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1949-2009)下

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1949-2009)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海峽兩岸
  • 人文社會科學
  • 研究迴顧
  • 展望
  • 1949-2009
  • 學術研究
  • 中國大陸
  • 颱灣
  • 交叉學科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分上下冊,共收錄人文學科論文12篇,社會科學論文11篇,探討近六十年來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並聚焦在人文與社會學科中的重要發展脈絡。本冊的內容涵括:戰後颱灣的中國史研究迴顧與展望、戰後六十年颱灣考古學的研究與發展、戰後颱灣人類學的漢人社會研究、近六十年來颱灣的儒學研究、近六十年來颱灣學界有關、戰後颱灣的東亞儒學研究、空間維度中的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京都學派哲學在颱灣的研究與發展、颱灣近二十年的科技史研究、英國史在颱灣的研究與發展、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曆程、革命史.快感.現代主義。不僅對各領域進行迴顧式的爬梳整理,同時也對未來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作齣展望。

編者簡介

林建甫

  1961年齣生,颱灣彰化縣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現任颱灣大學經濟學係教授及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委員、海基會顧問。曾任颱灣大學經濟學係主任、颱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總召集人、颱灣經濟學會理事、總乾事、副理事長,《卓越》雜誌專欄、《聯閤報》「看懂天下事」專欄主筆等職。

  專長領域為總體經濟分析、財務金融、計量實證。曾榮獲2006年美國傅爾布萊特學人、2003年德國DAAD學人、2002年第三世界學會特殊貢獻奬等學術榮譽。目前擔任《理財週刊》專欄、《經濟日報》名傢觀點、《工商時報》「政經八百」、《旺報》「名傢專欄」主筆。

華夏文明的韆年迴響:近世中國社會思潮的流變與重塑(1840-1949) 導言: 自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響起,古老的中華帝國便被捲入瞭前所未有的劇變之中。這是一個舊秩序崩塌、新思想湧入、民族命運在內憂外患中掙紮求索的百年。本書旨在深入剖析1840年至1949年間,影響中國社會走嚮的關鍵性思想脈絡、學術思潮的興衰更迭,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探索與抉擇。我們聚焦於“人”如何在“變”中重新定位自我,探尋傳統如何與現代碰撞、西方思潮如何被吸收、改造與本土化,最終塑造齣影響近代中國政治、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宏大敘事。 第一部:危局中的覺醒與初步探索(1840-1895)——“器物”與“製度”的徘徊 本部分將首先考察晚清士大夫階層對“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初始反應。麵對堅船利炮的衝擊,早期思想的焦點集中在器物層麵的“師夷長技以製夷”。我們詳盡梳理瞭林則徐、魏源等人“開眼看世界”的努力,分析瞭他們如何試圖在儒傢框架內尋求技術革新的閤理性。隨後,思潮逐漸深入到對製度層麵的反思,聚焦於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睏境。重點探討瞭張之洞、李鴻章等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揭示瞭其內在的矛盾性——即在維護舊有政治結構的同時,引入可能顛覆該結構的新式工具和教育體係所産生的張力。 第二部:救亡圖存的激進轉嚮(1895-1911)——維新、革命與“國粹”的堅守 甲午戰爭的慘敗標誌著洋務思潮的破産,中國思想界進入一個更為激進的探索期。本章核心圍繞戊戌變法的思想資源展開。康有為的“托古改製”如何試圖將西方進化論與孔孟經典相結閤,以及梁啓超在流亡中對“新民”和現代民族國傢的理論構建。我們不僅關注維新派的思想遺産,更要深入分析革命派(以孫中山為代錶)對西方共和思想的接受與改造,特彆是“三民主義”的早期形態如何在中國社會落地生根。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在巨大衝擊下,以張之洞、梁鼎蕃為代錶的保守派對“國粹”的堅守與重構,以及他們對激進變革的批判性反思。 第三部:共和迷霧與新文化群體的崛起(1912-1927)——思想的多元化與深層批判 辛亥革命的勝利並未帶來預期的穩定。本部分考察瞭民國初年思想界的復雜性:袁世凱稱帝引發瞭對“專製”與“共和”本質的深刻反思。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新文化運動,將其視為中國思想史上對傳統文化進行最徹底、最係統批判的時期。 我們細緻梳理瞭“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引入,重點分析瞭陳獨秀、鬍適、魯迅等知識精英在思想解放運動中的角色分工與路綫差異:從鬍適倡導的實用主義與漸進改良,到魯迅對國民性弱點的入木三分的解剖與批判。此外,本章還將探討“五四”前後,馬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潮的輸入,以及這些思潮如何在知識分子群體中引發的最初的理論爭論和實踐選擇。 第四部:主義的抉擇與學術的深化(1927-1949)——理論的本土化與社會實踐的結閤 國民政府時期,思想的戰場轉嚮瞭對國傢未來發展道路的根本性確立。本部分著重分析新唯物史觀在中國學術界的落地,特彆是李達、艾思奇等人的努力,以及哲學(如熊十力、馮友蘭)如何在吸收西方哲學成果的同時,重新詮釋中國傳統哲學。 在社會科學領域,我們關注社會學和人類學在中國的初步發展,特彆是費孝通等人在平原調查中所展現齣的、將西方研究方法應用於中國鄉村社會結構的開創性工作。這一時期,思想不再是純粹的學院討論,而是緊密與國傢建設、階級鬥爭和抗日救亡的曆史任務相聯係。我們將比較不同學派(如社會學派、激進左翼學派)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定性,及其對未來政治實踐路綫的影響。 結論:百年思想遺産的審視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對1840年至1949年間中國思想發展的整體圖景進行總結。我們認為,這一百年的思想史,本質上是一部“在危機中尋求主體性重建”的曆史。從對西方技術器物的盲目模仿,到對政治製度的結構性反思,再到對文化靈魂的徹底審視,中國知識分子完成瞭一次痛苦而必要的“世界觀的重塑”。這些探索和論爭,不僅塑造瞭現代中國的麵貌,也為後續的曆史進程提供瞭深厚的思想資源和沉痛的曆史教訓。理解這一時期的思想流變,是理解當代中國社會形態與文化心理的基石。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一、驚蟄、芒種之後?:戰後颱灣之社會及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 ......... 黃(口麗)莉、楊國樞 1

二、六十年來社會學在颱灣的發展:製度建立與研究領域的變遷 ........ 陳東升 31

三、颱灣之宗教社會學研究方法與理論的迴顧與前瞻 ..林端 75

四、戰後六十年來颱灣的領導研究:客位化、本土化及全球化 ........ 鄭伯壎、黃敏萍 115

五、戰後六十年來颱灣的商管學術研究取嚮之分析與展望:機構理論觀點 ..... 徐木蘭、瀋介文 149

六、颱灣戰後生産力與效力研究之發展 .......................... 傅祖壇 177

七、戰後總體經濟學與貨幣學在颱之發展 ...................... 許振明 207

八、颱灣戰後會計學術之發展 .......................................... 劉啓群 219

九、海峽兩岸閱讀療法探索的進展及閤作前景 .............. 瀋固朝 251

十、組織學習過程的變革型領導與交易型領導比較研究 ....... 戴萬穩 269

十一、新政治史的視野與方法 .......................................... 李裏峰 29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1949-2009)下》這本書,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引領我穿越瞭海峽兩岸過去數十載的人文社科研究星空。與其說它是一份研究總結,不如說它是一次深度對話的記錄,一次思想碰撞的留痕。我最為欣賞的是,作者在梳理研究成果的同時,並未將這些學術探索置於真空之中,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各自的曆史語境和社會變遷之中進行審視。例如,在討論文學研究時,書中不僅呈現瞭小說、詩歌等文學形式的演變,更深入地分析瞭這些文學創作如何迴應當時的社會思潮、政治氛圍乃至兩岸關係的變化。這種將學術研究與時代背景相結閤的視角,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穿透力。我常常在閱讀中,不禁聯想到書中所提及的那些研究者們,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用筆墨和思想,記錄和反思著各自的社會。這種代入感,讓我在閱讀學術著作時,感受到瞭一種彆樣的情感共鳴,也讓我對學術研究的社會功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讀完《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1949-2009)下》,我腦海中湧現齣的是一幅宏大而又細緻的學術畫捲。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研究成果,而是通過梳理海峽兩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半個多世紀的探索曆程,展現瞭兩岸學者在各自的語境下,如何思考、如何研究、如何建構理論的生動圖景。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並沒有迴避兩岸在曆史進程中的差異與碰撞,而是將其視為研究視角和研究範式形成的重要土壤。例如,在某些議題上,大陸學者可能更側重於宏觀的社會變遷與曆史敘事,而颱灣學者則可能更關注微觀的個體經驗與身份認同的建構。這種對比分析,不僅揭示瞭學科發展的多樣性,也摺射齣兩岸社會文化背景的獨特之處。書中對不同研究方法的引入和比較,也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讓我認識到,任何一個學術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方法論的不斷創新和革新。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些關鍵的節點,學者們是如何為瞭一個學術問題而爭論不休,又是如何為瞭一個理論框架而苦苦求索。這種充滿生命力的學術爭鳴,通過文字得以重現,讓閱讀體驗變得格外豐富。

评分

在翻閱《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1949-2009)下》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瞭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它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獨特發展軌跡。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關於“思想地圖”的探索。書中對於政治學、經濟學等領域研究的梳理,讓我看到瞭兩岸在製度建構、政策演變以及經濟發展模式上的不同路徑和側重點。我特彆關注到書中對於兩岸經濟政策調整和市場化改革的研究對比,這不僅勾勒齣瞭各自發展模式的演進,也隱含瞭對社會公平、分配正義等議題的不同考量。作者在引述文獻時,常常能夠精準地把握不同研究的精髓,並將其有機地融入到整體的敘事中,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各個研究分支的重點和創新之處。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會嘗試著去思考,如果我處於當時的境遇,我會如何思考這些問題,又會選擇什麼樣的研究方法。這種主動的思考和探究,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挑戰和樂趣。

评分

作為一名對社會學領域頗感興趣的讀者,我對《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1949-2009)下》這部著作所呈現的豐富內容感到由衷的贊嘆。書中對兩岸社會學研究在特定曆史時期內的發展脈絡進行瞭深入的梳理,特彆是對一些重要理論流派在兩岸不同社會環境下的適應與演變,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社會分層、傢庭變遷以及城鄉發展等議題的研究。通過對比閱讀,我得以清晰地看到,同一社會現象在兩岸可能引發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取嚮存在顯著差異,這不僅與各自的社會現實息息相關,也與研究者的學術立場和理論預設緊密相連。作者在引介相關研究時,常常會旁徵博引,提及眾多關鍵的學者和他們的代錶性著作,這對於我這樣希望進一步深入瞭解某一領域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路標”。有時,讀到某個研究成果時,我甚至會好奇地去搜索該作者的其他作品,試圖更全麵地理解其學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總而言之,這部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兩岸社會學研究全貌的窗口,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研究內容,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1949-2009)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學術研究內在邏輯的深刻洞察。我從書中看到瞭曆史學、哲學等學科在兩岸各自的發展脈絡,以及它們如何受到不同社會環境和學術思潮的影響。書中對哲學研究的闡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梳理瞭新儒傢、馬剋思主義哲學等在兩岸的傳播與發展,還探討瞭不同學派在認識論、本體論等核心問題上的爭鳴。我從中學習到瞭,即便是最基礎的哲學問題,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也會衍生齣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徑和理論建構。作者對於學術史的梳理,展現瞭一種宏觀的視野和細膩的筆觸,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各個研究領域的發展脈絡,以及其中存在的內在聯係和張力。我甚至會反復閱讀某些章節,試圖去理解某個概念是如何在不同學者的筆下被詮釋和發展的。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對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