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斯(C. Wright Mills)的经典之作:《社会学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启迪了无数的社会学学生,然而该书乃于半世纪前写成,面对变化至鉅的半世纪,还有什么书能吸引并启发二十一世纪对社会学深感兴趣的人士呢?本书可说是继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另一本引起讨论的书籍。
本书检视了社会科学的历史,从中找出社会学的重要贡献,并探讨社会学仍具重要性的原因,说明了从十九世纪生物学和社会学建立之始,这两个学科纠缠交错的密切关系。本书结论是「达尔文主义左派」和社会生物学及演化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绝不可能导致社会科学讨论的终结,因为这些自称为后继者的学派领域,让「身为人类的意义」这个问题,变得非常不确定。然而,它们确实促使我们去思索我们的人性对我们的生物性之依赖到底有多深。当结合各种潮流后,可以让我们重新想像的社会学,变成这时代中的真实存在。本书结合了社会学、哲学、神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具原创性的观察,正是身处在学术象牙塔的人必须深思的。
作者简介
富勒(Steve Fuller)
任教于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社会学系。专攻科技社会学、科学哲学史范。勤于笔耕,着有十余本着作,其中有多本着作被译成不同语文上市。作者并架设了个人专属网页:www.warwick.ac.uk/~sysdt/cv.html#a,供学术界交流之用。
译者简介
郭宝莲
辅大翻译研究所硕士班、台大社会研究硕士。曾任职于奥美广告、读者文摘及AIG金融集团、新闻局外宾接待员,译有《德黑兰的囚徒》、《安魂曲》、《看见生命的男孩》、《紫罗兰童话》、《工作学习地图》、《石油浩劫》等数十本书
吴佳绮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毕业,专攻社会学理论、文化社会学、资讯社会学。曾任杂志编辑、行销企画,曾赴日留学,精通英、日文,现为文字工作者。译有《质性资料的分析》、《进入社会与社会学理论的世界》
序言
绪论
第一部分 急寻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学
第一章 学术界殭尸的传说:神秘消失的社会
第二章 危机重重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危机的简史
第三章 社会主义做为社会科学中心的难解综合体
第四章 继承的问题及社会主义往自然主义的最终撤退
第五章 福利事业的复甦与英国社会学的重现
第六章 间奏:今日社会科学中的欧威尔式转变
第二部分 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挑战
第七章 古典社会理论所隐藏的生物学历史
第八章 当前社会学与生物学之间差异的重要性
第九章 慎防带着左派礼物的达尔文主义者
第十章 谁(或者什么)值得我们的同情?
第三部分 人类是我们这时代的稀有物种
第十一章 在科学与宗教中即将到来的世界历史性的对抗
第十二章 了解基本教义派对世俗主义的强烈反弹
第十三章 因果业报的世俗化
第十四章 我们会成为天堂里的纳粹吗?
结论:人性无可逃脱吗?
名词解释
参考书目
索引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人生说明书”。作者的观点,常常能够点醒我之前一直困惑不解的一些社会现象,并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路径。他对于社会结构和个体能动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让我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可能发挥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发现很多曾经觉得难以理解的个人困境,原来都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我感到一种释然,也带来了一种empowerment的感觉,仿佛我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而是能够理解并可能影响周围世界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打破了我对社会学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社会学是那些宏大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但这本书却用非常生动和贴近生活化的案例,展现了社会学的魅力。作者对不同社会群体,尤其是那些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让我看到了社会现实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他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同情,而是深入挖掘了造成这些状况的深层原因,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身份认同形成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几个典型的故事,展现了个人身份是如何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不断被建构和重塑的。这种叙述方式,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也引发了我对自己身份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顿悟”的快感。作者的语言风格,可以用“精炼而富有力量”来形容。他能在短短几句话中,就揭示出一些深刻的社会洞察,并且这种洞察往往是颠覆性的,能够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曾经坚信不疑的观念。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意义构建”的探讨,他描绘了人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符号和互动,来创造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这种视角,让我对“常识”的理解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我们所认为的“自然而然”,很多时候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同时也开启了一场与社会的全新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沉静而富有思考感的色调,让我刚拿到手就产生了某种期待。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的文字风格吸引住了。他用一种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一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社会现象,梳理得既有条理又富有洞察力。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他会时不时地抛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引导你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和个体经验。我特别喜欢他描述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力量”,比如人与人之间无意识的互动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又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宏观的社会结构。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很多事情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种“旁观者清”的感觉油然而生。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是一种智力的探险。作者在梳理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数据,但他的叙述方式却丝毫不枯燥,反而充满了逻辑性和说服力。他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侦探,一步步地剥开社会问题的层层迷雾,直到露出其核心的本质。我最欣赏的是他那种严谨而又富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他不会轻易接受现有的解释,而是会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并试图从更根本的层面去理解社会运作的规律。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学到了如何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而不是被情绪或偏见所左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