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神往的静坐开悟:普林斯顿大受欢迎的佛学与现代心理学

令人神往的静坐开悟:普林斯顿大受欢迎的佛学与现代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Wright
图书标签:
  • 佛教
  • 心理学
  • 静坐
  • 冥想
  • 开悟
  • 普林斯顿大学
  • 佛学
  • 现代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我一直在等待一位实际且多疑的作者,来写出一本关于佛教的书,而且必须好读又清楚。现在终于有了这本!阅读这本书,能踏上同时享受科学与精神的旅程。──现代正向心理学运动之父  马丁.赛里格曼

  ●这是一本好书。结合进化心理学、哲学,还有佛教传统经典和个人静坐经验,绝对独特!──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教授  乔纳森.古德

  ●深具启发、充满知识,极有价值。我发现自己不仅边看边点头同意作者所说,甚至还拍手叫好!──《纽约时报》
 
  普林斯顿大学高评分公开课程!
  第一本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与佛学的作品,
  解析佛教推崇的静坐,如何成为拥有清晰思虑和持久幸福的关键。


  你是否希望摆脱感受与错觉的勒索?
  你是否希望用更谨慎敏锐、更清晰快乐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

  两千多年来,佛教一直在研究人类心智是如何建置、如何对环境做出反应。现在,借助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累积、天择理论的成熟,我们终于得以透过科学精神深入探讨「无我」与「空」这两大佛教核心概念、哲学理论,以及备受推崇的静坐力量。

  佛教认为,人类深陷其中的焦虑、忧郁、愤怒与贪婪泥沼,都是看不清楚世界导致的结果,也是一种错觉,更是遭到扭曲的现实。幸好,拥有千年历史的静坐及佛教哲学,能转变我们的世界观、获得真正澄明的目光,进一步从痛苦中解脱,成为更好、更快乐的人。

  佛教哲学和现代科学虽有不同的探索取径、不同的证据标准。但佛教开悟和西方启蒙观念之间,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书也将为捍卫佛教静坐开悟的基本有效性,提出新的论证!

  现在,只要打开这扇门,你就能在「幻相和奴役」「洞察和自由」之中,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各界推荐

  ● 李治华,华梵大学佛教学系教师
  ● 陈德中,台湾正念工坊创办人暨现任执行长

  ● 温宗堃,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助理教授
  本书内容饱满而富有深度。这书中所阐述的西方心理学、佛法思想,或作者个人关于静坐的理解与体验,都可以引人深思,值得细细品味。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都会对佛法和静坐有更多的理解,并能进而找到开始尝试、重新拾取,或持续深化个人静坐练习的动力。

  ● 彼得.辛格,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教授
  沉浸在演化心理学中的人们怎么看待佛教?对罗伯.赖特这样一名有天赋的作家,答案就是这本令人惊奇、愉快又富有挑战性的书,更不用说它还能改变你的生活。

  ● 保罗.布卢姆,《失控的同理心》作者、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
  在这本非凡的书中,作者为佛教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提供了强大辩证。他以清晰和机智,将个人轶事与进化理论和认知科学结合在一起,捍卫古老而激进的佛教世界观。这是一个充满改造作用的工作。

  ● 马丁.赛里格曼,现代正向心理学运动之父
  我一直在等待一位实际且多疑的作者,来写出一本关于佛教的书,而且必须好读又清楚。现在终于有了这本!阅读这本书,能踏上同时享受科学与精神的旅程。

  ● 雪伦.萨尔兹堡,《静心静坐的练习》作者、内观禅修学会共同创始人
  从有经验的冥想者到固执的怀疑论者,这本书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有用的。

  ● 乔纳森.古德,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教授
  这是一本好书。结合进化心理学、哲学,还有佛教传统经典和个人静坐经验,绝对独特!

  ● 苏珊.坎恩,《安静,就是力量》作者
  透过充满个性的幽默、智慧及适度的怀疑,完整阐述佛教的科学、力量与实践。

媒体好评

  ● 《纽约时报》
  深具启发、充满知识,极有价值。我发现自己不仅边看边点头同意作者所说,甚至还拍手叫好!

  ● 《出版人週刊》(星级书评)
  读起来不仅有趣、深具远见,更充满知识。

  ● 柯克斯书评
  作者透过巧妙选择的有趣故事与幽默,以及充满挑战性的哲学概念,完整说明了佛教思想的中心主旨。

读者推荐

  「提供佛教背后的真相!」
  「清晰明了、资讯丰富、温暖真诚!」
  「这本书让我想知道更多!」
  「这本书提供读者从更多世俗的角度来了解佛教,与其推崇的静坐。」
  「作者利用亲身经历来为读者解惑,但他并不混淆视听,也不自诩已经开悟,而是用更谦虚的态度带领大家了解更多!大力推荐!」
 
沉浸式探索:心灵的深层构造与人类经验的解析 本书导读:深入探究人类心智运作的复杂图景,揭示从认知偏差到情感联结的内在逻辑,并以严谨的视角审视文化、历史对个体经验的塑造作用。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宫——认知与知觉的重塑 第一章:感知世界的滤镜:超越感官数据的构建 我们如何“看见”真实?本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解构人类感知的基本机制,而非简单罗列感觉器官的功能。我们首先探讨的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即先前经验、期望和认知框架如何主动塑造我们正在接收的感官信息。通过对错觉、选择性注意力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揭示大脑并非被动接收器,而是主动的解释者和预测者。例如,我们将研究“启动效应”在日常决策中的隐形推力,以及文化背景如何影响我们对色彩、空间甚至时间流逝的体验。本章将援引实验心理学的经典案例,同时引入最新的神经科学发现,阐明前额叶皮层在整合信息和建立连贯经验中的核心角色。 第二章:记忆的流沙:重构、遗忘与身份认同的碎片 记忆并非如录像带般精确存储,而是一个持续的、可塑的重构过程。本章详细分析了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以及长时记忆(尤其是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在编码、存储和提取阶段的脆弱性。我们重点剖析了“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包括目击者证词的不可靠性、虚假记忆的植入过程,以及个体叙事如何通过不断回顾和调整来维持自我身份的连续性。此外,本书将考察创伤记忆的特殊性质——它如何在不被充分整合的情况下,以碎片化的形式持续影响当下情绪和行为。通过对海马体和杏仁核在记忆巩固中的交互作用的探讨,读者将理解为何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往往比过去本身更具解释性。 第三章:认知捷径与判断的陷阱:启发式思维的效率与代价 在信息过载的现代环境中,人类心智依赖于一系列高效的“心智捷径”(Heuristics)进行快速决策。本章深入剖析了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开创的判断与决策理论,详细阐述了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启发法、锚定效应及其在金融市场、法律判决和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实际表现。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描述这些偏差,更探究了这些认知“Bug”的进化适应性——为何在特定环境下,不完全精确但高效的判断机制会比耗费资源的理性分析更具生存优势。理解这些内在的认知陷阱,是提升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情感的疆域——情绪、动机与社会联结 第四章:情绪的生物学基础与文化表达 情绪并非纯粹的主观感受,它们是深刻植根于生理系统的复杂交互产物。本章将探索情绪的跨文化维度,对比基本情绪理论(如Ekman的普适性观点)与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我们将考察自主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在触发“战或逃”反应中的作用,以及皮质醇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一个核心议题是情绪的表达规则(Display Rules):不同社会如何规范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应该表现出何种情绪,以及压抑真实情感对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 第五章:动机的驱动力:内源性与外源性的平衡 是什么驱使我们行动?本章从动机心理学的角度,详细区分了内在动机(基于兴趣、成就感)和外在动机(基于奖励、惩罚)。通过对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的阐述,我们将研究满足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对于促进持久的积极行为改变的重要性。本书将挑战一些传统的激励模型,探讨过度奖励如何“侵蚀”内在兴趣,并分析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心流”(Flow)状态产生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第六章:社会认同的建构与群体动力学 人类是极度社会化的生物,个体经验不可避免地被群体结构所塑造。本章专注于社会心理学的核心议题:从社会比较理论到群体内偏爱和外群体排斥的机制。我们将审视身份认同的多元性——性别、职业、民族身份如何叠加,并影响个体对世界的解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去个性化”现象,即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行为如何偏离其通常的道德标准。此外,本书将探讨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如何在成人关系中持续发挥作用,以及早期亲子联结模式如何预示着未来的亲密关系质量和冲突解决策略。 第三部分:存在与意义——时间、文化与自我整合 第七章:时间的心理学:流逝感与未来导向 时间感知是人类意识的核心特征之一,但它远非恒定。本章分析了时间知觉的相对性——为什么在愉快的经历中时间飞逝,而在痛苦或无聊时时间似乎被拉长。我们将探讨个体的时间透视(Time Perspective),即个人倾向于关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以及这种倾向如何与健康行为(如储蓄、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相关联。对于未来导向的个体,本书将探讨其对风险评估和长期规划的影响,并解析“延迟满足”在个体长期成功中的关键地位。 第八章:文化心理学:理解差异中的共性 文化提供了一套共享的意义系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人际交往模式乃至认知风格。本章将运用维度模型(如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比),分析不同文化如何塑造自我概念(独立自我与相互依存自我)。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文化如何影响对情感的解释(例如,亚洲文化中对“羞耻”和“内疚”的不同侧重),以及这些文化脚本如何指导我们在面对压力、冲突和生命过渡事件时的应对策略。目标在于,在承认差异性的同时,发现人类经验中那些跨越文化鸿沟的普遍需求和结构。 第九章:叙事自我:整合破碎经验的艺术 本书的终章聚焦于“叙事自我”(Narrative Self)的形成。我们通过构建一个连贯的故事线来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本章探讨了面对生活中的重大转折点、失败或损失时,个体如何重写或“再诠释”自己的生命故事,以适应新的现实并维持心理的完整性。我们将分析“人生回顾”(Life Review)的心理意义,以及意义建构过程在应对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如死亡、自由、孤立和无意义感)时所扮演的调适角色。最终,读者将获得一套工具,用于更清晰地审视自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以更具洞察力的方式驾驭复杂的人类经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伯.赖特(Robert Wright)


  曾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社会生物学,是演化心理学的先锋。目前为科学、历史、宗教记者、新美国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新共和国》杂志特约编辑、网路杂志《页岩》专栏作家。

  2002 年尝试在网路上创立Meaningoflife.tv,访问宗教学家凯伦.阿姆斯壮、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心理学家史迪芬.平克等知名学者。2005 年,与记者米奇.考斯共同创办BloggingHeads.tv,首创双画面,让两位讲者得以针对各种议题对谈。

  出生于美国保守的浸信会家庭。曾写过非常多与宗教相关的文章,自认为世俗人文主义者及不可知论者,对神存在与否不能肯定或认为不可知。2000 年早期,开始于普林斯顿大学、宾州大学教导「宗教与人性」「宗教的演化」。2014 年,他在Coursera 大规模开放线上课堂平台,教授六週的普林斯顿大学公开课程「佛学与现代心理学」,以科学精神检验佛教教义与其推崇的静坐力量。获得4.8 颗星好评。

  出版过多本着作:《神的演化》《性.演化.达尔文─人是道德的动物?》《非零年代》。为《纽约时报》最佳年度十大作者,曾获美国国家杂志奖、入围普立兹奖、提名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

  目前与妻子丽莎、两个女儿,与两条狗福泽、米罗居于纽泽西。

审订者简介

严玮泓


  东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专长为佛教哲学。

译者简介

宋宜真


  台大物理系、台大哲学所毕业,比利时鲁汶大学神学学士。从事出版业十余年。译有《圣经的故事》《酷天文》《世界冠军纸飞机》,主编有《神的演化》《制造耶稣》《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背离亲缘》等。目前为专职译者:yijensung@gmail.com
 

图书目录

导读 用科学、常识的语言,表述佛法心智培育的智慧吧!/温宗堃
给读者的话 

CH01 选择红色药丸
日常的幻想
愉悦为何消逝?
毫无帮助的「洞见」
关于正念的真理

CH02 关于静坐的弔诡 
我的重大突破
疼痛,却不伤人

CH03 感受何时会成为错觉?
老调重弹
错误肯定
公开演说等令人害怕的事
幻想的层级:回顾

CH04禅悦、入定,以及静坐的更重要理由 
正定和正念
真实生活中的正念
觉知的途径
内观禅修

CH05 所谓的「放下我执」
无我弘法的初始
无我是否真正意味着「没有」我?
异端审查
拿掉牙痛的痛
以放手来承担

CH06 CEO在任务中失踪
两种心智
自我欺骗在演化上的优势
众多心智

CH07心智模组的日常运作
嫉妒:心智的暴君
混乱的心智模组

CH08 思绪如何自行思考
「观看自己思绪」是什么样子?
推动思绪的燃料
感受归档
 
CH09 「自我」控制 
感受何以能支配思绪?
理性和巧克力
你内在的法官真的在审判?
「自律」真的会是问题吗?
新方法
注意力不足成瘾
憎恨成瘾

CH10 与无色相遇
噪音转化为乐音
这是一路到底的故事

CH11空的好处
奇特和普通的本质
感受渗入知觉
我哥哥彷彿不存在
感受和故事
没有故事的人
故事和大脑扫描

CH12 没有杂草的世界
我们的「人之本质」机器
我们的本质保存机制
作对的本质
爱敌人
快活的佛法

CH13 万物归一
演化与自我的边界
疏失引发的网络争议
空与一有何不同?
恼人的打鼾者
两场说法和三毒

CH14 涅槃究竟是什么?
无为会有多怪?
 
CH15 开悟能带来启发吗?
开悟清单
我们特别吗?
空的真理
感受在宇宙论背景下的意义
爱因斯坦,以及开悟
宇宙的观点
生命简史

CH16 静坐,以及看不见的秩序
澄明从家里开始
开悟的滑坡
以澄明拯救世界
说到拯救
「世俗」佛教是一种宗教吗?
真理与美
 
附录一:佛教真理列表 
附录二:术语讨论 
铭谢 
 

图书序言

导读

用科学、常识的语言,表述佛法心智培育的智慧吧!

温宗堃


  做为一名佛学思想研究者与正念的教学者,读此书后我最想说的是,让我们一起向作者学习,用科学的、常识的语言来表述佛法心智培育的智慧吧!

  早期佛典曾将佛陀比喻为一位生命的大医王。如同良医清楚知道疾病的症状、原因、预后情况以及治疗方法,佛陀也洞然明白生命的苦难、苦的原因、苦的熄灭,和导向苦灭的方法。佛教徒相信,佛陀为人生苦难提供了精确的诊断并提出有效的应对。但何以能这么说、如何说?为什么佛法是真的?对许多人而言仍模煳不清。解答这个困惑,正是本书的宗旨。

  在佛典中,这位出生在印度人间的佛陀,被描述为擅于运用听者能理解的语言,巧妙运用生活中可见材料,以类比、譬喻、故事讲述祂所要表达的真理。在二十一世纪人们普遍以科学为信仰的时代,善巧运用科学常识来阐述佛法智慧,可以说是非常明智而有效的方式。本书作者便是尝试从演化心理学等科学的角度,论述佛法传统的「共同核心」对人生的诊断和药方,根本上正确无误。

  从科学,找到理解的新角度

  本书内容饱满而富有深度,留待读者自行发掘。我在此仅分享个人觉得被吸引的内容以及一点反思。 作者认为,从演化心理学来说,物竞天择所设计出的人类脑袋,是为了繁衍后代,而非认清事实真相,本是让人们受苦,而非享乐。大脑的功能之一便是制造幻觉以迷惑、误导,甚至奴役我们,例如:自以为自己是掌控者、CEO,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延续后代。如此用演化心理学来说明人类心智的局限与生命的困境,这是现代的「格义佛教」,却也是非常有创意,而且颇具说服力的诠释进路。

  作者运用演化心理学的「心智模组」来论述佛法「无我」的思想,也是非常新颖有趣的诠释。这理论认为人的内心有许多模组(静坐时看到内心不由自主冒出的思绪,就知道模组有千百种)。模组行为的启动并非取决于某个CEO,而是取决于应付外在环境并有利物竞天择的运算法则,而这和感受密切相关。因此,改变其运用方式的重点,也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处理「感受」。

  亲身实践,体会彻底的改变

  如果作者只是在以心理学诠解佛法,而自己未曾实践佛法的道路—「心智培育」,我对此书的兴趣便会大减。让人高兴的是,作者自己也是内观禅修的实践者。书中提到作者自己本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原是属难以进入静坐世界的那一类人。但二○○三年第一次参加七日内观禅修的经验彻底改变他。

  他学会客观地观察身心的不舒服,疼痛不再如过往疼痛。他领悟到,既然疼痛的感受可以透过新的观察方式而改变为不那么疼痛,那疼痛感受本身便是一种错觉。如此,人所感知的现实,是否可能也是某种错觉。持续多年的内观/正念练习,让作者本身有很好的体验—「这表示你的生活较不易受到误导人的或不具效益的感受所支配。」「能让你与美更相融」。

  作者对静坐练习的了解并不肤浅,才能说出这样的评论:「佛教的重点难道不在于面对痛苦更甚于逃避痛苦?并且借由面对痛苦、不妥协地注视着痛苦,来摧毁痛苦吗?」我也喜欢作者诙谐而认真的描述他自身静坐练习的体悟。尤其最后一章,作者列出他持续在日常生活中每日练习的五个原因,这鼓励读者将静坐练习纳为生活常态的作息。

  作者在谈及「开悟」的章节,也是令我颇为欣赏的部分。他提到「最完整、最传统佛教意义上的开悟,并不仅止于本书主要陈述的形而上向度。开悟还有明确的道德向度。」开悟并不是让人为所欲为、无视道德,而是违反物竞天择,成为一个消除物我限界,不再自私自利,更加符合道德的人。

  充分理解,激发持续改善的动力

  作者撰写此书,除了想证成佛法为真,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佛陀的心智训练能克服或瓦解「部落主义」—因为宗教、种族、国族和意识型态,导致群体之间的争辩以及公开冲突。如同许多倡导佛教禅修的西方人(像是将正念训练带入主流医学界的正念减压创始人,乔.卡巴金博士),作者虽然未谈及佛法中看似形而上的「业」与「轮回」的思想(这似是许多西方人难以吸收的佛教思想),但是,他们都相信,光凭佛教禅修和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伦理价值,便能逐步改变这个看似越来越分化对立的世界。

  以科学证成和诠解佛法,固然有好处,但「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未必就是不存在、不合理。例如,作者不相信的「业」与「轮回」。站在佛法内部的立场而言,现代科学本身毕竟有着「唯物」的倾向。我们也须留意这倾向可能无法正确解释佛法的论述,甚至违反佛法的根本理念。举例而言,把心识作用解释为纯粹大脑活动的结果,就完全与佛法背道而驰。

  最后,我想向所有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因为这书中所阐述的西方心理学、佛法思想,或作者个人关于静坐的理解与体验,都可以引人深思,值得细细品味。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都会对佛法和静坐有更多的理解,并能进而找到开始尝试、重新拾取,或持续深化个人静坐练习的动力。(本文作者为台湾正念发展协会理事长、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助理教授、乔.卡巴金博士认证之正念减压课程导师)

图书试读

选择红色药丸
 
希望这问题不会过度夸大人类的处境:你看过《骇客任务》这部电影吗?
 
事情从尼欧(基努.李维饰演)这个人开始,他发现自己一直活在梦中,而他过去所认为的人生,其实只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幻相。当他身处幻境时,真正的身体其实是躺在棺木大小的培养槽中,而他对这一切毫不知情。事实上,有成千上万个培养槽,里面躺着各自身处幻境的人类。这些人类由机器人母体主宰,各个吸吮着梦境而得到安抚。
 
尼欧面对了一个选择:要继续活在幻相中?还是在真实世界中觉醒?这一幕是电影中知名的「红色药丸」场景。反抗者进入尼欧的梦境与他接触(严格来说,应该是反抗者的化身进入他的梦境)。反抗者的领袖墨菲斯(劳伦斯.费许朋饰演)对尼欧解释了情况:「尼欧,你是奴隶,就跟其他人一样。你们生来就受到奴役,被囚禁在无法品尝、无法观看、无法触摸的心灵监狱里。」这个监狱称为「母体」,但是墨菲斯无法对尼欧解释母体究竟是什么,要让他有整体的概念,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亲自去看看」。他拿出一红一蓝两颗药丸。尼欧可以选择蓝色药丸,回到原来的状态中继续做梦;也可以选择红色药丸,那他就能撕破假象进入真实。
 
尼欧选择了红色药丸。
 
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选择:要活在幻相和奴役之中的人生?还是要活在洞察和自由之中的人生?不愧是好莱坞影片,把这项选择呈现得十分戏剧化。然而,我们在真实世界中遇到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场景总是平凡许多,绝对没有电影中这么事关重大。但在电影上映后,许多人却从中看到自己人生的缩影。
 
这里所说的「许多人」,可能就是你口中的西方佛教徒。他们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其中大多数并非从小就是佛教徒,但在某个时候接受了佛教。或者说,至少他们接受了某个版本的佛教,断净某些超自然的元素,如对轮回以及诸多神明的信仰等。然而,这些元素却是亚洲佛教常见的。这些西方佛教徒所着重的宗教修行:沉浸在佛教的哲学中静坐。这点,在亚洲佛教中比较常是僧人在遵行,而非一般信众会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的。(西方人对佛教的两个最常见错误概念是:佛教无神,以及主要修行内容是静坐。事实上,亚洲佛教徒大多相信神明,只是并非无所不能的创世之神,而一般信众也不静坐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的很吸引人!《令人神往的静坐开悟:普林斯顿大受欢迎的佛学与现代心理学》。光是“普林斯顿大受欢迎”这几个字,就让人觉得是很有分量的东西。我在想,普林斯顿大学的课程,会不会像大学里的通识课一样,既有理论深度,又很注重实践性?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的压力太大了,大家好像都失去了内在的平静。以前听别人说起静坐,总觉得有点神秘,有点遥不可及,好像是修行人才做的事情。但如果结合了现代心理学,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心理学本来就是研究人的内心世界的,如果再加上佛学的智慧,那是不是能够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接地气的路径,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烦恼,找到真正的快乐? 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解释清楚,佛学中的“开悟”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我们平常说的“顿悟”有什么区别?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我们普通人如何才能通过静坐,去触碰到那种“开悟”的境界? 它会不会教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例如,每天需要花多少时间,有哪些注意事项? 是不是真的像书名说的,能够“令人神往”?我希望它不会太枯燥,能够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或者是一些有趣的视角来阐述这些概念,让像我这样对佛学了解不多,但又对心理学有兴趣的读者,能够轻松地读进去,并且有所收获。

评分

看到“普林斯顿大受欢迎”这个词,我就忍不住好奇了。普林斯顿毕竟是世界顶尖的学府,在那边受到欢迎的佛学课程,肯定有其过人之处。我总觉得,佛学有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古老、比较遥远的,但如果它能在普林斯顿这样的现代学术殿堂里获得学生的青睐,那说明它一定有办法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产生连接。我特别在意的是,“佛学与现代心理学”这个结合点。我平常也会看一些心理学的书籍,了解一些关于情绪管理、认知偏差之类的概念。我很想知道,这本书会怎么把佛学中关于“无常”、“无我”之类的核心思想,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解释? 比如,佛学是不是能够提供一些更深刻的洞察,去理解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焦虑、恐惧,或者执念? 而心理学是不是又能够提供一些更具体、更科学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实践佛学的智慧? 我希望这本书不会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面对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调整自己的心态,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我对“静坐”本身也有点疑惑,除了放松心情,它到底还能带来什么? 是不是真的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习气”,并且有所转化?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平静和智慧的渴望。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各种信息碎片和快速变化的潮流,有时候真的让人感到疲惫和迷失。我时常在想,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慢下来,能够静下心来,去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令人神往的静坐开悟:普林斯顿大受欢迎的佛学与现代心理学》这个名字,就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很好奇,普林斯顿的学子们,他们在学习佛学和心理学的时候,是如何体验到“开悟”的?是不是那种突然的领悟,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佛学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佛学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它和心理学的结合,我非常期待! 我想知道,佛学中所说的“智慧”,和心理学中的“认知能力”或者“情商”,有什么异同? 佛学是否能提供一些超越世俗层面的视角,来帮助我们理解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 而心理学是否能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实现佛学中所追求的内心转化? 我对“令人神往”这几个字尤为关注,它暗示了一种积极的、充满吸引力的体验,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或者至少,能让我看到一条通往内心平静和深刻理解的“令人神往”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令人神往的静坐开悟:普林斯顿大受欢迎的佛学与现代心理学》,真的有种魔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普林斯顿大学这个背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足够的学术支撑,而“大受欢迎”则说明了它的实践性和吸引力。我一直对佛学和心理学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它们之间好像隔着一层窗户纸。佛学有深刻的哲学智慧,但有时候感觉有点脱离现实;心理学则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有时候又缺乏一种终极的指引。“静坐开悟”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探索的可能。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怎么来解读“开悟”? 它是不是一种彻底的转变,还是一种持续的觉知? 又或者,它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我对佛学和心理学结合的部分非常期待。我想知道,佛学中的“慈悲”、“智慧”等概念,是否能在心理学中找到对应的解释和实践方法? 比如,佛学强调的“放下执念”,在心理学中是不是可以对应到“认知重构”或者“接纳疗法”?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既有深度又有操作性的指导,让我们能够通过静坐,不仅仅是放松身心,更能去探索自己的内心,理解生命的真谛,从而获得一种“令人神往”的内心体验。 我对这本书是否能提供具体、有效的静坐引导,以及它能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住了:《令人神往的静坐开悟:普林斯顿大受欢迎的佛学与现代心理学》。听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佛学的书,也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而是将两者精妙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强调了“开悟”的可能性。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社会普遍缺乏的,就是一种内心的安定和深刻的自我认知。每天都在忙碌,好像在追赶什么,但又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所以,“静坐”这个词,对我来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它代表着一种主动的暂停,一种向内的探索。但“开悟”这个词,又带点神秘色彩,我一直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是不是真的能改变一个人?而“普林斯顿大受欢迎”,则给我一种“权威性”和“有效性”的保证。我想了解,这本书会如何解释佛学中的“悟”?它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成功学”或者“自我提升”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还有,它和现代心理学是如何结合的? 比如,心理学中的“正念”练习,是不是就是佛学中“静坐”的一种体现? 或者,佛学中关于“因果”的理论,能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特定的结果?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理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通过静坐这种简单却深刻的练习,去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觉知和内心的自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