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石桥(下):禅宗公案里的大智慧

赵州石桥(下):禅宗公案里的大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赵州桥
  • 禅宗
  • 公案
  • 智慧
  • 历史
  • 文化
  • 建筑
  • 哲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赵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心能作主,见境知心

  有出家众问赵州从谂禅师:「我久闻赵州石桥的大名,结果来到这里只看到一个小小的独木桥。」赵州就回答:「你只看到独木桥,看不到石桥。」这个出家众就问:「如何是赵州石桥?」赵州就答:「度驴度马。」驴和马是奴隶,是本心的作用,不是主人。修行是要心能作主,是要度掉随境迁流的驴马。不能破除心外求法、二元对待的习气执着,看到境界就被境界带跑掉,无法见境知心,不知道一切境是自己心所生、所相应,攀缘起念就只能成为境界现象的奴隶。

  很多人在研读禅宗祖师的开示和公案后,感受到的并非之前听闻的「禅的智慧、自在、解脱」,而是觉得公案深奥难懂,读起来没有头绪,觉得禅宗祖师的言行举止不合常情,甚至觉得无理严苛,如祖师所言:无孔铁鎚全无下手之处。

  本书集录妙参和尚开示时拈提的禅宗公案,引导读者依着心法知见的方向,对于禅宗祖师的开示、公案能有一个入手的地方。一则则公案就如一条条赵州石桥,度驴度马般接引大家认取本来。而原本对于心法知见已有所体悟的人,也能借此而对禅宗有更深入的了解。
 
禅宗公案里的智慧之光:超越言语的顿悟之旅 导言: 在浩瀚的佛教经典和哲学思辨的长河中,禅宗以其独特的、不立文字的教化方式独树一帜。它不依赖于繁复的教条和晦涩的经文,而是通过公案——那些看似荒诞、令人困惑,实则蕴含无尽机锋的师徒问答和临机拈提——来直接指向人心深处的觉悟。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禅宗公案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工具和精神载体,其背后所蕴含的超越世俗逻辑的深层智慧。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历代禅宗祖师的灵光相会。我们将细致剖析那些经典公案的结构、语言的“陷阱”,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打破我们习惯性的二元对立思维。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公案汇编,而是一场关于“如何看待”和“如何体验”的深刻探索。 --- 第一部分:公案的诞生与结构:打破认知的牢笼 第一章:非文字的载体:公案的缘起 禅宗,顾名思义,强调“定”与“慧”的统一,尤其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明心见性”。然而,心性的领悟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公案正是在这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章将追溯公案的历史演变,从达摩的“不立文字”到百丈怀海的清规,再到临济义玄、赵州从谂等宗师的机锋对答,探讨公案是如何从口头禅演变为被记录和流传的“法宝”。 我们将重点讨论公案的目的性:它们并非为了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激活求道者的内在潜力,使其在面对困境时,能够“脚跟立定”,直击核心。 第二章:公案的语言悖论:语不达意,意在言外 公案的魅力与难度并存,其核心在于其“不合逻辑性”。本章将系统分析公案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思维陷阱: 倒装与反诘: 表面上自相矛盾的问答,如“如何是佛法大意?”“庭前柏树子。”这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实际上是“应机而发”,直接切断了听者对概念的执着。 机锋的陷阱: 探讨禅师如何利用“棒喝”和“机锋”,瞬间击碎学人的知解(知识和理解)。我们会分析,当学人试图用逻辑去解释公案时,恰恰是陷入了更深的思维定势。 超越二元对立: 深入解析公案如何引导修行者超越“是/非”、“有/无”、“生/灭”等对立概念,进入一种“不二法门”的体验境界。 --- 第二部分:核心公案的深度剖析:照见本性 本部分选取禅宗史上最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几组公案进行细致的解读与辨析,旨在揭示其背后隐藏的修行要旨。 第三章:从“万法归一”到“一归何处” 拈花微笑与拈香: 探讨拈花微笑的真义,以及后世禅师如何通过“拈香”这一仪式,来表达对祖师教诲的体认,而非简单的效仿。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三个阶段: 对此经典描述进行延伸解读,探究从凡夫的“执着相”,到初悟的“看破相”,再到彻悟的“自由相”,心性境界的三个递进层次。 “洗碗”与“担水”的日常禅: 分析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行为,如何成为最高深的禅定体现,阐释“行住坐卧,皆是道场”的真正含义。 第四章:直指人心:生死与自由的公案 “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的追问: 这一公案是禅宗对“自我”本源的终极追问。本章将细致探讨如何理解“本来面目”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种“当下的觉知状态”。 “金刚不坏身”与“墙壁是何物”: 考察禅师如何通过对“坚固之物”的探讨,来破除修行者对“永恒存在”的错觉,揭示一切现象的无常本质。 “如何是大解脱”的探寻: 分析关于“解脱”的公案,指出真正的解脱不是逃离世间,而是在世间烦恼中,依然保持清净无染的心态。 --- 第三部分:公案的修行实践:如何“用”公案 公案的价值在于其指导性。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对公案的理解转化为个人修行和日常生活的智慧。 第五章:向内观照:公案与“参话头” 话头的选择与持守: 探讨如“无字真经”、“吃饭未曾”等话头,如何帮助修行者将散乱的心念收摄于一处,达到专注与体悟的统一。 “疑团”的培养与突破: 分析禅宗公案制造的“疑团”是如何成为修行的强大动力。疑团不是困惑,而是求道心切的体现,是“道之火种”。 打破“开悟”的执着: 阐述禅宗对“开悟”一词的态度——真正的开悟是自然的显现,而非刻意追求的结果。任何对“开悟状态”的描述或期待,都会成为新的障碍。 第六章:生活中的禅:公案与现代处境 在喧嚣中寻静: 将禅宗公案中的“动中定力”原则,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压力、信息过载和多任务处理的挑战中。 人际关系中的机锋: 探讨公案中的对话智慧,如何帮助我们在冲突与误解中保持清晰的洞察力,不被情绪所困。 对知识的谦卑: 总结公案对现代知识体系的批判性反思——知识是工具,而非真理本身。真正的智慧存在于实践与体悟之中。 结语:无尽的参究 禅宗公案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永不提供终点。每一个公案都是一扇门,推开它,你只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本书的完成,只是提供了一把钥匙,引导读者进入这片充满机锋与光明的智慧园林。真正的参究,将永远在你自身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行走中持续进行。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反复品味,我们得以瞥见那超越言语的、永恒的觉醒之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妙参和尚


  本籍台湾,求学时期即对于禅宗心法有深刻的体悟,于1992年舍俗出家,留心禅门,弘法足迹遍布台湾各大学及机关团体,2001年赴美弘化住持,目前为美国加州洛杉矶毗卢禅寺住持,旅美弘法至今十余年;平日于寺中静居禅修,深入简出,发愿以佛教心法为主轴,将普世的真理遍佈世界各地,普利法界有情。

  弘法二十余年来,应各方邀请在台湾、大陆、美国、墨西哥等地开办禅修、演讲、主持禅七,于各地电视、电台接受访问;曾多次受邀前往休士顿、西雅图、拉斯维加斯、纽约、波士顿、达拉斯、纽奥尔良、亚特兰大、墨西哥等主要城市演讲弘法,并在德州大学、德州医学中心、普渡大学、内华达拉斯维加大学、休士顿大学及墨西哥多所大学等着名学术单位演讲及主持禅修。于2010、2011年休士顿弘法期间,更应美国牧师友人、神父等邀请至多所教堂演讲,并与基督教、犹太教多位牧师于休士顿莱斯大学及多所教堂,就东西方宗教异同进行公开对话。目前世界各地都有追随妙参和尚学习禅修的弟子。

  妙参和尚的教导直截了当,是一位非常融入当代社会的禅师,演讲开示之间总是能巧妙地将古代复杂深奥的禅宗心法,运用平易近人的生活实例说明,直指人心,让学人当下体悟了解并将禅法的智慧应用于生活,透过妙参和尚深入浅出的讲学,大众总是可以认识到问题核心,并借由认识自心而找到改变生命的具体方法。

  妙参和尚对禅宗有极深的领悟,更发愿致力于普世真理的传播弘扬。位于加州的毗卢禅寺庄严简朴,平日于寺内开设禅修课程,并透过网路连线,与世界各地之学人定期进行远端授课教学,让大众认识禅法、熏习禅法,提升生活品质,进而渐渐体认生命的本质不离自心,借由认识自心,修正行为习气偏差的具体实践,不但自己活得更快乐,更能过着利人利己的生活。

  妙参和尚近年来的着作有《但用此心》、《本来清净》、《菩提自性》、《直了成佛》、《禅问》、《明镜亦非台》《上堂》《棒喝》与《坐襌手册》等九本正式出版书籍。原文以繁体中文撰写,其中《但用此心》、《本来清净》、《直了成佛》三本书已翻译为简体中文、英文及西班牙文在不同国家正式出版。 妙参和尚的教法乃依禅宗心法精髓为主轴,透过现代的知识诠释等种种方便,将普世真理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为来往十方的学人开创一条通往智慧与光明圆满的大道。
 

图书目录

18真参禅之法器    
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北宋)    
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唐,671-741)
19如何却未在?    
蕲州五祖法演禅师(北宋,?-1104)    
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唐)    
20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舒州龙门佛眼清远禅师(北宋,1067-约1121)    
嵩岳破灶堕和尚(唐,6??-7??)    
青林师虔禅师(唐,?-904)    
21是可以敌生死乎?    34
成都府昭觉寺克勤佛果禅师(北宋、南宋,1063-1135)潭州沩山灵祐禅师(唐,771-853)    
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北宋,986-1039)    
22拗折秤鎚,掀翻露布    
临安府灵隐瞎堂慧远佛海禅师(南宋,1103-1176)    
黄庭坚(北宋,1045-1105)    
杭州府天目玉林通琇禅师(明、清,1614-1675)    
23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临安府中天竺㑃堂中仁禅师(南宋,?-约1180)    
24不疑言句是为大病    
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南宋,1089-1163)    
25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    
临安府灵隐松源崇岳禅师(南宋,1132-1202)    
26开口不在舌头上    
临安府灵隐松源崇岳禅师(南宋,1132-1202)    
抚州踈山匡仁禅师(后唐,845-935)    
27寂然不动,感而后通    
杭州黄龙无门慧开禅师(南宋,1183-1260)    
28如鼠咬棺材,不可移易    
松江府淀山蒙山德异禅师(元,1231-?)    
29直下元来只是我    
酃县灵云铁牛持定禅师(元,1240-约1304)    
30廓然无背向    
天台云峯无尽祖灯禅师(元、明,1292-约1370)    
31脱了一层还一层    
径山紫柏达观真可禅师(明,1544-1604)    
顺天大千佛寺徧融真圆禅师(明,1506-158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带点禅意的风格,很符合我对赵州桥的想象。我一直觉得,历史古迹不仅仅是石头堆砌起来的建筑,它们背后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文化的传承,甚至是哲学的思考。赵州桥,这座横跨洨河千年而不倒的石拱桥,在我心中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听说这本书会从禅宗公案的角度去解读,我感到非常好奇。禅宗的公案,那些看似平常却又充满玄机的故事,往往能触及人心的最深处。我常常在想,一座桥,它连接的是两岸的土地,但它是否也能连接起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它是否也能像公案一样,通过一种直观的、非逻辑的方式,点醒我们对生命、对宇宙的某种觉悟?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赵州桥的“内心世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感受这座桥的意义,也借由禅宗公案的智慧,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找到那些不曾察觉的“桥”,连接起那些看似遥远的“彼岸”。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座雄伟壮观的赵州桥,以及那些耳熟能详的禅宗公案。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组合。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就隐藏在看似最寻常的事物之中,而禅宗公案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挑战我们的思维定势,引导我们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赵州桥,这座跨越千年、历久弥新的伟大建筑,在我看来,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大智慧”。这本书会不会是通过某个经典的禅宗公案,来揭示赵州桥的建造哲学,或是它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某种精神象征?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实相”、“无我”的解读,并从中领悟到赵州桥之所以能长存的“秘密”。这种跨界的解读方式,让我感到新颖又充满期待,相信一定能带来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一直以来,赵州桥在我心中都是一个坚固、永恒的象征。它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却依然屹立在那里,仿佛是时间长河中的一座不朽的灯塔。这次偶然看到这本书,名字很特别,将赵州桥和“禅宗公案”联系起来,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对禅宗公案一直很有研究的兴趣,觉得那些公案故事虽然简短,却充满了无穷的智慧和启发。不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会不会是借助公案的“打破常规”、“直指人心”的特点,来解读赵州桥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甚至是它所象征的精神意义?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展现赵州桥的“当下”,以及它在“无常”的世界中保持“恒常”的秘密?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视角去理解赵州桥,也从中汲取一些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禅意,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清明。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书名中“禅宗公案”这四个字吸引了。我对禅宗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公案故事里,藏着直指人心的力量。而将禅宗公案与赵州桥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创意和深度的想法。我一直觉得,古老的建筑,特别是像赵州桥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深层意义。它们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杰作,更可能是某种哲学思想的具象化。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位禅师,通过赵州桥这个“载体”,来向我们讲述那些关于“无”、“空”、“当下”的禅理?我会不会在这本书里,读到关于桥的“本相”,以及我们每个人“本来面目”的阐释?我希望能在这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不落言诠、机锋锐利的禅宗味道,同时也对赵州桥这座历史遗迹有更深刻的理解,发现它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独特智慧,那是一种超越文字、超越逻辑的智慧,就像一次顿悟,瞬间照亮内心的迷茫。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赵州石桥(下):禅宗公案里的大智慧》让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了北方的古老土地,也勾起了我对禅宗的深深好奇。我一直觉得,禅宗的公案,那些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往往是理解生命奥秘的一把钥匙。而赵州桥,这座宏伟的古建筑,更是我心中“坚韧”、“智慧”的象征。这本书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通过一个个禅宗公案,来解读赵州桥的结构之美、历史之沉淀,以及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它会不会像某个公案一样,通过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点醒我们对“空性”、“无为”的领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审视赵州桥,去体会其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禅意,并从中获得关于人生、关于智慧的启示,让我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