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护再论

观护再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净土宗
  • 观经
  • 念佛
  • 修行
  • 法义
  • 释论
  • 宗派
  • 净土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之特色在于针砭近年社区矫正制度之各项热门议题,同时蒐罗国外相关制度,并予以分析及转化,擘画整体制度未来发展的蓝图,为读者提供国考可能之问题对策,以及目前实务操作机制改良方向之具体建言。内容概括社区矫正制度(观护制度)之介绍与专研,末章更提出具体法案。除可做为刑事政策、刑事司法、犯罪防治、社会工作及犯罪者心理谘商等相关学术研究之参考资料,亦适于观护从业者之实务参考,对于有意投入犯罪者矫正及社区处遇工作(例如监所教诲师、观护人)之国考者,亦属极佳之准备佐料,即使非相关科系背景亦能清晰的了解整体制度在应然面与实然面的差异。

  世人皆知司法为正义的最后防线,却鲜有人知观护乃司法的末端及底限,观护成效不彰即註定司法制度之破败!犯罪者矫正之于刑事司法,犹如围墙之于宫殿,虽非主体却属必要。惜其专业冷门,长久未获关注,洵非刑事法学之该然。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本名为《风起云涌的欧洲大陆:1815-1914》的图书简介。 --- 风起云涌的欧洲大陆:1815-1914 历史的十字路口:维也纳体系的崩溃与民族国家的崛起 《风起云涌的欧洲大陆:1815-1914》 是一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欧洲历史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维也纳会议(181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这一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百年,旧的王朝秩序在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工业革命的强大冲击下摇摇欲坠,而现代欧洲的雏形正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艰难成型。 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侧重于帝王将相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旨在展现一个复杂、动态且充满活力的欧洲社会图景。我们不仅探讨了外交政策的博弈与军事力量的更迭,更深入挖掘了社会结构、经济转型、思想文化变迁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一时代的走向。 第一部分:保守主义的堡垒与革命的暗流(1815-1848) 本书开篇,详细梳理了维也纳体系的构建及其内在的脆弱性。梅特涅所代表的保守主义联盟如何试图“冻结”历史,压制自由与民族的呼声。我们描绘了从西班牙到俄国,各地秘密会社的兴起,以及它们对既有秩序发起的早期挑战。 核心议题探讨: “欧洲协调”的实质与局限: 分析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四强如何维持脆弱的平衡,以及它们在处理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事务上的分歧。 浪漫主义的兴起与政治觉醒: 探讨拜伦、歌德等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如何点燃了民众对民族独立和个人自由的渴望,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伏笔。 早期工业化的扩散: 考察英国率先完成的工业革命如何向欧洲大陆辐射,引发了城市化进程,并催生了早期的工人阶级问题和社会矛盾。 第二部分:革命的浪潮与铁血的统一(1848-1871) “民族之春”——1848年的革命是检验维也纳体系的试金石。本书细致再现了从巴黎的街垒到柏林和维也纳的示威,从法兰克福会议的理想主义到最终被镇压的悲剧。我们分析了这次失败的革命留下的深远影响:它暴露了自由主义的软弱,也加速了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胜利。 接下来的篇章聚焦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进程,这被视为“铁血时代”的标志。 俾斯麦的现实政治(Realpolitik): 深度剖析俾斯麦如何通过“有限战争”——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巧妙地操纵欧洲均势,最终缔造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 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 考察法国在现代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摇摆,以及其在克里米亚战争和意大利独立中扮演的复杂角色。 奥匈帝国的妥协: 分析奥地利在“奥斯特里茨的幽灵”下,为应对匈牙利民族主义,采取的“双元制”改革(Ausgleich),及其对中东欧格局的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俾斯麦的和平与新帝国主义的阴影(1871-1890) 德意志统一的完成并未带来永久的和平,而是开启了一个“军备竞赛下的体系平衡”的新阶段。本书将重点放在俾斯麦如何通过精妙的外交网络——如“三皇同盟”、“再保险条约”——来孤立法国,维持欧洲大陆的稳定。 社会与文化层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 钢铁、电力、化学工业的崛起,如何重塑了欧洲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兴起: 考茨基、倍倍尔等人的理论如何系统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社会民主工党的壮大对各国政治的实质性挑战。 大众消费社会的萌芽: 邮政、铁路、报纸的普及如何首次创造出“共同的欧洲体验”,同时也加剧了阶级间的认知鸿沟。 第四部分:威廉二世的冒险与通往深渊的滑坡(1890-1914) 1890年俾斯麦的下野标志着欧洲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年轻气盛的德皇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Weltpolitik),放弃了俾斯麦谨慎的联盟体系,导致欧洲逐渐分裂为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地缘政治的紧张: 法俄同盟的形成: 考察法国的资本输出如何促成这一“围堵德国”的关键联盟。 英德海军竞赛: 详细分析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终结,以及德国试图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举动如何成为英德关系恶化的核心驱动力。 巴尔干的火药桶: 深入分析奥斯曼帝国衰落后,俄国(泛斯拉夫主义)与奥匈帝国(帝国生存需求)在巴尔干地区日益激烈的角力,以及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吞并危机等事件如何不断提高战争的风险阈值。 结论: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本书最后部分,对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进行审视。我们探讨了军事计划(如施里芬计划)的僵硬性、各国领导人的误判以及公众舆论的狂热如何共同将欧洲推入了自相残杀的深渊。本书并非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次事件,而是揭示了十九世纪留下的结构性矛盾——民族主义的极端化、军国主义的膨胀、帝国主义竞争的白热化——是如何使一场区域冲突升级为世界大战,最终终结了“欧洲的世纪”。 《风起云涌的欧洲大陆:1815-1914》 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富有洞察力的历史地图,理解现代世界的根基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百年中被铸就。这是一部关于权力、理想、变革与灾难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顺昌 Lin, Shun-Chang


  1967年生/宜兰人

  现职
  台湾桃园地方检察署观护人

  学历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博士
  东海大学法学硕士

  经历
  台湾南投地方检察署观护人
  台湾桃园地方检察署观护人
  铭传大学社会安全管理系讲师
  铭传大学犯罪防治系讲师
  社团法人台湾防暴联盟监事
  1994年司法丙等特考及格、1997年高等考试及格
  2012年首尔/亚太社区矫正学术论坛讲座
  2017年第四届全国杰出硕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论文奖

图书目录

1.司法改革国是会议观护文书摘要/1
2.评成人观护制度之司改检讨与决议/15
3.论刑法大翻修之缓刑政策与操作问题/21
4.保护管束法制修正刍议/37
5.美国性罪犯狱外监督与治疗机制/69
6.观护学在性罪犯处遇的三个立论/103
7.性侵害犯罪防治之医学立论与反思/115
8.性罪犯社区处遇成效影响因子初探──以桃园为例/127
9.初探假释再犯之长期追踪/163
10.以实证研究增益观护实施论/195
11.从生命历程观点谈反社会行为的持续与开始/207
12.概说澳洲少年法制──以新南威尔斯为例/219
13.澳洲少年修复式司法之运用与借镜/253
14.民力减讼之新方案──以新南威尔斯社区司法中心/281
15.易服社会劳动制度之成效研究──桃园为例/315
16.从释字662号与刑法之修正论社会劳动之建构──兼评法务部之行政解释与相关规定/335
17.观护法制之基本思维与愿景/361
18.观护法草案逐条说明/395
 

图书序言

许序

   「观护」一词原文「Probation」,源自拉丁文语根「Probatio」,系罗马天主教用以观察及试验新教友是否适于成员资格的一段考验期间及方法;在基督新教则是指对圣职候选人员的试验阶段。「Probation」渡海流传美国之后,在1841年初用于刑事诉讼被告保全程序,后经演化变成对受刑人的「缓刑付保护管束」。如今历经社会变迁与法制演进,变成一套犯罪者社区处遇机制。在台湾,更蓬勃发展成集结各种社区矫正措施及资源整合的「观护制度」。

  顺昌投身于成年观护工作已廿余年,具备丰富的实务经验,复以对于刑罚论及刑事司法学术研究的热情,业已发表过50多篇与刑事政策及观护制度有关学术论文,堪称实务与学术兼备的专业人员。

  在指导其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更感受到其为学之严谨及对于学术要求的执着,窥见其在面对挑战,犹然甘之如饴,愈挫愈勇。在其撰稿之前资料蒐集、变项建档、纸本检阅、撰稿期间有关资料之分析及至完稿阶段之修正与校订,虽非千锤百鍊,却可说是漫长的笔墨工程,相信如此经历,其已深刻体悟以证据为基础之社会科学研究。

  欣闻其汇编近期十余篇论文成书,范畴包括缓刑付保护管束、假释、缓起诉附带社区服务、戒瘾治疗、法治教育、短期刑易服社会劳动、性侵犯行动监控、修复式司法、社会资源整合及司法社工组训营运。从司法改革在观护领域的国是会议谈起,针对社区处遇配套缓刑政策、保护管束法制之现况提出针修正刍议;又在性罪犯社区处遇方面,引介美国模式,并提出观护学的三个立论与医学反思;继之以实证研究说明假释、保护管束、社会劳动的成效;又附带引介澳洲修复式司法机制,连贯观护法制之基本思维与愿景;末段更以学理基础提出《观护法草案》,呕心沥血逐条说明,为该书画上完整的句点。是以,本人乐于为之作序,期许再接再厉,为本土社区矫正竖起专业牌楼。併盼望本书之出版,触发「注重审检,轻忽执行」的司法改革能够较为週全的省视与检讨,也让更多有识之士对于刑事政策及观护制度投以关切与了解。

许福生
中央警察大学法律学系主任
2018年8月7日谨识于研究大楼443室

邓序

  第一次跟顺昌有较深的接触,应该是他跟几位教授一起致力推展《观护法草案》以及成立「矫正观护署」的场合(后因政治行政等诸多考量,舍观护而仅成立矫正署)。他给我的初次印象是:诚挚、敬重的眼神,散发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热情;顺昌在自我介绍时,直觉应该是出生在偏乡,可能是来自渔村的孩子……。果然在本所博士班入学口试时,我的臆测获得证实。
 
  或许自己也是来自乡间淳朴的关系,我问了时为考生的顺昌:「听您乖违隔离的坎坷身世,本应是我们犯罪学要研究的对象──犯罪人才对。我想了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转捩点,让您自学英、日文,甚至些许的德文,而可能成为本所的博士生?」口试现场应答了什么,因为时代久远,对已过天命之年的人已难复记忆……。惟对其入学后在学术领域的表现,则甚为期许。

  果然顺昌以优异成绩进入本所博士班就读,历次学期成绩亦皆名列前茅,一年内即发表两篇学术期刊论文,隔年又受韩国学术界邀请,赴首尔发表社区矫正论文。之后与其接触机会多了,相互了解的程度较深,方知其对于观护工作极高度的热忱,植基于来自乡间渔村的质朴,以及成长环境对困苦的同理心;他刻苦自修考上特考,从围墙内的监狱管理员,再惕励自修通过高考,转任围墙外的更生保护工作,辗转于南投、桃园等地检署,迄今届满兼旬之年,一股观护热情犹未稍歇……。

  「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几十年」,过去我在担任警大犯罪防治所所长时,对于多数醉心于官场职位高低的博士生必定耳提面命,以此互勉。放眼能够秉持此一训勉者,着实屈指可数,然而顺昌却是其中翘楚。如今不负为师所望,出于悲天悯人的襟怀,再度出版观护专书。内容涵括:缓刑、假释、性侵害犯罪处遇、易服社会劳动及修复式司法等领域的专论,并如  国父革命情怀,将其宿愿《观护法草案》之菁华与释疑,从立法、司法到行政,从犯罪学到犯罪预防策略,共计18篇丰裕刚强的论述内涵,乍看内容似感广博,细细品尝之后,仍不离其自幼及长的初发心──利他之心。而这其实也是个人长期以来推展的犯罪预防理念!师徒一心坚忍不拔,相信志愿总有达成的一天。在感佩顺昌满满的尊师教诫心之余,更喜乐为这本表里如一的《观护再论》作序。

邓煌发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教授
2018年8月16日于犯罪预防工作室

自序

  观护制度之存续,旨在促进犯罪者之再犯预防,因其与再犯及治安良窳直接相关,习于隐身社会角落,故越是默默无闻越表示观护有效。此外,碍于观护之对象为犯罪者,所以观护制度向来避免与广众接触,其专业乃在不显声影之维护社会安全。惟此,适巧难以突显专业于世,更导致一般民众全然不知国家有此制度。

  2008年,适逢大选过后政党轮替,司法改革声浪四起,矫正界亟欲在法务部长更迭之际推动矫正署之成立,执导议题之犯罪学学界眼见改革迫在眉睫,附带邀约笔者参与专家座谈,缘此惊觉国内社区矫正领域之专业程度远远不及机构矫正之发展。笔者乃汇集学术发表相关论文,编着《观护法论》一书付梓,并撰《观护法草案》及《法务部观护组织条例草案》送请18名立委连署提案,期能借由成立矫正署之议题,唿吁法务部同时成立观护署及制定专法。惟惜时因种种问题阻碍,法案胎死腹中,未能促成社区处遇法制之专业发展。

  观护法制虽未如期迈向专业化,观护学理却在十年前即已大幅跃进,前揭《观护法论》承蒙外界多方支持与协助,初版一刷的500本嗣于付梓后两年内销罄。如今十年再磨一剑,又逢政党轮替,司改声浪再起。笔者为唿应2008年在《法务通讯》发表〈观护核心价值的推演〉一文「社区处遇法理犹未央」之结语,近几年特别修习统计学及多变量分析,改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学术交流,并运用SPSS应用程式验证了假释与观护实务的若干盲点,陆续发表以实证为基础的研究论文,填补「观护实施论」的空虚。期间亦不忘以法学方法论继续针砭现行法制之不足,为前书提出佐证并延伸观护学术之范畴,迄今累积50有余,以敷建构完整观护制度。

  碍于个人学识局限,对于促进本土社区处遇之专业境界力犹未逮,惟在共襄司法改革盛举之余,但愿再为本土观护制度(Probation System;Schutzaufsicht Systematik)挹注一丝专业血液,俾以抛砖引玉。爰摘要近期司法改革之观护重点,并润饰、汇编近十年有关缓刑、假释、性侵害犯罪处遇、短期刑易服社会劳动及修复式司法……等社区处遇专文十余篇,附带整理《观护法案》之菁华与释疑,尤其是在整体架构及主轴思维之建置方面,尽量以图表展现,力求简要、清晰、易懂,俾于观护专业化历程留下註脚,兼顾读者理解之方便性。

  另外附带一提,司改会议后法务部兴起自拟《社区矫正法草案》之意念,未来专法能否跳脱现行既定框架?甚值期待。缘此聊表关注,试就攸关本土观护制度未来走向的专法命名缀言几句。

  首先,司法行政中的观护制度究属「社政」?抑或「法务」?此乃国家当局构思立法过程必须釐清之前提。从近十几年来实务操作观察,可以说已经有相当程度倾向「社政」处理。但在现行法规体制上,始终框在「法务」的架构中,适以造成似是而非的概念充斥着观护系统,间接导致工作失焦、成效不彰,亟需以立法导正、改善。

  次按,观护制度性质上类同于海洋法系之「社区矫正」,亦类同于欧陆法系之「保护管束」;故其以「社区矫正法」、「保护管束法」或「观护法」命名,如能贯彻社会复归及再犯预防之宗旨,谨守制度该有的精神,乍看来皆无不妥。

  惟若以海洋法系之「社区矫正法」命名,主轴意识基于不成文法之「矫正」概念,其规范内容及主事机关将相对于「机构矫正」及「社区矫正署」,系以「矫正」及「矫正署」为上位系统,是否有预作纳编于法务矫正署之意?尚待考究。此外,海洋法系之执行者的法律位阶极易倾向社工及志愿服务者之角色(例如:英、美、新加坡、香港),外界在坐看本土法规与西文相较之下,恐将误解观护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型态,将与司法严肃性及公权强制性完全脱钩。如此结果是否为刑事政策所向?诚有疑问。

  至若以欧陆法系之「观护法」为名,其主轴意识系以「成文法」的「刑事执行」为上位概念,与目前刑事法制的格局及概念相容,其规范内容及主事机关相对于「保安处分」及「观护署」,执行者的法律位阶乃属于司法行政官员,仍将维持司法严肃性及公权强制性。惟此模式虽与现制差异不大,建议删除保安处分执行法「保护管束章」以跳脱既定框架,不宜故步自封。法案设计除在解决现行困境,亦须考量执行者法律定位及专有名词之妥适性,以免混淆体质。

  综言之,两种命名在法律轴心思想之差异,将导出行为主体及规范强度的极大出入,着实不可不辨矣!爰此再度强调:检察机关的观护人借用了社会工作的知识技巧在个案辅导领域,一如医院医护人员运用了社会扶助机制在病患身上,学校教职员运用社福或家扶机制在学生身上,彼等本质职能并不会因此变成社工人员。同理,观护工作仍是司法工作,观护人仍是司法人员,其间核心概念即在「犯罪预防」与「公权力」之行使与作用。吁请法务部研议法案时,能一併考量用语对法律属性之影响。

林顺昌
2018年9月28日撰于芦竹雪稻川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啊,老早就聽說了,但一直沒機會翻開。最近終於逮到空檔,捧著《觀護再論》細細品味。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什麼學術性很強的枯燥讀物,畢竟「觀護」這兩個字聽起來就比較嚴肅,而且「再論」更是讓人聯想到是學術界裡頭對某個議題的深入探討。但翻開之後,才發現作者的筆觸意外地平易近人,沒有過多的專業術語,即使是對法律或者社會工作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 書裡頭的案例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沒有只是單純地羅列案例,而是將每個案例都剖析得非常透徹,從當事人的背景、觸法的動機、到觀護人員的介入方式,以及最終的結果,都做了詳細的闡述。最重要的是,作者不是在評判誰對誰錯,而是試圖去理解每一個角色的處境,去探討在制度框架下,如何能夠做得更好。這種同理心和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在閱讀時,不自覺地被帶入其中,去思考、去感受。 《觀護再論》的結構安排也很巧妙。它不是按照時間線或者法條順序來的,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主題,將相關的案例和理論穿插其中。這樣的好處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會感到單調乏味,每一個章節都能帶給人新的啟發。有時候,我會因為一個案例的討論,回頭去翻找前面提到過的理論,然後又會因為理論的闡述,再去回味前面看過的案例。這種前後呼應的感覺,讓整本書讀起來就像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充滿了智慧的流動。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於「人性」的探討。觀護工作,說到底,其實就是與人打交道,而人又是最複雜的。書裡探討的,不只是法律條文的冰冷,更多的是人性的溫度,是困境中的掙扎,是改過自新的可能。作者沒有回避那些令人難堪的現實,但也沒有讓這些現實壓垮讀者的希望。反而,在每一個看似絕望的角落,都努力挖掘出那一點點微弱的光芒。這讓我在閱讀之餘,也重新審視了自己對於「人」的看法。 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深刻的感動。感動於作者的專業,感動於作者的良善,也感動於那些在生命軌跡中跌跌撞撞,卻依然努力尋求救贖的人們。讀完《觀護再論》,你會對「觀護」這個詞有全新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一個法律術語,而是一種對生命的關懷,一種對社會的責任。這本書,真的值得你我細細品味,而且相信我,你會從中獲得遠比你想像的更多的東西。

评分

拿到《觀護再論》這本書,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我平常閱讀習慣比較廣泛,但對「觀護」這個領域的了解相對有限。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作者的文字,非常具備一種引導性,他不是強硬地灌輸觀念,而是像一位引路人,帶領你一步一步走進觀護工作的世界。 書裡探討的「被害者保護」議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沒有忽視被害者在整個事件中的痛苦和創傷,而是強調了觀護工作對於他們的意義。他舉了許多感人的案例,講述了觀護人員如何幫助被害者走出陰影,重新獲得生活的力量。這種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體現了作者深厚的社會關懷。 最讓我佩服的是,作者對於「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的堅持。他認為,觀護工作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事後補救,更應該積極地進行預防。他提出了一些非常具體的建議,關於如何在學校、社區以及家庭層面,建立起更完善的預防機制。這些建議,聽起來樸實無華,但卻蘊含著深刻的智慧。 《觀護再論》的語言風格,極具特色。它沒有過於學術化的腔調,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文學色彩。更多的是一種真誠、質樸的交流。作者擅長運用比喻和類比,將複雜的概念解釋得通俗易懂。而且,他的文字充滿了力量,能夠激發讀者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也能夠激勵人們去採取行動。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它不僅讓我對「觀護」這個領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讓我對社會責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認為,《觀護再論》是一本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思考的優秀作品,值得每一個關心社會的人去閱讀。

评分

這本《觀護再論》,我是在一家獨立書店偶然發現的。當時書架上擺著很多新書,但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的封面,那種簡潔的設計,還有書名本身帶給人的那種沉甸甸的質感,一下就吸引了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開場白所打動。他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而是以一種非常真誠的態度,述說了寫這本書的初衷。那種對社會議題的關懷,對人性善惡的思考,都透過平實的文字,直擊人心。 書裡面對於「再犯」這個議題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再犯」定義為個人的失敗,而是深入分析了社會結構、家庭背景、甚至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他舉了很多真實的案例,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無可救藥的「累犯」,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分析,讓我對這個議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社會對於「更生人」的態度,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我最喜歡書中關於「預防」的部分。作者強調,觀護工作不應該只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介入,更應該從源頭上做起,加強對青少年的輔導,提供更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他提出了一些非常具體的建議,例如如何改善學校的輔導機制,如何建立更健全的社區互助網絡等等。這些建議,聽起來並不遙遠,反而讓人覺得,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努力去實現的目標。這讓我在閱讀時,不僅僅是旁觀者,更覺得自己也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有責任去做出改變。 《觀護再論》的論述風格,不像傳統的學術論文那樣條理分明,也沒有小說那樣的情節跌宕。它更像是一種對話,作者在跟讀者進行一場關於社會、關於人性的深入探討。他的語言有時候充滿了哲學的思辨,有時候又像是長輩在跟你掏心窩子。這種多層次的表達方式,讓我在閱讀時,時而陷入沉思,時而又會被作者的真誠所感動。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思考。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觀護」的意義,也讓我對社會的複雜性有了更深的理解。閱讀《觀護再論》的過程,就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也讓我看到了希望的可能性。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適合法律或社會工作領域的專業人士,更應該被廣大的社會大眾所閱讀,因為它探討的,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面對的問題。

评分

這《觀護再論》,說實話,一開始我拿到手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期望。覺得又是那種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書。但翻了幾頁之後,我的想法就徹底改變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但更重要的是,他對「觀護」這個領域的理解,已經到了非常深刻的境界。他不是在簡單地描述程序,也不是在販賣雞湯,而是在剖析每一個細節背後的人性邏輯,以及社會制度的運作。 書裡有幾個章節,專門講述了觀護人員在面對極端個案時的挑戰。作者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細節,比如如何處理有暴力傾向的觀護對象,或者如何安撫那些遭受過嚴重創傷的受助者。他用一種非常冷靜、客觀的筆觸,去描繪這些場景,但字裡行間又流露出對這些觀護人員的敬意。這種專業度和人文關懷的結合,讓這本書顯得與眾不同。 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制度」的批判性思考。他並沒有全盤否定現有的觀護體系,而是從實踐中發現問題,並提出改進的建議。例如,他提到了一些觀護人員因為超負荷的工作量而身心俱疲,導致影響了工作品質。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作者對此的剖析,讓我看到了體制內一些不為人知的困境。他提出的解決方案,雖然聽起來可能需要很大的魄力去實施,但卻切中了要害。 《觀護再論》的敘事方式,也不是單一的。有時候,它會像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列舉數據和研究成果;有時候,又會像一個故事,生動地描繪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這種文體的跳躍,讓閱讀體驗非常豐富,不會讓人感到枯燥。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多變,時而嚴肅,時而又帶著一點點幽默感,讓人覺得像是和一位睿智的朋友在交流。 總之,這本書確實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觀護」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社會、關於人性的深度思考。作者的學識、經驗和對社會的熱情,都濃縮在這本書裡。我認為,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讀者,都能從《觀護再論》中獲得啟發,並對「觀護」這個領域有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一本值得你認真閱讀,並且反覆回味的書籍。

评分

這本《觀護再論》,我是在圖書館借的。當時只是隨意翻翻,沒想到越翻越有味道。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經歷了一場關於社會正義和人性掙扎的漫長對話。作者的文字,有一種能夠穿越紙頁,直達內心的力量。他不是在陳述事實,而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受。 書中有一些關於「復歸社會」的案例,讓我特別感動。那些曾經走上歧途的人,在觀護人員的幫助下,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融入社會。作者並沒有將他們描繪成完美的英雄,而是真實地展現了他們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這種真實的描寫,反而讓人覺得更有力量,因為它告訴我們,改過自新,雖然艱難,但並非不可能。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懲罰」與「矯治」之間的平衡的探討。他認為,觀護工作,最終的目的不是單純的懲罰,而是幫助一個人重新找回正確的人生軌道。這種觀點,在許多社會議題的討論中,都顯得尤為重要。他提出的觀點,不僅僅是對觀護工作的反思,更是對整個社會懲戒體系的一種挑戰。 《觀護再論》的結構,非常縝密。作者循序漸進地展開論述,從宏觀的理論框架,到具體的案例分析,再到對未來發展的展望,邏輯清晰,層層遞進。我喜歡他那種不疾不徐的敘述節奏,讓人能夠跟上他的思路,深入理解他想要表達的思想。而且,他的語言非常精煉,每一個詞句都經過斟酌,充滿了智慧。 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知識,更在於它能夠喚醒讀者對於社會責任的意識。它讓我們看到了觀護工作者的艱辛,也讓我們看到了被觀護者的複雜處境。讀完《觀護再論》,你會對「人」這個字,有更深的理解,也會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有更深刻的思考。這是一本能夠讓你成長的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