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评会运作与教师法律救济:行政法院裁判解析

学校教评会运作与教师法律救济:行政法院裁判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学校教评会
  • 教师权益
  • 行政诉讼
  • 教师救济
  • 教育法
  • 行政裁判
  • 教师申诉
  • 教职工权益
  • 教育行政
  • 法律解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法律与行政法院裁判分析的角度,深入探讨学校教评会实际运作与教师法律救济问题的专书。不论是学校行政部门在召开教评会时遇到法令解释适用上的疑难杂症,或是教师在校内面临权益受损而准备提起救济时感到不知所措,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现行法令的规范方式,或行政法院对于相关争议採取何种态度。
  
  本书详细分析近十年行政法院针对重要争议问题所採取的裁判见解,让涉入法律争讼事件的学校行政部门与教师本人,可以借此预测未来争讼的可能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争执或不慎採取错误的救济途径。
区域教育治理的转型与实践:地方政府、学校及家长群体的互动模式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区域教育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迁,重点探讨了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地方政府、公立学校实体以及新兴的家长组织在教育决策、资源分配和质量监控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相互作用机制。全书摒弃了传统上将教育视为纯粹行政职能的视角,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中进行考察,旨在描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区域教育治理由单一型向多元协同型转型的实践图景。 第一部分:区域教育治理的理论重构与政策背景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区域教育治理理论的演进脉络,从公共管理学中的“治理”概念切入,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特殊适用性。重点分析了近十年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文件,特别是关于“放权赋能”和“教育集团化”的政策导向,如何重塑了市级和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定位。我们认为,现代区域教育治理的核心挑战在于平衡“中央的宏观调控”与“地方的实践弹性”之间的张力。 我们详细考察了权力下放的具体内容,包括学校自主权的增加,如课程设置的微调权、人事管理的初审权以及财务支配的预算执行权。然而,这种“赋权”往往伴随着“问责”的同步强化,特别是对教育质量指标(如升学率、均衡发展指数)的硬性考核,构成了对地方政府的结构性压力。本部分通过对多个省市的政策文本对比,构建了一个区域教育治理的“压力-响应”模型,揭示了地方政府在资源稀缺背景下,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绩效管理和资源倾斜策略来应对上级要求和基层期望。 第二部分:公立学校的自主性边界与组织适应 在治理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公立学校的角色正经历深刻的转变——从单纯的政策执行者向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法人组织转型。本部分聚焦于学校层面,考察其在行使新获得的自主权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组织适应策略。 2.1 学校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尝试: 我们研究了在“校长负责制”深化背景下,校内决策机制的实际运行情况。案例分析表明,尽管名义上赋予了校长更大的决策权,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代会)以及新成立的“家长委员会”在重大事项上的参与度与影响力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涉及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分配等敏感议题上,传统的集体协商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学校的“管理型”向“治理型”的过渡充满了阻力。 2.2 资源配置的微观博弈: 学校自主权最直接的体现之一是资源的自主调配。本研究通过对多所学校的财务报表和内部分配方案进行比对,发现学校在利用“绩效工资增量”和“择校收入”等非财政拨款资源时,存在明显的区域和校际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学校的“造血”能力,更揭示了区域内优质生源的竞争压力如何影响内部资源的倾斜方向,往往导致对“核心教师”和“高分学生”的过度集中投入,从而加剧了校内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2.3 教师职业自主性的空间压缩: 尽管政策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的“指标压力”和“合规性审查”并未减少。本部分援引对一线教师的深度访谈数据,展示了教师如何在“教学专业自由”与“上级对教学过程的标准化要求”之间寻找平衡点。许多教师反映,在应付各种检查、填写大量过程性材料的工作中,用于进行创新性课程设计和深度备课的时间被严重挤占。 第三部分:家长群体的崛起与教育民主的实践张力 本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了教育治理中的“外部主体”——家长群体。随着社会阶层分化和教育焦虑的加剧,家长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学校的安排,而是积极地寻求参与教育决策和监督的途径。 3.1 家长组织的演变与效能评估: 我们对比分析了传统“家长委员会”与近年来兴起的“教育促进会”等新型家长组织在章程规范、人员构成和议事效率上的差异。研究发现,新型家长组织在推动学校改善硬件设施、监督大额采购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能动性,但它们在干预教学内容和师资评价等核心专业领域时,往往遭遇学校和教育局的审慎抵制。 3.2 区域教育冲突的媒介化呈现: 本部分特别关注了家长群体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舆论平台对学校和教育部门施加压力。通过对数起区域性教育争议事件(如“食堂食品安全”、“校服招标不公”、“学区划分调整”)的媒介传播路径分析,我们揭示了家长诉求如何从个体抱怨迅速升级为影响区域教育政策制定的公共事件。这种“网络舆情驱动”的治理模式,既提升了教育决策的透明度,同时也对行政部门的危机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区域治理中的“教育公平”叙事构建: 区域教育治理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实现教育公平。本研究通过对家长群体对“就近入学”、“择校限制”等政策的不同反应进行分类,探讨了“公平”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不同解读。强势群体往往将“公平”解读为“优质资源的获取权”,而弱势群体则更关注“基本保障的均等化”。区域教育部门如何在调和这些相互冲突的“公平”诉求中进行利益平衡,是本部分关注的重点。 第四部分:治理协同、风险管理与未来展望 最后,本书提炼了当前区域教育治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潜在风险,并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协同治理框架。 4.1 多方主体间的协同治理机制: 我们认为,有效的区域教育治理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传达”,而是需要建立起结构化的“三方对话机制”——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层和家长代表组织之间的定期、正式、具有约束力的沟通平台。只有当三方能够在资源承诺、目标设定和过程监督上达成初步共识,区域教育质量的稳定提升才有可能实现。 4.2 风险点识别与预防性监管: 治理的多元化也带来了风险的扩散。本部分着重识别了当前治理体系中的主要风险点,包括:学校自主权滥用导致的资源过度倾斜、家长过度干预侵蚀教师专业权威、以及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下过度依赖市场化手段弥补教育投入不足等。我们主张建立一套基于数据反馈和早期预警的“预防性监管体系”,以在冲突爆发前介入,而非事后被动应对。 结论: 本书的研究表明,区域教育治理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成功实现治理转型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复制市场化的管理工具,而在于建立起一套适应中国国情、能够有效整合政府、学校和社区力量的、具有足够韧性的协同治理框架。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一个多维度、实证导向的分析工具,以更好地理解和塑造未来的区域教育生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翁国彦


  现 职
  义谦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
  台湾人权促进会会长
  台北律师公会理事

  学 历
  英国Nottingham大学法学硕士
  成功大学法律学系硕士
  政治大学法律系学士

  经 历
  台北律师公会人权委员会主任委员

  台南人,十余年来的律师执业重心,除了一般性的行政救济与行政诉讼案件外,特别处理大量与学校相关的争讼事件,包括教师解聘或不续聘、申请升等、校园性骚扰、违反学术伦理、私立学校运作争议及学生权益案件。在教育行政争讼之外,长期关怀台湾的人权保护发展,亲身投入人权运动、代理相关诉讼救济案件,包括心智障碍者的权益保护,以及在社会瞩目的重大犯罪案件中代表被告担任辩护工作。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按着行政法院教育裁判的Google地图,走入教育场域的法治国家/黄旭田
自 序

第一章 序论、本书架构与使用说明/1

第二章 学校教评会的处理程序

壹、学校教评会处理程序概论/5
一、法律依据与架构设计/5
二、教评会的任务与处理事项/7
贰、常见的争议案例/12
一、当事人申请教评会委员回避/12
二、当事人申请阅览资料/24
三、当事人陈述意见的权利/30
四、涉及专业审查的案件办理与大学教评会审议方式/40
五、教师解聘、不续聘案件的教评会决议、投票方式/52
六、大专院校三级教评会架构中,上级教评会在教师解聘、停聘、不续聘事件中对下级教评会决议的审查方式/62
七、学校将教评会决议通知教师的方式/67
八、学校教评会对教师作成解聘、不续聘决议之后的法律关系/86

第三章 教师的法律救济程序
壹、教师法律救济程序概论/93
一、法律依据:教师法第29条至第33条/93
二、运作流程与架构/94
三、特殊案件类型:校园性侵害、性骚扰或性霸凌事件中的「申复」程序/107
四、救济主体的争议:代课教师、兼任教师能否比照专任教师提起行政救济?/108
贰、教师法律救济「深度」的争议:公立学校教师针对教评会决议提起行政诉讼的限制/110
一、法制的演变/110
二、重要与常见案例类型/113
三、在大法官释字第736号解释公布之后,教师仍然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类型/141
四、学校不能针对不利的再申诉决定或诉愿决定继续救济、提起行政诉讼/145
参、教师法律救济「广度」的争议:教师针对教评会解聘、不续聘决议提起行政救济的「标的」选择/148
一、公立学校教师的状况、法制的演变与最高行政法院的定调/149
二、私立学校教师的特殊状况/157
三、其他特殊争议问题与案例/171
肆、教师聘任、资格审定、升等、违反学术伦理或撤销教师资格等案件/178

第四章 当事人在法律救济程序中应注意的重点
壹、救济期限的掌握/187
贰、救济声明的拟定/195
参、掌握救济案件的重点──实体争议、法律关系的分析/199
一、教师解聘或不续聘事件/200
二、大学教师聘任、资格审定、升等审查、违反学术伦理等涉及专业审查的案件/217
三、校园性平事件/234
肆、救济结果与后续处理方式/239
一、解聘、不续聘等涉及教师惩处措施的案件/239
二、涉及教师聘任、资格审定、升等审查或违反学术伦理的案件/240
三、教师不服学校处理性平事件处理结果的「申复」案件/241

结 语/245

索 引/247

附 录
一、重要法律与行政命令/251
.教师法/251
.教师法施行细则/259
.教育人员任用条例/262
.性别平等教育法/271
.校园性侵害性骚扰或性霸凌防治准则/281
.专科以上学校教师资格审定办法/290
.专科以上学校教师评审委员会办理教师资格审查注意事项/301
.专科以上学校教师违反送审教师资格规定处理原则/303
.处理高级中等以下学校不适任教师应行注意事项/306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评审委员会设置办法/311
.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组织及评议准则/314
.行政程序法/322
二、重要司法院解释与行政函释/347
.司法院解释/347
.行政函释/353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按着行政法院教育裁判的Google地图,走入教育场域的法治国家

  行政诉讼法自89年7月1日大幅修正后施行迄今,已逾18年。在此之前,我国行政救济制度多侷限在书面审理方式的诉愿阶段,更难见到开庭审理的行政诉讼案件,司法权保障人民权利,并且对行政机关为「法之统制」的功能极其有限。18年来尽管行政法院案件中人民获有利判决的比例大约只有一成,因此常被批评功能不彰,但不可讳言,在部分行政领域,行政法院已逐渐发挥指摘行政违法的功能,借由对「法」的阐释,使我们更接近「依法行政」的法治国家之林,教育行政应该可以算是这样的行政领域。

  所谓法治国,简言之,在立法是「主权在民」,在行政是「依法行政」,在司法是行「法之统制」,18年来,教育部的法制业务有明显的成长,教育领域中法律、法规命令与行政规则大量出炉,行政机关也逐渐习惯作成行政决定时要寻找「(法的)依据」,但尽管如此,以教育事务的繁冗与琐碎,仍有许多事项欠缺规范或是既有法规范不完备,此时纷争的解决,即有赖司法判决。行政诉讼判决的多寡,可以作为个别行政法领域进步与否的指标,因为如果欠缺行政诉讼案件,表示受处分的百姓不敢或不懂得寻求救济,只能期待行政机关「天纵圣明」从(绝)不犯错,大家相信吗?反之,不断的借由司法裁判釐清争议,让政府机关与民众都有法可依循,果能如此,法的可预测性提高、法的安定性也提高、整个社会的法秩序也才会受尊重!

  但行政法院的判决愈来愈多,客观上要加以了解会有事实上的困难,就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统计为例,95年至106年间历年终结教育事务案件分别为93件、138件、110件、69件、62件、67件、66件、62件、62件、59件、59件、53件,12年间合计达900件,一般人实在难以阅读,即使努力去阅读,也不见得找得到正确、完整且最新的资讯。

  翁国彦律师的这一本《学校教评会运作与教师法律救济──行政法院裁判解析》,正像是一本行政法院教育裁判的Google地图,提供给可能会想阅读教育裁判的读者,本书针对老师及学校教评会相关工作者两类读者,将相关裁判见解加以分析,一方面让老师了解如何提起行政救济,包括各种救济管道的区别与界限及利弊,在选定救济方式后,如何遵守期限、拟定声明、把握重点,以获取可能得到的有利结果。另一方面也让学校里特别是参与教评会运作的人员能够了解法院实务上对回避、申请阅览资料、申请陈述意见,以及如何表决、制作处分书及通知等等问题的见解,让教评会的运作有所依循,避免在事后救济程序中被法院撤销废弃。

  这本书实在是教育场域中教育工作者的福音,能够有这么多的法院意见汇整在这里,其实也是这十八年来每一个教育裁判背后的原告律师、被告律师与行政法院法官的心血!作为一个长期关心教育并投身教育行政救济的律师,也曾是国彦律师长期的同事,在这本「学校教评会运作与教师法律救济」问世之前,有机会先睹为快,实在佩服国彦律师在工作忙碌之余还能挤出时间带领读者找到自己需要的意见,同时期盼这本《学校教评会运作与教师法律救济──行政法院裁判解析》的出版除了能够作为学校同仁办理教评会业务的指针,并且成为老师寻求行政救济时的随身宝典之外,更希望能够协助更多律师加入教育行政救济的行列,帮助学校行政作业更合理与合法,也让老师明了自己的权益与法律处境,最终能使台湾的教育法治更上轨道。

元贞联合法律事务所合伙人
黄旭田

自序

  身为执业律师,笔者从事司法实务工作十余年来,执业重心除了个人兴趣的人权救济与公法争议之外,当属学校与教师间的教育行政争讼事件,其型态甚为多元纷杂,包括教师解聘或不续聘、大学教师升等与违反学术伦理审查、校园性侵害性骚扰等性平案件。而不论是攻防强度最高、需要在法庭内进行言词交锋的行政诉讼,或是前阶段的校内教评会审议、教师申诉、再申诉及诉愿程序,抑或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校园性骚扰事件调查与申复程序,笔者近年频繁接触与亲身参与的结果,都看到召开教评会处理教师法律争议的学校行政部门这一端,与针对学校处置结果提起行政救济的教师当事人这一端,经常对于教评会的运作方式或应循的法律救济程序,感到极端复杂、难解与困惑。由此可以发现教育行政案件的繁杂与其中的「眉角」,完全不下于一般行政争讼事件,这也是笔者撰写本书的最初发想,将近年承办诸多学校教评会运作、教师法律争议案件所累积的经验与心得,配合相关重要行政法院判决见解的汇整,作一个比较全面性的回顾及分析说明,希望让涉及此类案件的教师与学校行政部门,都能有可以参考了解的依据,并减少在争议程序中必须面对的困扰。

  笔者走上教育行政法研究与实务运作的这一条路径,首先必须感谢恩师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许育典特聘教授的提携与照顾。犹记得十余年前的研究所课堂上,由许老师引领进入宪法、教育法与多元文化保护的议题,其中许多新颖的法律概念建构、与台湾本土实际案例的结合,都在在令人深感着迷,笔者因此一头栽进教育行政法的研究领域,最后也选择以法治教育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 许老师的开朗个性、对学生的照顾指导,以及投入学术研究的严谨与高度热忱,都是旁人难以企及。笔者至今仍非常怀念研究所阶段的校园时光,也希望借由本书的完成,表达对许老师提携照顾情谊的感激。

  完成研究所学业、退伍之后,笔者的第一份律师工作,就是来到元贞联合法律事务所服务。恍惚之间,转眼十年过去,笔者在此期间陆续完成人生大事,包括结婚、出国留学及生子,最需要感谢的是主持律师黄旭田律师的指导、引领与包容。在元贞的十年岁月中,笔者跟随黄律师承办诸多教育行政争讼事件,黄律师不但永远亲自检视、校正每一份书状文字,在参加法院庭讯或言词辩论时,也看得到黄律师总是可以找到最能打动法官想法的切入点。从  黄律师身上,笔者学习到身为「诉讼代理人」必须抱持严谨、疏忽不得的基本态度,以保障教师或学校的当事人权益,也看到协助争讼程序顺利进行、积极投入公共事务的在野法曹典范。这本书的完成,可说是笔者在黄律师的引领之下,汇集十余年来承办诸多教育行政案件的心得结晶,虽然黄律师在此领域的杰出表现,至今仍是笔者无法企及,但同样希望借由本书的完成,感谢黄律师多年的指导与提携。

  元贞联合法律事务所长年在国内耕耘教育行政争讼案件的处理,因而累积一群对此类案件拥有丰富经验的年轻律师群们,包括蔡易廷律师、简凯伦律师、谢佳颖律师、侯宜谘律师等人,都常是笔者面临难解法律争议时,可以详细讨论、交换意见、了解实务见解之最佳伙伴,也对本书的出版有所贡献,在此感谢他们。本书的完成,还要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的积极鼓励,才能顺利问世。

  最后,本书要献给太座淑婷与家中的小宝贝晨晞,他们无私的分享喜忧与陪伴,让我心中总是亏欠与感激夹杂,可谓点滴在心头。本书最后如期完成出版,尤其要感谢他们的支持、陪伴与建议。

翁国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學校教評會運作與教師法律救濟:行政法院裁判解析」——這書名聽起來就像是為了解決教育現場長期以來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所寫。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教評會的決議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到底是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程序不合法?還是實體認定有瑕疵?這本書,我相信就是為了解答這些根本性問題而誕生的。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萬一做錯了,會有什麼後果」。特別是「行政法院裁判解析」這部分,我認為是最有價值的。因為法院的判決,往往是法律解釋和實踐的最高體現。透過分析這些案例,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法律條文背後的精神,以及如何在實際操作中規避法律風險,保護自身權益。這是一本真正能幫助教育工作者在專業發展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安心的著作。

评分

光是想像這本書的內容,就覺得腦袋裡那些關於教評會運作的模糊地帶,瞬間被點亮了。我對「行政法院裁判解析」這個部分尤其感興趣。畢竟,法律條文看起來總是有些抽象,但透過具體的案例,就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法律是如何在實際情況中被應用和解釋的。我猜測,書中可能會列舉一些關於教師資格認定、成績考核、聘任、解聘、停聘等與教評會息息相關的訴訟案件,並逐一剖析法院的判斷理由。這對於我們理解法律的精神、掌握訴訟技巧,甚至對於未來的教評會運作,都將有莫大的啟發。我相信,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在教育法領域有深厚造詣的專家,他將我們在實務中遇到的許多疑難雜症,都一一條列出來,並提供專業的解答,這份用心,令人欽佩。

评分

哇,光看書名就覺得這本書絕對是許多老師和學校行政人員的福音!「學校教評會運作與教師法律救濟:行政法院裁判解析」這個標題,直白又精準地道出了書的內容核心。我一直覺得,在台灣的教育體系裡,教評會扮演著一個既關鍵又複雜的角色,它牽涉到教師的權益、學校的管理,甚至是教育政策的落實。但實際運作起來,常常是充滿了模糊地帶和潛在的爭議。很多時候,大家只是照著流程走,但對於「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合不合法」、「萬一發生爭議,老師的權利該如何保障」,都缺乏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個重要的知識缺口。光是「行政法院裁判解析」這幾個字,就讓我覺得作者肯定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去梳理、分析那些艱澀的法律條文和判決案例。我猜測,這本書一定會深入探討教評會的組成、職權、會議程序、決議的效力,以及在這些環節中,老師們可能面臨的權益受損情況。更重要的是,它會教我們如何運用法律工具,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光是想到有這樣一本可以提供實質幫助的工具書,就讓人感到安心不少。

评分

「學校教評會運作與教師法律救濟:行政法院裁判解析」,這書名本身就傳遞出一種專業與權威感。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法律知識,更在於它能促進教育體制的健全。當學校行政人員和教師都能清楚了解教評會的合法運作規範,以及教師權益的法律保障時,整個體系將會更加透明、公正。這本書的出現,勢必能提升教評會的專業性和嚴謹度,減少不必要的爭議,讓教評會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而非淪為形式。此外,對於新進教師,或是那些不熟悉相關法律規定的老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及時雨。它能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法律觀念,防患於未然,避免在職涯早期就因為不了解規定而蒙受損失。我認為,這本書應該是所有學校圖書館必備的藏書之一,也是所有教育行政人員和教師的案頭必備。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不禁聯想到過去在學校裡聽到的各種「案例」。有時候,教評會的決策,會讓某些老師感到非常無奈,甚至懷疑決策的公平性。但礙於體制,很多時候只能默默承受。這本書的「法律救濟」這一塊,絕對是重中之重。我非常期待它能詳細說明,當教師對教評會的決議有疑義時,可以透過哪些管道尋求救濟,訴訟的時效、程序、需要準備哪些證據,甚至是在行政法院的訴訟過程中,有哪些常見的爭點和對老師有利的判決方向。我相信,作者透過對眾多行政法院裁判的深入研究,一定能歸納出一些實用的原則和策略,讓老師們在面對不公時,不再感到束手無策。這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能夠實際保護教育工作者權益的「行動指南」。它的價值,不言而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