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可信赖、清晰明了的方式介绍各项研究方法,并且以一套清楚的定义开始,再带入关键概念的摘要、关键词,而在每章的结尾会提供进阶阅读的相关资料与当代常见的案例,可供读者继续深入研究。本书结合实际的哲学议题,如:质性与量性两种研究方法,以及新兴的研究主题,如:网际网路、电话投票、网路搜寻、及视觉研究方法等。
作者简介
杰夫.潘恩(Geoff Payne)
普利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lymouth)社会系的教授,曾担任二十年的系主任,并且在结束爱丁堡大学的研究员之后,继续他的研究与教学生涯。他于二○○一年八月退休,但仍活跃于学术活动。
茱蒂.潘恩(Judy Payne)
是研究健康与社会损失的自由研究者,研究主题包括:英国医学研究会议(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地区健康与社会服务。曾出版多本关于住屋、健康与职业的研究专书。
译者简介
林育如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
这本书在“研究设计”这一章节中,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角。作者以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深入探讨了不同研究设计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准实验设计”的论述,作者通过一个教育改革项目的评估案例,清晰地解释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无法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实验,以及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出既能最大程度减少偏倚又能得出相对可靠结论的研究方案。书中对因果关系推断的严谨性要求,也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在解读研究结果时,切勿轻易下定论,而是要审慎地考虑各种潜在的解释。
评分“数据分析”部分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各种统计方法,而是着重阐释了数据分析背后的逻辑与哲学。他以统计显著性与实际显著性的区别为例,生动地说明了即使某个研究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高度显著性,也未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分析一个市场调查报告,作者揭示了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种对数据“深度挖掘”的强调,让我认识到,数据分析不仅仅是计算,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述,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研究过程中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环节。作者并非一味地堆砌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研究理论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研究的精髓。例如,书中对于“变量控制”的阐释,并非简单地罗列几种控制方法,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比如一项关于植物生长速度的实验,详细说明了如何识别和控制可能影响生长速度的温度、光照、水分等因素,并解释了为何即便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也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即使是最基础的研究设计,也需要细致入微的考量。
评分读罢此书,我对“研究伦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深思的伦理困境,引导读者思考研究者在追求知识进步的同时,应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被研究者的权益。比如,书中讨论了一个涉及敏感个人信息的在线调查项目,详细解析了在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隐私侵犯风险,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匿名化处理和知情同意的实践方案。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分析,让“研究伦理”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口号,而是化为一种责任感,深植于研究者的心中。
评分本书在“研究报告撰写”上的指导,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作者深知,再优秀的研究成果,如果不能以清晰、准确、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书中关于如何构建研究报告的逻辑框架、如何有效地呈现图表、以及如何撰写引人入胜的摘要等内容,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操性建议。尤其是在讨论“文献综述”时,作者强调的不仅仅是罗列已有研究,而是要通过梳理文献,展现研究的空白点和创新点。这种对研究成果“价值传递”的重视,让我更加明白,好的研究报告是连接研究者与读者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