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当上影评人的?答案是:纯属意外。我小时候并不是什么影痴,真要讲起来,说我是书呆子还比较贴切。我爱荷华老家週末惯常的消遣活动,像玩桌游、玩牌、看电视转播州大学美足赛等等,我能免则免,宁愿抱着《超级侦探海莉》(Harriet the Spy)勐啃。到了十几岁,看的书就换成《在路上》(On the Road)和《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当然我也看电影,小时候看《幻想曲》(Fantasia)、《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孤雏泪》(Oliver!);十四岁看的则是《新科学怪人》(Young Frankenstein)和《闪亮的马鞍》(Blazing Saddles)(我还记得和几个朋友一起去看《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那时大伙儿都是小毛头,对所谓的「脏话」动不动就大惊小怪。看到片中劳勃・瑞福〔Robert Redford〕为躲追兵跃下悬崖,先高喊「喔喔喔喔」再大骂「靠」的那一刻,我那股兴奋劲儿,至今记忆犹新)。但要说到养成阶段难忘的观影经验,得感谢我私心最爱的某位临时保母,带我去德瑞克大学旁的「大学戏院」看芭乐文艺片《卿何薄命》(Dark Victory),纯粹是为了看艳光四射的贝蒂・戴维斯(Betty Davis),她演一位得了脑瘤的富家社交名媛,即使来日无多,还是活得那么优雅。话说回来,我这一辈很多人酷爱电影,后来也成了我的电影同业,但我不像他们那样,把全副心神都放在电影上。
话虽如此,我永远忘不了自己头一次坐在桌前写正式影评,紧张到六神无主的感受。我那篇要评的是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主演的《爱的机密》(To Die For),由葛斯・范・桑(Gus Van Sant)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讽刺现代社会为求名求利不惜杀人,自我欺骗的种种丑态。我很确定自己喜欢这部电影,问题是:为什么?我坐在报社编辑部的电脑前,愣愣望着不断对我眨眼的游标,脑袋却和电脑萤幕一样空白。报纸读者这么多,年龄、背景、品味、个性如此迥异,我到底该如何向他们说明这片子出色的理由?妮可・基嫚在不同层面展现了拿捏得当的精湛演技,我能把这点量化吗?葛斯・范・桑把巴克・亨利(Buck Henry)辛辣风趣的剧本诠释得活灵活现,我又该怎么向读者证明?
你会发现本书不断提到某些电影,从《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危机倒数》(The Hurt Locker)等战争片,到《毕业生》(The Graduate)、《我办事你放心》(You Can Count on Me)这类正经的「严肃喜剧」;从《大阴谋》(All the President’s Men)、《全面反击》(Michael Clayton)、《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等悬疑惊悚片,到《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四海好家伙》(GoodFellas)等经典名作,不一而足。这些电影都是我私心最爱,部部皆是某些领域绝技的典范(剧本、表演、美术、摄影、声音),更展现集众之大成的导演视野,把各种领域完美整合为同一整体来运作。我还会在每章最末放上「推荐片单」,列出每个领域的最佳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