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胭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翎
图书标签:
  • 女性
  • 历史
  • 爱情
  • 战争
  • 谍战
  • 民国
  • 悬疑
  • 情感
  • 命运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生来就是一只蛾子, 我抵挡不了火,火也抵挡不了我。 我在二十二岁以后竭尽全力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爱一个男人。 爱情是一场烟花,美得让人忘了生死。 只是烟花瞬间即逝。 剩下的岁月,我都在清理那场烟花留下的残局。 假如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收拾残局的难处, 我还会那样奋不顾身吗?…… 小说名《胭脂》,是以一个被穷画家命名为「胭脂」女人一生展演的复音人生。胭脂,这样的烈性女子,如蛾的女子,每个时代都有。小说往时间的故事轴线走,揭开的其实更多是时代的流转哀歌。 「谁要死呢?我不死。」她说。 倔得很,又倔得很有力气,命运好坏自己的事。 这是张翎最长的中篇小说,她说:「这里的胭脂,不是戏子交际花脸颊上的那层红粉,而是行走在死亡隧道中的人猝然发现的一丝逃生光亮,是哀鸿遍野的乱世中的一丁点温润和体恤。」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三个故事看似独立,却以一幅画作串连。时间跨越数十年,地点贯穿大陆、台湾、巴黎,交织着三代女人的爱情与人生。 本书特色 ★张翎最长的中篇小说,灵感源自于来台偶然看到的画作。 《胭脂》的灵感来自2015年初的台湾行,就在看见某位前辈画家的画作时,老画家的人生和画作带给作家巨大的灵感,小说题目也唿之欲出。小说描写的既是一个千回百转的爱情故事,也可看成是一幅画作从诞生到飘零海外的命运传奇。 ★全书分三个篇章,是一个故事在三个年代的延展,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共同线索串联起来的三个单独故事。 以抗战前后、文革时期和新世纪后三个时期为横切面,时间跨越几十年,地点贯穿大陆、台湾、巴黎三地,诉说祖孙三代女性的故事。 ★以敏锐细腻的视角写出女人遇见爱情时的两种态度,触及爱情在女性身上宿命般的矛盾。 小说里,第一代、第二代女性面对爱情时如飞蛾扑火那般奋不顾身,第三代女性则因外婆与母亲的遭遇而恐惧爱情,选择不去燃烧。张翎说:「对于飞蛾扑火的女人,我不知该赞叹还是疼惜,明明知道火会烧毁她们,但是赞叹她们的勇气;对于不再有那种姿势的第三代,她的生活也很不圆满,她的一生,金木水火中缺了火,一生没有燃烧过,这也是缺憾。我给出了两种选择,是的,哪一种都不圆满。」 ★写出女性在动盪的大时代里看似柔弱,实则拥有强韧的生命力。 小说描述祖孙三代女性一生因与「负心汉」的遭遇而起伏跌宕,不甘受命运的摆布而奋力在夹缝中挣扎与抗争。张翎笔下的女性角色,往往拥有强悍的生命力,却不以强悍的方式呈现,女人生存的方式很灵活,「像水被岩石包围,哪怕有缝也能找到路径来」。 动情推荐 长出蛾翅膀的胭脂,走过时代挫伤与感情扑火,却在恶意人生中长出了自己的血肉。……看小说里的女人,如何拥有强悍的生命力却又不是蛮强地走过人生,适时地低头,适时地转身,适时地脆弱,甚至适时地说谎,就像水,只要有缝就能滴水穿石,觅着出路。爱情也如是般。──钟文音 作家 胭脂虽然红艳,落在乱世浮生的大地上,总显得万分寂寥,读者解开背叛、隐匿与谎言交织的牵挂后,不难发现寂寞才是贯穿全书的主旨,……正是洞悉了「寂寞」是最忠实的伴侣,也才洞悉世界残酷的全貌,方才能立足于乱世,这是张翎书写中,又一次拓展了新的思想命题。──须文蔚 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山河故人》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您提到的《胭脂》一书。 --- 山河故人 卷首语:时间铸就的史诗,命运交织的挽歌 《山河故人》是一部横跨近一个世纪的宏大叙事,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与挣扎。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家族史,而是一幅用历史的尘土与人性的光辉共同描绘的壮阔画卷。故事从二十世纪初一个江南水乡的古老望族——沈家,拉开序幕。 第一部:旧梦初醒(民国风云,家族的黄昏) 故事始于江南烟雨朦胧的苏杭一带,沈家是当地有名的绸缎庄主,世代簪缨,承载着旧式士绅阶层的荣耀与衰败的预兆。主要人物是沈家第三代继承人沈怀安,一个受过新式教育、心怀报国理想的青年,以及他的两位至交:陆昭霆,一位出身世家却投身革命的挚友,和苏映雪,一个清雅脱俗、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闺秀。 沈怀安试图在家族衰落的边缘力挽狂澜,引入现代商业模式,却屡遭保守派的掣肘。这一时期,是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期。苏映雪在家族的期待与个人的情感之间徘徊,她对怀安的欣赏逐渐演变为一种深刻的理解与支持,但这种情感的萌芽却被外部的政治动荡和家族联姻的安排所笼罩。 陆昭霆则代表了时代的激进力量。他在一次次的秘密行动中展现出坚定的信念,也因此与恪守旧制的沈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国运的飘摇,如同一把无形的巨斧,正缓缓劈向这些看似坚固的旧日基石。故事细致描绘了军阀混战时期,商业的萧条、人心的惶惑,以及年轻一代如何在理想与生存之间艰难抉择。沈怀安的商业尝试最终因外部环境的剧变而功亏一篑,家族的辉煌如梦幻泡影,只留下沉重的债务和无尽的叹息。 第二部:烽火连天(战争年代,信念的淬炼)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地域的界限被战火打破,个人的命运被裹挟进历史的洪流。沈怀安放弃了对家族产业的最后留恋,带着苏映雪南迁,试图在战火中开辟新的生机。他们的旅程充满了艰辛与不确定性,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如何坚守文化和道德的底线。 在后方相对安稳的城市,沈怀安参与了秘密的抗日救亡活动,利用他的人脉和商业头脑,为前线输送急需物资。苏映雪则在战地医院担任志愿者,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她的内心世界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得到了升华,从一个闺阁女子蜕变为一位坚韧的女性。 与此同时,陆昭霆已是革命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他在战场上历经洗礼,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沉着冷静的指挥官。故事在这里设置了一条重要的情感暗线:怀安与昭霆,这对昔日的挚友,因立场和理念的差异,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们之间的通信,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以及对彼此选择的复杂情感——理解与遗憾交织。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展现战争对人性的异化和重塑。沈家的旧仆、商业伙伴,都在战火中展现出或卑劣或光辉的一面。有出卖利益的小人,也有舍生取义的英雄。通过这些侧面人物,作者构建了一个真实而多维的战争侧影。 第三部:新土初垦(建国之初,理想与现实的交锋) 新中国的建立,带来了久违的和平,但也带来了更为深刻的社会结构性变革。沈怀安和苏映雪回到了故土,面对的不再是枪炮,而是土地改革和新的政治运动。他们选择拥抱新时代,但他们旧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定势,让他们在新兴的集体主义面前显得格格不入。 沈怀安被安排到一家国营工厂工作,他试图用过去的管理经验来改进生产,却被贴上了“资产阶级作风”的标签。苏映雪则投身于文化扫盲和社区建设,她在基层的工作中发现了人民群众的朴素智慧,但也开始面对思想改造的压力。 陆昭霆,如今已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干部,他代表着新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他与沈怀安的重逢,是全书最沉重的一幕。昔日并肩作战的友谊,如今蒙上了一层公私难分的阴影。他们的对话不再是关于理想的激昂陈词,而是关于如何在新的规矩下生存的妥协与坚守。 故事在此深入探讨了“理想的代价”。为了一个宏大的集体目标,个人命运如何被无情地重塑?沈怀安和苏映雪必须不断地自我审视和调整,以避免被时代彻底抛弃。他们珍藏的旧物、旧时的诗词,成了他们抵抗时代洪流的无声堡垒。 第四部:岁月长河(改革开放,记忆的回响) 时间快进至改革开放初期。沈怀安和苏映雪已经步入老年。他们的子女辈,成长于完全不同的土壤,对父辈的经历抱持着疏离和好奇。 老一辈人开始有机会重新审视他们的过去。随着政策的松动,沈怀安得以去修复一座被战乱损坏的家族老宅,这象征着他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确认。苏映雪则开始整理她当年收集的民间艺术品和抗战时期的信件,试图为那段被刻意淡化的历史留下印记。 陆昭霆的命运也在此处有了深刻的转折。他经历过政治风雨的洗礼,内心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晚年的他,开始反思革命的纯粹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之间的永恒矛盾。他与老友沈怀安的再次接触,是两个不同路径的见证者之间的和解。他们不再争论是非对错,只是默默地分享着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后辈的期许。 《山河故人》的结尾,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更迭,那些关于忠诚、爱情、背叛与坚守的情感,如同埋藏在山河之下的脉络,从未真正断绝。每一个“故人”,都是时代的一块活化石,他们的故事,构成了我们理解自身来处的唯一途径。 --- 主题思想: 本书深刻探讨了历史的惯性、选择的重量以及个体在巨大变革面前的韧性。它聚焦于“人”在“时代”面前的复杂肖像,揭示了时间如何塑造记忆,又如何被记忆所反哺。它关乎家国情怀,更关乎那份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在心底深处闪耀的人性之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翎


  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学位。现定居于多伦多市,曾为美国和加拿大註册听力康复师。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代表作有《劳燕》、《余震》、《金山》等。小说曾获得包括中国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新浪年度十大好书榜,华侨华人文学奖评委会大奖,台湾时报开卷好书奖,香港《红楼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专家推荐奖等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七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包括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根据其小说《空巢》改编的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获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表彰奖和英国万像国际电影节最佳中小成本影片奖。小说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国际发表。

  作品有:《胭脂》、《劳燕》、《死着:张翎中篇小说集》、《心想事成:张翎短篇小说集》、《流年物语》、《金山》、《余震》、《睡吧,芙洛,睡吧》、《一个夏天的故事》(以上时报文化出版)、《阵痛》(印刻)、《温州女人:一个邮购新娘的故事》(允晨出版)。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台湾版自序

胭脂和红粉在这里分道扬镳——《胭脂》创作谈


  我平日并不是话痨,但遇上三两知己,话题一开,就会颧飞桃红,两眼放出贼光,直聊到把肠子都翻到桌上为止。但人一多,尤其是遇上有爱打官腔说套话、在两种话语系统里游刃有余的人,我就变得全然无话,像一只合得很紧的蚌。我不谙熟中庸之道,不太会在话痨和蚌中间那个得体的范围里活动。这种恶习难免会反射在写作上:遇到让人心跳加剧的题材,我就会成为字痨,一写就是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明知在这个超过两千字就是自杀的微阅读时代,长篇大论就是滞销或者自杀的代名词。可是长篇让我觉得舒服,就像在旷野跳舞,怎么疯都不会越过边界。而我几乎不会写短篇小说──那是一门放出去就得马上收回来,字字珠玑的绝活。出道到现在二、三十年里,我写过的短篇少之又少。这六、七年来,我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长篇上,连中篇也极少沾手。

  《胭脂》是我最近七、八年来仅有的两部中篇之一,写第一行字的时候就提醒自己不是长篇不是长篇绝对不是,要收要收啊要紧收,结果一不小心又写了七万字──这是我最长的一部中篇小说。

  《胭脂》的灵感是一个纷乱的线团,线头来自不同的地方,其中最清晰明显的一条,来自二○一五年初的台湾之行。那年我应东华大学和洪建全基金会邀请,作为铜钟经典系列讲座作家,来到台湾访问。在台期间,我在大剧院观看了一场名为《婚礼/春之祭》的现代舞表演。那是一场集激光技术、古典音乐和现代舞艺术为一体的视觉盛宴,令人耳目一新。后来我与舞剧的艺术总监、一位从纽约归来的现代舞艺术家成为朋友,慢慢了解到《婚礼/春之祭》激光背景的画面,取自一位台湾着名画家的油画,这出舞剧,是对这位老画家一生成就的致敬。从朋友那里,也从这位画家的纪念册里,我得知了这位老先生艰难坎坷的一生。家境贫寒的他,凭实力考上了上海美专,在刘海粟的新潮艺术思想薰陶下努力学艺。就学期间不幸身染伤寒,身无分文,命悬一线。这时他遇上了他的福星,一位到医院探访朋友的国立音专女学生。这位素昧平生的红衣女子,不仅替他支付了所有的医疗费用,还一心一意地照看他,直到痊癒。他们有过一段琴瑟和谐的美好时光,却终因战乱不幸分离,从此天各一方。老人家在台湾有患难与共的妻子和家庭,但他对那位救助他于危难之中的女子难以忘怀,他的多幅油画里,都出现过一个红衣女子的朦胧形象。

  虽然《胭脂》里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老画家的人生和画作给了我巨大的灵感。几乎就在看见那些画的时候,小说的题目已经唿之欲出。我知道《胭脂》是个被用得很烂了的标题,极容易引起风马牛不相及的低俗联想,但我只是觉得没有一个名字能更好地表达我当时的感动。这里的胭脂,不是戏子交际花脸颊上的那层红粉,而是行走在死亡隧道中的人猝然发现的一丝逃生光亮,是哀鸿遍野的乱世中的一丁点温润和体恤。是颜色,是温度,也是品质。

  但是穷画家和阔小姐的故事,并不是《胭脂》的全部内容,《胭脂》中还有一些别的感动和想法,它们衍化成了小说的中篇和下篇。中篇的灵感来自我的童年记忆。我读小学时遇上了一个疯狂的年代,我目睹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抄家,从墙壁拆到地板。我至今清晰地记得从撬开的地板底下发现了一枚不知何年掉落进去的五分钱硬币。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一分钱硬币就可以使一个孩子欣喜若狂。可是那天我没顾得上,我的心被恐惧占满了,因为那次抄的是我的家。那天我唯一想做的,就是藏在一个捆成卷的棉胎里,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这么多年过去,时代早已回归平常,我也早已被出国大潮裹挟着去了异国他乡。一直到前几年,我每每听见值勤的警车从我身边驰过,与我毫不相干的警笛声会让我缩成一团,甚至产生心绞痛。家人朋友笑话我:你到底干下了什么坏事,能怕成这样?我不想解释,说了也没人能懂。我想说的话,有一部分写进了《余震》那部小说里。但《余震》里我想说的话远未说完,我把没说完的一些话,放进了《胭脂》之中。

  《胭脂》里那个小女孩扣扣,和我一样见证了灾祸,她一直没有真正治癒恐惧,她只能用谎言来抵挡恐惧。即使撒谎已不再是生活的必须,她也无法改变自己,因为撒谎已经成为习惯,如同吃饭穿衣。当她目睹那个貌似不可撼动的施虐者,竟然轻而易举地被人海的力量击垮时,她的身体突然得到了解放。一觉醒来,她发现她再也穿不下昨晚脱下的鞋子了──这里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胭脂》的下篇牵涉到了古董──那是我这几年在欧洲所见所闻的一个缩影。在欧洲有一大群做梦都想「捡漏」的华人,无论多么遥远偏僻的旧货市场,你总可以见到神情诡异双眼发亮的淘金者。有一次我在巴黎一家华人餐馆吃饭,发现那上下两层的店面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收藏品」。老板走过来和我热络地聊天,滔滔不绝唾沫横飞地介绍着每一样藏品:每一块石雕都是圆明园旧物,每一张旧画都是郎世宁或八大山人遗作,每一件瓷器都是大明官窑。临走时,他神情凝重地嘱咐我们一定要保密,因为已经有人盯上了他。诸如此类的发财梦,让我不由地想起多年前我的小说《金山》里那些怀着同样梦想出洋的淘金客。日历换了很多本,但历史只是类似事件的间隔重复而已。但假如这个古董梦里没有按摩女(即长大成人的扣扣)的参与,上篇和中篇里织就的线索,就会失去和下篇之间的内在联系。连贯这三个篇幅的中心意象,正是那幅「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郎世宁旧画。这幅画是一根至关紧要的铰链,它把三个篇章连成一体,它的存在才使得所有的人物和事件免于流落成一盘散沙。

  《胭脂》的三个篇章可以看成是一个故事在三个年代的延展,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共同线索串联起来的三个单独故事。这三个篇章是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写成的,因为中间插进了《劳燕》的宣传期。一个作家从前只要码字就可以了,现在码完字还要站在街头吆喝叫卖。吆喝叫卖的事比码字费心神多了,所以《胭脂》被搁置了多次。现在成品的三个篇章,呈现了三种风格。从上篇的凝重写实,到中篇的半真半幻,到下篇的荒唐荒诞,权当是三个地点的日有所见,化成了三个时段里的夜有所梦吧。

  《胭脂》最早的灵感是在台湾生出的,经过许多辗转,最初尚无形状和边界的感动,最终化为了白纸上的黑字。如今,白纸和黑字又回到了最初孕育它的源头。愿台湾的读者们能从阅读《胭脂》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背后的那些脚踪。

二○一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图书试读

上篇   穷画家和阔小姐的故事

最初我看见的只是一抹粉红,很小,很淡,像是清洗狼毫时不小心溅出来的一滴水。我想揪过一个袖角来洇那滴水,可纸是生宣,水跑得比我的手快,转眼间一滴已经衍成了一团,一团又衍成了一片。

白费了,一张纸。我想说。可是两丬嘴唇黏得很紧,话找不到一条逃生的路。物价飞涨,家里寄的钱永远还走在路上,米贵,油贵,颜料墨条纸笔,万物都金贵,我只是舍不得那张新纸。

那片粉红的水迹很快漫过了整张纸,漫到了桌子上,漫上了墙壁。再后来,连窗玻璃和天花板都有了颜色。颜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我没留意,还没来得及。颜色像花一样开出了许多瓣儿,从粉红到洋红到桃红到石榴红到玫瑰红到杏红到酒红到朱红到艳红到深红到紫红……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种红,有的红沾了花卉的名字,理直气壮,跋扈张扬;有的红跌落在一种花和另一种花之间的缝隙里,没有名字,也没有名分。

每一样红,都应该有一个名字的。我想。

那片红越变越深,到最后,就变成了阿娘嘴唇的颜色。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阿娘。阿娘在那张有顶篷的雕花木床上躺得太久了,从我记事起,阿娘似乎就从来没起过床,阿娘的身子已经在褥子上长出了根须。只是那天阿娘的躺姿有些古怪,身上的骨头彷彿都变成了铁丝,翘起的双足将杏黄色的缎被子戳出两只硬角。那天阿娘的嘴唇很红,红到发紫,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没擦干净的血迹。阿娘的血在肺里待腻了,一心想逃出来见见生天。

有一只黄蜂爬进了我的耳朵。不,不是一只,是一群,那些嘤嘤嗡嗡的声响,是许多对翅膀在撞击。后来,那些癫狂的翅膀大概搧得疲软了,渐渐安静下来,我才听见了一阵模模煳煳的说话声。

「这,是谁?……抖成这样……没人,陪?」我迷迷煳煳地听见一个声音在问。

那声音也有颜色,感觉也是红的,只是说不准确是什么红,似乎比粉红浓烈些,又比桃红老成些。

「美专……日本人……学校内迁……没走成……」一个苍白的声音回答道。

「伤寒……半个月了……家里没人……医院不晓得,哪里寄帐单……」另一个同样苍白的声音说。

我突然醒悟过来,我们在谈论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胭脂》這本書,對我來說,有點像是意外的驚喜。我平常比較喜歡看一些懸疑推理類的小說,或是科幻小說,對於這種比較寫實、貼近生活的題材,一向興趣缺缺。但那天在書展,攤位上的編輯強力推薦,說這本書「不一樣」,我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買了。回家翻開,發現它確實「不一樣」。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特別,經常在不同的角色之間切換,而且切換得非常自然,讓人不會感到突兀。更難得的是,每一個角色的聲音都非常鮮明,你能夠清晰地聽到他們內心的獨白,感受到他們不同的處境和心境。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寫人物的成長過程,那種從青澀到成熟,從迷茫到堅定的轉變,寫得非常細膩。書中有一段關於主角第一次離鄉背井工作的描寫,那種對未知的恐懼,對家人的思念,對未來的期盼,都寫得非常到位,讓我瞬間回想起自己剛到台北讀書的那段日子,那種心情,彷彿就在昨天。這本書雖然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是它所描寫的人生百態,所觸及的情感共鳴,卻足以讓人回味無窮。

评分

《胭脂》这本书,我是在某个颱風夜,大概是去年八月那個風雨交加的晚上,在家裡翻箱倒櫃找東西的時候偶然發現的。當時整個屋子都籠罩在昏黃的燈光下,有點懷舊的氣氛。封面是素雅的,帶著一種淡淡的、說不清的顏色,像是老照片褪色後的樣子,但又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我平常不太會主動去翻閱這種「看起來」有點年代感的書,但那天晚上,也許是風雨聲太讓人安心,又或許是那種找不到「真正想找」的東西的無奈感,我鬼使神差地拿起了它。書頁有點泛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混合著紙張和時間的氣味,是很舒服的一種味道,讓我想起小時候在阿嬤家翻看那些舊雜誌的感覺。翻開第一頁,裡面就寫著「獻給所有在時光長河中追尋一點點溫柔的你」,這句話就讓我愣了一下,覺得作者好像知道我在尋找什麼,又好像在對我說話。後面的內容,我就像是被拉進了一個很溫柔的世界,緩慢地展開,沒有激烈的衝突,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是每一個字,每一個段落,都像是在描繪一幅畫,或者是在哼唱一首老歌,讓你慢慢地沉浸其中,感受那種細膩的情感和淡淡的憂愁。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寫人物內心掙扎的時候,那種猶豫、糾結,甚至帶點自我欺騙的細節,寫得特別真實,彷彿就是在描寫我自己的影子。

评分

《胭脂》這本書,我是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推薦,說它的文字「像在寫詩」,我就好奇地下載了電子檔。一開始還擔心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不好,但實際讀起來,發現它的文字魅力真的不受媒介影響。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詩意,即使是描寫最平凡的場景,也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他運用了大量的感官描寫,讓人能夠聞到花香,聽到蟲鳴,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時間流逝的描寫,那種緩慢的、不可挽回的感覺,被作者捕捉得淋漓盡致。書裡有一段描寫主角在老家度過的童年夏日,那種無憂無慮,充滿陽光和歡笑的日子,讀起來讓人感到溫暖和懷念。作者並沒有刻意去煽情,但是他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將那種淡淡的、溫柔的情感傳達了出來,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這本書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旅行,引導你去回憶,去感受,去重新認識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我讀完之後,感覺心裡被一種溫柔的光芒填滿了,非常舒服。

评分

最近在誠品看到《胭脂》,就順手拿了起來。老實說,我一開始對它的期望不高,想說又是市面上那種常見的,講述人生際遇、情感糾葛的書。但翻了幾頁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的語言不是那種華麗的、辭藻堆砌的,而是非常平實、樸素,但又帶著一股強勁的內在力量。作者很擅長運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比喻,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人看了會心一笑,又覺得「對,就是這種感覺!」比如說,他描寫一個人內心的孤獨,不是直接說「他很孤獨」,而是說「孤獨像是一個巨大的、沒有開口的罐子,把他緊緊地包裹住,而他只能透過罐子上的小縫隙,勉強看到外面模糊的世界」。這種描寫方式,非常直觀,也很有畫面感。而且,書裡的角色,不管是男是女,都有一種很複雜的層次感,他們不是非黑即白的好人或壞人,而是在現實生活的夾縫中,努力掙扎、尋求生存的普通人。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那種微小的動作,一句無心的話,都可能在之後的情節中起到關鍵的作用,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鋪陳和伏筆。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嚐一杯越陳越香的茶,需要慢慢地、細細地去體會,才能品出其中的韻味。

评分

我是在一家獨立書店偶然看到《胭脂》的。當時正值下午,陽光透過書店的落地窗灑進來,暖洋洋的,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書香。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簡潔,但又充滿藝術感,封面上的色彩搭配,給人一種寧靜而又深邃的感覺。我翻開書頁,就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了。他的語言非常精煉,字字珠玑,每一個詞語都經過了精心的篩選,但又不會讓人覺得生硬。他擅長運用大量的意象和象徵,將抽象的情感和哲學思考,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場景中。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際關係的描寫,那種疏離與親近,誤解與理解,都寫得非常真實。書裡有很多對話,看似平淡無奇,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字裡行間潛藏的深意。我讀到書中關於「等待」的段落,作者將等待描寫成了一種藝術,一種對未來的積極預期,而不再是消極的無奈。這種觀點讓我眼前一亮,也讓我對「等待」這個詞有了全新的理解。總之,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書,它能夠引導你思考人生,感悟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