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8
社会学大师高夫曼的写作以公众为对象,而不局限于学院人士。《精神病院》这本富含人性关怀的扛鼎之作,不仅蕴藏丰富的洞察力及深具启发性的概念,更具体诠释何谓「公共社会学」的力量——掀起全美去机构化的风潮,说服政府官僚们同意让社区重新拥抱「精神病患」。《精神病院》出版迄今超过五十年,早已经跨出了社会学而进入其他各个领域,可说是历久弥新。环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各式各样的全控机构不减反增,高夫曼的睿智揭露,将再次引领我们透视各种被遮蔽的隐藏世界。
本书由四篇论文组成。第一章〈论全控机构的特质〉,针对机构中的社会生活进行总体考察,大幅引用了两个例子——精神病院和监狱。本章说明其余章节将仔细发展的课题,也指出这些课题在整体讨论中的位置。第二章〈精神病患的道德生涯〉,针对尚未成为被收容者的人,考察「机构化」对于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哪些初步影响。第三章〈公共机构的地下生活〉,关注人们期待被收容者对一个铜墙铁壁的「家」表现出什么样的依恋,也考察了被收容者透过什么方式让自己和这些期待保持某些距离。第四章〈医疗模式与精神收容〉,则回到机构人员身上,以精神病院为例,来考察医疗观点在向被收容者呈现其处境时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简介
高夫曼(Erving Goffman)
当代美国社会学大师。1922年生于加拿大爱博他省(Alberta)的曼维尔市(Manville),195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宾州大学。1982年获选为美国社会学会理事长。高夫曼曾是全球薪水最高的社会学教授,但一生不立学派、不愿接受访问,甚至连照片都极少。在量化分析大行其道、鉅型理论称霸的年代,他的身影穿梭在小岛、精神病院、赌场等地,一步步探索从没人认为重要的「面对面互动」领域,让这个新的视野诞生、开展,以致影响后世甚巨。着作包括《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1959)、《精神病院》(Asylums, 1961)、《相遇》(Encounter, 1961)、《公共场所的行为》(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1963)、《污名》(Stigma, 1963)、《互动仪式》(Interaction Ritual, 1967)、《策略互动》(Strategic Interaction, 1969)、《公共场合的关系》(Relations in Public, 1971)、《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 1974)、《性别广告》(Gender Advertisements, 1976)、《谈话的形式》(Forms of Talk, 1981)。
译者简介
群学翻译工作室(翻译)
万毓泽(校订)
现为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国立中山大学特聘年轻学者。
精神病院:论精神病患与其他被收容者的社会处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精神病院:论精神病患与其他被收容者的社会处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