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4年5月7日晚上,在维也纳宫廷剧院首演第九交响曲《合唱》与《庄严弥撒曲》。失聪的贝多芬无法亲自指挥演出,只能独自坐在台边的椅子,背对着听众。乐曲结束时,他听不见身后掀起的如滔滔巨浪般汹涌的掌声;也听不见曲目终了时,如山崩地裂般爆发的声声喝采。贝多芬毫无所觉,只是低头看着乐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仍兀自打着拍子。这时有位女歌手走到他身边,轻轻拉着他的衣袖,他才发觉演奏已经结束。当他转身面向听众,全场响起如雷掌声,所有人都起立向这位天才致敬,并疯狂唿喊「Beethoven、 Beethoven 、Beethoven……」,大家都为之感动得潸然落泪。这是音乐史上最真实、最感性的一幕、也是贝多芬最接近完美的时刻。
1792年,他以二十二岁年轻音乐家身分,在波昂选侯爵法朗次(elector Max Franz)的资助下,决定搬到维也纳定居,他一方面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好的老师指导他作曲,一方面也希望能在这个首善之都开展自己的音乐事业。十八世纪末的欧洲,启蒙时代正要兴起,战火四起,长达五百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和旧有封建制度,走到了瓦解的边缘。信仰、金钱和政治实力,都得到重新分配。而在艺术文化上,古典主义逐渐走下坡、浪漫主义逐渐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