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

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L. Berger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奇幻
  • 旅行
  • 文化
  • 观察
  • 日常生活
  • 人类学
  • 游记
  • 散文
  • 柏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充满幽默、睿智与嘲讽的另类回忆录
由个人的学思历程映现出深层的美国社会史


  美国当代社会学大师彼得.柏格以82岁之龄,娓娓叙说自己丰富而精彩的社会学奇幻旅程。在回忆录中,他既流露令人拍案叫绝的慧黠,也展现伶牙俐齿的挖苦能事。时而喋喋不休,时而火力全开,俨然是位活力十足、快意恩仇的欧吉桑。

  故事的开端是,初移民美国的奥地利青年柏格误打误撞进入边缘的纽约新学院,受业于三位欧陆流亡学者,形塑了未来的社会学认知与性格。这个原本对社会学懵懂无知的年轻人,透过研读巴尔札克的小说而一窥社会学的堂奥。他本着智性上的兴奋热情,如海绵般吸取知识,并且卷起袖子做研究,依序完成硕博士学位论文,取得出师门的资格。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恼人的军旅生活。所幸,凭借社会学本能,他立刻意识到在征兵制下,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美国社会的多元人口组成。退役后,辗转于德国、美国南方等地工作,逐步拓展了自身的社会学视野。直至重返新学院任教,他开始拥有一群志同道合、长期合作的学术伙伴;但与此同时,却也亲身经历了学院内的斗争现实。

  被迫离开母校后,柏格意外展开从拉美到亚非的全球「社会学式旅行」,并奠定他所谓的「咖啡店研究法」(找到一群对的人,让他们坐在一起够久,便能激盪出有趣的想法)。期间他还有着各种「政治不正确」的经历:在哈佛大学与女性主义学生唇枪舌战、代表雷根政府出席国际事务、担任烟草公司财团的顾问等。此外,他也间接参与并见证南非挣脱种族隔离的牢笼。

  在几番游历后,柏格旅程的终站是跨学门的「文化、宗教与世界事务研究所」。在担任负责人的24年期间,他除了仍是出色的首席小提琴手外,也称职扮演指挥家的角色。尽管他坦言与建制化的社会学越来越疏离,但始终没有放弃当年在新学院习得的社会学愿景——对人类世界难以预测的百千样貌深深着迷,且为了理解这些样貌而努力不懈。
 

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 导读:当日常被解构,世界如何重塑?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秩序、规范与互动模式,是否仅仅是某种精心搭建的幻象?《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 并非一本传统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深入潜意识、横跨不同历史时空与社会维度的思辨冒险。它以一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带领读者跟随主角“柏格欧吉桑”——一个看似平凡却拥有敏锐洞察力的中年职员——穿越日常的表象,直抵社会结构最幽微的肌理。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情境化”处理。它摒弃了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将福柯的权力话语、马克斯的异化劳动、韦伯的理性化进程,乃至布尔迪厄的场域与资本,巧妙地编织进一系列充满戏剧张力的日常场景中。这不是对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对理论的“实践性再想象”。 第一章:玻璃帷幕后的凝视——全景敞视主义的通勤车厢 旅程始于一个寻常的早晨。柏格欧吉桑乘坐着拥挤不堪的地铁,却突然察觉到了一种奇异的“被观看感”。车厢内的每一个动作——刷手机的姿态、低头系鞋带的弧度、甚至是犹豫着是否要让座的眼神——都在无形中被记录、被评价。 作者在此引入了边沁的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但将其置于现代交通工具这一密闭空间中进行推演。地铁不再仅仅是运送工具,它成了一个移动的、去中心化的权力观察站。乘客们内化了这种“被监视”的预期,自我规训成为一种本能反应。柏格欧吉桑开始思考:我们的隐私是否只是对强力机构规训的一种表演性服从?在没有明确“看守者”的现代公共空间,谁是那双永恒的眼睛? 这一章通过细致入微的场景描摹,探讨了社会控制从集中化机构向分散化、渗透性的日常实践转移的过程。每一个低头族、每一个急于回复邮件的白领,都是这场“透明化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第二章:符号的炼金术与无声的战争 离开地铁,柏格欧吉桑进入了城市精英聚集的金融区。在这里,衣着、手表的品牌、甚至咖啡的产地,都成为无需言语的身份宣言。他发现,金钱的价值正在被一层层复杂的符号意义所包裹。 本章深入剖析了索绪尔的符号学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的交汇点。衣服不再是保暖的工具,而是“可消费的符号资本”;一句不经意的外语交流,则是对“文化资本”的展示。柏格欧吉桑参与了一场盛大的午餐会,他敏锐地捕捉到,真正的博弈并非关于商业合同的条款,而是关于谁能更优雅地运用“惯习”(Habitus)来界定这场对话的合法性与高下之分。 “奇幻”的部分体现在,当柏格欧吉桑试图打破这些符号规则时——比如他穿上了一件完全不符合场合的旧毛衣——他发现自己瞬间从“场域”中被排斥,成为一个“局外人”,他的意见在空气中消散,仿佛从未存在过。这本书揭示了社会等级是如何通过这种无声的符号战争来维持其稳固性的。 第三章:异化的工厂与后工业幽灵 为了追寻自己失踪的童年记忆,柏格欧吉桑意外闯入了一座废弃的后工业园区。然而,在这里,他遇见了由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设备构筑的“新工厂”。 这一章是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现代化重构。在流水线消失的今天,异化并未终结,它只是转移了阵地。柏格欧吉桑发现,新的劳动者——远程数据标注员、算法优化师——虽然不必忍受肉体的摧残,却遭受着精神上的彻底奴役。他们的产出被分解成微小的、无法独立组合的数字碎片,劳动者与最终的产品(无论是软件还是服务)之间,隔着一层更厚的、看不见的“屏幕之墙”。 柏格欧吉桑在空旷的工厂中体验到了一种“数字幽灵”般的无力感——他不断地在虚拟任务中重复点击,却无法感知到任何实际的创造价值。他质问,当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都被抽象化、算法化后,人性的价值又将依附于何处? 第四章:理想国与迷信的祭坛——宗教的社会功能再审视 旅程的后半段,柏格欧吉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群网络”。这个网络拥有极其严密的内部道德规范、统一的语言风格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共同批判。起初,他为其效率和凝聚力所折服,认为这或许是现代社会缺失的归属感。 然而,随着深入,他开始意识到,这种高度一致性是通过对异见的无情排斥和对特定“救世主”叙事的狂热崇拜来维持的。本书在此呼应了涂尔干的社会事实与功能主义,但采取了批判的视角:当社群的“集体意识”过于强大时,它如何压制了个体的能动性? 柏格欧吉桑发现,这个新社群的教义,本质上是对现代社会焦虑的替代性投射,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非黑即白”的道德框架,这比面对世界的复杂性要轻松得多。他意识到,人类对意义的渴求,是社会得以组织的最古老、最强大的粘合剂,但这种“意义”一旦被垄断,便会成为控制思想的祭坛。 尾声:镜面效应与日常的回归 在经历了这一切奇特的观察与思考后,柏格欧吉桑回到了他出发时的街道。世界看起来似乎一如既往,拥挤、匆忙、充满噪音。但他的目光已经不同了。 他明白了,社会学并非关于宏大理论的冷峻分析,而是关于保持清醒的警觉。奇幻之处不在于他穿越了时空,而在于他学会了如何“看见”那些被社会惯性遮蔽的结构性力量。 《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是一份献给所有感到被“卡住”的现代人的邀请函——邀请他们暂时抽离自身的角色,用社会学的透镜去审视脚下的土地,去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则。这本书旨在提醒我们:理解世界如何被构建,是重建我们自身位置的第一步。 真正的奇幻旅程,其实就是成为一个有意识的社会观察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柏格(Peter L. Berger)


  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46年移民美国。1954年取得新学院(The New School)社会学博士学位。为当今美国最富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曾任教于新学院、罗格斯大学、波士顿大学等知名学府。自1985年起,担任着名的跨学门研究机构「文化、宗教与世界事务研究所」负责人,长达24年。一生着书20余册,包括脍炙人口的《社会学导引》(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畅销经典《社会实体的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宗教社会学名着《神圣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发展理论的反省》(Pyramids of Sacrifice: Political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杭廷顿&柏格看全球化大趋势》(Many Globaliz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等中译作品。

译者简介

黄克先


  台湾大学社会系、所毕业,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社会学博士,现于德国Max Planck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译有《泰利的街角》、《自由之夏》、《客人?外人?迁移在欧洲》、《社会资本》等社会学着作。
 

图书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十二街上的巴尔札克
.乘风破浪出十二街 .「怎样才算是波斯人?」

第二章  不可思议的跨界
.心不甘情不愿的士兵,与伪心理治疗师 .「现在,你已在新教教会中任职,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回到美国南部:正妹与流氓 .被新教式微笑包围 .「产书流」之始

第三章  一帮的崛起到帝国的泡影
.回到十二街 .写作练习 .「你可真是个文学家!」 .宣言 .「一日为神工作,终身都是属神的人」 .双重流亡

第四章  足迹遍布全球的社会学
.新闻报导的插曲 .炫目烈阳下的新思维 .什么是现代意识? .「我有个坏消息要告诉你」    .再次,属神的人

第五章  众神与数不尽的中国人
.神,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香港的摩天大楼 .或许是好消息?

第六章  政治不正确的经历
.「感谢令人尊敬的某国代表的发言」 .「不吸烟的人也会死」

第七章  从南非的穆瓦到德国的居特斯洛
.见证一国的转变 .「怎么从德里到居特斯洛?」 .时不我予的三本书

第八章  做个指挥家,而不是独奏家
.拿着筷子或不拿筷子的资本家 .「韦伯还活得好好的,就住在瓜地马拉」

第九章  担任首席小提琴手
.电脑与印度教 .德州商人与一头雾水的伦敦柜台服务生 .不沦为盲信的信念 .迈向发笑社会学 .一种书跋,而不是(或者至少还不是)墓志铭

註释
柏格主要作品集
 

图书序言

导读

不吸烟也会死?而且韦伯还活得好好的?


  对于柏格(Peter L. Berger)这个自称误入歧途的社会学家及其回忆录,普林斯顿大学社会系主任伍特诺(Robert Wuthnon)短评道:「当代关于现代社会、文化及宗教的社会学思考,很少有作者能像柏格一样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如今,这位独特的学者又写出一本引人入胜之作,书中充满了坦率的自白、扣人心弦的幽默,以及对于我们身处之复杂世界的世故理解。」确实,《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充满浑然天成又刻意冷暖热的自嘲、笑话、趣事、未闻逸事、研究案例,以及值得回味再三的老梗。

  这本回忆录几乎蒐罗了柏格所有着作中有趣的案例、经验及故事,并用更简洁的话语书写。若是读者睡前或泡澡时阅读本书,恐会忘了熄灯忘了起身,熬夜或着凉。当然,这也要归咎(归功)于流畅的中译。其实,有些段落内容与先前作品中的叙述是重复的。但柏格讲几个故事、抖几个笑话、自嘲几句,把叙说重点聚焦在研究进行时的感受与经验,使得本书更加生动。 因此,不管往后有没有人要将柏格当作研究对象,这份充满对话而非独白式的书写,将是理解他一生种种行径的最佳诠释,诸如曾高举世俗化理论旗帜而后扬弃、接受菸草公司的邀请参加反烟运动(并预测此为当代最成功结合道德感与物质利益的社会运动)、主张资本主义与民主政治是最好的人类发展模式,以及到非洲、南美、东亚考察顺便历险等。

  拯救笑声

  二次大战后,柏格随着双亲移民美国。在他往后的奇幻旅程中,有着令人发噱的笑话、有趣的轶事,以及各种偶遇、友谊和师生情谊。「我的学思历程肇始于一个错误。」(页5)柏格自嘲误入歧途,却成为专家。他误认社会学可以帮他了解美国社会,他进入当时美国社会学界边缘的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他从恩师所罗门学到了第一门社会学的课「作为社会学家的巴尔札克」:「巴尔札克喜欢在深夜里,漫步在巴黎的街头,寻思这个城市的秘密——想了解在这个城市的沙龙、市政厅、商铺、小酒馆及妓院里,正在进行的点点滴滴。我不确定真实的巴尔札克是否如此,不过上述这种社会学家的形象当时的确深深烙在我心里。」(页7-8)柏格以为好的小说家就是好的社会学家,因为读者可以从作品中深刻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新学院的三位老师所罗门、舒兹及梅尔,影响了他与卢克曼在《社会实体的建构》一书中提及知识社会学的三个传统:涂尔干与法国学派、现象学,以及韦伯与宗教社会学的面向。若对照这本回忆录来阅读《社会实体的建构》第一章,似乎可见柏格在新学院时与舒兹的淡漠交往、与梅尔的好交情。而他与卢克曼在求学时期受惠三位恩师,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柏格很爱开自己、社会学及社会学家的玩笑。「关于社会学的笑话并不多见,其中有一个与我们这里聊的议题直接相关:有个病人被医生告知自己仅剩一年可活,在听到这个伤感的消息后,病人问医生有没有什么建议。『快娶个社会学家,然后搬到北达科他州。』『这样我的病就会好吗?』『不,但这样会让你度日如年。』」(页2)当个社会学教授的确有还不错的薪水以及漫长的暑假可以过,但柏格说近年来的发展——方法论崇拜主义与意识形态取向的政令宣导——让社会学愈来愈无聊。然而,「如果你愿意把眼睛贴近信箱钥匙孔以一窥他人的信件,那么你与社会学就是绝配了。」(页3)正如柏格通过博士论文口试后,舒兹在派对上对他说:「干得好,柏格。你现在是博士了。恭喜呀!不过告诉我:你真的相信自己在这论文里胡扯的那些东西吗?」(页21)

  在进入学院教书之前,柏格当过军医院的社工(他说聆听病人说话应该也是种心理治疗),也作过德国的宗教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他自述与极权主义有过两次相遇)。取得教职后,他在美国南方女子学院任教,戏剧性地历验了1970年代校园里的性爱氛围,以及南方社会里颇有压迫感的种族现实。1963年回到新学院,他想要搞个帮派再壮大成学术帝国,结果失败了。后来担任几个跨国研究计画的「跨国俱乐部」的指挥家兼首席提琴手,但他最不能忘怀的还是讲笑话、研究笑话、逗人开心。「我或许是与时代精神俱进了,不过一定没有与六○年代初的社会学的精神同在。」(页91)

  请勿引用

  这部回忆录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作品,但柏格在方法论与实做上提出两个非凡的观点,使得不管你是不是社会学专业都可以进行社会学研究。而且这两种研究方法与实做,一般在大学课堂上不会教授,只有在「柏格欧吉桑大师班」里才可能学到。在此介绍柏格的跨世纪「新」研究法:咖啡店研究法(coffee- house methodology)与社会学式旅行(sociological tourism)。相较于目标手段明确的学术期刊论文生产教战守则与研究方法,柏格的这两个研究法,比滚雪球还要业余且不正经,切记大胆使用、绝勿引用。

  首先,他说咖啡店研究法「是依循一套(蛮自然地)独特的维也纳原则发展出来的」。「如果你找到一些对的人,让他们坐在一起,只要时间够久,他们就能集体想出一些有趣的想法。」(页156)只要找到对的人,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就可以把研究做好。他说他对咖啡店研究法的偏好有点过度,太过维也纳浪漫了。这并非反对严谨的学术工作,而是学术工作的态度本来就是要开放心胸、不要太严肃地否定了风格与机智风趣在理解上的好处。接下来是一定要百般强调的,「与散发知性、口才便给的人在友善的环境中持续对话,是世间鲜有能媲美的乐事。......咖啡加上提神醒脑的烟雾缭绕,会是有助对话的催化剂。」(页263)这不正是柏拉图的《会饮》所言:「要我谈哲学和听人谈哲学,啥时候我都乐意,自己受益不用说,还愉快得很。」 柏格将此法延伸到他在香港进行的研究:与访谈对象华人企业家共进晚餐、享用精致美食、喝酒聊些不严肃的话题,当端上咖啡时,提几个问题来开场,只要确定录音机正常运转即可,真是轻松美妙。柏格应是了解到酒、咖啡让人同时醺醉与兴奋,再加上中式圆桌的妙方!

  哈伯马斯于《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提到咖啡馆、沙龙、报纸、杂志、书信作为公众生活出现的空间。「开讲」、「冤家」才是正港的公共!大家端着电脑、静静滑着手机、优雅地啜饮拿铁,那是生活风格。讲到风格社会,布迪厄统计发现,技术工人、门市店员、收银员和专业人士喝咖啡及喝茶的比例与花费,其实比起较有闲暇的风雅士人还要高。此外,食物人类学、饮食与文明史、经济史、文化研究的学者们都咖啡成瘾,但就是没有人将喝咖啡当作一个迷人的研究方法,大书特书。

  其次,柏格说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是他最密集造访全世界的期间,实地「看见、听闻、嗅出、品尝这些地方的一切」。他后来提出一个概念:社会学式旅行,「即读过一个地方的文献资料后前往当地,拟妥计画,在那里尽可能与更多能提供资讯的人见面,然后让当地的实况渗入你的意识之中。......比起待在办公室内发现的洞见,那些得自于实际经验的要更具说服力。」(页180)柏格说他到新加坡旅行时,进了一间小神坛,客厅中间的神案上有好几层的架子。灵媒跟他说,表现好的放在靠近观音的位置,表现差的放第三、四层,再不改进的话,就把祂们扔了。柏格大吃一惊,此人谈论超自然的神祇时,怎么和公司大老板跟员工说话的方式、口气一模一样?另外,当印度工匠的祖师爷节到了,班加罗尔的IT公司的电脑工程师,还会帮他的电脑戴上花圈,点香崇拜工具之神,你看过没有?

  左派?右派?

  柏格在台湾翻译出版过的专着、合着,以及与萧新煌教授合编的书有:《发展理论的反省:第三世界发展的困境》(1981)、《社会学导引》(1982)、《漂泊的心灵》(1987)、《现代化与家庭制度》(1990)、《社会实体的建构》(1991)、《杭廷顿&柏格看全球大趋势》(2002)、《神圣的帷幕》(2003)。从现代化与发展理论的脉络来看,算是很早就被引介到台湾社会学界的美国社会学家。但若论到有什么大理论或大发现,他的学生杭特(James Hunter)曾经这样说过,柏格一直没有被当作大理论家,甚至非常严肃地对待。或许也别太严肃!

  柏格与哈伯马斯、傅科、布迪厄不同,他没有用令人惊艳的概念解释现代社会的进程,他只有某些中程理论的概念。对于当时美国社会学的结构功能论而言,柏格的人文取向相对来说微观,但现象学的人文取向与美国学界的微观符号互动论又不同。他的现代化研究,之于60年代的批判理论、70年代的文化转向,包含受到欧陆思想、法国学派的解构主义或者建构论来说,又太保守。后现代在文化评论上的大爆发,远远将柏格与卢克曼的建构论抛到保守的一方。这个评价或许并不公允,但是柏格自己也认为,的确在当时美国的学院,他的理论曾经被当作保守的一方来对待,但其实他是反对那个风起云涌的60年代中的反国家主义。我对他美国式保守主义中间偏右的政治立场也没有好感,但是我非常赞同他认为「一个有道德敏锐度的社会科学家在面对大部分议题时,本能上都会向中间(介于基进变革及顽固守旧之间)靠拢」(页225),以及对于宗派法西斯和教条,基本上都是持怀疑反对的态度。但是光就中间偏右的政治立场,与只喜欢自嘲是误入歧途的社会学家却过得非常成功的这种口吻,就足以让活在崩世代的社会学家对这个欧吉桑感到既生气又好笑。如同柏格认为他的学思历程经常在两种对立的学术氛围中,选择一种既具政治立场又具客观性的学术实践。有人批评他保守,但是他很严肃地奚落:「套用韦伯的语汇,科学若要称的上是科学就必须『价值中立』,但一名『价值中立』的科学家将是个道德怪物。」(页262)

  杭特说柏格的学术还称不上创立一个思想学派,他的着作很难简化成一个理论系统,但是他的综合工作做得很好,他用智识之光照亮后人前行之路。他的智识传承于德国观念论与韦伯、舒兹的社会现象学,但是他从不生产脱离社会真实的概念装置,他的长处在于提供平衡实证主义弊病的砝码。 从这本回忆录来看,我觉得柏格最厉害的两种现象学研究方式——咖啡店研究法和社会学式旅行——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实践且获益匪浅的。咖啡、行旅,喝吧、出发!

  学思历程/自我书写

  柏格早年提出社会学与个人传记的看法, 他认为:具有一致整体意义的解释,并不是身分认同焦虑的神秘解药。只有疯子或少见的天才才能够完全自己掌握一个意义世界。绝大多数的人是无休止地重新解释自己的改宗改变、伪造谎言,并重塑历史以修正命运。因此,个人生命历程的改宗、再改宗、一再改宗的背后,一个个参考架构的变化与谎言的编织,如同一场运动。

  对于一般人来说,小时候的英雄是福尔摩斯大概没什么大不了。搞不好还会招惹邻座抬槓,到底是亚森罗苹还是福尔摩斯厉害?明智小五郎还是怪人二十一面相强?岛田庄司笔下的吉敷竹史不遑多让,整本JR时刻表翻得滚瓜烂熟,只为了找出那关键几秒钟。卜洛克笔下的硬汉史卡德更会找路,纽约的破落旅馆、老公寓、名媛绅士的别墅,都熟得跟自家后院一样。到底谁比较高竿,搞得大伙头都痛了。华裔人文地理学大师段义孚回忆自儿时绵延至今的悸动及恐惧,在他的学思历程中说:「我孩童时期的英雄是福尔摩斯。我崇拜他且认为他是一个超级厉害的地理学家,因为他总是不会迷路,不论是在伦敦和芝加哥大城市里的后巷,或者在犹他州或西藏的荒野上。」 这段话显示他不喜欢失去方向,如同从事地理学研究;这种恐惧失落的感觉强烈地影响他的环境偏好、对自然的爱好,以及对生存的重视,深深成为他日后研究所环绕的主题。

  从个人的生命经验与知识养成,看到国家、社会、文化的微观及巨观的历史进程,这种文类在1990年前后受到重视。美国学界通常以学思历程(life of learning)、法国史学用个人史(ego historie)、英国与澳洲以历史学家的自传(historian-autobiography)来指称,具有不同的旨趣。台湾与大陆则惯用学思历程。1987年,诺哈(Pierre Nora)提出个人史,集结许多历史学家,进行以知识自我为书写与历史对象及主题的研究。而美国学术协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y)自1983年之后的哈思金讲座(Haskins Prize Lecture)亦累积了许多着名的学者,如史东(Lawrence Stone)、纪尔兹(Clifford Geertz)、盖依(Peter Gay)、默顿(Robert E. Merton)、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之所思所依。从自传、序言、演讲、谢词中,经常可以寻迹一个学者或思想家写作时与当时历史、环境、学术圈生态、政治氛围的关联。阿宏的《入戏的观众》、李维史陀的访谈录《咫尺天涯》有助了解二十世纪前半法国学术界的人物、政治与思想氛围。萨伊德的《乡关何处》则是非常有意识地将生命与知识捆绑在一起揭露的回忆录。文化社会学里布迪厄的《自我分析》、纪尔兹的《烛幽之光》中译本陆续出版,或可让读者逐一窥探当代思想家的学思历程。学思历程既不如日记那么细琐,也不若时代巨人自传动辄百万字,亦不像网路百科粗制滥造、敷衍了事,更不该只是被视为一种政治书写或副学术着作。阅读过程中的乐趣,除了有学者点评註释自己的研究和出版历程外,也带读者进出学术人和场域的形势内外及动静方寸之间。

  最后,欢迎献身国际教授俱乐部的指挥家与首席提琴手柏格出场。替我们进行一场政治不正确的心理治疗,看他领团研究的多样全球化,在第三世界寻找韦伯新教徒踪迹,一起拊掌大笑,像阿基米德裸身赤足狂奔大喊Eureka?还是来个老派的Aha!


萧旭智(说书的社会学浪人)
 

图书试读

回到美国南部:正妹与流氓

1956年夏天,我从德国回到纽约,对于要应征学术工作来说,时间点已晚了些。于是,我应征一些非学术的工作,在一再被拒的过程中,我不断下修我的履历表(最后,甚至宣称自己只是大学毕业生)。我想应征商场的保安人员,也因「条件太好」而被拒。最终我得到一份提供我另外一些研究经验的工作。有几週的时间,我受雇于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当田野调查员。

其中一项任务是抽样拜访一些酒吧,清点店里提供哪些品牌的啤酒,当然,该计画是由啤酒公司委託调查。另一项工作就没那么轻松写意:我必须仔细地以随机方式在公寓大楼里按门铃,从未带商标的香烟盒拿出烟来请人抽,然后请他们回答喜好程度。几年前,我一样当过不请自来的推销员,逐户敲中西部居民的门,向他们传教,不过纽约人相较之下要不友善的多,我好几次都是在以各式腔调发出的怒吼咒骂及威胁声中,被赶出大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开始读,但光是那个名字——《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就足以让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画面和联想。我总觉得,“欧吉桑”这个词自带一种亲切感和生活气息,而“社会学”和“奇幻旅程”的结合,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碰撞,让人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会像一般的奇幻小说那样,着重于宏大的世界观和激烈的冲突,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叙事。或许,这位“柏格欧吉桑”并不是一个传统的英雄,他可能是一个观察者,一个记录者,用他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去解读那些生活在奇幻世界中的“众生相”。他可能会遇到那些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隔阂的族群,他会思考那些看似荒诞的社会规则背后隐藏的逻辑,他甚至可能在与这些奇幻生物的互动中,重新审视我们人类自身的社会行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巧妙的隐喻,能够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或现象。比如,书中会不会出现一个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冲突的国度?或者是一个被虚假繁荣所掩盖的社会?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漫游,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时也是一次对我们自身社会的反思。

评分

我对于《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社会学”这一学科本身的迷恋。一直以来,我都在尝试寻找那些能够将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故事相结合的书籍,因为我深信,理论只有融入生活,才能真正发挥其意义。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种可能性的好奇。想象一下,一个“欧吉桑”——这让我联想到一种历经世事、拥有智慧但又保留着一份童真的形象——他将如何运用他的社会学知识去理解一个充满奇幻设定的世界?他会不会将某个虚构国度的等级制度与现实社会中的阶层分化进行对比?或者,他是否会从社会规范的角度,去解析一个奇幻种族独特的行为模式?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让读者在享受奇幻冒险的同时,也能不动声色地学习到一些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比如,书中会不会出现一个“羊群效应”的具象化生物,或者是一个“从众心理”驱动的社会组织?我很期待作者能够通过柏格欧吉桑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一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社会运行规律,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社会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触手可及。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探索,一次关于理解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世界的旅程。

评分

我通常不怎么接触“奇幻”题材的书籍,因为我总觉得那些过于缥缈的故事,缺少了些许现实的根基,无法给我带来太多的共鸣。然而,《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这个书名,却让我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让我觉得这本书或许能打破我固有的认知。我对“社会学”这个概念一直充满敬畏,它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运作。而当它与“奇幻旅程”结合,我就开始想象,这会是一个怎样独特的故事。我设想,这位“柏格欧吉桑”会不会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社会学者,他意外地踏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他必须运用他所学到的知识,去应对和理解这个世界中的一切。他可能会发现,在这个奇幻的世界里,某些社会现象的发生机制,与我们现实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表现形式更加夸张和极端。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设定,比如,一个以“集体意识”为核心运行的社会,或者是一个因为“非理性崇拜”而导致混乱的文明。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跨越现实与想象的界限的冒险,我希望它能够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和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真实的世界。

评分

一看到《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我对于那种能够巧妙融合不同元素的作品,有着天然的喜爱。这本书的名称就充满了反差萌:“欧吉桑”代表着一种生活的经验和智慧,而“社会学”则是一种严谨的分析工具,两者结合“奇幻旅程”,就仿佛是一场充满智慧与想象力的探险。我无法想象具体的内容,但光是这个组合,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猜测,故事的开端可能是柏格欧吉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契机,从而踏上了这场奇幻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奇特的生物和文明,而他则会运用他的社会学知识,去洞察这些生物行为背后的逻辑,去分析这些文明运作的规则。他会不会将某个奇幻种族的社会结构与我们现实社会的某种组织形式进行类比?或者,他是否会从社会互动论的角度,去解读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既有奇幻世界的瑰丽想象,又不失社会学分析的深度和严谨。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场智识的冒险,一次关于人类社会本质的深度探索,我迫不及待想要进入这个由“欧吉桑”和“社会学”共同构建的奇幻世界。

评分

这本《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复古又带着一丝神秘感的插画风格,仿佛一下就把人拉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现实的社会观察与虚构的奇幻元素巧妙融合的作品很感兴趣,总觉得这样的故事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书页,但光是看书名,就脑补出了无数可能的情节。想象一下,一个“欧吉桑”(不知道是不是日本漫画里那种慈祥又有些古怪的老爷爷形象)踏上一场“社会学奇幻旅程”,这本身就充满了矛盾的趣味。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奇特生物?这些生物又代表着现实社会中的哪种现象?他会用一种怎样的社会学视角去解读这些奇幻的遭遇?是像人类学那般细致入微的观察,还是像社会心理学那样洞察人心的微妙?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设定,比如一群由“网络喷子”组成的龙族,或者是一个以“社交媒体点赞数”来决定地位的精灵王国。希望作者能够用独特的笔触,描绘出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让我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奇幻的乐趣,又能获得关于我们所处社会的深刻启示。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增添了一个值得期待的阅读对象,相信它一定能给我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灵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