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上

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海峡两岸
  • 人文社会科学
  • 研究回顾
  • 展望
  • 1949-2009
  • 学术研究
  • 中国大陆
  • 台湾
  • 交叉学科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上下册,共收录人文学科论文12篇,社会科学论文11篇,探讨近六十年来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并聚焦在人文与社会学科中的重要发展脉络。本册的内容涵括:战后台湾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后六十年台湾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战后台湾人类学的汉人社会研究、近六十年来台湾的儒学研究、近六十年来台湾学界有关、战后台湾的东亚儒学研究、空间维度中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京都学派哲学在台湾的研究与发展、台湾近二十年的科技史研究、英国史在台湾的研究与发展、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历程、革命史.快感.现代主义。不仅对各领域进行回顾式的爬梳整理,同时也对未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展望。

编者简介

林建甫

  1961年出生,台湾彰化县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及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总统府财经谘询小组委员、海基会顾问。曾任台湾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总召集人、台湾经济学会理事、总干事、副理事长,《卓越》杂志专栏、《联合报》「看懂天下事」专栏主笔等职。

  专长领域为总体经济分析、财务金融、计量实证。曾荣获2006年美国傅尔布莱特学人、2003年德国DAAD学人、2002年第三世界学会特殊贡献奖等学术荣誉。目前担任《理财週刊》专栏、《经济日报》名家观点、《工商时报》「政经八百」、《旺报》「名家专栏」主笔。

历史的河流与思想的航道: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度扫描 本书聚焦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以及知识体系的深刻转型。它并非对特定地域或学科的狭隘考察,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对“中国现代性”展开多维度、跨学科的审视之作。全书以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穿透力,勾勒出中国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艰难地完成从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的身份重塑过程。 本书的视野极为开阔,它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了那些推动社会巨变的深层动力,而非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它深入探讨了自晚清“开眼看世界”的最初尝试,到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潮的激进吸纳与本土化改造,再到新中国建立后意识形态的重塑与文化遗产的继承与批判。 第一部分:文明的冲突与知识的重构(晚清至民国初期) 这一部分的核心议题在于“冲击与回应”。作者细致梳理了西方现代性观念——科学、民主、民族主义、个人主义——是如何以不请自来的姿态涌入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士大夫知识体系的。 1. 晚清的知识焦虑与翻译工程: 本书详尽分析了早期翻译运动的复杂性,指出“译介”本身就是一种“改造”。例如,对“Science”和“Democracy”等核心概念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夹带了翻译者自身的政治期待与文化预设。探讨了梁启超、严复等人在构建现代汉语知识话语体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这种重构如何潜移默化地解构了传统的经世致用观。 2. 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寻根”与“思想派系”: 重点考察了五四时期“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激进呼声,及其背后的文化张力。本书没有简单地将此视为全盘西化的运动,而是深入分析了“新文化运动”内部的多元化倾向,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如宋明理学、禅宗)的重新发掘与批判性继承。探讨了新文化精英群体内部关于“路向之争”——究竟是激进的革命改造,还是渐进的文化改良——的激烈辩论,这直接塑造了日后中国政治光谱的雏形。 3. 现代教育体系的奠基: 对民国时期大学的设立、学科的设置以及学术规范的建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指出早期的现代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是如何成为引入西方学术范式、培养现代专业人才的核心熔炉,并探讨了这种新式教育对传统师徒关系的颠覆。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国家意志的塑造(国民政府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这一部分聚焦于国家权力对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渗透与重塑。 1. 区域社会经济的转型: 本书超越了纯粹的政治史叙事,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等地的城市化进程、新的阶层(买办、产业工人、新式知识女性)的兴起进行了细致的社会学观察。分析了传统宗族组织在面对国家税收、现代法律和城市生活压力下的瓦解与重组。 2. 革命的文化工程: 深入剖析了从土地改革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不同政治力量如何运用宣传、教育和艺术来构建其合法性叙事。考察了“民众教育”的实践,以及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如何被动员起来,成为改造国民心性的重要工具。 3. 意识形态的定型: 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改造运动(如“三反五反”、“思想改造”)来确立新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对既有知识分子队伍的“洗礼”过程。分析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与中国具体的历史经验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第三部分:体制下的学术生态与思想边界(1950年代至20世纪末) 这一部分转向新中国建立后,在特定政治框架下,思想文化领域所经历的起伏与学术探索。 1. 科学与哲学的争论: 重点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内,哲学界和科学界围绕“唯物辩证法”的阐释权而展开的论辩,以及这些论辩如何影响了基础学科的研究范式。探讨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文社科研究如何围绕国家中心任务进行“服务型”的定位。 2. 理论松动与思想复苏的努力: 详细记录了1970年代末期,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兴起,思想界和理论界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对之前被禁锢的西方哲学流派(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和本土文化传统的重新开放与研究。分析了这一时期知识界对“人道主义”和“异化”概念的回归与争论,标志着对个体价值和主体性意识的重新确认。 3. 市场化对学术生产的影响: 考察了改革开放后,随着知识的商品化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国际接轨,中国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在方法论和议题选择上的多元化趋势。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术界如何努力在保持本土关切的同时,融入国际学术对话。 总结: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越了传统以政治史或纯粹思想史为纲的局限,提供了一种整合了社会史、文化史和知识史视角的综合性研究。它清晰地展示了“现代性”在中国并非一个单一、线性的进程,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被地方化和重新诠释的复杂过程。它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外来思想的巨大引力与本土文化经验的深厚土壤之间,持续进行着艰难的文化平衡与思想探索。本书是理解近现代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的关键思想地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者引言 ................................ 林建甫 i
一、战后台湾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 高明士 1
二、战后六十年来台湾的考古学研究与发展 ....... 臧振华 45
三、战后台湾人类学的汉人社会研究:从跨界与整合谈起 .................. 林淑蓉 73
四、近六十年来台湾的儒学研究:趋向及其意义 .......... 林启屏 127
五、近六十年来台湾学界有关宋明儒学分系问题的论述 ...................... 林维杰 155
六、战后台湾的东亚儒学研究:取向与发展特色 ....... 张崑将 177
七、空间维度中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 .......... 陈蕴茜 227
八、京都学派哲学在台湾的研究与发展 ............ 黄文宏 253
九、台湾近二十年的科技史研究:近代东西文明的遭遇与冲撞取向 ............... 徐光台 283
十、英国史在台湾的研究与发展,1950-2009 ....... 林美香 315
十一、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回顾与展望 .............. 黄 荭 375
十二、革命史、快感、现代主义 ............ 胡 恆 39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学术回顾,应该是能够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scholarly pursuits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显得十分专业,但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相对 approachable 的方式,将海崃两岸在1949年至2009年间的人文社科研究历程,以一种清晰而引人入胜的叙事呈现出来。 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在这六十年的时间里,两岸的思想界是如何看待彼此的,又是如何通过学术研究来塑造和影响这种认知的。 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评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充满好奇。 它们是如何反映两岸社会现实的变迁的? 又是在怎样的学术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那段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历史图景,并从中获得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学术研究领域相对陌生的读者来说,一本好的学术回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梳理”和“启迪”的作用。海崃两岸,在六十年的时间跨度里,各自的人文社科研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哪些理论曾经占据主流,又有哪些新的视角被逐渐引入?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地图,让我能够大致了解在这段时期内,有哪些重要的学术议题被探讨过,又有哪些研究成果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宏观的梳理,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并为我进一步深入了解具体的研究领域打下基础。 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社科研究的价值和作用究竟体现在哪里,它们是如何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聚焦的“人文社会科学”。这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推陈出新,更是关于人的思考,关于社会运行的规律,关于文化传承的脉络。海崃两岸,地理上的邻近,却又因为历史的变迁,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景观。书中能否细腻地展现出这种差异性,以及在差异中又如何寻找共通的人性与社会发展规律,是我非常关注的。比如,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两岸的研究者们是如何观察、分析和解读的?他们提出的理论和观点,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各自的社会现实,又是否能为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启示?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引用大量的原始研究资料和学术争论,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学术研究的活力与碰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二手总结的层面。这种深入的挖掘,才能真正体现出“回顾”的价值,并为“展望”提供坚实的依据。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有些学术范,但实际读起来,却像是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里寻觅那些鲜活的面孔和故事。1949年到2009年,这漫长的六十年,对于海崃两岸的人文社科研究来说,无疑是一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光是想想,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数思潮碰撞、理论更新、视角转换。作为一名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社会土壤和时代背景。比如,在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不同时期,人文社科研究的侧重点和方法论又是如何调整的?那些曾经的学术争鸣,究竟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认知,又如何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研究成果,更能展现出研究者们的思考轨迹,以及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被塑造、被挑战、又被继承的。这种“回顾”本身,就应该是一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而“展望”则应该是在吸取过往经验的基础上,指向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而非简单的结论堆砌。

评分

不得不承认,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是源于对其“展望”部分的想象。在梳理了过去六十年的研究脉络之后,这本书能否为当下的人文社科研究指明方向?海崃两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面临着哪些新的研究课题和挑战? 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已有研究的简单回顾,而是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过去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观点。 尤其是在全球化、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两岸的人文社科研究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才能在全球学术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对于未来研究的思考,并为我提供一些可能的研究路径,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海崃两岸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未来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