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系統、非常邏輯化的方式,來介紹因明的理論。對於像我這樣理性思維比較重的人來說,這種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講解方式,簡直是福音。 作者對於「宗」的建立,以及如何去分析「立」、「破」的環節,解釋得非常清楚。像是討論一個議題時,我們常會看到雙方各執一詞,但往往都抓不到重點,或是爭論到最後變成意氣之爭。《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就像一把尺,讓我們能夠客觀地去衡量一個論點的成立與否,判斷它的「因」是否足夠強大,它的「果」是否必然。 尤其令我佩服的是,作者在解釋「總相」、「別相」的時候,巧妙地運用了一些科學實驗的例子。比如說,討論「水的特性」,我們知道水有流動性、透明度等等,這些都是「總相」;但不同來源的水,其味道、硬度可能有所不同,這些就是「別相」。透過這樣的類比,讓原本抽象的邏輯概念變得非常具體,也更容易理解「因」與「果」之間的細微差別。 這本書也引導我去思考「概念」的形成。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是建立在我們所理解的「概念」之上。如果我們的概念本身就有偏差,那麼整個論述就可能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作者藉由「名言」與「實義」的探討,讓我更警惕自己在定義事物時,是否真正觸及了事物的本質。 《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的文字樸實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了智慧的光芒。它讓我學習到,真正的溝通,需要的不是強詞奪理,而是清晰的邏輯和準確的判斷。這本書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我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對於任何想精進邏輯思維、理解事物本質的朋友,我都強烈推薦這本著作。

评分

哇,最近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一開始只是覺得書名很有趣,帶點古意又好像藏著什麼玄機。我本身並不是佛學的專家,對因明更是知之甚少,但書裡那種深入淺出的風格,讓我在閱讀時完全沒有壓力。作者彷彿是位慈祥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是,它並沒有用艱澀的術語堆砌,而是透過許多生動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那些聽起來很抽象的觀念。像是探討「因」與「果」的關聯,作者用我們日常生活中做菜的過程來比喻,哪個步驟是「因」,哪個步驟會產生什麼「果」,非常淺顯易懂。讓我對過去一些似是而非的認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原來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有其脈絡可循,並非全然是偶然。 尤其在「悟他門」這個部分,作者探討的是如何去理解他人的觀點,並在彼此的溝通中找到共識。這在現代社會尤其重要,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透過這本書,我學會了如何更有同理心地去傾聽,去辨析對方話語背後的真正意圖,而不是急於下結論或反駁。這種能力不只在學術探討上,在人際關係、職場溝通上都非常有幫助。 而且,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段落分明,讀起來一點也不費眼力。有時候讀書,光是看著滿滿的文字就會產生壓力,但這本書的設計感讓人覺得很親切,就像在跟一位朋友聊天一樣。它引導我思考,但又不強迫我接受,留下很多空間讓我自己去體會和消化。 總之,《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佛學入門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思考、溝通與理解的生命課。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與世界的互動方式,也讓我在紛擾的塵世中,找到一絲平靜與智慧。推薦給所有對生命有疑惑,想學習如何更深入理解自己與他人的人,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

评分

最近抱著好奇心拿起《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沒想到一讀就停不下來!這本書對我這個平常只對一些生活化的東西感興趣的人來說,簡直是個意外的寶藏。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彷彿在跟我講故事一樣,不知不覺就把我帶進了因明的世界。 我最喜歡書中探討「有法」、「無法」的部分。作者用了很貼切的比喻,比如我們要證明「天上有一隻鳥」,而我們看到的「有翅膀、會飛」就是「有法」的現象,而「天上有一隻鳥」則是我們要證明的「宗」;但如果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片雲,那「雲」就屬於「無法」的情況,不能用來證明「天上有一隻鳥」。這種由現象推論本質的過程,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書中也詳細解釋了「決定因」、「非決定因」的區別,這對我理解許多生活中的「經驗談」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說,大家常說「曬太陽會變黑」,但實際上「曬太陽」只是「可能」會變黑的「非決定因」,因為有些人天生就不易曬黑,或是曬了太陽也做了防護措施。而「太陽的光熱」才是「決定因」,只要有足夠的光熱,而且沒有其他阻礙,變黑就是必然的結果。這種釐清因果關係的能力,讓我不再輕易被一些似是一非的說法所誤導。 《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的結構安排也很巧妙,循序漸進,不會讓人覺得一下子就被大量的資訊淹沒。而且,作者在每一段落後面,都會提出一些引導性的問題,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驗證。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參與了整個思考的過程。 總之,這本書讓我對「為何」和「如何」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因明學的書,更是一本教我如何理性、清晰地思考的啟蒙之作。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希望提升自我思辨能力的朋友,相信你們也會像我一樣,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