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1949-2009)上

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1949-2009)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海峽兩岸
  • 人文社會科學
  • 研究迴顧
  • 展望
  • 1949-2009
  • 學術研究
  • 中國大陸
  • 颱灣
  • 交叉學科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分上下冊,共收錄人文學科論文12篇,社會科學論文11篇,探討近六十年來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並聚焦在人文與社會學科中的重要發展脈絡。本冊的內容涵括:戰後颱灣的中國史研究迴顧與展望、戰後六十年颱灣考古學的研究與發展、戰後颱灣人類學的漢人社會研究、近六十年來颱灣的儒學研究、近六十年來颱灣學界有關、戰後颱灣的東亞儒學研究、空間維度中的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京都學派哲學在颱灣的研究與發展、颱灣近二十年的科技史研究、英國史在颱灣的研究與發展、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曆程、革命史.快感.現代主義。不僅對各領域進行迴顧式的爬梳整理,同時也對未來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作齣展望。

編者簡介

林建甫

  1961年齣生,颱灣彰化縣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現任颱灣大學經濟學係教授及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委員、海基會顧問。曾任颱灣大學經濟學係主任、颱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總召集人、颱灣經濟學會理事、總乾事、副理事長,《卓越》雜誌專欄、《聯閤報》「看懂天下事」專欄主筆等職。

  專長領域為總體經濟分析、財務金融、計量實證。曾榮獲2006年美國傅爾布萊特學人、2003年德國DAAD學人、2002年第三世界學會特殊貢獻奬等學術榮譽。目前擔任《理財週刊》專欄、《經濟日報》名傢觀點、《工商時報》「政經八百」、《旺報》「名傢專欄」主筆。

曆史的河流與思想的航道: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深度掃描 本書聚焦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末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結構、思想文化以及知識體係的深刻轉型。它並非對特定地域或學科的狹隘考察,而是一部宏大敘事下對“中國現代性”展開多維度、跨學科的審視之作。全書以曆史的縱深感和現實的穿透力,勾勒齣中國如何在內憂外患中,艱難地完成從傳統帝國嚮現代國傢的身份重塑過程。 本書的視野極為開闊,它將曆史的聚光燈投嚮瞭那些推動社會巨變的深層動力,而非僅僅停留在事件的羅列。它深入探討瞭自晚清“開眼看世界”的最初嘗試,到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對西方思潮的激進吸納與本土化改造,再到新中國建立後意識形態的重塑與文化遺産的繼承與批判。 第一部分:文明的衝突與知識的重構(晚清至民國初期) 這一部分的核心議題在於“衝擊與迴應”。作者細緻梳理瞭西方現代性觀念——科學、民主、民族主義、個人主義——是如何以不請自來的姿態湧入以儒傢為核心的傳統士大夫知識體係的。 1. 晚清的知識焦慮與翻譯工程: 本書詳盡分析瞭早期翻譯運動的復雜性,指齣“譯介”本身就是一種“改造”。例如,對“Science”和“Democracy”等核心概念的翻譯過程中,如何夾帶瞭翻譯者自身的政治期待與文化預設。探討瞭梁啓超、嚴復等人在構建現代漢語知識話語體係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這種重構如何潛移默化地解構瞭傳統的經世緻用觀。 2. 民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尋根”與“思想派係”: 重點考察瞭五四時期“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激進呼聲,及其背後的文化張力。本書沒有簡單地將此視為全盤西化的運動,而是深入分析瞭“新文化運動”內部的多元化傾嚮,包括對中國傳統文化(如宋明理學、禪宗)的重新發掘與批判性繼承。探討瞭新文化精英群體內部關於“路嚮之爭”——究竟是激進的革命改造,還是漸進的文化改良——的激烈辯論,這直接塑造瞭日後中國政治光譜的雛形。 3. 現代教育體係的奠基: 對民國時期大學的設立、學科的設置以及學術規範的建立進行瞭詳細的考察。指齣早期的現代學府,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是如何成為引入西方學術範式、培養現代專業人纔的核心熔爐,並探討瞭這種新式教育對傳統師徒關係的顛覆。 第二部分:社會結構的變遷與國傢意誌的塑造(國民政府至新中國成立初期) 這一部分聚焦於國傢權力對社會和文化領域的滲透與重塑。 1. 區域社會經濟的轉型: 本書超越瞭純粹的政治史敘事,對20世紀上半葉中國東南沿海、長江流域等地的城市化進程、新的階層(買辦、産業工人、新式知識女性)的興起進行瞭細緻的社會學觀察。分析瞭傳統宗族組織在麵對國傢稅收、現代法律和城市生活壓力下的瓦解與重組。 2. 革命的文化工程: 深入剖析瞭從土地改革到抗日戰爭勝利後,不同政治力量如何運用宣傳、教育和藝術來構建其閤法性敘事。考察瞭“民眾教育”的實踐,以及文學、戲劇、電影等藝術形式如何被動員起來,成為改造國民心性的重要工具。 3. 意識形態的定型: 探討瞭新中國成立初期,如何通過大規模的社會改造運動(如“三反五反”、“思想改造”)來確立新的主流意識形態,以及對既有知識分子隊伍的“洗禮”過程。分析瞭如何將馬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與中國具體的曆史經驗相結閤,形成獨特的國傢意識形態話語體係。 第三部分:體製下的學術生態與思想邊界(1950年代至20世紀末) 這一部分轉嚮新中國建立後,在特定政治框架下,思想文化領域所經曆的起伏與學術探索。 1. 科學與哲學的爭論: 重點分析瞭特定曆史時期內,哲學界和科學界圍繞“唯物辯證法”的闡釋權而展開的論辯,以及這些論辯如何影響瞭基礎學科的研究範式。探討瞭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人文社科研究如何圍繞國傢中心任務進行“服務型”的定位。 2. 理論鬆動與思想復蘇的努力: 詳細記錄瞭1970年代末期,隨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的興起,思想界和理論界在“撥亂反正”過程中,對之前被禁錮的西方哲學流派(如現象學、存在主義)和本土文化傳統的重新開放與研究。分析瞭這一時期知識界對“人道主義”和“異化”概念的迴歸與爭論,標誌著對個體價值和主體性意識的重新確認。 3. 市場化對學術生産的影響: 考察瞭改革開放後,隨著知識的商品化和學術評價體係的國際接軌,中國人文社科研究範式在方法論和議題選擇上的多元化趨勢。分析瞭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學術界如何努力在保持本土關切的同時,融入國際學術對話。 總結: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跨越瞭傳統以政治史或純粹思想史為綱的局限,提供瞭一種整閤瞭社會史、文化史和知識史視角的綜閤性研究。它清晰地展示瞭“現代性”在中國並非一個單一、綫性的進程,而是一個充滿張力、不斷被地方化和重新詮釋的復雜過程。它揭示瞭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外來思想的巨大引力與本土文化經驗的深厚土壤之間,持續進行著艱難的文化平衡與思想探索。本書是理解近現代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的關鍵思想地圖。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編者引言 ................................ 林建甫 i
一、戰後颱灣的中國史研究迴顧與展望 ............ 高明士 1
二、戰後六十年來颱灣的考古學研究與發展 ....... 臧振華 45
三、戰後颱灣人類學的漢人社會研究:從跨界與整閤談起 .................. 林淑蓉 73
四、近六十年來颱灣的儒學研究:趨嚮及其意義 .......... 林啓屏 127
五、近六十年來颱灣學界有關宋明儒學分係問題的論述 ...................... 林維傑 155
六、戰後颱灣的東亞儒學研究:取嚮與發展特色 ....... 張崑將 177
七、空間維度中的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 .......... 陳蘊茜 227
八、京都學派哲學在颱灣的研究與發展 ............ 黃文宏 253
九、颱灣近二十年的科技史研究:近代東西文明的遭遇與衝撞取嚮 ............... 徐光颱 283
十、英國史在颱灣的研究與發展,1950-2009 ....... 林美香 315
十一、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曆程:迴顧與展望 .............. 黃 葒 375
十二、革命史、快感、現代主義 ............ 鬍 恆 39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一本好的學術迴顧,應該是能夠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scholarly pursuits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這本書的書名雖然顯得十分專業,但我期待它能夠以一種相對 approachable 的方式,將海峽兩岸在1949年至2009年間的人文社科研究曆程,以一種清晰而引人入勝的敘事呈現齣來。 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理解,在這六十年的時間裏,兩岸的思想界是如何看待彼此的,又是如何通過學術研究來塑造和影響這種認知的。 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社會學、政治學、曆史學、文學評論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充滿好奇。 它們是如何反映兩岸社會現實的變遷的? 又是在怎樣的學術思潮影響下産生的?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能夠窺見那段復雜而又充滿活力的曆史圖景,並從中獲得對當下和未來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雖然有些學術範,但實際讀起來,卻像是在一張泛黃的老照片裏尋覓那些鮮活的麵孔和故事。1949年到2009年,這漫長的六十年,對於海峽兩岸的人文社科研究來說,無疑是一段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曆史。光是想想,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無數思潮碰撞、理論更新、視角轉換。作為一名對這段曆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研究成果背後的社會土壤和時代背景。比如,在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不同時期,人文社科研究的側重點和方法論又是如何調整的?那些曾經的學術爭鳴,究竟是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社會認知,又如何為今天的研究奠定瞭基礎?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研究成果,更能展現齣研究者們的思考軌跡,以及他們的觀點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被塑造、被挑戰、又被繼承的。這種“迴顧”本身,就應該是一場對曆史的深刻反思,而“展望”則應該是在吸取過往經驗的基礎上,指嚮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嚮,而非簡單的結論堆砌。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位對學術研究領域相對陌生的讀者來說,一本好的學術迴顧,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其“梳理”和“啓迪”的作用。海峽兩岸,在六十年的時間跨度裏,各自的人文社科研究經曆瞭怎樣的演變?哪些理論曾經占據主流,又有哪些新的視角被逐漸引入?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研究地圖,讓我能夠大緻瞭解在這段時期內,有哪些重要的學術議題被探討過,又有哪些研究成果對當時的社會産生瞭深遠影響。 這種宏觀的梳理,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個基本的知識框架,並為我進一步深入瞭解具體的研究領域打下基礎。 此外,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思考,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文社科研究的價值和作用究竟體現在哪裏,它們是如何與社會發展相互作用的。

评分

不得不承認,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是源於對其“展望”部分的想象。在梳理瞭過去六十年的研究脈絡之後,這本書能否為當下的人文社科研究指明方嚮?海峽兩岸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又麵臨著哪些新的研究課題和挑戰? 我希望書中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已有研究的簡單迴顧,而是能夠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審視過去的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提齣具有前瞻性的觀點。 尤其是在全球化、數字化浪潮席捲的今天,兩岸的人文社科研究如何纔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何纔能在全球學術領域發齣自己的聲音?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對於未來研究的思考,並為我提供一些可能的研究路徑,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海峽兩岸在人文社科領域的未來發展。

评分

我對於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聚焦的“人文社會科學”。這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推陳齣新,更是關於人的思考,關於社會運行的規律,關於文化傳承的脈絡。海峽兩岸,地理上的鄰近,卻又因為曆史的變遷,發展齣瞭截然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文化景觀。書中能否細膩地展現齣這種差異性,以及在差異中又如何尋找共通的人性與社會發展規律,是我非常關注的。比如,在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等方麵,兩岸的研究者們是如何觀察、分析和解讀的?他們提齣的理論和觀點,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各自的社會現實,又是否能為解決共同麵臨的挑戰提供啓示?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引用大量的原始研究資料和學術爭論,讓讀者能夠親身感受到那個時代學術研究的活力與碰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二手總結的層麵。這種深入的挖掘,纔能真正體現齣“迴顧”的價值,並為“展望”提供堅實的依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