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利斯的情人(E. M. 佛斯特经典传世之作,电影海报书衣典藏纪念版)

墨利斯的情人(E. M. 佛斯特经典传世之作,电影海报书衣典藏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E. M. 佛斯特
图书标签:
  • E
  • M
  • 佛斯特
  • 经典文学
  • 英国文学
  • 爱情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电影改编
  • 海报书衣
  • 典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国伟大作家E. M. 佛斯特半自传经典小说传世之作 一段无法见容于社会的爱情,最后只能成为这辈子的遗憾吗? 小说中禁忌的爱情使得E. M. 佛斯特无法一完成后立刻发表,直至他逝世后隔年才得见天日。小说改编电影由休葛兰与詹姆斯‧威比主演,荣获第44届威尼斯影展最佳导演银狮奖、最佳男演员(双影帝)、最佳电影音乐,与《窗外有蓝天》、《此情可问天》并列文学电影上知名的「E. M. 佛斯特三部曲」。 唤醒封印的心,聆听渗入骨髓的爱情。 在黑夜相拥,在白天一同追逐阳光和微风。 两个不完美的灵魂,因为爱情而得以触及完美的境界。 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墨利斯,与来自贵族家庭的克莱夫在剑桥大学相遇。直至克莱夫终于鼓起勇气对墨利斯说「我爱你」,两人跨越同性的藩篱,坠入爱河。尽管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是一个禁忌,两人的爱情见不得光,他们依然在浓情密意中陪伴彼此多年。 然而在生了一场病之后,克莱夫发现自己对墨利斯的爱已然消失。他独自前往希腊旅行,最终相当确定自己的心意,写了一封信给墨利斯:「虽然非我所愿,但是我已经变正常了。我没有办法不改变。」他最后选择了仕途,与富家小姐结婚走入传统婚姻的道路。 两人转变为朋友关系后,墨利斯万念俱灰,甚至寻求医生的帮助,试图利用催眠术来「治癒」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企图忘记对克莱夫的爱并且改变自己的性向,克莱夫也急切地希望尽其所能帮助墨利斯。这个时候,工人阶级的艾力克走入了墨利斯的生活……某夜里,艾力克爬进了墨利斯的房间。墨利斯再度打开心房,重新找回对爱情的渴望。但由于两人来自不同的阶层,艾力克的父亲要他辞去工作,回到阿根廷定居…… 名人推荐 专家学者专文推荐 纪大伟(《同志文学史》作者、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文坛作家一致推荐 宇文正、吴晓乐、阿泼、凌明玉、张亦绚、庄慧秋、陈又津、陈雪、杨佳娴、叶佳怡、瞿欣怡、颜讷(姓氏排列依笔画顺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E. M.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1970)


  英国小说家,生于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曾在一次世界大战加入红十字会,被派往埃及。

  作品多着重刻画英国社会的阶级与差异。知名作品如长篇小说《印度之旅》、《窗外有蓝天》、《此情可问天》和《墨利斯的情人》皆曾改编成电影。

  也创作《小说面面观》、短篇小说,以及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论文;美国艺术文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设立E. M. Forster奖来纪念他。

译者简介

李斯毅


  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美国波士顿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及财经法学硕士,具台湾证券分析师(CSIA)资格。喜爱阅读,关心弱势,译有《印度之旅》、《判决》、《等星星发亮的男孩》、《对不起,我不正常》等。人生路上处处有贵人相助,充满感激。未来会继续努力。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回顾同志经典

纪大伟(《同志文学史》作者;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在《同志文学史:台湾的发明》(二○一七)中,我提及昔日的台湾文学作品经常引用西洋电影,制造传统中国庭园常见的「借景」效果。庭园里头缺少山水吗?那么就在庭园墙壁开一扇窗吧,让游园客人误以为透过窗户看见的遥远风景就是园子里的山水。在还不方便描述本土同性恋风景的昔日,台湾文学最常引用的西洋电影是义大利导演威斯康提的《魂断威尼斯》(Death in Venice,发行年一九七一;改编自德国作家汤玛斯曼的同名小说,原出版年一九一二):这部电影呈现一个偷偷爱慕美少年的老朽男子,只敢偷看人家却不敢轻举妄动,「心内弹琵琶」(台语歌歌词,也就是「心里头小鹿乱撞」的意思)之余只能抑郁而终。

  不过,我该补充说明:我们固然可以透过「昔日文学」来「管窥」「昔日社会」,但是「管窥」毕竟看不到全貌。在文学领域火红的文本,在常民生活里头未必有名;在通俗文化风吹草偃的文本,在文学史却未必留下痕迹。经历过一九八○年代的台湾同志(以及同志的朋友们)未必看过《魂断威尼斯》(不论是原着小说还是电影),却往往津津乐道一九八三年的电影《俘虏》(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和一九八七年的电影《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大岛渚(也就是《感官世界》〔In the Realm of Senses〕的导演)执导的《俘虏》由坂本龙一(饰演在二次大战期间占领南洋的日本军官)与大卫鲍伊(David Bowie;饰演沦为日军俘虏的英国军官)主演,两人之间的爱恨情仇风靡当年台湾腐女(但是当年「腐女」一词还没有在台湾通行)。艾佛利(James Ivory,导演)与墨虔特(Ismail Merchant,制作人)团队(这两人是白人跟印度人组合的男男伴侣)以擅长将英国小说改编成电影着称于世(例如《窗外有蓝天》〔A Room with a View, 1985〕、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代表作的《长日将尽》〔Remains of the Day, 1993〕)。这个团队推出的《墨利斯的情人》叙说主人翁墨利斯(Maurice)周旋在「贵公子」同学克莱夫.杜兰(Clive Durham)和「工人弟弟」艾力克.史加德(Alec Scudder)两人之间的情欲挣扎。阶级差异(贫富差距)是这部电影(以及原着小说)的重点:跟末代贵族同学(休葛兰饰演;他后来成为好莱坞巨星)纠缠的时候,炒股票维生的墨利斯(威尔比〔James Wilby〕饰演;他后来星运平淡)勉强扮演高攀贵族的小中产阶级跟班;跟工人阶级弟弟(葛瑞夫〔Rupert Graves〕;他星运起落不定,最近代表作为《新世纪福尔摩斯》)互动的时候,墨利斯又要转而扮演既是绅士也是哥哥的成熟脚色(按,「哥哥/弟弟」,发音为「葛格/底敌」,为二十一世纪的台湾男同志流行语,意味「个性比较体贴稳重者/比较娇羞稚嫩者」的男男配对。有人认为「哥哥/弟弟」配对类似日本「腐文化」的「攻/受」配对,但也有人不以为然。我自己认为墨利斯和艾力克.史加德的组合肖似「哥哥/弟弟」;然而我也承认,用二十一世纪的台湾词汇来描述一九一○年──也就是《墨利斯的情人》原着的时代背景──的男男关系,的确有点过分)。

  电影《墨利斯的情人》当年在台湾上映的反应如何,我还有待调查。但我记得,比《墨利斯的情人》早一年在台湾上映的电影《孽子》(一九八六;白先勇原着;虞戡平导演;孙越主演)被当年电检制度修剪得一塌煳涂,也被保守社会气氛加以妖魔化。来自西洋的《墨利斯的情人》在台湾的命运可能比《孽子》平安,然而当时口碑恐怕只能低调。事过境迁,西方电影界终于公然褒扬《墨利斯的情人》是勇于突破时代限制的经典,许多大学教师(例如我)也觉得《墨利斯的情人》是最适合在课堂跟学生分享的同志电影精品之一。我花了这么多篇幅在电影版《墨利斯的情人》上头,似乎对E. M. 佛斯特的原着小说不敬;可是,不可否认,要不是电影版《墨利斯的情人》竟然在爱滋风暴(同样是一九八○年代)横扫欧美之际大胆面市,那么被E. M. 佛斯特自己冷冻几十年(理由后详)的原着小说也不会享有今日威望。

  台湾在英国最重要的学术伙伴,众所皆知,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的台湾研究中心(Centre of Taiwan Studies)。亚非学院位于伦敦的首善文教区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台湾教授和留学生经常造访的布鲁姆斯伯里也在英国文学史出名:曾经在这里活动的「布鲁姆斯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出了几位名家,例如维琴尼亚吴尔芙以及E. M. 佛斯特。这两位刚好各以女女恋和男男恋享誉至今。E. M. 佛斯特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已经根据真人真事(但不是根据他自己的私生活)写出《墨利斯的情人》书稿,但是这本书竟然直到一九七一年(也就是E. M. 佛斯特高龄过世的隔年)才公开出版。读者如果拿《同志文学史》加以比对,就会发现这部祖父级的小说竟然在郭良蕙、姜贵、白先勇以及林怀民等人都在一九六○年代发表描述同性情欲的小说之后,才公然出版。英国同志小说经典跟台湾同志文学比,竟然迟到,主要是因为英格兰一直到一九六七年(苏格兰则要等到一九八○年)才停止将男同性恋行为入罪(也就是说,一九六七年之前在英格兰发生男同性恋行为,就触犯了国法),但是台湾并没有类似禁令。号称电脑发明人之一的英国科学家图灵就是因为这个禁令英年早逝。E. M. 佛斯特本人不奢望在有生之年出版《墨利斯的情人》(他大概也没料到后来英国成为全球同志人权先锋之一吧),所以《墨利斯的情人》拖到一九七○年代才出版。

  电影版和小说版各有千秋。电影版将英国恐同年代的气氛呈现得很具体可怕,但是小说并没有特别强调旧时代的压抑(或许因为E. M. 佛斯特毕竟就在那种时代氛围长大,已经习惯,不至于大惊小怪)。电影版的结局看起来比较圆融(虽然也显然在控诉时代),但是小说版的结局(还不止一个)却超级辣。电影版和小说版合而观之,读者更可以深切体会两个作品的时代意义与绵密后劲。
 

图书试读

每学期都会举行一次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健行活动──这表示参加者除了男学生,还包括三位男老师。学生通常都很喜欢也很期待这种健行活动,因为他们可以暂时抛开课业压力,行为也不必受到约束。为避免影响学校纪律,校方总是将健行活动安排在放长假的前一天,这么一来,学生就算玩疯了也无所谓。这样的安排也让学生觉得健行活动就像在自己家里那么自在,不像是参加学校安排的活动。亚伯拉罕校长的太太会与几位女性友人在健行休息区准备茶点,宛如母亲般热情款待每个学生。
 
亚伯拉罕先生是一位个性守旧的预备学校校长,他不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不在乎他们的体能好坏,他只在意孩子们每餐有没有吃饱、行为是否端正,至于其他问题就留给家长操心,不管家长期待他如何教育小孩。在亚伯拉罕校长与家长的互相恭维声中,学生们毕业后都顺利进入公立中学就读。这些孩子虽然身心健康,但课业远远落后公立中学里的其他同学,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现实的打击。亚伯拉罕校长虽然不重视课业教育,然而他的学生长大之后都有不错的成就,有些人在结婚生子之后又把自己的儿子送进亚伯拉罕校长的学校。这间学校里年资比较浅的瑞德老师,与亚伯拉罕校长属于同一种类型,只是头脑更差。幸好另一位资历较深的杜西老师精力充沛,学校教务才不致死气沉沉。亚伯拉罕校长与瑞德老师都不喜欢杜西老师,不过他们心知肚明,这间学校不能没有杜西老师。杜西老师的能力很强,尽管个性传统,但不至于与社会脱节。他明白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不能只从单一角度去理解。他不适合与家长互动或者教导资质驽钝的孩子,可是非常擅长指导一年级的新生。他的学生之中甚至有人拿到奖学金。此外,杜西老师也有不错的组织能力,因此就算掌控大权的亚伯拉罕校长比较欣赏瑞德老师,他仍同意让杜西老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空间,最后还让杜西老师与他一同经营学校。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