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

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olin Campbell
图书标签:
  • 浪漫主义
  • 伦理学
  • 消费主义
  • 现代社会
  • 文化研究
  • 爱情
  • 道德
  • 社会学
  • 哲学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坎贝尔的着作极富深度,令人每每赞叹不已。论述之精彩令人钦服……更令人敬佩的是,作者博览群书,不仅是社会学,神学、哲学、美学、文学,甚至是社会与文化历史也多有涉猎。此书绝对会激起许多至关重要的论辩,如此评论绝非批评,而是赞美,此书当之无愧。──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言简意赅、行文缜密的一本专书……对于文化及历史社会学之研究极为深刻,影响深远。时下若要进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相关研讨,实应将如此简明动人的着作列为必读文本之一。人人都应该以坎贝尔的着述为标竿。── Sociological Analysis    
现代社会的符号、欲望与生活的重塑 一、 消费符号的权力场域:符号学视角下的现代生活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消费主义如何渗透并重塑了我们的社会结构与个人心理。我们不再仅仅为物品的功能买单,而是为符号、意义和身份认同进行交易。从奢侈品的品牌叙事到社交媒体上的“网红”产品,每一个消费行为都成为一种复杂的符号实践。 作者首先构建了一个理解消费符号的理论框架,借鉴了罗兰·巴特的“神话”理论和鲍德里亚的“拟像”概念,指出在后现代社会,物质性正在退居二线,符号价值成为主导。例如,一款手机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承载着技术前沿、社会阶层和个人品味的复杂信息。这种符号的过度饱和,导致了意义的流失和消费的永不满足感。 书中对“欲望的生产”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消费主义的引擎并非基于稀缺性,而是基于人造的、不断更新的匮乏感。广告和市场营销策略,通过构建“理想自我”与“当前自我”之间的鸿沟,激励人们不断投入到追逐符号表征的循环中。这种追逐,在宏观层面推动了经济循环,在微观层面却常常导致个体精神的焦虑和异化。 二、 身体的商品化与自我构建的悖论 现代消费主义对“身体”这一终极私密空间进行了彻底的商品化改造。本书探讨了从健身文化、美容产业到健康食品的兴起,如何将身体塑造成一个需要持续投资和优化的项目。身体不再是一个自然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需要通过消费来实现“完美”的符号载体。 通过分析诸如“自律”、“健康”、“抗衰老”等话语,本书揭示了消费主义如何将社会压力内化为个体责任。个体被告知,他们的健康、外貌和成功完全取决于他们选择了哪些产品、服务和生活方式。这种内在化的压力,使得对身体的关注从福祉转向了表现和竞争。 同时,这种对身体的持续优化也带来了深刻的悖论。当所有人都遵循着相似的“健康”或“美丽”的消费蓝图时,个体性反而被削弱了。人们试图通过购买来表达独特性,但最终却陷入了同质化的消费陷阱。这种“被塑造的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张力,是现代个体精神困境的核心。 三、 空间、时间和体验的消费化 本书将视野扩展到日常生活空间,考察了消费主义如何重新组织我们的地理环境和时间感知。城市空间,尤其是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和“体验式”商业区,被设计成最大限度地延长和优化消费时间的“拟态环境”。在这些空间中,时间似乎被冻结或加速,唯一的目的就是刺激购买欲望。 体验经济的崛起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旅游不再是探索世界,而是收集可供社交媒体展示的“经验包”。食物不再仅仅是营养,而是转变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摆盘艺术”。这种对体验的消费化,使得生活的深度和沉浸感逐渐被表层的、可被记录和分享的“瞬间”所取代。 书中特别关注了“慢生活”和“数字排毒”等反消费主义思潮的消费化。即使是抵抗消费的行动本身,也迅速被市场解读为一种新的、更高端的消费选择(如“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产品线),从而完成了对异议的最终同化。 四、 伦理的漂移与责任的转移 虽然本书聚焦于消费主义的社会文化现象,但它也触及了在这一体系下,传统伦理观所面临的挑战。当满足欲望成为最高价值时,关于节制、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的讨论常常被边缘化。 本书考察了“道德消费”的兴起及其局限性。消费者被赋予了“用钱包投票”的权力,但这往往将复杂的结构性问题简化为个人的购买选择。这种对个人责任的过度强调,掩盖了生产体系内部固有的不公和环境破坏。消费者在购买“公平贸易”咖啡时可能感到道德满足,但这一行为并未撼动支撑全球供应链的根本权力结构。 最终,本书描绘了一个由符号、欲望和不断优化的自我构成的复杂网络。它邀请读者超越对具体商品的批判,转而审视驱动我们日常选择的深层文化逻辑,思考如何在充斥着商品和符号的世界中,重新寻找到生活的锚点和真正的价值所在。这不是一本关于“应该买什么”或“不买什么”的指南,而是一份对现代精神状态的社会学诊断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柯林‧坎贝尔
Colin Campbell


  为英国约克大学社会学教授,除了消费社会学,亦多有着述针对宗教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进行探讨。其着作包括《非宗教社会学》(Toward A Sociology of Irreligion)(Macmillan, 1971)、《社会行为的迷思》(The Myth of Social A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血拼经验》(The Shopping Experience)(Sage, 1997:与帕西‧福克(Pasi Falk)同为编者)等等。其他以消费为主题之书目资讯,详见本书附录。

图书目录

前言 I

第一章 导论 1
跟随韦伯的脚步 8

第一篇 现代消费主义精神

第二章 十八世纪英国消费革命从何而来 15
消费与文化变迁 21
合理化面临的难题 24
消费与新教伦理 27

第三章 现代消费主义的谜团 33
本能论 39
操纵论 41
韦氏观点 44

第四章 传统与现代享乐主义 51
享乐主义行为理论 53
传统享乐主义 57
现代享乐主义的发展 60

第五章 自主想像的现代享乐主义 67
渴望如何产生 74
现代消费主义精神 77

第二篇 浪漫伦理

第六章 另类新教伦理 85
新教主义与快乐 86
韦伯与神义论 90
预选说教条与剑桥派柏拉图主义 92
自然神论与良善神学 102
喀尔文主义与情绪 106
另类迹象理论 107
从喀尔文主义到感性主义 113

第七章 感受伦理 119
感性崇拜 120
理性与感性 122
中产阶级的古典主义美学 128
关于品味 133

第八章 贵族伦理 139
骑士伦理 139
新斯多噶主义 141
型男伦理 144

第九章 浪漫伦理 149
感性衰颓 149
浪漫主义 154
浪漫主义神义论 156
以艺术重建道德的浪漫主义教条 161
快乐哲学 164
波希米亚主义 168

第十章 结语 175
社会行为的矛盾之处 179
动机与正当性 182
享乐主义的自利与浪漫主义的理想 183
清教徒与浪漫主义者:冲突或是共生? 187

註释 197

参考文献 245

索引 259

附录 271

图书序言



  《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最早由英国牛津黑井出版社(Basil Blackwell of Oxford)于1987年出版。两年后,平装版首度问世,接下来五年内本书共经四刷。虽然此间陆续出现义大利文、葡萄牙文、斯洛维尼亚文与中文版,然从1998年至今,市面上仍无英文版流通。
  
  阿尔坤学术版(Alcuin Academic Edition)即因此诞生,以补先前无英文版本之缺憾。更甚者,过去六、七年来我不断接到各方学者与学子来信,询问是否有本书之英文版本,因而特此出版,以应学界所需。
  
  起心动念,便想及应加以修正改版(其实几位评论家与数位好友业已表明,早应着手此事)。然而,几经思量,我决定暂不修订,以将心力投注于其他方面。尽管如此,改版仍在此后数年的规划之中,希望能在初版上市届二十週年(2007年)前完成。此版内容仍有些许增加,谨附上本人自1987年以降以消费为题的相关着作。

柯林‧坎贝尔
约克
2005年3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遐想,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稍显复古的字体,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氛围。我通常会被这种具有一定厚度和思考深度的书名吸引,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情感与物质、道德与欲望的智识之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消费信息轰炸,追求即时满足,而“伦理”这个词的出现,则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的同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际关系中的责任。这本书的标题巧妙地将“浪漫”与“伦理”并置,这种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浪漫往往与自由、情感的冲动和个体的体验挂钩,而伦理则强调规则、责任和普适的道德准则。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现代消费主义精神”,便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现代性的困境:如何在充斥着符号和标签的消费世界里,寻找真挚的情感连接,如何在物质的洪流中保持心灵的独立与纯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张力,探讨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维系健康的浪漫关系,又如何在物质的诱惑下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平衡物质追求与精神寄托的启示,或许它能为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提供一面审视自我的镜子。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它的名字便在我的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浪漫伦理”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意味深长之处,它将人类情感中最美好、最自由的“浪漫”与约束、规范的“伦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既自由又负责任的情感形态。而“现代消费主义精神”的加入,则将这种探讨置于了一个极为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我常常感到,在如今这个被商品广告和消费文化所包围的世界里,我们的许多观念,包括对爱情、对伴侣的期待,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主义似乎在不断地推销一种“即时满足”和“物质至上”的价值观,这会不会在无形中稀释了浪漫的深度,甚至模糊了伦理的边界?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剖析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在消费主义的逻辑下,重新定义或坚守我们心中那份关于浪漫的纯粹与道德底线。我期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去审视自己以及周围人是如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处理情感的,是否能够找到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来维系和表达我们的浪漫情怀,同时又不失对彼此和对关系的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简洁而又不失格调,黑白两色的设计,配合着精心挑选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宁静的思考气质,瞬间就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拉了出来。当我看到“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这个书名时,我的大脑立刻就跳出了无数的关联:爱情中的物质付出、婚姻中的经济考量、社交媒体上的“炫富”心理……这些都是现代消费主义精神渗透到浪漫关系中的典型表现。我常常觉得,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很多情感都变得廉价,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又让原本纯粹的浪漫蒙上了一层交易的阴影。这本书的标题,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一直以来隐隐的困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有扎实的案例分析,能够具体地剖析现代人在消费主义背景下,他们在浪漫关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伦理的困境中挣扎、妥协或是坚守的。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观点,帮助我们如何在不放弃生活品质的前提下,保持情感的纯粹性,如何在消费的时代,依然能维系一份真挚而有道德约束的浪漫。这对我来说,不仅是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解,更是关于如何经营自己人生的一份指引。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严谨的学术气质所吸引。扉页上的作者简介虽然简略,但字里<bos> 透露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我对“浪漫伦理”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因为在我看来,浪漫的本质常常是关于个体情感的极致体验,而伦理则是一种约束和规范。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下,这种张力似乎愈发显著。我们被鼓励去消费,去用物质衡量幸福和成功,而爱情、婚姻等浪漫关系也常常被卷入消费的逻辑之中,变得符号化、商品化。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这种现象,是批判,还是提供一种新的理解视角?“精神”一词的加入,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表层描述,更会深入到个体心理和文化意识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消费主义如何重塑了我们对浪漫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这种重塑中,我们还能否找到那份纯粹的、不被物质玷污的情感连接。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消费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将浪漫的“价值”与“价格”混淆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甚至在个人情感生活中获得一些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仿佛一种邀请,邀请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思辨的领域。我一直对“浪漫”与“伦理”之间的界限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当今这个被消费主义深刻影响的时代。我们被鼓励去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去享受消费带来的便利和愉悦,而这种追求,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我们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浪漫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物质的符号所定义,赠送昂贵的礼物、策划奢华的约会,似乎成了衡量爱意的重要标准。而“伦理”这个词,则带来了一种反思,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物质的同时,是否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是否在情感的互动中遵循了道德的规范。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现代性的矛盾与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入的分析,探讨消费主义是如何一步步地改变了我们对浪漫的认知,以及这种改变对我们的情感生活和伦理观念带来了怎样的冲击。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帮助我理解,如何在消费的洪流中,依然能够保持浪漫的真诚,以及在情感的实践中,如何坚守一份健康的伦理底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