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倫理與現代消費主義精神

浪漫倫理與現代消費主義精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Colin Campbell
圖書標籤:
  • 浪漫主義
  • 倫理學
  • 消費主義
  • 現代社會
  • 文化研究
  • 愛情
  • 道德
  • 社會學
  • 哲學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坎貝爾的著作極富深度,令人每每贊嘆不已。論述之精彩令人欽服……更令人敬佩的是,作者博覽群書,不僅是社會學,神學、哲學、美學、文學,甚至是社會與文化曆史也多有涉獵。此書絕對會激起許多至關重要的論辯,如此評論絕非批評,而是贊美,此書當之無愧。──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言簡意賅、行文縝密的一本專書……對於文化及曆史社會學之研究極為深刻,影響深遠。時下若要進行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相關研討,實應將如此簡明動人的著作列為必讀文本之一。人人都應該以坎貝爾的著述為標竿。── Sociological Analysis    
現代社會的符號、欲望與生活的重塑 一、 消費符號的權力場域:符號學視角下的現代生活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消費主義如何滲透並重塑瞭我們的社會結構與個人心理。我們不再僅僅為物品的功能買單,而是為符號、意義和身份認同進行交易。從奢侈品的品牌敘事到社交媒體上的“網紅”産品,每一個消費行為都成為一種復雜的符號實踐。 作者首先構建瞭一個理解消費符號的理論框架,藉鑒瞭羅蘭·巴特的“神話”理論和鮑德裏亞的“擬像”概念,指齣在後現代社會,物質性正在退居二綫,符號價值成為主導。例如,一款手機不再僅僅是通訊工具,它承載著技術前沿、社會階層和個人品味的復雜信息。這種符號的過度飽和,導緻瞭意義的流失和消費的永不滿足感。 書中對“欲望的生産”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消費主義的引擎並非基於稀缺性,而是基於人造的、不斷更新的匱乏感。廣告和市場營銷策略,通過構建“理想自我”與“當前自我”之間的鴻溝,激勵人們不斷投入到追逐符號錶徵的循環中。這種追逐,在宏觀層麵推動瞭經濟循環,在微觀層麵卻常常導緻個體精神的焦慮和異化。 二、 身體的商品化與自我構建的悖論 現代消費主義對“身體”這一終極私密空間進行瞭徹底的商品化改造。本書探討瞭從健身文化、美容産業到健康食品的興起,如何將身體塑造成一個需要持續投資和優化的項目。身體不再是一個自然存在的實體,而是一個需要通過消費來實現“完美”的符號載體。 通過分析諸如“自律”、“健康”、“抗衰老”等話語,本書揭示瞭消費主義如何將社會壓力內化為個體責任。個體被告知,他們的健康、外貌和成功完全取決於他們選擇瞭哪些産品、服務和生活方式。這種內在化的壓力,使得對身體的關注從福祉轉嚮瞭錶現和競爭。 同時,這種對身體的持續優化也帶來瞭深刻的悖論。當所有人都遵循著相似的“健康”或“美麗”的消費藍圖時,個體性反而被削弱瞭。人們試圖通過購買來錶達獨特性,但最終卻陷入瞭同質化的消費陷阱。這種“被塑造的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張力,是現代個體精神睏境的核心。 三、 空間、時間和體驗的消費化 本書將視野擴展到日常生活空間,考察瞭消費主義如何重新組織我們的地理環境和時間感知。城市空間,尤其是購物中心、主題公園和“體驗式”商業區,被設計成最大限度地延長和優化消費時間的“擬態環境”。在這些空間中,時間似乎被凍結或加速,唯一的目的就是刺激購買欲望。 體驗經濟的崛起是這一趨勢的集中體現。旅遊不再是探索世界,而是收集可供社交媒體展示的“經驗包”。食物不再僅僅是營養,而是轉變為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擺盤藝術”。這種對體驗的消費化,使得生活的深度和沉浸感逐漸被錶層的、可被記錄和分享的“瞬間”所取代。 書中特彆關注瞭“慢生活”和“數字排毒”等反消費主義思潮的消費化。即使是抵抗消費的行動本身,也迅速被市場解讀為一種新的、更高端的消費選擇(如“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産品綫),從而完成瞭對異議的最終同化。 四、 倫理的漂移與責任的轉移 雖然本書聚焦於消費主義的社會文化現象,但它也觸及瞭在這一體係下,傳統倫理觀所麵臨的挑戰。當滿足欲望成為最高價值時,關於節製、可持續性和社會公平的討論常常被邊緣化。 本書考察瞭“道德消費”的興起及其局限性。消費者被賦予瞭“用錢包投票”的權力,但這往往將復雜的結構性問題簡化為個人的購買選擇。這種對個人責任的過度強調,掩蓋瞭生産體係內部固有的不公和環境破壞。消費者在購買“公平貿易”咖啡時可能感到道德滿足,但這一行為並未撼動支撐全球供應鏈的根本權力結構。 最終,本書描繪瞭一個由符號、欲望和不斷優化的自我構成的復雜網絡。它邀請讀者超越對具體商品的批判,轉而審視驅動我們日常選擇的深層文化邏輯,思考如何在充斥著商品和符號的世界中,重新尋找到生活的錨點和真正的價值所在。這不是一本關於“應該買什麼”或“不買什麼”的指南,而是一份對現代精神狀態的社會學診斷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柯林‧坎貝爾
Colin Campbell


  為英國約剋大學社會學教授,除瞭消費社會學,亦多有著述針對宗教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進行探討。其著作包括《非宗教社會學》(Toward A Sociology of Irreligion)(Macmillan, 1971)、《社會行為的迷思》(The Myth of Social A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血拼經驗》(The Shopping Experience)(Sage, 1997:與帕西‧福剋(Pasi Falk)同為編者)等等。其他以消費為主題之書目資訊,詳見本書附錄。

圖書目錄

前言 I

第一章 導論 1
跟隨韋伯的腳步 8

第一篇 現代消費主義精神

第二章 十八世紀英國消費革命從何而來 15
消費與文化變遷 21
閤理化麵臨的難題 24
消費與新教倫理 27

第三章 現代消費主義的謎團 33
本能論 39
操縱論 41
韋氏觀點 44

第四章 傳統與現代享樂主義 51
享樂主義行為理論 53
傳統享樂主義 57
現代享樂主義的發展 60

第五章 自主想像的現代享樂主義 67
渴望如何産生 74
現代消費主義精神 77

第二篇 浪漫倫理

第六章 另類新教倫理 85
新教主義與快樂 86
韋伯與神義論 90
預選說教條與劍橋派柏拉圖主義 92
自然神論與良善神學 102
喀爾文主義與情緒 106
另類跡象理論 107
從喀爾文主義到感性主義 113

第七章 感受倫理 119
感性崇拜 120
理性與感性 122
中産階級的古典主義美學 128
關於品味 133

第八章 貴族倫理 139
騎士倫理 139
新斯多噶主義 141
型男倫理 144

第九章 浪漫倫理 149
感性衰頹 149
浪漫主義 154
浪漫主義神義論 156
以藝術重建道德的浪漫主義教條 161
快樂哲學 164
波希米亞主義 168

第十章 結語 175
社會行為的矛盾之處 179
動機與正當性 182
享樂主義的自利與浪漫主義的理想 183
清教徒與浪漫主義者:衝突或是共生? 187

註釋 197

參考文獻 245

索引 259

附錄 271

圖書序言



  《浪漫倫理與現代消費主義精神》最早由英國牛津黑井齣版社(Basil Blackwell of Oxford)於1987年齣版。兩年後,平裝版首度問世,接下來五年內本書共經四刷。雖然此間陸續齣現義大利文、葡萄牙文、斯洛維尼亞文與中文版,然從1998年至今,市麵上仍無英文版流通。
  
  阿爾坤學術版(Alcuin Academic Edition)即因此誕生,以補先前無英文版本之缺憾。更甚者,過去六、七年來我不斷接到各方學者與學子來信,詢問是否有本書之英文版本,因而特此齣版,以應學界所需。
  
  起心動念,便想及應加以修正改版(其實幾位評論傢與數位好友業已錶明,早應著手此事)。然而,幾經思量,我決定暫不修訂,以將心力投注於其他方麵。盡管如此,改版仍在此後數年的規劃之中,希望能在初版上市屆二十週年(2007年)前完成。此版內容仍有些許增加,謹附上本人自1987年以降以消費為題的相關著作。

柯林‧坎貝爾
約剋
2005年3月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被它嚴謹的學術氣質所吸引。扉頁上的作者簡介雖然簡略,但字裏<bos> 透露齣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對社會現象的敏銳洞察。我對“浪漫倫理”這個概念很感興趣,因為在我看來,浪漫的本質常常是關於個體情感的極緻體驗,而倫理則是一種約束和規範。現代社會,尤其是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下,這種張力似乎愈發顯著。我們被鼓勵去消費,去用物質衡量幸福和成功,而愛情、婚姻等浪漫關係也常常被捲入消費的邏輯之中,變得符號化、商品化。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解讀這種現象,是批判,還是提供一種新的理解視角?“精神”一詞的加入,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社會現象的錶層描述,更會深入到個體心理和文化意識層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消費主義如何重塑瞭我們對浪漫的理解,以及如何在這種重塑中,我們還能否找到那份純粹的、不被物質玷汙的情感連接。這本書的標題非常具有啓發性,它讓我開始思考,在消費至上的時代,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將浪漫的“價值”與“價格”混淆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理論框架,幫助我理解這些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甚至在個人情感生活中獲得一些指導。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引人遐想,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稍顯復古的字體,讓人立刻感受到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氛圍。我通常會被這種具有一定厚度和思考深度的書名吸引,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情感與物質、道德與欲望的智識之旅。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消費信息轟炸,追求即時滿足,而“倫理”這個詞的齣現,則像是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在追逐物質的同時,是否忽略瞭更深層次的精神需求和人際關係中的責任。這本書的標題巧妙地將“浪漫”與“倫理”並置,這種組閤本身就充滿瞭張力。浪漫往往與自由、情感的衝動和個體的體驗掛鈎,而倫理則強調規則、責任和普適的道德準則。當我們將目光投嚮“現代消費主義精神”,便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現代性的睏境:如何在充斥著符號和標簽的消費世界裏,尋找真摯的情感連接,如何在物質的洪流中保持心靈的獨立與純粹?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種張力,探討在消費文化盛行的當下,我們該如何維係健康的浪漫關係,又如何在物質的誘惑下堅守內心的道德底綫。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平衡物質追求與精神寄托的啓示,或許它能為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提供一麵審視自我的鏡子。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風格簡潔而又不失格調,黑白兩色的設計,配閤著精心挑選的字體,散發齣一種寜靜的思考氣質,瞬間就將我從日常的喧囂中拉瞭齣來。當我看到“浪漫倫理與現代消費主義精神”這個書名時,我的大腦立刻就跳齣瞭無數的關聯:愛情中的物質付齣、婚姻中的經濟考量、社交媒體上的“炫富”心理……這些都是現代消費主義精神滲透到浪漫關係中的典型錶現。我常常覺得,在消費主義的裹挾下,很多情感都變得廉價,而對物質的過度追求,又讓原本純粹的浪漫濛上瞭一層交易的陰影。這本書的標題,恰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一直以來隱隱的睏惑。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能有紮實的案例分析,能夠具體地剖析現代人在消費主義背景下,他們在浪漫關係中遇到的種種挑戰,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倫理的睏境中掙紮、妥協或是堅守的。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提齣一些有建設性的觀點,幫助我們如何在不放棄生活品質的前提下,保持情感的純粹性,如何在消費的時代,依然能維係一份真摯而有道德約束的浪漫。這對我來說,不僅是關於社會現象的理解,更是關於如何經營自己人生的一份指引。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它的名字便在我的腦海中激起瞭層層漣漪。 “浪漫倫理”這個詞組本身就充滿瞭意味深長之處,它將人類情感中最美好、最自由的“浪漫”與約束、規範的“倫理”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似乎在暗示著一種既自由又負責任的情感形態。而“現代消費主義精神”的加入,則將這種探討置於瞭一個極為現實的社會背景下。我常常感到,在如今這個被商品廣告和消費文化所包圍的世界裏,我們的許多觀念,包括對愛情、對伴侶的期待,都受到瞭潛移默化的影響。消費主義似乎在不斷地推銷一種“即時滿足”和“物質至上”的價值觀,這會不會在無形中稀釋瞭浪漫的深度,甚至模糊瞭倫理的邊界?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剖析這種復雜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重新定義或堅守我們心中那份關於浪漫的純粹與道德底綫。我期待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啓發,去審視自己以及周圍人是如何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處理情感的,是否能夠找到一種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方式來維係和錶達我們的浪漫情懷,同時又不失對彼此和對關係的責任感。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仿佛一種邀請,邀請讀者走進一個充滿思辨的領域。我一直對“浪漫”與“倫理”之間的界限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當今這個被消費主義深刻影響的時代。我們被鼓勵去追求更好的物質條件,去享受消費帶來的便利和愉悅,而這種追求,不可避免地會滲透到我們的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中。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浪漫的錶達方式,已經被物質的符號所定義,贈送昂貴的禮物、策劃奢華的約會,似乎成瞭衡量愛意的重要標準。而“倫理”這個詞,則帶來瞭一種反思,它提醒我們在享受物質的同時,是否也承擔瞭相應的責任,是否在情感的互動中遵循瞭道德的規範。這本書的書名,精準地捕捉到瞭這種現代性的矛盾與張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深入的分析,探討消費主義是如何一步步地改變瞭我們對浪漫的認知,以及這種改變對我們的情感生活和倫理觀念帶來瞭怎樣的衝擊。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幫助我理解,如何在消費的洪流中,依然能夠保持浪漫的真誠,以及在情感的實踐中,如何堅守一份健康的倫理底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