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柯三論:傅柯晚期思想研究

傅柯三論:傅柯晚期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傅柯
  • 晚期思想
  • 哲學
  • 文化研究
  • 權力
  • 知識
  • 曆史
  • 性研究
  • 社會理論
  • 西方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說真話」的勇氣乃parrhesia的一個主要特徵,
因為說話者所說的話經常會危及他自身。

  從一九九九年初抵美至年中返颱,半年多在Albany經曆瞭我人生最冷的鼕天,(將近攝氏零下十五度)以及最熱的夏天(將近攝氏四十度)。這個極端氣候體驗與接觸傅柯晚期思想 都是我的人生中新的「極限體驗」。
 
(節錄自 作者自序)
 
  Sociology MIT


  颱灣人對自己的傢鄉—「颱灣」,所做的社會研究論集係列叢書
  主要是探討颱灣的人們自己所生活的地方
  為瞭讓大傢清楚瞭解自己所接觸之人、居住的環境、城鎮之活動等社會現象
  收錄各種颱灣社會議題,正是此係列叢書存在之意義

  許嘉猷《藝術之眼: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在颱灣之量化與質化研究》
  許嘉猷《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新論》
  黃瑞祺《傅柯三論:傅柯晚期思想研究》
  黃聖哲《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
  黃聖哲《結構詮釋學:Oevermann與德國社會學的轉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瑞祺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博士,主要從事歐美社會政治理論、全球化、生態等研究。著有《批判社會學》、《社會理論與社會世界》、《馬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集》、Recent Interpretations of Karl Marx’s Social Theory等;主編《當代社會學》、《溝通、批判和實踐──哈伯馬斯八十論集》、《再見福柯︰福柯晚期思想研究》等。
 

圖書目錄

作者自序7

• 
自我修養與自我創新:傅柯晚期的主體/自我觀11

內容提要13
一、關注自身20
二、傅柯的倫理學26
三、生存美學與自我實踐30
四、自我技藝34
五、論寫作及自我書寫:自我技藝的一個例子38
六、自我:建構的/發明的或本質的/發現的42
七、極限體驗與自我46
八、傅柯與犬儒學派52
九、討論及結論56
參考文獻62

•• 
傅柯之死及其生死觀67

內容提要69
一、引言72
二、蘇格拉底之死76
三、傅柯之死83
四、傅柯的生死觀86
五、傅柯的瀕死經驗90
六、頹廢美學或美學主義92
七、傅柯的自殺觀96
八、討論及結語101
參考文獻104

••• 
傅柯的知識觀和真理觀109

內容提要112
一、美學化的倫理學114
二、哲學與精神性117
三、哲學生活120
四、主體性與真理124
五、論真理126
六、說真話130
七、認知性知識和精神性知識132
八、關注自身135
九、自我技藝139
十、論寫作及自我書寫:自我技藝的一個例子142
十一、討論及結語146
參考文獻151
 

圖書序言

作者自序

  猶記得一九九九年初從英國劍橋大學轉移到紐約州立大學(Albany校區)訪問,除瞭旁聽一門後現代主義的課程之外,就在圖書館裏瀏覽群籍。在偶然的機緣,閱讀到一九八二年傅柯在美國佛濛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的「自我技藝」(Technologies of the Self)研討課的部分紀錄,後連同相關文獻齣版為《自我技藝》(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1988,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一書,以及法國學者阿道(Pierre Hadot)的《哲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1995, Blackwell),感覺深得我心,遂進一步蒐集相關文獻研讀。從一九九九年初抵美至年中返颱,半年多在紐約州(Albany和紐約市)經曆瞭我人生最冷的鼕天(將近攝氏零下十五度),以及最熱的夏天(將近攝氏四十度) ,沒有冷氣,紐約地鐵站像烤箱。這個極端氣候體驗與接觸傅柯晚期思想,都是我的人生中新的「極限體驗」(容我藉用傅柯的一個名詞)。

  迴颱後繼續這個研究主題,舉辦瞭三場相關的研討會:「現代與後現代」圓桌討論會(中研院歐美所,二○○一年四月二十日)、「傅柯思想研討會」(中研院歐美所,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以及「當代社會文化理論的饗宴」(中研院歐美所,二○一○年十一月十二至十三日),開始撰寫及發錶這方麵的論文。其間曾赴巴黎「當代法國思想研究中心」蒐集資料,裏麵收藏重要的視聽資料,例如傅柯的演講、上課的錄音檔。

  上述三場研討會的論文後經審查、修訂、齣版為下列專書:《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颱北:左岸,2003)、《現代性/後現代性/全球化》(颱北:左岸,2003)、《理論的饗宴》(颱北:碩亞,2013)、《再見傅柯:傅柯晚期思想新論》(颱北:鬆慧,2005),後一書也受邀在中國大陸齣瞭一個簡體版《再見福柯︰福柯晚期思想研究》(北京:浙江大學齣版社,2008)(內容略有增訂),並且開設這方麵的課程以及讀書會。

  通過上述的學術機製、管道及過程,終於「孵齣」本書。現在重新將三篇論文加以增補、修訂、編輯、齣版,俾供管窺傅柯晚期思想。三篇論文雖不無重疊之處,然各有主旨、重點,互相補充、呼應。付印前略述本書齣版機緣以為之序。
 

圖書試讀

〈傅柯的知識觀和真理觀/說真話〉

希臘文“parrhesia”一般譯為「自由言說」的權利或坦率言說的行動,傅柯稱之為「說真話」(truth-telling),其實直譯應該是「說任何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毫不隱瞞。“parrhesia”指說話者與話語之間,以及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兩種關係。前一種關係指第一,說話者所說的正是他所相信的,他完全坦率錶達自己的意見。第二,他所說的是真話,他所說的話的真理並非通過任何證據或證明來保證的,而是通過說話者的道德品質、說真話的勇氣來保證的。「說真話」的勇氣乃parrhesia的一個主要特徵,因為說話者所說的話經常會危及他自身。例如統治者的諫臣或顧問,此危險顯而易見;一個公民在集會中的言論可能會使他喪失聲譽和影響力,或者激怒他的友人而失去友誼;最嚴重者,說真話可能喪失性命,例如蘇格拉底。

關於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關係,parrhesia與雄辯術(rhetoric)不同,後者錶現為個人的長篇演說,前者是詢答的對話體,傅柯認為,個人之間的談話是坦率言說和說真話最好的機製,因為在這種談話中可以捨雄辯技巧和藻飾而不用。在parrhesia的遊戲中,說話者與對話者的權力是不相等的、不對稱的,例如學生與老師、臣子與國君、個人對多數人等等,前者對後者的批評、諫諍就是在使用parrhesia。說話者可能激怒對話者,可能因而損及或危及說話者,這時說真話,就需要勇氣瞭。(Foucault, 2001)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傅柯三論:傅柯晚期思想研究》這本書時,第一反應是“又要燒腦瞭”。傅柯的思想,特彆是他晚期的那些,總給人一種疏離感,好像高懸在學術的象牙塔尖,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點遠。但越是這樣,越激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嘗試“拉近”傅柯晚期思想與讀者距離的?他會不會在解讀那些復雜的理論時,引入一些具體的曆史案例或社會現象作為切入點?比如,傅柯在晚期對“權力”的理解,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壓迫性力量,而是更滲透、更具建構性的“權力-知識”運作。那麼,這本書會不會通過分析某些具體的曆史時期,例如十八、十九世紀的監獄、精神病院的改革,或者更晚近的社會思潮,來展示這種權力運作的實際麵貌?我特彆想看到的是,作者有沒有對傅柯晚期思想中的“反叛”、“自由”等概念做更細緻的辨析。這些概念在傅柯那裏,究竟是純粹的哲學思考,還是帶有某種行動的張力?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種方法論,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也能嘗試運用傅柯的視角去審視我們周圍的世界?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能成為一把鑰匙,打開我們理解現代社會復雜性的另一扇窗。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傅柯三論:傅柯晚期思想研究》光是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有點挑戰性,畢竟傅柯的名字本身就和“難啃”聯係在一起。但正是這種“難啃”,纔讓人好奇,到底在他晚年的思想光譜中,會有怎樣更復雜、更深入的探索。我最期待的,是作者是如何解讀傅柯那些被後人不斷引申、甚至有時被過度解讀的“晚期”概念的。比如,關於“主體性”的轉嚮,從早期的權力話語對個體的規訓,到晚期對自我關懷、倫理主體性的關注,這中間的邏輯跳躍和思想演變,常常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梳理,不僅僅是羅列觀點,更能展示齣傅柯思想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刺激。他對“政體”、“生存美學”的探討,究竟是將他引嚮瞭一種新的政治哲學,還是一種更側重個體自由實踐的倫理學?還是兩者兼而有之?作者有沒有嘗試將這些看似分散的概念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個更宏觀、更具整閤性的晚期傅柯思想圖景?另外,傅柯的思想常常與曆史事件、社會製度緊密相連,他晚期的研究,是否有更深入地挖掘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思想淵源,以及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理解當下社會議題的啓示?比如,他對“管理術”的分析,如何與後來的新自由主義思潮産生聯係?這些都是我迫切想在書中找到答案的地方。

评分

讀到《傅柯三論:傅柯晚期思想研究》的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傅柯標誌性的幾個關鍵詞:權力、話語、規訓、主體。但是,他晚期思想的復雜性,特彆是關於“生存美學”、“激情”和“勇氣”的探討,常常讓人感覺觸及到瞭他思想體係的更深層、甚至有些“個人化”的麵嚮。我最想瞭解的是,作者是如何處理傅柯晚期思想中,那種從批判轉嚮“實踐”的轉嚮的?他不再僅僅是解構既存的權力結構,而是提齣瞭一種更積極的、關於個體如何通過實踐來塑造自我的可能性。比如,他對古希臘哲學的重新解讀,尤其是那些關於“生活技藝”的探討,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一種“迴歸”的味道,又似乎是對現代性的一種“超越”。這本書有沒有嘗試去勾勒齣傅柯晚期思想的“整體感”?他提齣的“倫理主體”的概念,究竟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哲學基礎之上?是對自由的重新定義,還是對權力的新一輪勘探?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分析傅柯晚期思想中,那些看似“邊緣”但又至關重要的概念,比如他對“快感”的探討,以及這種快感與權力、主體性之間的微妙關係。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理解傅柯晚期思想提供一個新穎且富有啓發性的視角。

评分

《傅柯三論:傅柯晚期思想研究》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學術探索的厚重感,尤其“晚期思想研究”幾個字,仿佛預示著一次深入挖掘的旅程。我特彆好奇的是,傅柯晚期思想中,那個關於“自我關懷”(care of the self)的概念,究竟是如何與他之前對權力、知識、話語的分析接軌的?很多人都知道傅柯早期對規訓和監視的批判,那麼晚期他轉嚮“自我”的實踐,是齣於一種理想主義的轉嚮,還是他對早年批判的某種“建設性”迴應?我希望這本書能對此有深入的探討。他對於“真理”的看法,從早期對“真理機製”的解構,到晚期對“哲學傢的自我犧牲”、“成為真理的創造者”的思考,這中間的轉變,是否意味著傅柯對啓濛理性有瞭新的審視?還是他找到瞭一種新的方式,來處理知識與權力之間永恒的張力?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文本分析,不隻是泛泛而談,而是對傅柯的著作進行細緻的解讀,挖掘齣其思想邏輯的微觀結構。同時,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傅柯思想的“非係統性”特點的?傅柯本人就反對構建宏大的理論體係,那麼在研究他的晚期思想時,如何避免碎片化,又能抓住其思想的核心脈絡,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很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應對的。

评分

《傅柯三論:傅柯晚期思想研究》這個名字,一下子就吸引瞭我,因為我總覺得傅柯的思想,尤其是他後期的一些探索,像是一座未被完全開發的寶藏,充滿瞭各種值得挖掘的綫索。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是如何看待傅柯晚期對“身體”的關注的?從早期的“規訓的身體”,到晚期對“身體的愉悅”、“身體的修辭”的探討,這中間的演變,是不是意味著傅柯對“主體”的理解,有瞭更深層次的、更具感官性的認識?他對於“愛欲”的討論,也常常讓人感到撲朔迷離,這與他早期的權力分析,究竟有著怎樣的內在聯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梳理清楚,傅柯晚期思想中,那些看似零散的思考,是如何匯聚成一股強大而獨特的力量。他對於“自由”的定義,是否有瞭新的突破?是從政治自由上升到瞭個人倫理自由,還是兩者並存,相互交織?我尤其關注他對“曆史”的看法,他晚期思想中,那種對“可能性的曆史”的探索,是否是一種對傳統曆史觀的顛覆?是否為我們理解當下的不確定性,提供瞭一種新的視角?我很期待書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復雜的思想碎片,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幅清晰而富有深度的傅柯晚期思想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