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翼者启示录第一卷(上下册不分售):给21世纪新人类的智慧宝典

造翼者启示录第一卷(上下册不分售):给21世纪新人类的智慧宝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斯.马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唯一完整收录奇才作家詹姆斯.马胡早期着作的造翼者之书 涵盖脍炙人口的小说《古箭计画》、造翼者诗歌、绘画,以及哲学论文、词汇表, 是华人世界不可或缺的造翼者系列中文全彩典藏本。 人类正在蜕变成造翼者,造翼者就是人类的新身分。 为了催生这种新的意识状态, 造翼者以小说、绘画、音乐、诗歌、哲学等形式为多方位的启示架构, 展现全世界此时此刻正在飞速扬升的人类新次元, 带领我们突破对二元性实相的旧牢笼, 活出人类在多重宇宙中的真正天命。 从1998年造翼者网站(WingMakers.com)成立以来,作家、音乐家、艺术家詹姆斯.马胡(James Mahu)便以多面向的才华与深远见识,将造翼者资料逐步介绍给世人。多年来,这个网站累积了丰富作品,囊括网站、册子、音乐、诗歌、艺术、哲学文章等,成为全球灵修社群最深奥、表现也最丰富的灵性资料库。本书集结这位神祕作家1998至2011年的各类作品,以全彩呈现其缤纷玄祕的插画与意象,并由编者约翰.伯吉斯(John Berges)撰写导读与评论,深入浅出地追溯马胡的创作脉络,使这本启示录成为领略马胡灵性论述不可或缺的读本。 马胡的世界从造翼者出发,但远远不止于造翼者,还包含诸多精深庞杂的相关论述。这些仍在不断开展的论述,如马胡所说,「乍看之下,内容似乎无所不包,但我向各位保证,这只是一个更宏大的计画的序幕,也就是造翼者资料中所说的大传送门计画(The Grand Portal)」。本书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看成是为了迎接这个关乎人类灵魂发现的重大时刻而仔细铺陈的路标,读者可以任意从自己最有共鸣的入口:小说、诗、画、音乐、论述,踏上这条灵性之路,从爱与灵性平等的较高频率中淬砺自己,最后迈向人类意识的新纪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詹姆斯.马胡(James Mahu)


  作者的化名,他是一位见识远大的创作者,作品包括五个网站、四部小说、大量的哲学论述、十几篇关于灵性修持的论文、诗、短篇故事、视觉艺术,还谱写了将近一百首乐曲。

  马胡发布的第一部作品是WingMakers.com。身为网站创作者,他从此奠定了自己多次元说书人的身分,潜心分享深刻的原创见解,探讨的主题含括灵性、宇宙学、外星生活、神话、心对个人的人生使命的重要性。

编者简介

约翰.伯吉斯(John Berges, 1946-2011)


  灵性哲学家、研究者、教学者,拥有四十多年经验。他精通以爱为依归的生活之道,这是他终生奉行的准则。在人生的最后十年,他浸淫在造翼者及理律克斯的资料里,亲身体验、研究,并分享他的见解。他编辑过很多造翼者及理律克斯的论文,着有《心之美德的日常应用指南》(暂译,When-Which-How Practice: A Guide for Everyday Use)、《第二事件殿堂指南》(暂译,The Guide for Event Temples 2)、《最初十年》(暂译,The First Ten Years)等电子着作。二○○九年,马胡请伯吉斯负责《造翼者启示录》第一、二卷的编辑工作,并撰写导读。伯吉斯的文字着述见于:www.wingmakers.com、www.eventtemples.com、planetworkpress.com。

译者简介

谢佳真


  自由译者,近期译作有《终于,可以好好说再见》、  《把心还给我:最全面的女性身心灵抗忧郁指南》(一中心)、《学得快才会想学!》、《灵魂契约》、《别让我走》等。赐教信箱:oggjbmc@gmail.com。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内在的一切无与伦比
  萌发自最细腻幽微处
  未显化之事物的最初振动就在那儿
  在大同世界的辉煌恩典中汹涌澎湃
  ——哈科米(Hakomi)第四室诗歌

  造翼者资料协助有心人敞开心扉,拓展心智,让读者了解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每个人的内在既是无与伦比的,却又弔诡地与别人的内在完全平等。

  * * *

  宇宙或宇宙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浩瀚无比的主题,不管请谁来解释,谁都会想要举白旗,老大不甘愿地深深喟叹。怎么会找上我呢?又为何是现在?比我更有资格解释这些主题的人,应该都谈过千百回了吧?这些问题的答案有时难以理解,有时则很难摆着不管。而我的情况,是后者。

  我曾说自己是受人之託。其实,请我制作造翼者资料的是我童年邂逅的能量场。我将它称为能量场,是因为当年的我不晓得还能怎样描述造翼者。邂逅造翼者以后的那些年里,我渐渐领教到他们的智慧与创意,最后才弄懂他们的目的,明白他们的目的与我的人生使命息息相关,而且延伸到如今阅读这些文字的每个人身上,与各位读者息息相关。

  我才十来岁,他们便给我预览这项任务的远景,我看见这不是文字立论的工作,还涉及了许多种类的内容形式与技术,包括视觉艺术、神话叙事、音乐、诗歌、影片、哲学,最后是建立全球社群,让各界的观点与洞见来增益这些作品。

  这些作品的层次繁多,错综复杂,规模宏大,但核心精神始终如一,也就是灵性平等(spiritual equality)。灵性平等深植在人心的最深处,像山涧般自由自在,不因为社会的制约,甚至是人生的经历而僵化、而低头。你可以给这种平等的特质千百个名字。我在作品中也努力为这种特质命名、下定义、予以阐述、谱曲或诉诸绘画,有时也为此伤透脑筋。

  不具言语、不具意象的特质才是灵性平等的真正精神。灵性平等历经数千年的迫害,被想要据为己有的人奴役、扭曲成其他事物,却依然留存至今,可见希望各位在灵性平等的陶冶下开悟的人,是如何细心地保护灵性平等。一方面,由于灵性平等既不可见也不用言语宣说,因此可以留存在众生的DNA中充当生命的模板——是生命的精粹或者说量子本质。这是一切时间形体(time-forms)都不能磨灭的部分,尽管在尘俗间匿迹,却能够展现在外。灵性平等可以透过我们的行动存活。可以影响我们的生命。可以成为我们。

  这是不会枯竭的本质,妙就妙在我们在身为人类的生命中,会以这种本质为行动的依归,就像行星以太阳为核心,绕着太阳运行。这种本质激发我们活出爱的核心精神,在我们这个宇宙挥洒心的美德,就像太阳无条件地向外挥洒自己的光明与能量。灵性平等是在地球上启动最高频的爱的催化剂。

  这种本质,或者说平等的特质,正在地球上日渐兴起。我们每个人都朝着这种本质进化,这种本质也融入我们,这倒不一定是我们刻意努力的成果,也没有什么全能的势力在策划这一切。这只是执行生命的内建程序的自然结果。从我们集体的独立自主本质升起的智能,原本就有这样的设计。不论有没有意识到,我们都是这种设计的一个片段。

  这种设计的其中一个环节是排解自从人类首度来到地球,便不断累积到今天的能量密度。清理能量密度对地球的众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所有的生命都与地球密不可分,假如硬要划分界线,那就像拿着手术刀却妄想割开宇宙。

  人类追寻灵性高原的过程乍看之下备尝艰辛,有时还卷进了正邪之争,然而即使这种苦难真的化为战火,引发剧烈的冲突,却是让人类密度与灵性意识的场域得以交织融合的过程。对全人类来说,这种过程复杂到极点,旷日持久,但人类终究会淬炼出新的身分,以无条件的爱凝聚成一股亲密无间的力量,探索多重宇宙,提升被黑暗围攻的所有造物。

  黑暗就是没有光明,缺乏高频的爱。这样的黑暗是缔造改变的熔炉,本身就会吸引光明前来,启动让灵性意识渗入宇宙未成熟地区的化学作用。黑暗是催化剂,是孕育新型的爱与光的子宫。人类载具的时间形体生生灭灭,但你内在的本质始终怀抱向所有黑暗地带散播爱的意志,坚定不移。

  Human(人类)是由拉丁文homo(人)与humus(地)合成的字眼。因此,人类是大地的生物——是大地的后裔,与神或天界的族群不同。Wing Makers(造翼者)一词的编码如下:wing(翼)衍生自「风」或「气息」,是使新的状态运转的作用力;makers(制造者)则是一群共同创造者——这是人类的集体本质。因此,造翼者是指经由人类的集体本质,使新的意识状态得以诞生。这便是造翼者一词的用意,造翼者是人类的新身分。

  我断言人类正在蜕变成造翼者。我明白这是惊人之语,绝对会有人质疑那人类不就是在演化成某种不能再叫做人类的东西,事实正是如此。许多未来学家认为人类将会进化成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样貌,不过一般而言,他们是指在机器智慧方面,还有就是先进科技与肉体及脑部系统的整合。但这些远景看得还不够远,不能清楚地描绘现代人类与一千年后的造翼者之间的差异──阅读这些文字的各位,在历经时间的流转后,将会成为造翼者。

  因此,由肉体、情感、心智构成的人类载具将会进化成新的载具,新旧载具的差距甚至超过人与人猿的差距,而新的载具将会承载灵性意识,让前文提过的灵性平等本质可以大放光明。这种新的载具不会与贪婪、操控、分离共鸣,所以人类意识在做决定、设定目标时,便能够纳入灵性意识的考量。这种新载具正等着在这颗星球上诞生。

  * * *

  我这些作品探讨的正是这种超越时间的本质,以及这个本质在环绕它的时间场域中引发的动态变化,但更重要的是,探讨一个人要如何从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各界体验与表达中,爬梳出连贯的脉络。想要剥开灵性领域的洋葱皮、看穿表象的人,会在这些作品中发现新的天地。当你让作品集的文字、图像、声音在你的内在活跃,你会察觉新的观点在你心里形成,但请你尽管放心——你是在实践自己的灵性。唯一的规则或法则就是:活出人心的真实本质,也就是凡事都以爱为依归。

  听起来很简单吧?才不呢。把自己视为一具自动化的机械,像商业化的发条玩具一般过日子才简单,才是阻力最小的路。要捍卫人心的本质,在举手投足间发挥灵性平等的精神,就要对个体性有新的认识——不是存在主义,而是与众生连结。对灵性平等要有真切且务实的体会,不是脑袋里的概念,而是发自内心地去实践、成为生活的方式。

  有心建立这种个体性的新概念的人,我要鼓励你研究这些作品,留意你有同感的部分。注意那些令你内心温暖的寓意,更要关注那些你觉得自己写得出来的段落。记住,我们同舟共济。这趟旅程没有你我之分。这是我们的旅程。这些作品大可简简单单地(也恰如其分地)取名为《造翼者启示录》。这些作品来自我们全体,我制作的文字、图像、音乐或许不会和你相同,尽管如此,这些都是在表达我们的集体状态;是在展现我们这个世界此时此刻的灵性平等。

  * * *

  我由衷感谢约翰.伯吉斯对统整这些作品的贡献。约翰殷勤地将自己明晰的观点注入这些着述,只求读者在阅读造翼者的作品集时看见更深刻的意义、更宽广的观点。约翰埋头学习、研究、教导这些作品已经十多年。他证明自己可以洞悉造翼者文字着述的深层寓意和幽微的信念,也能够与人分享自己的解读。约翰,谢谢你出手相助。

  《造翼者启示录》第一、二卷的文字大约历经十二年的发展,繁多的见解或许有时会令人难以招架,庞杂的定义与观点甚至可能教人摸不着头绪。或许有人会问,灵性平等以及活出以爱为核心的生活都是很简单的概念,哪里用得着以如此大量的文字、图像、音乐来表达。动用如此多元的方法只有一个原因:我要尽力写出最开阔的格局,无论是站在什么位置上的人,不管走过怎样的来时路, 几乎人人都能读到自己有共鸣的内容。

  因此,各位尽管蜻蜓点水、翻一翻、找一找,挑出符合你目前信念、你心有戚戚的内容。有些文字或许会显得太牵强,近乎科幻,假如你觉得那些章节读起来太勉强,不妨试试诗歌或理律克斯讲座。

  研读这些资料时,务必谨记你是由人类载具组成的,人类载具包含你的肉身、情感与心智。人类载具内建的传送门,可以与凌驾我们三次元实相(日常生活的实相)的较高次元互通讯息。造翼者资料的作用是协助你开发这个传送门,因此当你阅读并体验这些作品,你便是在与传送门互动,拓展它的视野和接收能力。

  这个传送门为身体带来意识,为心带来慈悲与爱,为心智带来识别力,让心智领悟到新的和谐。这种和谐是点燃灵性平等的燃料,可将灵性平等的观点锚定在这个世界。

  * * *

  尽管人类家族的成员复杂,分裂成各式各样的种族及文化倾向,但人类种族就像一张颜色正在逐渐统一的挂毯,而那个颜色就是光。总有人会问,人类记忆中充满了分裂、不公、无知、种族歧视、种族屠杀、操控摆布的事件,哪有可能疗癒?然而,在这些集体记忆下还有另一份强大有力的记忆,这道光就是我们意识统一的根基。

  人类正在重拾这项记忆的途中,但这是没有尽头的旅程,一路上,这股集体力量的成员会暴露弱点,冷酷无情且不公不义。当愈来愈多人拓展心胸,接纳已完全落实灵性平等的较高次元,便能重新锻造人类的记忆,变得宽宏大量。我们的小我以为每个人都是分离的,然而我们正从这样的幻梦甦醒,看见集体自我的实相:一股调和了灵魂、心智、心的力量。这就是造翼者的愿景,有些人或许会难以置信地搔搔头,但别假装你不感兴趣,因为就是这项本质让你来到这里,让你之所以是你。

  你以探索者的身分来到这世界;你是赤裸裸的灵魂,你想要穿戴人类载具来体验这个分离的世界,你不是来做实验或接受考验,而是来散播灵性平等的。不论这个世界怎样四分五裂,不论掌权者怎样攫取更多权力,不论爱蒙受了多少玷污,你来这里的目的都是传递心的美德,分享你个人心智的原创见解。

  有人认为这个世界就像一间教室,而我们是教室里的学生,但精确得多的说法是,我们来这里行使自由意志,促进接收灵性平等的高频能量流动,再传扬出去。这就像我们从一口深井打水上来,将水倒入一百个杯子中,为同行的旅伴解渴。这个比喻中没有教室,而是关乎散播希望、愿景、爱,还有四海一家。

  当你抱持这样的心态与想法,便是向灵性平等看齐,如此一来,便履行了你在这个时代来到这颗星球的目的。

  * * *

  没几年以前,美国太空总署从我们星球的角度观测夜晚的天空,绘制成低解析度的夜间天体图。当时,太空总署发布了完整的空景图,但他们的科学团队老是觉得黑暗的天幕背后一定别有洞天,而那一片洞天在召唤他们继续追查。于是,他们稍嫌武断地挑出一小块天空,一个从地面仰望时只有一个针头大的小区块。这个区块怎么看都微不足道,仅仅是另一片空无,是太空挂毯上的一颗黑点,但他们将哈伯太空望远镜的高解析度镜头对准那一小块空间,期盼看到更深处,看见更多东西。

  哈伯望远镜绕行地球数百次,每次都将镜头对准那片针头大的黑暗十五分钟左右,侦测远方的光子,就像一颗吸引光的强力磁铁一样。太空总署的科学家鉅细靡遗地检查侦测资料,花了几天来绘制出一层层的图像,而他们看见「更多」东西的梦想,就在惊愕中实现了。天幕背后可不是只有新发现的群星区块,或是一个不亚于仙女座的螺旋星系,而是数以千计的星系!那里有千万亿颗恆星!非但如此,他们还看到一条隐没在无垠之处的地平线,连哈伯望远镜都捕捉不到那里的光子,因为距离太遥远,光子的能量传递不到哈伯望远镜的镜头。就在这个针头大的太空范围内,上万个星系在深远的层次暗自旋转,我们以前还一直以为它们不存在呢。

  这样深藏千万亿颗星体的针头大空间有多少呢?整片天空满满都是。以片刻时间想像一下,我们统称为「太空」、大到超乎想像的空间,只是多重宇宙的其中一重。在这一重宇宙内流动的能量是从某处来的。而那股能量孕生的生命是从某处来的。这个某处在哪里?会不会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携带一颗来自这个「某处」的优雅原子,便足以让某处存在于我们之内,假如这颗原子就在我们的内在,我们可以从哪里找到它?它又会如何展现自己?

  我相信那就是灵魂,灵魂是独立自主的,又是整合了各种组件的整体,因此造翼者文献称之为自主整合体。灵魂同时活在分立状态与合一状态,就像光同时以粒子及波的形态移动。灵魂透过坚定不移的爱、单纯的慈悲之心、高贵的宽容之心来展现自我,以坚定不移的意志来理解别人的灵魂。尽管人类载具中的灵魂看不见灵魂的宏伟,却仍旧是感受得到的。

  假如你从这宇宙的各种有情众生身上採集这个在「某处」的原子,你会如何称唿这个新的结构体,或者说身分呢?是上帝?耶稣?穆罕默德?佛陀?黑天神?雅威?普世圣灵(Universal Spirit)?第一源头(First Source)?灵魂?名称无关紧要。名称带来分裂。但我要请各位在阅读这些着作的时候,将这个观念放在心上。某处的整体就存在于每一处,而且不是这颗行星或人类历史的专利。它没有人类施加的名称,因为它并非出自这颗行星、太阳系、银河系或宇宙。它远比那更包罗万象、更紧密地互相连结。

  * * *

  自一九九八年起,造翼者资料便只从网路向世人发声,既不张扬,也不宣传。

  《造翼者启示录》第一、二卷集结了这些年来,我在几个陆续创立的网站所发表的作品,乍看之下,内容似乎无所不包,但我向各位保证,这只是一个更宏大的计画的序幕,也就是造翼者资料中所说的大传送门计画(The Grand Portal)。大传送门计画融合科学与灵性、人类与灵魂、个人与全人类,以及人类将如何发现自己的灵魂,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与灵性的关联──不再认为灵魂纯粹是宗教的概念,或是关于信仰的灵性论述。

  证明人类拥有灵魂的科学铁证,将会震撼人类的文化、科学、科技、宗教。很多人都忖度过,发现外星文明将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那会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宗教,甚至统治方式。我想,这些人大概没几个仔细思考过另一个类似的概念,也就是假如科学证实了人类有灵魂,更重要的是,科学让每个人都能见识到自己的灵魂,那将会如何。这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全球社会?

  正如同外星文明的概念进入人类文化已有几个世纪,人类的神祕主义者由于感官能力很敏锐,可以感应到我们称为「灵魂」的较高频率,而将人类灵魂的概念带进人类的文化中。假如你去调查灵魂的概念,你会找到几十种定义。这绝对够教人一头雾水,连聪明绝顶的人也会被弄煳涂。有些人便干脆撇下这一切,成为不可知论者或无神论者,嫌弃这些事情的信仰色彩太浓厚。

  所有的灵性事物都含有信仰的色彩,因为灵性事物的频率较高,不是我们的五感、科学及科技的镜头可以侦测到的。人类载具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灵性平等的精微力量,忙着关注主宰二元世界的功名利禄、贪得无厌、声色犬马。只因为我们的五感感应不到灵性世界,只因为灵性世界似乎与维持生计沾不上边,便不相信灵性世界实在太可惜了。对肉眼不可见的事物丧失信心,是在浪费生命。倒不如爽快地说:「我不懂,但我会思考这种可能性。」

  这便是我要请各位在阅读时做到的事。提醒自己:我不懂,但我会思考这种可能性。不论是现在、过去、未来,都没有通晓万事万物的地球人。每个人终究得对自己说:「我不懂,但我会思考这种可能性。」我们是在沉思中摸索,最终抵达一体性(Oneness),同理,缺乏思考会让我们堕入分裂和对小我的认同。

  许许多多投胎到这颗星球的人是灵界教师,或是可以透过某种方式,协助别人看见自己独特的疗癒能力与理解力。想要亲炙频率较高的灵修门派或教导,关键在于你要能培养直观的共鸣能力。造翼者既不是门派,也不是教导。这不过是一种以灵性平等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倡导不要批判,只明辨什么是分裂的较低频率,什么是合一(unity)的较高频率──要如此检视所有人。

  假如你觉得某人没有处于合一的频率,你想回避他们就回避吧,但你也可以不带批判地和他们互动,向他们散播灵性平等的内在讯息。你不必动用脣舌,只要在应对进退时不带批判就行了。这时,保持勇气就很重要,不勇敢,就不能宽容地面对分裂的频率。有时你会因此觉得被别人占便宜,或自己太柔弱,但实际上,不吝于体谅别人的人,才是在这颗星球上实践个人使命的真正战士。他们才是真正改造我们世界的人。

  未来几年,会有愈来愈多人接触到一体性与合一性的频率,其中会有很多人原本是走在分裂的道途上,因此当他们开始接触到灵性平等的概念,他们的表现方式或许会很笨拙。我们都在学习如何活出灵性平等与合一的新频率,有的人三两下便轻松上手,其他人则可能还没做足准备,因此是战战兢兢地进入这个陌生的疆域。

  我们或许很难从重视物质与成就的「真实」世界,转移到灵性平等的无形世界,将凡事都简化为直观的共鸣,即只有心的智慧低语。多数人会在未来几十年内,走过衔接这两个世界的桥梁,很多人会觉得这条路一步一荆棘,他们会需要宽容的理解之心和慈悲之心。

  造翼者只希望协助人类拓宽、加深、扩张自己与个人的灵性中心(spiritual center)之间的传送门,让人类对灵性平等的了解更上一层楼。这需要练习。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地砥砺自己的灵性,而不是去磨练别人的灵性。

  只要你看到觉得可行的做法、与你的灵性中心共鸣的资讯,就尽管借用吧,带走这些种子,你可以将这些种子撒在身边,以后说不定会变成扶持你踏上旅程的助力。话虽如此,这些种子已经在你的内在了。别否认,你在生命的每一刻都走在灵性的根基上。别假装自己是人类或外星人设计的自动化机械系统。不管你住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几岁、教育程度高低、健康状况好坏,你都可以自由地相信并思忖最高频率的合一性。如果你经常想着合一性,如果你为自己的灵性生活负起个人的责任,在言行举止间传递合一的讯息,哪里还有匮乏的道理?

  * * *

  最后,谢谢你敞开心胸阅读这些作品。我由衷希望你还没在这个世界发挥实力的那一部分的你,可以因此得到启发。你一直在接受世道的调教,被上千个故事训示你是什么、你不是什么,而在这两卷《造翼者启示录》中,另一个人,居然还是匿名人士,不会解释你是什么,只畅谈我们将会变成什么。

  没有要转动的钥匙。没有要吟唱的神圣咒语。没有要背诵的开悟公式。只有立志展现真正的灵性平等而且不大张旗鼓的人。或许,这种抱负甚至不会被察觉,因为那是肉眼看不见、肉耳听不到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感觉得到这种志向,而在这些时刻,唯独在这些时刻,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描绘出最真实的自我,与人共享。当我们分享这一部分的自己,我们所做的便不再只是学习关于宇宙、我们是谁、为何来到这里的知识。我们将这个新身分的愿景带进这个世界。我们成为缔造者,为我们所有人开创新的意识状态。
 
从我心到你心,
詹姆斯

图书试读

古箭计画
 
序幕
 
试炼 公元八二六年

 
空行者(Traveler of the Sky)在如梦似幻的迷雾中进入险峻的崃谷。崃谷中有一根似乎直探天际的高耸石柱,她想过去一探究竟。她的族人不曾闯进这种深山野地。她属于查科萨族(Chakobsa),继承马雅族的血脉,后代子孙将是新墨西哥北部的阿纳萨齐族(Anasazi)印第安人。她身材清瘦,古铜色肌肤上的仪式纹身代表她是「自知者」(Self-Knowers)的领袖。
 
自知者潜心培养查科萨族的灵性。他们创立各式各样的仪式、标示人生重大阶段的仪礼、冥想用的石室或地穴,记录族人的起源、历史、信仰系统也是他们的责任。
 
空行者三十四岁,鞣制的鹿皮衣裳下摆刚好遮住她的膝盖,领口和裙摆以绿松石装饰。她的心窝上印着一枚掌印,是她用右手沾着青紫色的油墨盖上去的,掌印上缀着一颗一颗的小白珠,象征星光灿烂的天空──反映出她的名字。一头乌黑的直发从肩膀垂落到后腰,兔皮制的头带扎住头发。青春面庞上有一双睿智如长老般的眼眸。
 
她小心翼翼地持续往谷底前进,在暗影中,针状的高耸石柱扭转着指向淡青色的天空,像一根沾满红色颜料的手指傲慢地指着看不见的星辰。她前一天便注意到这玩意儿了。
 
当她向一柱擎天的红色砂岩走,一道闪光吓了她一跳。此时太阳正好攀上谷顶的峭壁,洒落在她身旁仅仅二十呎远的东西上,发出诱人的反光。她顿时觉得自己在侵犯别人的地盘。她身子一僵,直勾勾盯着那件闪亮的物体,那东西不比一颗人头大,半埋在两株矮松之间的松针内,那两株节节疤疤的矮松矗立在那里,像坚定不移的守护者。
 
一开始,她猜想那或许是一颗银矿石,走近以后,才察觉上面布满了不寻常的纹路,像许多小蛇在那东西的表面上盘结扭曲,定住,再以类似熊爪的抓痕刻进那物体的表层。她蹲下身,凑近一看,只见色泽是金中带银,银中带金,她从没见过这种东西。她缓缓挪移身体,贴近光洁的物体表面。那是反常的物体。这点她相当确定。那不是天然的物体,也不是她的族人做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