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认为要当一位有效率的社会学家,就必须会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因此,本书就是要介绍各种研究方法的逻辑。当研究者用这些方法来研究社会因果关系时,都必须面对一系列的逻辑问题,作者就是想用本书让读者熟悉这些逻辑问题。
自从休姆(Hume)以来,社会科学家就发现观察资料不能做为因果理论的直接佐证。于是,社会科学家就创造了量化方法、历史方法、民族志方法与实验方法等四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它的价值和用途。在这整本书中,我们见识到作者证实了一个重要的理念:理论与方法要独立存在就必须承担风险。
本书与其他方法论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只在第一章概述这些研究方法的特性,随后的每一章都分别探讨一个逻辑问题。借由特别且深入的观点,让我们对社会科学研究有新的体会。在台湾有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籍,大部分都偏重量化和质性研究这类技术层面的探讨,但是本书的学术触角更为广泛,处处从理论与方法论的逻辑切入,让人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时耳目一新,是一本相当有特色的着作,值得引介给台湾的读者。本书的实用性、趣味性与敏锐度,让读者对社会科学的全貌又有更全面性的理解。
作者简介
Arthur L. Stinchcombe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教授,专攻政治学、社会学与组织行为。近期着作:《建构社会理论》(Constructing Social Theories),该书是社会学系本科生必读的经典之作。
译者简介
谢明珊(负责本书序言、第一至六章、第八的翻译)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
译有《后殖民的挑战》、《空间与权力:政治地理学新风貌》、《从批判理论到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解构与重构》、《人类与环境的权利》、《身体社会学》、《转变中的身体》、《身体与社会理论》、《身体三面向》、《性别社会学导读》、《文化研究分析手册》、《课程秩序的绿洲》、《传统与创新》、《通识教育的革新》等书(皆由韦伯文化出版)。
徐筱琦(负责本书第七章的翻译)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政治研究所博士。
我是一名刚开始接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生,《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库。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构建起对整个研究过程的认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介绍“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时,所描绘的从模糊的观察到清晰界定问题的路径。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研究,其起点至关重要。书中关于“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章节,虽然篇幅不小,但讲解得深入浅出,让我不再畏惧那些看似复杂的统计技术。而且,作者强调了研究的“伦理性”,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更要肩负起责任。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指引我如何踏上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之路。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点燃了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
评分这本书实在太令人振奋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清晰阐述社会科学研究背后思维过程的书,而《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简直就是我苦苦追寻的那盏明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各种研究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些方法有效,它们是如何构建起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因果关系时所使用的生动比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 grasp 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在讨论控制变量时,作者拿种菜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孤立变量对结果的影响,真是让人豁然开朗。而且,本书并没有回避研究中的灰色地带,而是坦诚地讨论了伦理困境、研究局限性以及如何处理不确定性。这让我感到非常接地气,知道研究并非完美无瑕,而是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社会科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零散的方法堆砌,而是一个系统、严谨的知识体系。它鼓励我去批判性地思考,去质疑,去寻找更深层次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研究”,更是关于“如何思考研究”。
评分我以一个非学术背景的读者的视角来评价《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是颠覆性的。过去,我总觉得社会科学研究离我生活很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复杂的学术概念“翻译”成了易于理解的语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抽样”的论述,作者用大数据的视角来解释,让我明白了从局部洞察整体的智慧。而且,书中关于“研究设计”的讲解,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比如新闻报道、统计数据,学会去辨别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偏见。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授一种研究方法,更是在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一种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理解的技能。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身处的社会充满了各种待解的谜团,而社会科学研究正是解开这些谜团的钥匙。我开始渴望去了解更多,去探索更多,去用更严谨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我所处的社会。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通常对这种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著作有点畏惧,担心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洞察力,即使是关于最抽象的哲学基础,也能写得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融入的许多经典案例研究,这些案例分析得鞭辟入里,不仅展示了研究方法的应用,更揭示了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挑战和智慧。我反复咀嚼了关于“理论与实证的辩证关系”那部分,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例子结合,让我深刻理解到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源于现实,又指导实践的动态过程。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观察者的困境”,让我对研究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它让我意识到,作为研究者,我们的立场、视角,甚至我们自身的存在,都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微妙的影响。这本书不是一本教条式的指南,而是一次关于社会科学探索本质的深刻对话。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都抱着一种崇敬的态度,而《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严谨性的深层探求。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表面上的研究操作,而是深入到了研究方法论的根基,探讨了研究的哲学基础和 epistemological assumptions。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可证伪性”原则的阐述,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科学探索在于不断地挑战和修正已有的认知,而不是固守不变。书中关于“范式转移”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知识演进的宏大图景,理解了伟大思想是如何一步步颠覆旧有的思维框架的。此外,作者对于“度量”的讨论也相当精彩,他让我们认识到,在社会科学领域,度量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性的过程。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践的指导,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研究背后的“为什么”。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每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