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思想论 新译本

原始佛教思想论 新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亚现代佛学研究权威——木村泰贤 重要鉅着
  近百年来最佳「原始佛教」思想论

  一代日本佛教学者 木村泰贤(1881-1930)全面阐明原始佛教思想的经典,
  更获当代日本最顶尖的宗教学者——山折哲雄 专文赞赏


  「原始佛教」是指佛住世至佛灭后百年之间,小乘诸派未分派之前的佛教。木村贤泰认为研究「原始佛教」,主要目的在于探求「真正的佛说」。

  关于原始佛教,虽有种种研究,但对于思想上的处理,大抵只针对经典文句的表面作解释,而本书直接深入探究原始佛教思想,严格吟味佛教思想与当时各种思想的交涉。以佛教三宝──佛法僧中的「法」为全书的论述中心,写出原始佛教的新论,并找出其中成为日后大乘佛法教理思想的相关线索。

  在本书中,木村泰贤除了阐明佛陀本身有关大小乘的立场,对于佛教思想的历史研究也颇有贡献。在处理各个主题时,虽引证种种经文,但并非只做表面解说,而是更积极尝试探求人性深处的内在意义与价值,期望以新鲜的面目呈现原始佛教的精髓。

  译者释依观的全新中文译本,流畅且精准,即便难解的专有名词,也都採现代佛学着作常用的译法,故能清晰而亲切地贴近台湾读者的阅读习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木村泰贤(1881-1930)


  生于日本岩手县,日本曹洞宗僧侣,为岩手县东慈寺住持。佛教学者,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与教授。后历任曹洞宗大学(今驹泽大学)讲师、日本女子大学讲师、东京帝国大学讲师。1918年,以《印度六派哲学》一书,获得日本学士院恩赐奖。他是日本研究印度哲学及佛学的权威,着有《印度哲学宗教史》、《印度六派哲学》、《原始佛教思想论》、《阿毘达磨论之研究》、《人生的解脱与佛教思想》等,殁后出刊的《木村泰贤全集》六卷到现在仍对佛教学界有莫大的贡献与影响。

译者简介

释依观


  台南人,十八岁剃度,就读于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剃度恩师是星云大师。曾参与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出版的《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以及嘉丰出版社的《广说佛教语大辞典》之编纂。出版过的翻译书籍有:《梵我思辨:木村泰贤之印度六派哲学》、《天台思想史》、《天台大师之研究》、《阿毗达磨之研究》、《大乘佛教之研究》、《佛教论理与实践》、《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印度哲学宗教史》新译本、《阿毘达磨论之研究》。
 

图书目录

二十世纪东亚最佳的《原始佛教思想论》     江灿腾

有关典籍之引用
 
第一篇 大纲论
第一章 原始佛教的处理方式与本书的方针
一、资料的处理方式
二、原始佛教及其问题
三、原始佛教教理之解释法
第二章 时势与佛教
一、时势之概观
二、当时的思想界
三、诸沙门团的主张
四、原始佛教的地位及其特长
第三章 教理之纲领(以法的观念为主)
一、佛陀的说教法及其考察法
二、以正法为要
三、法的意义
四、关于法性
五、教法
六、法与人
 
第二篇 事实的世界观(苦集谛论)
第一章 作为世界的原理的因缘观
一、当时的世界观
二、因缘论
三、因缘之分类
四、与外道说之比较
第二章 有情论的概要
一、无我论
二、有情的组成要素
三、有情成立的动力因
四、有情的本质
五、当时的生命观与佛教的生命观
第三章 心理论
一、生命与心理活动
二、感觉器官
三、认识的过程
四、内心作用之概观
五、特殊的心理,特就烦恼而论
第四章 业与轮回
一、佛教教理上的轮回观之意义
二、与死后之相续有关
三、特就业的本质而论
四、前生与后生之间的人格的关系
五、业与果之性质及其伦理的妥当性
六、有情的种类
「附论」业说之价值
第五章 特就十二缘起论而论
一、导言
二、当时的缘起观与十二因缘观
三、缘起支之数目
四、十二缘起的一般解释法
五、往观立场的解释
六、基于前述立场的还观的解释
七、分段的解释之萌芽
第六章 存在的本质
一、常识的倾向
二、观念论的倾向
三、无宇宙论的倾向
四、形而上学的实在论的倾向
第七章 对于存在的价值判断及其根据
一、一切苦
二、苦观之根据的无常无我
三、苦观之根据的常乐我净
四、常乐我净的心理的根据
 
第三篇 理想及其实现(灭道谛论)
第一章 修道论总说
一、修道之根本方针
二、当时的修道法与佛陀的修道法
三、不苦不乐之中道
四、修道者之资格的四姓平等
五、作为道器之妇女观
六、作为道器的在家与出家
第二章 一般的道德
甲、理论的方面
一、修道上的道德的意义
二、奖励止恶作善的根据
乙、实际的方面
三、家庭的道德
四、社会的道德
五、政道论
第三章 信者的修道
一、作为信者之必要
二、作为信者的条件
三、信者之境界(特以释氏摩诃男为例)
第四章 出家之修行法
甲、出家的意义及其修行德目之精神
一、真正的出家及其动机
二、不纯动机的出家
三、戒律之精神
四、修道之品目及其精神
乙、实际的修道法
五、智情意及其修养法
六、特论禅定的修养
第五章 修道之进程与罗汉
一、过错与忏悔
二、得果及其本质(罗汉论)
三、罗汉之力用
第六章 涅槃论
一、二种涅槃
二、有余涅槃
三、无余涅槃之当相
四、绝对法性之涅槃界及其后的思想
附录 原始佛教缘起观之开展
上  近时之缘起观及其得失
一、导言
二、宇井、和辻两人的论理的解释及其得失
三、赤沼的传统的解释之得失
中  缘起观的根本精神
一、方法与资料
二、原始佛教的根本关心点
三、缘起观之课题的生老病死
四、缘起观的无明、识与爱欲的影响
五、种种的缘起系及其精神
六、基于前述精神的十二缘起之解释
七、灭观与解脱
下  从唯心缘起到轮回缘起
一、生老病死之事实化及其契机
二、缘起观与轮回观
三、笔者对于唯心缘起与轮回缘起的止扬方针
 
 

图书序言

导读

二十世纪东亚最佳的《原始佛教思想论》

木村泰贤名着的新译本

江灿腾(台北城市科技大学荣誉教授)


  东京帝国大学印度哲学第一讲座教授木村泰贤,所写的这本名着《原始佛教思想论》,是他在得文学博士学位与未就任第一讲座教授之前所写的。根据他自己的序文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的初稿,是他在留英期间所完成,所花的时间还不到一年。

  但修订稿是在留德期间完成的,但这已是之后又过了一年多的事了。而本书正式出版是一九二二年,先于他的博士论文出版。之后,相隔不久,他的博士论文,也在同一年出版。他因此除能获得该校文学博士之外,也正式晋升为东大文学科印度哲学专业的第一讲座教授,取代在他之前,当时才退休不久的村上专精教授。

  至于有关本书原始出版的经过,其实我早在二〇一八年,同样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首译《阿毘达摩磨论之研究》的导读中,已先概要的提及了。如今,本书的中文新译本又要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我还能多讲些什么呢?并且,为何我会认为本书是二十世纪最佳的《原始佛教思想论》呢?

  此一关乎学术史崇高无比的定位论断,又是居于何种佛教学术史的理由而出现呢?以下就是我的相关简明解说。

  ✽     ✽     ✽

  但在正式展开解说之前,我先在此稍微介绍一下,关于这本由台湾佛教翻译名家释依观比丘尼新译的现代中文版,和原先由欧阳瀚存用流畅的文言文翻译的《原始佛教思想论》,全书内容,究竟有何不同呢?

  答案是,有三大不同:

  第一点不同之处,当然就是释依观比丘尼所译的中译本,是以现代中文翻译而不是原来的文言文翻译。因而,这在阅读上,当然更容易理解,并且全书内容译文的清畅与精准,更贴近现代台湾的读者口味。在此同时,很多旧译难解的专有名词翻译,如今也都改用现代佛学着作常用的译法,因此让现代的广大读者在理解上,更清楚和更有亲切感。

  第二点不同之处是,本书原中文旧译本,初版是一九三二年在大陆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之后,在一九六八年四月时,台湾商务印书馆的人人文库中,也将旧译版的原内容,发行了「台一版」,并长销迄今。此一期间,至少有六版重印,但内容没有任何更新。

  因而,原旧译版最大的内容不足,在于它除了没有翻译木村原书作者序文全文之外,也没有在一九三七年出版的六卷增订版新加的「附录:原始佛教缘起观之开展(特就赤沼、宇井、和辻诸位教授所说而论)」、「追记」与一九二二年之后新出版的重要相关参考书目。

  而现在这本由释依观比丘尼所新翻译的全书内容,堪称是迄今最齐全的现代中文版全文内容。如此一来,它就像长久被历史灰尘遮盖的一本原具有钻石级璀璨的已呈黯淡色调的佛学名着,在精心重译与增补之后,它又焕发出较之前的残缺译本更为光辉、更加丰富、和更为完整的现代学术光芒一样。
 
  第三点,就是新增我正在书写的这篇导读。至于我写的这篇导读的内容,有何重要发现呢?请看以下一节的相关解说。

  ✽     ✽     ✽

  为何我一开始就说,木村的此书,是二十世纪东亚最佳的原始佛教思想论?要做这样学术论定,可不是任意性的主观评价,而是有实际的学术史根据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由于在此书出版后的数年内,就曾爆发来自宇井伯寿教授与和辻哲郎教授,特别针对木村此书的有关十二缘起解说,提出尖锐的完全对立性的异质解说,而木村本人也强力的提出反驳来自对方的各种不当与扭曲的各点批评,有效而完整的坚守住本身原有的相关诠释与典据。但因木村本人在一九三〇年就突然心脏病猝死,年纪还不到五十岁,可以说壮志未酬,菁英折损。根据东大名誉教授、国际着名的日本佛教思想史学者末木文美士的最新看法,他认为当初来自宇井伯寿教授与和辻哲郎教授针对木村的缘起论尖锐攻击,其实是过度现代化的哲学概念强解,不但抽离了缘起论中的所有时间因素,也武断的选择性使用早期经典文献来构成论述内容。

  他还提到:辻哲郎教授在一九二六年初版、一九三二年(木村死后二年)第二版的《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一书的批评论点,当时日本佛教学者追随者甚少。但因木村在东大的印度哲学第一讲座教授的教职,立刻由其批评者之一的宇井伯寿也接任。而宇井不但比木村多活了三十几年,也完全改变了木村之前,享誉日本与东亚佛学界知识圈的「达意型研究(透彻消化相关研究资料之后,提炼出有问题意识的佛教哲学思想性的论点或体系建构)」,改以宇井最擅长的严谨佛教文献学精密研究。因此,以宇井为代表的佛学研究模式,从此完全支配了其后几十年来的日本佛学研究。

  在当代台湾佛教学者之中,以佛教文献出版家和佛教史研究,饮誉学界多年的蓝吉富先生,也是激赏宇井伯寿教授与和辻哲郎教授的佛学研究方法与批评论点。因此,他在一九八八年主编华宇出版社版的【世界佛学名着译丛】全一百册中的第八十册,就是中译本和辻哲郎着的第二版《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而他在出版此书的介绍观点,则完全引述一九八〇年由京都大谷大学出版的佛教研究法入门书《佛教学研究指南》的第一章的介绍观点:

  从大正末年到昭和初期,日本的原始佛教研究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其中,和辻教授的《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尤以当时佛教界以甚大的震撼。和辻教授尝试用西洋哲学的方法论去解析原始佛教的教义。使原为佛教学者所专有的佛教研究领域,成为各界都可参与的园地。直至今日,这本书仍可预佛学名着之列,为有意研究原始佛教者的典籍之一。

  蓝吉富先生完全同意这样的论述观点,却不知这是带有学术论述缺陷的不完整介绍,相当令人遗憾。而台湾过去阅读由欧阳瀚存旧译的木村着《原始佛教思想论》一书,又缺译现在新译本所增加的「附录:原始佛教缘起观之开展(特就赤沼、宇井、和辻诸位教授所说而论)」、「追记」的全文,因此,没有平衡介绍其后木村本人所强力反驳的相关论点。这也导致欧阳瀚存旧译的木村着《原始佛教思想论》一书,虽在大陆及台湾地区都发行了几十年,但却很少被重视与评论,原因在此。

  相对于大陆与台湾佛学界对于木村所着《原始佛教思想论》的学术论述严重缺乏精确的深入理解之冷漠状况,当代日本最新的权威宗教学者之一的山折哲雄教授,在其一九九八年于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本人的宗教意识》(台湾的中译本,立绪出版社,二〇〇〇年出版)中提出的相关长文〈消瘦的「佛陀」:木村泰贤、宇井伯寿与和辻哲郎〉(中译本页一一七至一六四)就大力为木村翻案。这篇文章还早于前面所说二〇〇四年末木文美士教授于所出版的《近代日本与佛教:近代日本思想再思考之二》一书中所提及的相关论点,即原书中〈和辻哲郎的原始佛教思想论〉和〈以东京大学为中心的学术性佛教学的发展与其问题点〉两篇内容论述。山折哲雄教授这篇长文是内容丰富无比,批判犀利精准的一流翻案文章。

  由于在我这篇简明的导读中,无法详细介绍全文处处精辟无比的论述内容,简要整理其主要替木村翻案的论述如下:木村的确是用叔本华的「盲目意志」概念,来解释原始佛教的教理,最深入的「无明缘起」概念,而不是只留于表象的,将「无明缘起」当「无知或痴缘起」来理解。因为这是穿透人生或生命各种苦难来源的幽暗层面之原始驱动力之所在。反之,宇井伯寿与和辻哲郎有关「十二因缘」的诠释,是完全抽离时间发展顺序与「盲目意志」概念,其运用康德哲学巨着《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范畴」概念,亦即以「十二因缘的范畴性概念」来解释其中的相互关涉性状况。因此,山折哲雄教授不但批判宇井伯寿与和辻哲郎号称文献严谨的范畴性概念研究只是「近代矫饰主义」的佛学研究,还认为他们缺乏木村对幽暗人性的深刻体验和认知,因此导致现代日本佛学研究的枯燥与繁琐,并与真正的宗教意识无关,也面临无法突破的窘境。

  既然木村《原始佛教思想论》的学术论述,并无重大错误,则我们可以重新回过头来检视当初木村在《原始佛教思想论》一书中的学术论述建构与相关书写概念及其方法,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相关解说,还请看下一节的内容论述,即可清楚明白。

  ✽     ✽     ✽

  木村泰贤是在一九一二年开始就任东京帝大文科大学部讲师,一九一五年出版与其师高楠顺次郎教授合着的《印度哲学宗教史》。一九二五出版《印度六派哲学》,并在一九二六年获帝国学士院的恩赐奖。但,此两种着作,都是出现在佛教创立之前或佛教出现前后的印度宗教哲学思想,并非直接论述原始佛教思想。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木村晋升为同校文科大学部的助教授。可是,在此之前,也只是在一九一六年六月发表过一篇于《中央公论》上的论文〈奥义书与佛教〉和一九一七年四月于《中央公论》上发表的〈略窥以原始佛教为终点的印度宗教意志论的发展过程〉。

  在晋升为同校文科大学部的助教授之后,直到他一九一九年七月出国,成为东大首位以「印度哲学研究」的主体计画,奉派出国到英、德二国留学进修二年的现职教员为止,他也只发表过三篇与佛教有关的论文,当中有一篇是谈原始佛教的禅定观,有一篇是谈佛教解脱主义的特征,还有一篇是谈佛教思想与现代生活的交涉。

  因此,单从以上的着作性质来看,他的专长是上古以奥义书各派为中心的各派宗教思想新论述,而有关其《原始佛教思想论》全书内容,其实也才涉及其中的部分而已。因此,他何以能在出国后,就能于短短的八个月左右,就撰成《原始佛教思想论》全书初稿?于是,此点就成了此书撰述过程中,非常令人难以理解的学术之谜。

  并且,事实上,有关这一学术谜团的真相,自一九二二年木村出版《原始佛教思想论》一书以来,居然也从未有任何佛教史家探讨过――此因就连当时堪称最了解木村撰述《原始佛教思想论》全书过程的日本佛教学者、木村的东大学弟渡边楳雄,于一九六六年,特为本书增订版所写的「解说」内容,也不曾有洞悉其中的有关全书构思构成的清楚提示;而只是一昧地赞美木村教授当时经常是在床上专注的写稿,导致床单常沾上墨汁。而全书所述可说是生动流畅,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甚至,连在当时撰述本书的木村本人,也仅仅在书中稍稍提到,他是先消化过所能到手的相关新着作或文献研究资料,之后就把参考书籍都搬开,直接一路顺畅地快速写完全稿;之后再花一年多来核对与校正相关内容或引述的文献。而后此书的原始书名,就是《原始佛教思想论:特别注意有关大乘佛教思想的渊源》,其中的副标题,特别有深意。而后全书初稿校正的这一相关工作,其实是他当时在东大的一些学界知交来鼎力协助的(并且,这些名单,他本人在书序中,也都有一一载明,以示感谢之意)。可是,原先的谜团,依然真相未解。

  至于,我个人的相关解说,则如下述全文:

  首先,根据山折哲雄教授在其书中的提示,我们已知道:木村当时在东大的老师,也是同校着名的印度宗教学者、日本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思想的权威、日本近代比较宗教学的主要奠基者姊崎正治教授,是日本第一位翻译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的译者,这本书的日本版在一九〇九年问世。

  山折哲雄教授接着进一步指出,当时的日文版,其实是用夸张的负面词汇来翻译及解说此书。因此尽管木村深受其影响,但在日本当时的社会传播印象,叔本华的相关论述,并非是很正面与受欢迎的。

  如此一来,就导致后来和辻哲郎教授对木村新颖着作《原始佛教思想论》的极为贬抑性批评,其明显证据,就是指谪木村的缘起概念诠释,其实只不过是叔本华哲观点的日本追随者而已。但,我认为上述的提示,固然有很大的启发性,却不能说完全正确。因此,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

  事实上,木村在各种其着作中,所曾涉及的印度古代宗教思想史地知识、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文献学批判研究,以及提出《原始佛教思想论》的诠释概念及其体系性的着作、甚至有关原始佛教的人间历史性佛陀观与部派佛教的历史神话性佛陀观的区隔与论述,也都是先受姊崎正治的深刻影响;其后,才再扩及其他日本佛教学者或以德国研究印度奥义书与佛教的思想关联性闻名于世的奥登堡教授着作的影响。

  此因奥登堡教授,不但是高楠顺次郎的德籍恩师,同时也是当时有关早期南传佛教戒律典籍研究的世界性先驱者与最高权威。因此他出版历史性存在的划时代原始佛教着作《佛陀:他的生涯、教理与教团》一书,便成了木村在写他的《原始佛教思想论》全书时的最初构想的重要参考。因而,木村在其书的导论部分,就提到奥登堡教授的这本书,最大优点是根据佛、法、僧三宝的次第来写,并成为经典之作。因此,他也是如此诠释他的《原始佛教思想论》全书体系建构。所不同的是,他是以当中的「法」为全书的论述中心,并且意图写出一本有原始佛教的新论书,来溯源性的找出其中有成为日后大乘佛教教理思想的相关发展线索。所以,木村的初版书名全貌就是《原始佛教思想论:特别注意有关大乘佛教思想的渊源》。在此之后,木村更于一九二八年,也就是他过世前的二年,还与日本专业的叔本华着作翻译者景山折雄共译及出版有全书註释的新版奥登堡着《佛陀:他的生涯、教理与教团》一书,可见其一生都高度推崇及深受此书影响。
  
  但是,木村在《原始佛教思想论》的第一篇,使用了「大纲论」的特殊用法,不过这并非他的原创,而是源自当时已担任东大印度哲学科教授(从一九〇七到一九二二年)的村上专精博士于一九〇一年出版的划时代巨着《佛教统一论:第一篇大纲论》。

  除此之外,村上专精在此书中,曾提出现代性研究佛教的五种方法:第一种是註释的研究、第二种是达意的研究、第三种是批评的研究、第四种是历史的研究、第五种是比较的研究。因而,木村撰述的方式,是属于其中第二种的达意型研究。

  只是木村在其书中,他自己一再强调,他是用批判的角度来检视相关的佛教文献,区别出其最古层与新出层之不同文献内容。然后,他再以盲目意志(或非理性的生物贪欲行为驱动力)的根源性无明意识,在第二篇的「事实世界观」分七章来论述原始佛教四圣谛的苦集二谛,以及从意志自由欲与实践的无限高远的道德价值观来论述第三篇的「理想及其实现」,共分六章来新颖解说原始佛教四圣谛的灭道二谛。

  因此,他的全书,得以构成焕然一新的有机论述体系:亦即他引用了当时最新的研究论点与各类南北传佛教早期经典,再以流畅、新颖、明晰的现代性佛教学术语言,将全书形成有机性结构的论述写出来。

  本书的内容属于特别针对古代印度哲学第四期时代思潮之一的相关原始佛教思想,是木村泰贤博士所精心撰写出来的最佳达意型着作。其在日本东大有关印度哲学佛教学的历史研究中,是重要的转折点;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东亚佛教知识圈内,堪称首屈一指,并影响之后的研究至今。
 

图书试读

第一篇 大纲论
 
第一章 原始佛教的处理方式与本书的方针
 
一、资料的处理方式 

 
研究佛教的问题所在,今昔大为不同。昔时的研究是大小乘混融,尝试从种种经典探究何者才真正代表佛之本意,何者只是诱引的方便说。所谓的「判释」即因此而起。反之,现今则是探究何者代表真正的佛说,而他者是经由何等径路发展而成,可以说是一种将纷杂的佛教予以整理并建立其系统的学问方法。亦即昔时认为差异在于佛所施的教化法,今日则是勘定佛陀灭后长达数百千年的历史发展并予以判释。从而若探究何者是佛陀所说真正法门,何等经典得以作为代表,即得以阐明佛教教理之源泉,故将此视为是佛教教理研究上最为重要,至少视为是其出发点,不足为奇。
 
虽然如此,但今日所见的种种经典中,究竟何者所传是佛教最为原始的面目,严格说来,是极为困难,大体上,应是阿含部与圣典律部(小乘律)。此因相较于其他,尤其相较于大抵都是由构思所成的大乘经典,阿含部与律部圣典之记事,无论其场所,或人物或事件,都与实际较为贴近,较能传述原始的面目。对此,德川时代的富永仲基于其《出定后语》中早已指出,今从南方佛教,亦即巴利语所传佛典仅与汉译的律部、阿含部相应,至于诸大乘经,甚至连其名称都不得见的事实,大体上,更得以确信如此的推定是无可动摇的。就此而言,所谓的原始佛教之研究,若依以文书作为材料而言,可以说就是阿含部与律部的批评研究及其整理而已。
 
但克实言之,此也仅只是大体之言。若更推进一步,阿含部与律部的圣典果真能如实传述原始佛教之真面目?严格说来,恐非如此。此因就阿含部、律部圣典而言,被视为其传持渊源最纯正的,是以巴利文所传的圣典,但依据传说,此等是在阿育王时代(西元前二六九年举行即位灌顶式),亦即是在佛灭二百余年后,才被整理成现存体裁,故其中必然含有此间所发展的教理以及事件。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