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的战前岁月:1936-1937日记

海伦凯勒的战前岁月:1936-1937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海伦.凯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思想的运作是很奇异的。 置身在群众中时,思想会闪避我,就像心是一样, 你必须在孤独的状态中跟思想对话,它们才会解释得很清楚。 ——海伦.凯勒 本书为海伦.凯勒于一九三八年发表的日记,这是她最光采夺目的一部书,展示了三○年代海伦.凯勒思想的敏锐和广度。 日记起始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海伦.凯勒坐船前往英国、再转往苏格兰,终结于她前往日本访问的途中,历时约六个半月。在日记中,她对政治、社会各方面的问题都加以评论,笔锋犀利,立场鲜明;除此之外,日记中不时穿插富有哲理及美感的诗,从中亦可窥见海伦.凯勒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 这本书同时也是对于重要历史的再现,借由海伦.凯勒的所思所想与行旅经历,纪录了二战前夕的世局氛围。日记中也可读到海伦.凯勒所会晤的名人,包括马克吐温、卡内基、卓别林、泰戈尔、爱因斯坦、萧伯纳……等,就某个意义而言,这部日记可说是世界历史的重要文件。 海伦.凯勒曾说,如果老师安妮.苏利文.梅西离世,她就会成为「真正」的聋盲人。然而,在这部日记开始之前的两个月,教导她五十年的老师苏利文与世长辞,日记中处处可见海伦.凯勒对老师的真诚怀念与孺慕之情。而在失去如同其眼睛、耳朵的老师之后,她对世界的观察与理解,更有许多动人之处。 本书特色: .世界历史的重要文件,经由海伦.凯勒之笔,记录下二战前夕的世局氛围。 .展示出三○年代海伦.凯勒思想的敏锐和广度,针对政治、社会议题观点鲜明、评论犀利。 .理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海伦.凯勒,最私密而动人的一部日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 Helen Keller (1880—1968)


  美国作家,社会运动家及讲师,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幼年因病失明及失聪,在家庭教师安妮.苏利文指导下学会阅读和说话。于一九○四年取得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研院(Radcliffe College)文学学士学位,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毕业于高等院校的盲聋人士。

  海伦.凯勒一生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一九二四年组成海伦.凯勒基金会,并加入美国盲人基金会,担任其全国和国际关系顾问。陆续访问三十五个国家,争取在世界各地兴建盲人学校。被美国《时代週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一九六八年逝世,享寿八十七岁。

译者简介

陈苍多


  知名翻译家。一九四二年生,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硕士,曾任国立政治大学英语系教授。从五○年代起,大量翻译西洋文学着作,译作数量极其可观。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译序

  二○一八年是海伦凯勒去世五十週年纪念。我忽然觉得可以用「不世出的奇才」来形容这位集盲、聋、哑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因为她打败了三种障碍,创造出比看得见、听得见的人更伟大的成就。

  那么,这本日记的可贵之处何在呢?海伦凯勒曾说,如果老师安妮.苏利文.梅西离世的话,她就会成为「真正」的聋盲人。苏利文在教导了海伦凯勒五十年之后,于这本日记开始之前的两个月去世了,海伦凯勒在成为「真正」的聋盲人后,如何去面对三重的打击—失去了「老师」苏利文,她等于失去了眼睛、耳朵和终生伴侣?答案就在这本日记之中。

  日记起始于坐船前往英国、再转往苏格兰,终结于前往日本访问的途中,历时约六个半月,但在这样一部不算长的日记中,我们看到了一盏美妙的心灯照遍了她内心的各个角落,也照亮她所看不到的世界的各个层面。

  首先在政治方面,她不讳言同情沙皇俄国(包括列宁);憎恶德国希特勒的专权,并对英国的两位首相格拉斯顿和狄斯累利提出深刻的评骘,笔锋犀利,令政治家望尘莫及。此外他对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的评论也一针见血:「我长久以来都觉得,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唯一方法是:让他们有一个故乡,可以在那儿平安无事地发挥他们在宗教、艺术和社会正义方面的天分。」就某个意义而言,这部日记也是世界历史的重要文件。

  除了世界大事之外,海伦凯勒对文学的造诣也可以从这部日记看出一二。她提到T.S.艾略特(T. S. Eliot)的名诗〈空洞人〉(The Hollow Men),并试图去了解其含意;她显然阅读佩皮斯(Pepys)的大部着作《日记》;她阅读雨果(Hugo)的《海上劳工》(The Toilers of the Sea)和《悲惨世界》。在莎士比亚方面,她引用史奎尔爵士的评论:「我们的时代不喜欢莎士比亚,因为他的艺术大部分诉诸我们的想像力,机械似乎抑制了想像力。」最难得的是,她在前往日本的船上阅读了大部头的点字版名着《飘》(Gone With the Wind)。海伦凯勒对诗的喜爱在日记中多处可见。除了艾略特的〈空洞人〉之外,她也提到了华滋华斯的〈劳妲蜜亚〉(Laodamia),并在日记中不时穿插富有哲理及美感的诗。她引用济慈「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的名言。在一月二十九日的日记中,他写道,「在很有家的气氛的高雅起居室中安静地坐几分钟,花园中满是丁香花,那种感觉很好。」她对植物和花颇多着墨。失去视觉、听觉后触觉特别灵敏的她,喜欢触碰雕刻(如罗丹的《沉思者》),这也是她欣赏艺术之美的最直接途径。

  海伦凯勒见到的名人何其多,包括马克吐温、卡内基、卓别林、泰戈尔、爱因斯坦、萧伯纳等(还不包括外国君王)。关于爱因斯坦,她在日记中说,「我只能说,当我站在爱因斯坦身边时,突然感觉好像地球的喧嚣声在他的个性所散发的大量友爱灵气中变得静寂……」关于萧伯纳,亚斯都夫人把海伦凯勒介绍给萧伯纳,海伦凯勒说,她多么高兴遇见他,但萧伯纳似乎对她没有表现足够的兴趣,于是亚斯都夫人说道,「萧先生,你知道,海伦小姐又聋又盲。」谁知萧伯纳的回答竟然是:「嗯,当然了,所有美国人都又聋又盲!」但海伦凯勒却说,她一点也不恼怒,「我已很习惯他的奇怪、尖刻、投机性的言语。」

  海伦凯勒对中国很感兴趣,除了在日记开始不久的地方引用中国诗人张志和的轶事之外,也对当时的蒋介石、张学良等有所评论,尤其日记以有关中国的一则故事做为寓言性的结束,令人佩服她的博学。

  她对财团的看法很契合时代的开明观念:「商业的关联已经从家庭事业扩展到财团……开明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现今都很恐惧财团,视之为目前为止最有权威的寡头政治。」此外,海伦凯勒虽笃信基督,却认同无神论的汤玛斯.潘恩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信仰基督的她也在最后一则日记中「强烈地认同佛家对于『不朽』的态度。」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整部日记无时无刻穿插着对「老师」安妮.苏利文.梅西的真诚怀念、孺慕之情,如果我再引用,就会洩露全书的「天机」了。

  我想引用海伦凯勒最醍醐灌顶、振聋启瞶的一句话做为结论:「我利用我的受限之处做为工具,不是做为我的真正自我。」这样一位海伦凯勒不成为「不世出奇才」也难。

陈苍多

图书试读

一月八日

一个凛冽又多霜的早晨。但十一点时,当波丽和我去散步时,阳光却足够温暖,可以把牛畜带到外面的草地。有一群共八只到十只的牛很接近我们,所以我们踩进很深的潮湿草儿中,让牠们走过去。回家看到像大教堂的圣布利德教堂在那苏格兰风景中显得灰灰的、很亲切,我总是感觉很舒服。

今天终于回了希拉姆先生的信:

苏格兰,波斯维尔牧师住宅
致德国史图加特,奥托.希拉姆先生

亲爱的希拉姆先生,

感谢你写给我转交到苏格兰这儿的信。我感激你在我悲伤时仁慈地对我表示同情。

「老师」的友谊对我而言是夏日阳光,而她在我有限的地方所种植的珍贵花儿,现今似乎枯萎了,但我记得安妮.苏利文.梅西的勇气,我会坚强,我会固守我自认是沉默的黑暗中最丰富财产的自由精神。

为了避免误述,我已经把你的信转写为点字版,并且读了很多次。我可以看出,德国专制的审查法律已经在你身为出版商的脖子上套上重轭。如果你继续出版《中流》或我的任何作品,就必须省略或窜改我对列宁的观点或我想要讨论的任何问题,那么,我宁愿你不要继续出版了。

顺便一提,我的手指下有我的《中流》一书,你谈到我的有关列宁和托洛斯基的「句子」,我发现你错了。托洛斯基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剥夺我的睡眠的想法」那一章中,事实上也没有出现在书中任何其他部分,列宁则占了一整页——不是只有以「提到」的方式处理。

希拉姆先生,你自己的话暗示,你的政府以权威的方式压制那些与它的见解不同的国内外人民,让我感到悲伤,但不会令我感到惊奇,你的话证明我长久以来的感觉是正确的,那就是,基本的自由——没有它的话,一个国家的灵魂就会死去——在德国已经受到压制,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以及有关世界大事的尽可能公正的资讯。基于这个信念,我请求你在你的出版书单中排除掉我的所有作品。

我将进一步说出来的话,会让你体认到,你应该採取这种直截了当的措施。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