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容传

邹容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近代史
  • 革命
  • 思想家
  • 文学
  • 传记文学
  • 邹容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传写了中国近代着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革命演说家邹容的一生。他短暂的一生,是以推翻满清王朝、革新中华为己任的一生,是追求革命的一生。他的《革命军》尽管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它喊出了中华民族谋求革命独立之唿声,所以问世之后风行海内外。章太炎称之为「义师先声」,章士钊主笔的《苏报》誉之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不朽之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风雨如磐
侵略渐深…001
特立独行…012
衰世英才…021

第二章 革命狂生
稜角峥嵘…034
爱国学社…041
驳《革命驳议》…053
第三章 共襄盛举
章太炎作序…067
章士钊推波助澜…072

第四章 《革命军》析要
绪论…077
一、革命之原因…082
二、革命之教育…089
三、革命必剖清人种…092
四、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097
五、革命独立之大义…101
六、结论…105

第五章 不忘沟壑
《苏报》大案…108
激辩公堂…115
狱中生活…125
英年早逝…130
身后流风…141
后  记 / 149
邹容年谱 / 153

 

图书序言

前言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
  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搀手,干坤只两头。
  ——章太炎《狱中赠邹容》

  有些人的生命总是无悔,总是灿烂,总是煌煌哉不负一生。这只是因为他们总是做了一些、完成了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换言之,有些人肩负使命、身负重任,在他们或长或短或苦或甜的人生中将自己的生命力尽数释放,在与命运最伟大、最激烈的碰撞中迸射出永恒的火花。

  比如孙中山,在他去世后,「三民主义」就为他灿烂了,革命纲领就为他诵读了,豪情满膺就为他光采了,他用尽了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他的使命,去完成他的责任,一生无悔。

  比如黄兴,在他离开之后,黄花岗的七十二名烈士就同他相伴了,二次讨袁的炮火就为他轰隆了,慷慨北上的汽笛就为他拉响了,他的努力将永远成为中国人昂首挺立的嵴梁。

  比如鲁迅,自他辞世后,《阿Q正传》就为他永恒了,《狂人日记》就被世界铭记了,《吶喊》和《野草》就为他镌刻了,他的彰彰辞章将永远不会被人类忘却。

  而邹容,也是如此,自他哌哌坠地,就要勇于担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他的东渡求学,他的愤而革命,他的犀利笔锋,他的词风锐利而意气勃发的《革命军》,他的刚直傲骨,他的慷慨就义,他就像被天文学家们在草稿纸上算好的流星一般,忽然而来之后默然离去,只余下那满天的光焰与灿烂的华采照亮了那个时代黑暗的天空。

  他天生神童,心怀寰宇,不愿做那「衰世举人」,不愿当那「奴隶官员」,只想着学习经世致用真学问、作些报国救民真文章,追求不朽盛事,千载芳名。

  他是一介狂生,潇洒不羁,从小厌倦八股文字,讨厌四书五经,考场之上敢和考官据理力争,面对黑暗从不曾退却半步,算得上名士风流、铮铮傲骨。

  他是革命锐卒,刚勐热烈,一部《革命军》文若流星坠地,词如天马行空,犀利锋锐的思想直指人心,笔锋力透纸背,搞得反动统治者焦头烂额、左支右绌。

  他是昂昂国士,赳赳男儿,身受牢狱之灾,面临朝廷威胁,却始终不曾更改革命初衷,至死不变救国真心,百死不悔,不曾回头,最终悲壮就义、英年早逝。

  而邹容最着名的作品当属一部皇皇《革命军》,它不仅被千千万万争相传阅的人评价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更是以高昂的革命激情、淋漓的革命意志将人民长期积蓄在心中的国恨家仇倾吐出来,旗帜鲜明、大刀阔斧、大开大合、直言不讳,「劝动天下造反」,宛若天翻地覆之际一声惊雷,炸开万古黑暗,透出万丈光明!

  《革命军》自出版后,翻印流传极广,风行国内海外。据估计,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共印了二十多版,总印数超过一百一十万册,佔清末革命书刊销售量的第一位。而正如鲁迅所言,「便是悲壮淋漓的诗文,也不过是纸片上的东西,于后来的武昌起义怕没有什么大关系。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作的《革命军》。」

  是以,今天,让我们走进邹容,走进《革命军》,体味百年前那一缕慷慨壮烈的灵魂。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风雨如磐
 
侵略渐深
 
历史的车轮缓缓运转,揭开了工业时代与帝国主义时代的序幕,为还在迷蒙与睡梦中的中国投射来一缕阴影。
 
带着洋枪洋炮的西洋人来了,他们以贪婪而谨慎的眼光审视着这个马可•波罗笔下富饶而强盛的国度,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接触:干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派遣了马嘎尔尼使团打着为干隆皇帝贺寿的旗号来到了这个神秘的文明古国。虽然访华旅团的真实目的是「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但是这也不妨碍他们的真诚与平等—他们带着英国当时最先进的工业产品、各种洋枪洋炮、各种稀罕玩意儿,马嘎尔尼乘坐着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军舰─狮子号,带着好奇与激动来到了位于欧亚大陆远东的北京城。
 
来到北京城的第一站就让马嘎尔尼无比气愤与屈辱:9月14日,干隆皇帝「恩准」在热河行宫内接见了马嘎尔尼,而就在这普普通通的接见时,发生了一场让后世史家议论纷纷、感慨万千的礼仪之争。自大而狂妄的清政府要求马嘎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而这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对于国王只会单膝下跪,行吻手礼,即使对于上帝也没有这种礼节。固执己见的双方僵持不下,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双方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以英国使节团行单膝跪地礼而草草告终。
 
没有得到「蛮夷」的尊重的干隆皇帝非常不开心,以至于当马嘎尔尼向清政府提出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派驻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的时候遭到了干隆皇帝的一口回绝。这位皇帝回绝的借口与中国的其他皇帝几乎如出一辙,甚至表现得更加像一位中原皇帝,他傲慢地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至于使节团送上的洋枪洋炮和西洋工业品,他也是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丝毫不在意这些「奇技淫巧」的产物。
 
而当马嘎尔尼向清朝的大将军福康安提出请参观西洋士兵演练的时候,更是得到了后者的傲慢拒绝:「中国实力强大,无所不有,根本不稀罕蛮夷的军事演练。」更加讽刺的是,马嘎尔尼作为礼物带来的西洋火炮、开花弹等东西就存放在圆明园中,一直没有得到使用。倒是英国人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洗劫圆明园,从库房里面找到了自己昔日的礼物,顺便将它们拉回伦敦作为纪念!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