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电影帮助我们看见台湾,台湾看起来会是什么模样?
从类型到风格,从台语电影到国语电影,从李行到蔡明亮,
洪国钧让我们从电影中看见台湾,看尽台湾的过去,看向台湾的未来。 台湾的国族电影是什么?少了自己的电影,台湾看起来会是什么模样?
以「国族」的概念去架构或产出台湾电影史的故事是否恰当?
如果「国族」这概念曾经有效帮助美国以外的电影抵御好莱坞的支配,
在当今跨国性主导一切的全球化时代,是否仍然有效?
洪国钧的《国族音影:书写台湾.电影史》深入梳理台湾纷乱历史下国族与电影的关系,以细究「国族性」的框架。这座岛屿受到源于内部与外部的多重压力,使得台湾成为生气蓬勃又动盪不安的力场,这些压力包括日本殖民遗绪、国民党政府文化政策、各种本土主义运动与「中国」间的纠结,以及近几年的全球化挑战。以上压力凸显出台湾电影的历史――包括形式的再现、映演和观赏背景、类型的多元发展和风格的探索――正是台湾电影的「国族想像」持续更迭变动而造成的历史,这样的历史特征形塑了台湾电影,同时也受到台湾电影的挑战。
洪国钧坚持历史的严谨与理论的弹性,将「国族」置于历史、政治、文化脉络,以及建构此概念的论述脉络之中。他爬梳电影、文字纪录、史籍档案来回顾台湾电影历史本身,并以历史书写的眼光重新检视,仔细探究影像或其他文本如何作为论述和电影的问题意识,带领我们穿越「国族」领域的讨论。
《国族音影:书写台湾.电影史》一书提出,电影在处理国族问题上的挣扎,是否反映出大众对于国族的态度转变?电影是否预期到这些改变而作为身先士卒的领头羊?抑或电影中的处理,其实牴触一般大众的想法,显示出构筑台湾身分的方式并不止一种?改变的发生是否会带来转折,若有,又是怎么样的转折?当多重的殖民历史、国际政治与台湾电影的历史紧密交织,我们如何在国族性受到政治性干涉与维持的同时,将其作为批判框架,对跨国性影响下的台湾「国族」电影历史提出更有效的省思?本书将讨论国族性在跨国性辩证下的历史书写方法,以及有关此辩证的台湾电影形式转变的特异历史。
各界推荐 王德威、张小虹、李道明、史书美、林文淇、林松辉、邱贵芬、柯裕棻、孙松荣、郭力昕、陈斌全、陈儒修 联合推荐
电影如何呈现民族风采、在地特色?国家如何形塑电影风格、文化工业?《国族音影》聚焦台湾,纵论百年台湾电影工业与国家体制的互动与分歧,表现与发明。洪国钧教授史识宽阔,论述翔实,见解深刻。从殖民到后殖民,从健康写实到后现代解构,从李行到蔡明亮,台湾历史虚实流变,如电如影。本书是任何关心台湾与世界电影、与国家民族主义及现代性追求不容错过的佳作。──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洪国钧将台湾电影研究带入了新的纪元,不仅让「国族」成为「音影共同体」的流变生成,更让「后国族」的美学政治思考成为可能。《国族音影》透过对(后)殖民历史的差异诠释,让你/妳看见不一样的台湾而惊异赞叹。──张小虹(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特聘教授)
国钧的书出现在21世纪10年代,提醒西方电影学术界重新思考与认识台湾电影史,尤其是关于西方人极少知道的日治时期及战后民国40至60年代的台湾(通俗)电影。国钧试图「挑战」西方电影史的「典范」,也为「失声」的台湾电影(史)发声,是所有研究台湾电影与台湾历史的学生与学者都应该阅读的一本有价值的学术书籍。──李道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