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一个人(二版)

如果这是一个人(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普利摩・李维
图书标签:
  • 二战
  • 回忆录
  • 纳粹
  • 集中营
  • 幸存者
  • 维克多·弗兰克尔
  • 心理学
  • 意义疗法
  • 精神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义大利作家 普利摩・李维 纳粹集中营经典回忆录 法国世界报、英国水石书店评选为世纪百大必读经典 伊塔罗・卡尔维诺:「他是我们当代最重要、最有天赋的作家。」 ✹睽违七十年,繁体中文首度出版 ✹收录义大利国宝级作家卡尔维诺推荐引言 ✹收录美国文坛巨擘菲利普・罗斯1986年与李维访谈纪录 ✹再刷二版:新书封设计+收录普利摩・李维生平年表 一九四三年,二十四岁的义大利犹太人普利摩・李维受义大利法西斯民兵逮捕,从故乡杜林被移送至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集中营里,德国纳粹用系统化的暴力迫害犹太人:先以少量配额的食物使囚犯处于无时无刻饥饿的状态,再以人类难以负荷的劳动量苦其肉体,最终用权力侵蚀囚犯的尊严,使囚犯别无选择地臣服。 李维用冷静朴实、却又入微的笔调,写下被囚禁于集中营十个月的回忆录《如果这是一个人》,记录下时代的暴行,却也留下了人性坚不可摧最有力的证据。 「我们被密闭的货车运送至此处;我们看见我们的女人和孩子一去不返;我们沦为奴隶,沉默不语、拖着疲惫的步伐上工收工步行了百次,在沦为无名死者之前,我们的灵魂早已奄奄一息。我们是回不去的了。没有人可以从这里出去,没有人可以带着烙印在肉体上的印记将这个丑陋的音信传播至外界,告诉人们,在奥斯维辛,肆无忌惮的人,将人,糟蹋为何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普利摩•李维 Primo Levi


  一九一九年生于义大利杜林的一个传统犹太家庭,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李维与同伴意外遭法西斯民兵逮捕,为避免被以反法西斯身分枪决,他选择承认自己的犹太裔身分,虽逃过一劫,但随即被送往位于佛索利的中转营。德军佔领中转营后,一九四四年二月,李维被送往属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之一的布纳—莫诺维茨集中营,刺上编号174517,遭囚禁十个月,直至一九四五年一月,苏俄军队解放集中营。当初一同被送往集中营的犹太裔义大利人有六百五十名,最终纳粹战败后存活的仅有二十余名,普利摩・李维是其中之一。

  一九四七年十月出版《如果这是一个人》,一九五八年收录义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推荐序后再版,同时普利摩・李维开始创作第二本书《停战》(La Tregua),于一九六三年出版,记录他离开奥斯维辛集中营后的返乡过程,并于一九九七年被改编为电影《劫后余生》。一九六一年,他成为一家油漆工厂的总经理直到退休,这段期间他仍持续创作许多作品。除了《如果这是一个人》之外,最有名的作品当属于一九七五年出版的《週期表》(Il sistema periodico),以化学元素为章节名,内容分别对应李维的人生经历,被英国皇家学会评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学书。

  一九八七年,普利摩・李维从三楼的住家坠楼死亡,享寿六十八岁。

译者简介

吴若楠


  台大外文系毕业后,先后于义大利波隆那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Bologna)和罗马智慧大学(Università Roma la Sapienza)的戏剧系攻读如何将剧本和演员训练有效应用于外语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回台后曾任教于辅大义大利语系,并担任自由译者,译有《死了两次的男人》、《他人房子里的灯》、《逃税者的金库》等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一本关于死亡营的书


  普利摩‧李维描述道,有一个于午夜时分再三折腾集中营囚犯的梦——他们梦到自己回家了,试图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告诉亲朋好友,却在一阵荒凉的悲痛中意识到,根本没有人在听,没有人可以理解这一切。我相信,所有试着将自己恐怖经历付诸文字、写成回忆录的倖存者,心中想必也都曾被那股荒凉的悲痛措手不及地佔据。他们倖存了下来,这是种僭越人性底线、任何文字都无法还原的经历,他们永远无法将那恐怖经历如实地传达给任何人,而那份记忆将继续迫害他们,无法被理解的煎熬使那股悲痛无限蔓延。

  相较于实际发生过的一切,集中营一类的史实,似乎让任何一本书都显得苍白无力。尽管如此,关于这个主题,普利摩‧李维给了我们一本巨着:1948年德希尔瓦初版的《如果这是一个人》,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强而有力的见证,其字里行间更展现了真切的叙事力量,这将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抹灭的记忆,成为有关二战的文学着作中,最美丽的文学作品。

  普利摩‧李维于一九四四年初,随着佛索利集中营的义大利犹太人分队一起被运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这本书正是从佛索利中转营出发开始(见第一章老加腾纽的故事),在这幕,我们马上感受到一个世纪以来四处漂泊的民族那听天由命的沉重,而这样的沉重贯穿全书。他们启程、抵达奥斯维辛,接着又是令人感到椎心刺骨的一幕:男人们和他们的女人、小孩被拆散,从此再无音讯。接着便是集中营的生活。李维不止于让事实说话,亦评论事实,但从未提高音调,也不曾刻意採取冷静的语调。他只是精准而平静地研究:一个泯灭人性的实验里,置身其中的人,究竟能保有几分人性。

  Null-Achtzen,018,这位与李维一起劳动的伙伴,彷彿行尸走肉般不再有任何反应,丝毫不予抵抗地迈向死亡。集中营里多数人向此类人看齐:这类人进入了一个泯灭精神、物质,最终必然以毒气室收场的缓慢过程。真正的标竿者是特权人士(Prominenten):「懂得门道」的人,这种人找到给自己天天加饭的方法,不多也不少,就刚好弄到确保自己不被淘汰的分量,他成功取得了一个位置,一个能够支配他人,并利用他人苦难而生的位置,这种人,将所有精力都用在一个基本而至高无上的目的上:存活。

  李维为我们呈现的人物具有完整灵魂,是真实且具体的人:工程师阿尔弗雷德L.,他在受苦的集中营囚犯中,继续维持原本社交生活中所拥有的主导地位;让人觉得荒谬的埃利亚斯,彷彿在集中营这块泥泞土地中出生,根本无法想像他身为自由人的模样;以及令人不寒而慄的潘维茨博士,是日耳曼科学狂热主义的化身。李维描绘的某些场景为我们还原了具体的氛围与世界:每天早晨伴随着被强迫劳动的囚犯上工的伴奏,鬼魅般地象征一种几何式的疯狂;狭窄卧铺里无数个折腾的夜晚,同床伙伴的脚紧挨着你的脸;筛选要移送谁到毒气室的恐怖场景;以及绞刑台那一幕,当置身于屈服与虚无的地狱里,仍然找到勇气密谋起义的人,他从刑架上发出了唿吼——Kamaraden, ich bin der Letzte!

  「同志们,我是最后一个了!」
 
伊塔罗・卡尔维诺
一九四八年五月六日,刊载于义大利《团结报》

前言

  我很幸运,直到一九四四年才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时基于劳动力日益短缺,德国政府已决定延长待宰囚犯的平均寿命,囚犯的生活条件获得显着的改善,并暂时中止肆意杀害囚犯。

  因此,关于纳粹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这本书并不会提供更多相关细节,如今有关集中营这个主题的种种已为普世读者所知。这本书的宗旨不在于揭发某些尚不为世人所知的罪行,而在于提供更多资料,让我们能冷静地研究人性的某些面向。个人也好,整个民族也好,许多人往往认定或不知不觉地抱持着以下信念,认为「非我族类就是敌人」。在大多数的案例里,这种信念像一种潜伏的感染般沉睡于人性深处,只会偶尔勐然发作,而非根植于一种有意识的思想体系。但一旦发生此种情形,当潜在的教条成为一个大前提,并以三段论演绎,位于思路尽头的,便是集中营。集中营是人类一丝不苟地将某种世界观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后果:只要这个世界观继续存在,其后果便会对我们构成威胁。我们必须将集中营的历史理解为一种警示危险的不祥预兆。

  我意识到这本书有种结构上的缺陷,也希望各位能够谅解这一点。具体上虽然并非如此,但作为一种意图与构思,早在我被囚禁在集中营的那些日子里这本书便已诞生。在获救之前和之后,一种向「他人」倾诉自身的经历,让「他人」也能感同身受的需求便佔据了我们,那是股紧迫而强烈的冲动,与人类其他的基本需求不相上下:这本书的书写便是为了满足此种需求;主要是为了一种内在的救赎。因此本书显得有点零碎。章节的排序不按照逻辑,而是对应着内心的紧迫性。连贯和整合的工作是事后按照计画完成的。

  我想我毋须多此一举地强调,书中所描述的一切并非出于杜撰或虚构。
 
普利摩‧李维

 

图书试读

1. 旅途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我被法西斯民兵逮捕。那时我二十四岁,性情鲁莽,没有人生经验,法西斯政府施行种族隔离政策,四年以来在种族法的荼毒之下,我已习惯活在我那不切实际的个人世界里,脑袋里充满着自以为是的愿景与抱负,有着一些称兄道弟的同性朋友,但几乎没有任何异性朋友。我的内在有一种温和而抽象的叛逆。
 
对我而言,躲到山里、贡献一己之力去帮助那些稍微比我有经验的朋友,建立一个在「正义与自由」之下的附属革命团体是项艰难的抉择。我们缺乏人脉、武器、金钱以及将这一切弄到手的实际经验;我们缺乏能干的人手,另一方面,团体里充斥着等闲之辈,这些人当中有的意图良善,有的心怀不轨,他们从平地来到此处,有人在寻找一个不存在的部队组织或武器,也有人仅仅是在寻求保护、一个藏身之处、一个可以取暖的地方,或一双鞋。
 
当时,还没有人教过我一项后来我在集中营里迅速学会的教条,即人的首要天职,是採取适当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犯错者必须付出代价;因此,我不得不将那之后所发生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某个深夜,法西斯民兵出动了三个百人队,试图向驻扎在邻近山谷中,比我们强大和危险得多的另一支革命军发动突袭,但在幽微的曙光中,他们冲进了我们的藏身之处,我被以可疑分子的身分押送至山谷。
 
在随后的审讯中,我选择坦承自己身为「犹太裔的义大利公民」的处境,因为我认为除此之外,我无法以其他方式解释,为什么我会生活在一个连「难民」都视为过度偏僻的地方,当时我心里的盘算是,假使我坦承自己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我将遭受极刑且必死无疑(而后来所发生的一切证明当时的我失算了)。作为一个犹太人,我被送到位于摩德纳附近的佛索利(Fossoli),那里有一座大型的中转营,原本用来囚禁英国和美国的战俘,后来也渐渐被拿来收容那些不受甫成立不久的法西斯共和政府所欢迎的各类人物。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