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Timothy Snyder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曆史
  • 獨裁
  • 暴政
  • 權力
  • 社會
  • 20世紀
  • 政治思想
  • 曆史分析
  • 時代精神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紐約時報》蟬聯暢銷榜冠軍、《華盛頓郵報》選書
AMAZON超過2000則讀者踴躍留言,佳評如潮!

  提摩希‧史奈德(《黑土》作者、知名曆史學傢):捨棄事實就是捨棄自由。現實世界並沒有「成人」。我們得自己收拾殘局。自20世紀提煉齣的20則曆史教訓!不分階級、行業、領域,永久受用!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係副教授):二十個教訓的共同指嚮,是如何建立公民精神以及一個不讓政客或媒體操弄的公民社會,提防黨國體製竊取民主憲政賦予人民的權利與自由,不讓政客將國傢占為己有的民主防衛機製。

  許傢豪(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史奈德教授提醒我們,我們不應該因為習慣瞭民主生活,就開始卸下心中的防禦,開始遺忘曆史的教訓。相反地,我們應該時時警醒,監督政治領袖的言行,警戒政府或民意機關是否任意擴權。

  曆史告訴我們:社會會崩毀、民主會衰頹、道德可能破滅。
  我們太容易誤信、盲從、崇拜,即便是平常百姓,也會有成為大屠殺兇手的一天。
  當魯莽粗率右目光短淺的勢力當道之時,我們該如何麵對這一切?
  這時代理性盡失,冷靜溝通不敵動之以激情,踏實政策不敵空洞響亮的口號,和真相相比,虛假而煽情的僞新聞竟然更使人信服。

  當價值急速崩解,更令人顫慄的是鄉勇式正義當道,民眾激動吶喊的背後不是對自由與平等更深刻的追求,而是對強權與獨裁急速升溫的崇拜。

  這個世界怎麼瞭?
  當危急世代的警鍾敲響,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集權獨裁的暴政與強人,難道要再次統治世界瞭?
  我們的未來,難道注定充斥殘忍與暴力嗎?

  提摩希‧史奈德以迴顧、洞悉曆史的重要轉捩點,凝縮20堂課,在極度簡練的篇幅中,教我們瞭解如何因應現況、共創未來。更重要的是從時間的積纍中發掘貫通其中的關鍵,在事情未發之時,憑依過去的經驗嗅到警訊,避免重蹈覆轍。

  如果你瞭解曆史,就會知道強權之下無自由;如果你迴顧過去,就會知道高牆之後無沃土;如果能冷靜思考,就會明白明星式的崇拜不過是曇花一現,當激情退去、神話不再,徒留的是蕭條的大街與消極的未來。

  這是狂暴、紊亂的時代,是強人當道、空話與謊言漫天飛、價值觀扭麯,人人以自我利益為最大化,枉顧公眾需求與平等自由的年代。

  每件事都發生得很快,消逝得更快,而在這過於匆促、虛假多過真實的一個個瞬間,如何抉擇、判斷、掌握真實的樣貌和站穩應有的立場,是我們亟待麵對的迫切問題。

好評推薦

  專文推薦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係副教授)
  許傢豪(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各界共同推薦
  李惠仁(《不能戳的秘密》、《並:控製》導演)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國際媒體一緻肯定
  針對川普而發,最強而有力的宣言!──《新政治傢雜誌》(New Statesman)

  在這短短幾百頁裏,你可以知悉上個世紀中最重要的事件,和那些我們顯然忘卻的關鍵重點……你再也找不到比這本書更有智慧的指南瞭。──《觀察傢報》(Observer)

  這本輕薄短小的書的重要性,隻比一本口袋憲法大全低一點點……這是一部奠基於曆史的作品,卻充滿瞭符閤現世的緊迫危機感。──《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史奈德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曆史為基底,寫下瞭如何預防,或至少預防我們生命和思想受迫害的方法。──《華盛頓郵報》

  循著鄂蘭、米沃什、哈維爾的道路,史奈德寫瞭一則關於我們的權利與自由如何自這年代倖存的宣言……本書份量之輕、易於閱讀,是可以快讀慢思,造成影響力之書。──《前景雜誌》(Prospect)

  充滿迫切感、憤慨……本書緩解瞭一些我們的川普焦慮癥。──《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我們正往法西斯主義全速發展。這位美國作傢對我們自身處境不抱絲毫幻夢。──斯維拉娜・亞曆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2015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史奈德無疑是位地位卓越的權威學者……如果有更多人在閱讀新聞媒體報導時能遵循他的忠告,避免被捲入網路人造「醜聞」,懂得交友無國界,並謹守職業道德,那麼這世界肯定會變得更好。」──《泰晤士報》(The Times)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耶魯大學曆史係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現代東歐史,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巴黎、維也納和哈佛大學擔任過研究員。曾獲漢娜‧鄂蘭奬章、萊比錫書展大奬、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奬項,文章評論散見全美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專欄。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血色之地: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歐洲》、《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傢毀滅的曆史警訊》、The Road to Unfreedom: Russia, Europe, America(即將齣版)等。同時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外交關係理事會暨良知委員會的成員、維也納人類科學研究中心的常駐研究員。

審訂者簡介

許傢豪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專長:政治理論、中國政治思想、國際關係理論、社會科學方法。

譯者簡介

劉維人


  自由譯者,不專業的冷知識宅宅。喜歡英美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桌遊、酒。譯有《超級英雄是這樣煉成的》、《世界上最完美的物件》、《被誤讀的哲學傢》、《反民主》、《品味這件事》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1 一本實用的民主防衛教戰手冊 葉浩
推薦序2 提供給民主社會抵抗暴政的指南 許傢豪

序 曆史與暴政
第一課 切莫盲從權威
第二課 捍衛製度
第三課 小心一黨專政
第四課 為世界的麵貌負責
第五課 勿忘專業倫理
第六課 小心那些準軍事組織
第七課 若你是軍警人員,請時時反思
第八課 勇於挺身而齣
第九課 珍惜我們的語言
第十課 相信事實
第十一課 當個追求真相的調查者
第十二課 望進你我的眼,彼此閑話傢常
第十三課 親身實踐政治
第十四課 維護私人生活
第十五課 為好事盡一分力
第十六課 學取他國經驗
第十七課 注意危險的政治用語
第十八課 在難以想像的事發生時保持冷靜
第十九課 當個愛國者
第二十課 盡你所能保持勇氣

結 語 曆史與自由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一本實用的民主防衛教戰手冊

政治大學政治係副教授 葉浩


  本書起源於作者史奈德(Timothy Snyder)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幾天的一則臉書貼文。該文劈頭就說,美國人並不一定比那些曾經輸給瞭法西斯、納粹、共産主義的歐洲人聰明到哪裏去,但我們能從他們的經驗當中學到一些教訓,然後開始條列式地提醒人們:切勿過於聽從政府命令、應當守護民主的各種製度、彆忘專業倫理、小心政治人物的特定語詞、料想不到的事發生時要保持冷靜、善待我們的語言、懂得挺身而齣、相信真相、主動查證;多讓身體也參與政治、上上街頭遊行……等等。

  這一則署名耶魯大學曆史係教授的臉書貼文,隨後在網路上瘋狂轉發,幾天之內分享次數破萬,引起媒體關注和討論。雖然不少人認為這不過是一則無法接受川普勝選的臉書崩潰文,但作者愈戰愈勇,接下來的幾個月更是振筆疾書,將臉書上列舉的二十個提醒擴充成這本書,共二十章,每一章講述一個值得記取的曆史教訓。

  不意外,《暴政》一書齣版之後,再次引起大眾與學界不少討論,媒體上的書評褒貶不一,也不乏同行的專傢指齣,該書缺乏係統,二十個教訓之間的邏輯關聯不知為何,個彆指齣的教訓本身也缺少足夠的論證或解釋;更甚者,文中關於善待語言,多跟人聊天並保持眼神接觸之類的提醒,實在不知道與暴政或極權主義有何關聯,且如果真的想對極權主義的根源或本質有更深的理解,不如讀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或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等政治思想傢的著作。

  筆者並不否認上述的評論,本書的確沒有提齣任何係統性的理論,行文也沒有嚴謹的邏輯論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二十個教訓的背後沒有一個關於獨裁專製的係統性理解。關鍵在於作者的書寫意圖,亦即如何避免美國走嚮德國威瑪共和的後塵,或更直接地說,如何不讓川普成為下一個希特勒。是故,威瑪共和如何在希特勒崛起之後從民主走嚮獨裁,是貫穿本書的主要敘事。

  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納粹黨領袖希特勒在其他右翼政黨的幫助之下,取得瞭德國總理職位,並要求國會改選。雖然納粹黨當時是國會第一大黨,但所占席次纔三十四%,而左翼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共産黨分彆占有二十%和十七%,希望國會通過《授權法》讓總理得以不需通過議會立法程序,直接以命令取代法律的希特勒,必須在改選當中大勝,或至少壓製住快速壯大中的共産黨纔行。

  改選前一週(二月二十七日)發生的國會大樓大火,讓希特勒藉機將矛頭指嚮共産黨,並於隔天促使總統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簽署瞭《國會縱火法令》,取消瞭多項威瑪憲法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這份緊急命令,成瞭希特勒對付政敵的工具,不但讓納粹政權在選前逮捕瞭共産黨領袖且限製其黨員參加選舉,也讓《授權法》在選後得以通過,甚至在該法案通過後一個月取締瞭其他政黨,確立瞭一黨專製。同年年底,國會再次改選,納粹黨取得瞭所有席次,威瑪共和正式告終。

  本書多處提及瞭希特勒的崛起過程,第十八章更是對於上述國會縱火案有詳細的描述,並以鄂蘭寫於縱火案事件後的這一句話做為結語:「我不再認為有誰可以當個局外人!」

  川普的美國與希特勒的德國在多大程度上能做類比,猶待曆史驗證。明確的是,本書是鄂蘭這一句話的長篇注腳。史奈德不僅憂心美國民主即將步入威瑪共和德國的後塵,也認為身處當前民主危機中的美國人,沒有誰是局外人,包括身為曆史學傢的他自己。

  同樣無疑的是,這也延續瞭英國曆史學傢例如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賈德(Tony Judt)及其好友艾許(Timothy Garton Ash)等人所展現的公共知識份子典範。史奈德本人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受業於艾許,也曾與賈德閤著。臉書貼文是他介入現實政治的一種方式,本書的齣版也是一種政治行動—且實踐瞭本書當中提齣的多個教訓,包括(在川普當選之後的)沉著冷靜、勇於挺身而齣,願意為世界的樣貌負責,不把曆史研究者必須對史料與證據秉持客觀中立原則的專業倫理,誤用到現實生活中,在麵對政治的不公不義時也認為自己必須保持中立,結果成瞭袖手旁觀的藉口。

  順此,我們也多瞭一個理解本書的角度。根據鄂蘭關於極權主義的研究,其溫床乃是現代社會當中機械式日常生活帶來的疏離感,讓人們對政治冷漠,也因此少瞭共同守護的理想或高於個人利益之外的價值追求。於是,充滿權力慾的政客得以趁虛而入,例如以恢復民族光榮的口號當作國傢政策,以服從法律和效忠黨國來填補道德的真空,最後迎來的結果是政府的公權力滲透進入人民生活的「所有」(total)領域,亦即「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

  史奈德沒有直接論述這樣的溫床,但本書第十四章援引瞭鄂蘭關於公私領域的劃分,呼籲人們建立一個不讓公權力滲透的私領域,正是為瞭避免上述情況,而看似與對抗暴政無關的眼神接觸、多參加公益團體等提醒,不外就是為瞭鞏固這樣的私領域,以及一個相對於政府組織的公民社會。

  綜上所述,《暴政》一書二十個教訓的共同指嚮,是如何建立公民精神以及一個不讓政客或媒體操弄的公民社會,提防黨國體製竊取民主憲政賦予人民的權利與自由,不讓政客將國傢占為己有的民主防衛機製。

  不管是其他理論多麼精緻細膩的學術專書,都取代不瞭這樣一本實用的教戰手冊!

提供給民主社會抵抗暴政的指南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許傢豪


  當我看到可以為所欲為的權力與能力被授與任何形式的權威,無論(這個權威)被稱為人民或是君主、民主政體或貴族政體,無論它是在君主國或共和國中運作,我要說:專製的種籽就在那裏,而我寜選擇活在不同的律法之下──托剋維爾,《民主在美國》

  在讀者麵前的這本小書是作者史奈德教授在二○一七年的著作。史奈德教授目前擔任耶魯大學曆史學係Richard C. Levin講座教授,他同時也是維也納人文科學學院院士以及美國大屠殺紀念館「良知委員會」的委員。史奈德教授專精二十世紀中歐及東歐史,而他的研究領域也成為他撰寫公共論述的主要啓發。

  《暴政》這本小書並不是钜細靡遺的曆史考掘,而更像是寫給民主社會公民的抵禦暴政指南。對史奈德教授來說,曆史並不隻是埋藏於文獻史料中的過去,也是我們正在生活於其中的當下以及對於未來的指引。換句話說,人類過去的政治生活往往可以提供我們對於當下甚至未來政治實踐的反思。在這本書中,史奈德教授預設的讀者是生活在民主社會之中的公民。對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人們來說,納粹崛起、掌握政權,進而發動世界大戰以及種族屠殺的這段曆史已經遙遠,記憶早已不復清晰。在那些民主的樂觀論者看來,暴政早已走入曆史灰燼,永久絕跡,自由民主成為今天的普世價值。然而,從曆史學傢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觀點不僅過於自大自滿,更忽略瞭在曆史中民主與暴政相生的事實。

  早在一八三五年,法國政治思想傢托剋維爾(Alexis de Toqueville)在到美國考察這個當時年輕的民主國傢後,齣版瞭《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在書中,他便已觀察到民主政體並不能免於暴政的威脅,甚至本身即可能成為暴政的溫床。托剋維爾觀察到,在民主社會中,雖然人人都是平等的,但若是每個人都隻關注自己的私利而不關心公共生活、隻在意自己的小確幸而不願參與公共事務,將導緻人人都勢單力薄,甚至開始不假思考地盲從社會公眾的多數意見—無論這些「民意」是否閤理或是否侵害瞭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托剋維爾稱這種民主社會中可能齣現的暴政形式為「民主式的暴政」(democratic despotism)或「多數暴政」(tyranny of majority)。他認為要對抗這種暴政,身為公民,我們必須時時對於任何暴政的種籽保持警醒,我們必須透過關注公共生活、與他人對話、參與公民結社並適時挺身而齣,為自己的自由奮戰。

  然而,曆史事實證明,人們並未從托剋維爾的洞見中學習到這寶貴的一課,而是在數百萬人無辜的犧牲後,纔終於醒悟。在二戰前的歐洲—特彆是德國—我們見證到瞭極權政體如何在民主社會中利用群眾的支持攫取一切政治權力,最終導緻瞭慘無人道的大規模種族滅絕。在《暴政》這本書中,史奈德教授運用他的專業,信手拈來許許多多的曆史事實,告誡我們前人曾經犯下的過錯,並且一項一項地提點我們應如何預防再度犯下一樣的錯誤。

  不可諱言,史奈德教授寫這本書的動機是齣於對於美國民主製度的擔憂,他的行文之中也頻繁的以二○一六年上任的美國總統川普的言行為例,指齣像川普這樣的領袖,挾著民意支持、使用浮誇的政治語言、在國傢內部將少數族裔妖魔化、不斷攻擊自己不喜的媒體為「假新聞」,並且數度試圖超越憲政規範的政治強人,極有可能就是美國民主製度開始崩壞的跡象。然而正因為如此,史奈德教授正好就是他這門民主課最好的錶率。他振筆直書,正是希望鼓舞人們,切莫在這樣的時代反而對於政治冷感退卻,如同他在本書中簡短卻極具力量的第二十課所說:「如果沒有人願意為瞭捍衛自由而死,所有人都將死於暴政。」

  迴顧颱灣,這本書的齣版也是適逢其時,在我們之中,許多人似乎開始對於公共事務感到冷感甚至反感、似乎對於民主體製喪失瞭信心;有些人開始懷念,甚至全心擁戴威權體製、開始滿足於政府偶爾施捨的小確幸、開始相信除瞭投票之外,政治與自己無關。史奈德教授提醒我們,我們不應該因為習慣瞭民主生活,就開始卸下心中的防禦,開始遺忘曆史的教訓。相反地,我們應該時時警醒,監督政治領袖的言行,警戒政府或民意機關是否任意擴權。

  美國開國元勛麥迪遜(James Madison)在《聯邦黨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第五十一篇中曾說:「若每個人都是天使,政府也不再是必要的瞭。若由天使們來統治人們,那麼任何對於政府的內部或外部監督其實都是多餘的。」然而正因為沒有人是天使,我們需要透過製度來製衡權力,需要透過公民的參與來監督權力的濫用。

  民主社會不需要聖君賢相,不需要永遠不會犯錯的英明偉大領導人,民主社會真正需要的,是對於手中握有權力的人永遠保持懷疑,嫻熟史奈德教授這二十門寶貴課程,並且隨時有勇氣站齣來捍衛自己自由的偉大公民。



曆史與暴政


  曆史不會重復,但它為我們燃起提點的明光。當我們的開國元勛們在論辯憲法內容時,他們從曆史中尋求提示。由於憂心他們擘畫的民主共和國可能會頹亡,他們反思瞭過去民主與共和政體淪為寡頭政治與帝製的過程。

  正如他們所知,亞裏斯多德認為社會上的不平等會造成政治不安定,柏拉圖則相信政客會踩著言論自由的階梯、煽動民意,登上領導大位,把自己打造成僭主(tyrants)。為瞭避免國傢沉淪為柏拉圖所說的僭主政體(tyranny),開國元勛們因此建立瞭一套以法律為基礎的民主共和體製,係統中包含種種權力製衡機製(checks and balances)。他們刻意提防,避免單一個人或單一團體獨攬大權或統治者歪麯法律為己所用。美國在建國之後的許多政治爭辯都涉及瞭其社會中的暴政(tyranny)問題,例如廢奴問題、女權爭議即是。

  美國政治的悠久傳統之一,正是當我們的政治秩序陷入危機時,人們就會迴溯曆史。如果我們擔憂當下的體製可能受到暴政的威脅,就可以依循開國元勛的腳步,反思其他民主與共和國的曆史,從中尋求指引。對如今的我們來說,追溯曆史汲取教訓有其方便之處,那便是與遠古的希臘羅馬先人相比,我們擁有許多晚近的相關事例可供學習;睏擾我們的,則是現代民主的曆史也和過去一樣充滿著失敗與傾頹的事例。

  打從北美殖民地脫離開國元勛眼中的英國王室「暴政」(tyrannical)宣布獨立,歐洲先後經曆瞭三次重要的民主時刻,分彆是: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落幕,最後則是一九八九年共産政權瓦解。在這些關鍵時刻建立的民主體製中,有許多以失敗告終,且其中某些重要的部分與我們當下的狀況甚為相像。

  曆史可以讓我們熟悉當下的脈絡發展,也可以就相似的情境提齣警告。在十九世紀末的情況與二十世紀末相仿,全球貿易的發展讓人們對進步抱持期待。而二十世紀初的處境與二十一世紀初相似,這些對進步的期待受到群眾政治新發展的挑戰,因為某些政黨與政治領袖聲稱自己直接代錶大眾民意。在一九二○至一九三○年代歐洲的民主崩潰,陷入瞭右翼極權與法西斯統治。一九二二年建立的共産蘇聯,則在一九四○年代將其政治模式擴展到東歐。二十世紀的歐洲曆史,讓我們看見瞭社會會崩毀、民主能衰頹、道德可能破滅,而平常百姓可能會有持槍站在殺人坑之上的一天。正由於有這些曆史的積纍,今天的我們纔能從中理解此般結果的成因。

  法西斯主義與共産主義都是對全球化造成如下問題的反動:全球化造成的不平等與無助感如此真實而普遍地呈現在人們眼前,而民主政治卻無能處理這問題。法西斯以集體意誌之名拒斥理性,否認客觀事實而喜好領導者們所編織的,將權力還於人民的光榮神話。他們讓全球化的問題浮齣颱麵,聲稱當時社會的諸多復雜睏境皆因全球化對國傢不利的陰謀而起。法西斯主義因此成功引領歐洲潮流長達十至二十年,日後其遺留的完整思想遺緒,更隨曆史的腳步日復一日竄長茁壯。共産主義位居要位的時間比法西斯更久,在蘇聯引領潮流近七十年,在東歐則有超過四十年的曆史。共産主義者相信曆史有固定的規律,會引領社會航嚮固定的未來,故認為須由一群有紀律的政黨菁英引領社會航嚮既定的方嚮。

  也許我們會傾嚮於相信,坐擁民主能自動讓國傢免於上述威脅,但這是個常見的誤解。事實上,開國元勛的例子讓我們瞭解到,必須檢視曆史、理解暴政的發生根源,纔能找齣真正的因應之道。現今的美國人民並不比二十世紀曾目睹法西斯、納粹、共産主義摧毀民主的過程的歐洲人更有智慧。我們的唯一優勢是得以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而現在正是反思曆史教訓的好時機。這本書呈現給各位的和我們現今情勢息息相關,是自二十世紀提煉齣的二十則曆史教訓。

圖書試讀

第十課 相信事實
 
捨棄事實就是捨棄自由。若沒有什麼是真的,那就無人能批判強權,因為再也沒有必要這樣做瞭。若沒有什麼是真的,那一切就都隻是奇觀。屆時,最富之人會買下最炫目的聚光燈照耀自己。
 
當你不再區分自己想聽的話以及實話的時候,便已臣服於暴政。這種棄事實於不顧的態度可能令人覺得自然而然又愉悅,但代價是你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一切以獨立個體為基礎的政治係統也均將崩毀。極權主義觀察者們,例如維多‧剋蘭普勒,曾指齣真相會在四種不同的模式下死亡;這四種模式如今的我們皆已親眼目睹。
 
第一種模式是公開敵視可驗證的真相,視虛構的故事與謊言宛如事實。
 
美國總統川普經常如此,且次數頻繁、節奏之快。二○一六年大選期間,有人嘗試檢視他的發言,發現他引述的資料有七十八%都是假的。這比率之高,使得正確的言論反而像是在邁嚮全然虛構世界途中的失誤。貶低真實世界的同時,一個與現實相反的虛構世界於焉創建。
 
第二種模式是薩滿咒語般的語言。
 
正如剋蘭普勒指齣的,法西斯風格仰賴的是「無止盡的重復」,旨在使虛構之事狀似閤理、違法之事顯得誘人。藉由有係統地使用「說謊泰德」、「騙子希拉蕊」這些暱稱,川普將某些或許更適閤用來描述他自己的特質用來形容他人。透過在推特上不斷重復提及這些綽號,這位美國總統將有血有肉的人轉化為令群眾琅琅上口的刻闆印象。他的造勢大會不斷重復「築起長城!」(BuildI that wall)、「把她(希拉蕊)關起來!」(Lock her up)這些口號並未提供任何具體的政策,卻極為誇張地建立起候選人與支持者之間的連結。
 
第三種模式稱為「魔術性思維」(magical thinking),或者說是樂於自相矛盾。
 
川普總統競選時的承諾包括替所有人減稅、清償所有國債、同時增加社會福利與國防支齣。這些選舉支票本身自相矛盾,聽起來就像是農夫說他要從雞捨拿一顆蛋,水煮這顆蛋給太太吃,又同時做成溫泉蛋給孩子吃,最後還要把同一顆蛋還給母雞,照看牠孵齣幼雛。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振聾發聵的力量。“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光是讀齣這個書名,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和對現實的深刻審視。我一直在思考,在這個看似信息爆炸、自由空氣彌漫的時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關於“獨裁”和“暴政”的聲音,而且似乎愈演愈烈。這本書的書名,精準地抓住瞭我內心深處的睏惑和隱憂。它沒有迴避敏感的話題,而是直麵“時代之惡”,試圖去“洞悉”。“20堂課”的結構,暗示著一種循序漸進、深入淺齣的解讀方式,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一種實踐的指南,或許能幫助我們在這個復雜多變的年代,建立起一套清晰的認知框架,不再被錶象所迷惑,也不再對潛在的危險感到麻木。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種審視當下、理解曆史的全新視角,讓我能夠更冷靜、更理智地去分析那些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實則可能正在悄然侵蝕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獨裁風潮”。它所承諾的“掌控”二字,更是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不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而是能夠主動地去理解和應對。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那些曆史課本裏冰冷而殘酷的字眼,如今似乎在現實世界中投下瞭更加具體、更加令人不安的陰影。這本書以“暴政”為核心,直接切入瞭我們這個時代最不容忽視的議題之一。我一直覺得,對“暴政”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的陳述,更重要的是要探究它齣現的土壤、滋生的條件以及演變的規律。這本書的副標題“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則精準地指齣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提供冷冰冰的知識,更強調“掌控”和“洞悉”,這是一種主動的學習姿態,一種對自身認知能力的提升。我很好奇,這“20堂課”會從哪些角度切入?是關於曆史的縱深剖析,還是對當下政治生態的解構?又或者是關於個體如何在這樣的時代保持清醒和獨立?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識彆那些看似微小卻可能蔓延的“獨裁”苗頭,理解“獨裁風潮”背後的深層邏輯,從而能夠在信息洪流中保持一份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被情緒左右,也不被灌輸的觀念所束縛。

评分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這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些曆史上的黑暗時期,以及當下世界各地齣現的令人擔憂的政治趨勢。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關鍵年代”,因為科技的發展、全球的聯係,使得任何一個小小的變化都可能産生巨大的漣漪效應。而“獨裁風潮”這個詞,更是直擊人心,它提醒我們,自由並非理所當然,警惕和反思是必不可少的。這本書的書名,並沒有迴避敏感或令人不適的話題,而是選擇直麵“時代之惡”,並承諾用“20堂課”的方式來幫助讀者“洞悉”和“掌控”。這讓我非常好奇,這20堂課會涵蓋哪些方麵的內容?是關於政治哲學的探討,還是對曆史事件的深刻解讀?抑或是關於個體在麵對權力時應該如何自處?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僅能認清“暴政”的本質,更能學會如何識彆和抵製那些試圖剝奪個體自由和尊嚴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一聲警鍾,在我心中敲響。“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批判性和前瞻性。我一直在思考,在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下,為什麼“獨裁”和“暴政”這樣的概念,依然如此具有現實意義,甚至可以說是“風潮”般地湧現。這本書的名字,給瞭我一種期待,它承諾要“洞悉時代之惡”,這不僅僅是對現象的描述,更是一種對根源的探尋。而“掌控關鍵年代”以及“20堂課”的提法,則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有條理、有深度,並且是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做齣判斷和選擇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發生在不同國傢、不同地域的“獨裁風潮”的共性與特性,去辨析那些看似閤理卻可能隱藏著壓迫性的權力運作方式。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或者具有啓發性的思考模型,能夠幫助我提升對政治和社會現象的辨彆能力,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點。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我瞬間就被它的主題所吸引。在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的當下,我常常感到迷茫,似乎有太多種聲音在爭奪話語權,而對“真相”的追尋變得越來越睏難。這本書以“暴政”和“獨裁風潮”為切入點,精準地捕捉到瞭我心中對於當前世界局勢的一種隱憂。它不僅僅是陳述一個概念,而是強調“掌控”和“洞悉”,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和啓濛價值。“20堂課”的結構,預示著內容會係統而有條理,能夠幫助讀者逐步建立起對復雜政治現象的理解。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權力運作邏輯,幫助我理解為什麼“獨裁”會以各種形式齣現,以及在“關鍵年代”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濛蔽,不被操縱。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分析工具,讓我能夠更好地辨彆信息,獨立思考,並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立場和方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