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成佛之道,本自平常 做这本传记,最初的发心,是想让大家了解祖师大德在当下的时代是怎样修行的,希望大家能够看到肉身菩萨如何在生活点滴中践行佛法。
本如老和尚住世时很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蹟。老和尚住世的大部分时间是默默无闻的:在家时,是老实本分的农人,出家后,是踏实精进的修行人,看似很普通,因此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直到老和尚成就肉身之后,我们才意识到他是一位有很高证量的大德。而在传记写作过程中,将老和尚的各种资料搜集起来,才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本如老和尚于1959年出家,此后40余年,始终道心坚固,无论遇到怎样的境界,对佛法的虔诚信念从未动摇。老和尚是“文革”后最早到五台山修行的出家人之一,也是第一位到东台顶恢复道场的出家人。他在东台苦修时,夏饮雨水,冬化雪水,在零下30度的极端天气,依然在那罗延洞闭关修行。正是这样实实在在的修行,真修实证,才与佛道相应。
老和尚不仅实修苦修,也深入经藏,通达经论。他对于自唐代以来的经论文献,包括华严宗、律宗、禅宗的相关文献,都潜心研究,深得其义。老和尚也非常注重戒律,持戒精严,即便为了度化众生而有种种善巧方便之举,嬉笑怒骂间,依然严持戒律。
老和尚调教弟子,注重磨砺徒弟的心性,常以「棒喝」来帮弟子突破习性,提升道业。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老和尚教化弟子的方式很特别,但这正是佛门的古风,古来之祖师大德,都是这样加持徒弟的。「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制心。「棒喝」时,「我受伤到极点,极度苦恼,无处发洩,言不能辩,思不能解,又不能躲,不能发牢骚,隐忍承受,烦情至极,假以时间因缘,突然峰回路转,烦恼无路,喜乐油然而生,于是,「我」的局限得以跨越。这就是「菩萨遇逆缘,如饮甘露」的原因。虽然跨越了局限,但由于业习浓厚,还需要不断突破,最终不再被境界扰动。千百年来,利根众生能在此处直下承当,冲破业障大门,如鸟出笼,无有障碍。只有明眼大威德的师父,才具有这样的加持力。当然,老和尚对徒弟并非只是「棒喝」,他常在日常点滴中教育弟子怎样修行,而对在家居士则非常慈悲,和蔼可亲,随缘度化。
老和尚的修为平常无奇,但其高深之处,却是「高山仰止」。祖师是从烧火做饭中来,古来高僧,大多是在平实生活中磨砺出来的。平常修为是道行高深的根本,高深的道行是平常修为的展 现,正所谓:平常之中藏高深,高深之处显平常。老和尚真正做到了平实修行,把平凡做到位,才成就了伟大。祖师大德都是这样吃苦耐劳、不计辛苦,一步一个脚印地苦修、实修。修到有证量之后,度化众生也往往是用善巧方便,无私、无我,不住名利相。平常心是道,真正修行人,当于此处下功夫,把我们学佛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一部分,安于平凡,真学真修,为而不为,不为而为,日久自见功效。
有人认为,时代变了,原来的老传统过时了。社会环境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如理如法的修行,过去的高僧这样修,现在也没有变。这是古风、古德的传承。现代人想要修行成就,也须得遵循传统,真修实证,没有捷径可走。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知见,能有一双分辨的慧眼,不被现在的一些状况所迷惑。
现在学佛的大环境,比以前要浮躁,注重名利,真正踏实修行的人往往不受重视。而本如老和尚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古来祖师大德都遵循的路:通过脚踏实地、如理如法的修行,可以转变业力,脱离苦海,成就道业。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事例,因此更有现实意义。
跟随老和尚一起走过来的出家众和居士们,因为老和尚很真实,他们也都很真实,很平凡。他们回忆老和尚,都是那么朴实,每个人都谈到了自己的真实状况,都是当时真实的生活点滴,并没有刻意包装粉饰。他们很坦诚地把过去的这一段历史展示出来,使我们能看到很多当时的真实场景,从而真正受益。这样的发心,值得赞叹。老和尚的故事,让我们对佛法升起了更深的信心,知道佛菩萨不舍众生,学佛人若能有一念真心,便能与法界相应。
读了老和尚的故事,透过书中的跌宕起伏、嬉笑怒骂,在笑声中得到启发,我们应当思考:如何能够让自己也成佛?
最后,感谢所有为传记提供帮助和付出辛苦的法师、居士们,正因众缘聚集,才成就了这部书。
祈请文殊菩萨加持,祈请华严宗历代祖师加持,祝愿这部传记能给大家带来信心和希望,破除烦恼与障碍,增长福德智慧,成就无上道业!
惭愧人:寂成 合什
2016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