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与新加坡:冷战时代星港文化连系 1950-1965

香港电影与新加坡:冷战时代星港文化连系 1950-19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电影
  • 新加坡
  • 冷战
  • 文化交流
  • 电影史
  • 亚洲电影
  • 中港关系
  • 文化研究
  • 历史
  • 1950-196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1950年代,冷战形势令中国门户对外关闭,香港取代上海成为最重要的华文电影制作中心。新加坡与香港均位于竹幕中国之外,构筑了「海外华人」的共同属性。香港与星马当时同为英国殖民地,两地在政治及军事体制上形成连带;在文化上,星马地区是那个年代香港电影及文艺作品最大的市场,冷战时代的香港电影往往呈现出对于星马地区犹如亲属般亲密的「文化想像」,一条「电影文化环」就这样把星港联系起来。

  本书採取文化史分析角度,兼具电影文本细读,探讨电懋(国泰)、光艺两间片厂所制作的六部星马题材电影,重新检视这道星港电影文化环的形成和断裂的先兆,以及香港电影的主体性如何透过他者的凝视而孵生。
 
香港电影与新加坡:冷战时代星港文化连系 1950-1965 一部深度探寻亚洲电影史的开创性著作 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剖析了1950年至1965年间,香港与新加坡这两个华人聚居的殖民地及后殖民地城市,在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所形成的复杂而深刻的电影连结。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电影产业发展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身份认同、文化流动与地缘政治角力的编年史。 在冷战的阴影笼罩下,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成为了东西方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制片中心,其生产的大量粤语和国语电影,构成了新加坡华人社会主要的文化消费内容。这种单向的文化输入,是如何塑造了新加坡本土的社会认知、语言习惯乃至政治态度?本书旨在回答这一核心问题。 第一部分:华语电影的黄金年代与地缘政治的脉络 (1950-1957) 冷战初期,香港电影业在经历了战后的重建与调整后,迅速迎来了其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邵氏兄弟与电懋等大型制片公司在香港的崛起,不仅确立了其在亚洲市场的霸主地位,更重要的是,其电影产品——无论是反映都市摩登生活的歌舞片,还是针砭时弊的社会写实剧——都成为新加坡华人社区的“精神食粮”。 本书细致考察了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如何扮演了“文化替代品”的角色。在英国殖民政府对政治活动进行严格管制的背景下,电影成为了一种相对安全的、集体性的文化表达和情感寄托方式。我们深入分析了邵氏“家庭伦理剧”在新加坡市场的巨大成功,探究其背后所反映的,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还是对母体文化(香港)的一种文化怀旧。 特别关注的是,国语片(以上海电影人为班底)和粤语片(植根于香港本土文化)在新加坡市场的竞争与共存。通过分析当时的发行网络、票务数据以及当地报刊的影评,本书揭示了不同语言社群的观影偏好如何微妙地反映了新加坡华人内部的族群划分与身份建构。 第二部分:文化移民与影人流动:香港作为“文化中转站” 本书的一个重要论点是,香港在这一时期不仅仅是一个制片基地,更是一个流动性极强的“文化中转站”。大量上海、广州的电影人才——导演、演员、编剧——因政治动荡而南迁香港,他们的创作视角和艺术手法被注入到香港电影工业之中。这种人才的汇聚,使得香港电影在内容上具备了极强的“普世性”和“可移植性”,从而更容易被身处异乡的新加坡观众所接受。 我们考察了那些“跨界”的影人。例如,某些在香港拍摄的电影,其故事背景或叙事节奏明显是针对东南亚市场进行优化的。本书通过对比同一部电影在香港与新加坡上映时的宣传口径、审查记录和观众反响,首次系统性地呈现了文化产品在跨地域流通中发生的微妙变异。新加坡的发行商如何根据当地的社会敏感点进行剪辑或重新配音,以确保影片能够通过审查并最大化商业利益,这些细节的揭示,为理解冷战时期的文化管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第三部分:新加坡的本土化尝试与政治的张力 (1958-1965) 随着1959年新加坡自治和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的政治剧变,新加坡的文化环境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本土电影制作虽然起步较晚且规模有限,但其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一种文化主体性的萌芽。本书将焦点转向新加坡本土制片商(如国泰机构、邵氏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与香港输入影片之间的张力。 在李光耀领导的政府推行“马来西亚化”及后来的“新加坡人优先”政策的背景下,香港电影的“过度输入”开始受到审视。政府一方面需要香港电影带来的娱乐价值和税收,另一方面又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文化殖民化或对本土政治秩序的潜在干扰。 本书详细分析了1960年代初,新加坡电影审查制度的变化,特别是针对涉及“共产主义倾向”、“种族冲突”和“过度宣扬香港都市颓废”等主题的审查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政治权力对艺术表达的限制,更展示了新加坡精英阶层如何试图在“东方好莱坞”的巨大文化引力面前,划定一条本土文化的安全线。 结论:未完成的文化融合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香港电影对新加坡社会的影响,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达到了一个复杂的高潮。新加坡的华人社区在经历了二战创伤、殖民统治和身份认同的挣扎后,通过消费香港的流行文化,完成了一种群体性的心理建构。 本书认为,这一时期的星港电影连结,是全球化早期亚洲城市间文化互动的一个经典范例:它既是经济驱动的商业行为,也是文化认同的无意识构建。它展示了在缺乏强大本土文化产业的背景下,一个新兴的城市国家是如何在全球文化流动的洪流中,既被塑造,又在不自觉中塑造着自身的文化景观。 通过对档案记录、电影剧照、商业报告和当时报刊的细致梳理,本书为研究亚洲电影史、殖民地文化研究以及冷战时期城市史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扎实而富有洞见的分析框架。它邀请读者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银幕影像,理解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所承载的沉重与轻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麦欣恩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助理教授,也是电影编剧、小说作者及影评人。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香港电影与新加坡:冷战时代星港文化连系 1950-1965》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亚洲流行文化,尤其是华语电影发展的台湾读者,我对那个年代的港新两地电影交流的历史一直充满好奇。冷战时期,这两个东南亚与远东的枢纽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怎样的交织与碰撞?这本书似乎正要揭开这段不为人知的连接。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解读在东西方意识形态对峙的大背景下,两地电影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各自发展出独特的地域特色。例如,当时的香港电影,在国语片和粤语片两大阵营之外,是否有受到新加坡电影创作思潮的影响?反之,新加坡的南洋风情,是否也曾激发香港导演的灵感,催生出别具一格的影片?书名中的“文化连系”四个字,让我联想到那个年代两地演员、导演、编剧的交流,可能存在的合作项目,甚至是在影展、发行渠道上的互动。而1950-1965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涵盖了新马地区争取独立,以及香港社会经历剧变的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势必为两地电影的文化连系增添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内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细致入微地梳理这些信息,并描绘出一幅生动而详实的星港电影文化图景。

评分

阅读《香港电影与新加坡:冷战时代星港文化连系 1950-1965》这本书,对我这样的台湾观众来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历史回溯体验。我们从小接触的香港电影,无论是在院线,还是在当时的电视播放,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们塑造了我们许多关于都市生活、侠义江湖、甚至爱情的美好想象。而新加坡电影,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发展脉络并不像香港电影那般清晰。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具有非凡的意义。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详细梳理,在1950到1965年这段冷战的特殊时期,香港与新加坡的电影市场是如何互动、渗透的。是否存在一些在新加坡拍摄,但在香港上映后引起轰动的影片?又或者,香港电影的某些创作模式,是如何被新加坡的电影人学习、借鉴,并最终发展出符合本土特色的表达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那个相对封闭但又充满变动的年代,这两个地域的文化基因是如何通过电影这一载体,进行着隐秘而深刻的交流。这不仅仅是关于电影本身,更是关于一种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塑造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香港电影与新加坡:冷战时代星港文化连系 1950-1965》——恰恰触及了我对华语电影史研究中最感兴趣的一个切面。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香港电影视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符号,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毋庸置疑。然而,对于当时其他华语电影业的区域性发展,尤其是与香港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又独立运作的新加坡电影,我们了解得相对有限。我希望这本书能填补这一认知空白,尤其是在“冷战时代”这个大背景下,作者如何深入挖掘两地电影之间超越地域限制的文化联系。我猜想,这本书会探讨诸如:在意识形态的夹缝中,两地的电影创作者如何进行跨文化的表达?是否有大量的剧本、演员、甚至技术人员在两地之间流动?又或者,在市场层面,两地的电影发行渠道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电影产业运作机制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了解这段被忽视的“星港连系”,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华语电影在20世纪中叶的复杂生态。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具体的影片案例分析,来佐证作者的论点,例如,某个在新加坡上映后异常火爆的香港电影,或者某个受新加坡本土文化影响而产生深刻变革的香港电影。

评分

这本《香港电影与新加坡:冷战时代星港文化连系 1950-1965》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窥探过去时代社会光谱的窗口。我一直认为,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在冷战这个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博弈时期,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华语文化圈的重要城市,在各自的政治坐标上,却呈现出既有合作又相互制衡的微妙关系。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这种关系在电影层面的体现。比如,在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下,两地电影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甚至是在影片中传递的价值观上,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政治正确”或“反制”?书名中的“文化连系”是否意味着,我们能看到一些如今已鲜为人知,但在当时却具有重要意义的跨地域合作项目?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合作是如何在政治压力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的。此外,我也对两地电影在美学风格上的相互借鉴与差异产生了浓厚兴趣。香港电影的快节奏、都市感,与新加坡电影可能更侧重于本土生活、多元族群的描绘,在碰撞中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那个时代,理解香港与新加坡电影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独特位置,并思考文化如何超越政治藩篱,在细微之处悄然生长。

评分

《香港电影与新加坡:冷战时代星港文化连系 1950-1965》这个书名,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感的画面。冷战时期,全球格局风云变幻,而香港与新加坡,作为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各自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我一直认为,电影是观察一个时代最生动的窗口,而这本书恰好将目光聚焦在星港两地电影的“文化连系”上,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入探索的机会。我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梳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两地的电影产业是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因素的交织影响下,相互借鉴、彼此塑造的。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充满意识形态斗争的年代,两地的电影人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着富有创造性的文化表达,并在此过程中,如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星港”电影文化?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影片、导演、演员之间的互动,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合作项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看似独立的电影发展轨迹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更为宏大和复杂的文化连接,并且这种连接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景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