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下册,共收录人文学科论文12篇,社会科学论文11篇,探讨近六十年来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并聚焦在人文与社会学科中的重要发展脉络。本册的内容涵括:战后台湾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后六十年台湾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战后台湾人类学的汉人社会研究、近六十年来台湾的儒学研究、近六十年来台湾学界有关、战后台湾的东亚儒学研究、空间维度中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京都学派哲学在台湾的研究与发展、台湾近二十年的科技史研究、英国史在台湾的研究与发展、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历程、革命史.快感.现代主义。不仅对各领域进行回顾式的爬梳整理,同时也对未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展望。
编者简介
林建甫
1961年出生,台湾彰化县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及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总统府财经谘询小组委员、海基会顾问。曾任台湾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总召集人、台湾经济学会理事、总干事、副理事长,《卓越》杂志专栏、《联合报》「看懂天下事」专栏主笔等职。
专长领域为总体经济分析、财务金融、计量实证。曾荣获2006年美国傅尔布莱特学人、2003年德国DAAD学人、2002年第三世界学会特殊贡献奖等学术荣誉。目前担任《理财週刊》专栏、《经济日报》名家观点、《工商时报》「政经八百」、《旺报》「名家专栏」主笔。
一、惊蛰、芒种之后?:战后台湾之社会及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 黄(口丽)莉、杨国枢 1
二、六十年来社会学在台湾的发展:制度建立与研究领域的变迁 ........ 陈东升 31
三、台湾之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回顾与前瞻 ..林端 75
四、战后六十年来台湾的领导研究:客位化、本土化及全球化 ........ 郑伯壎、黄敏萍 115
五、战后六十年来台湾的商管学术研究取向之分析与展望:机构理论观点 ..... 徐木兰、沈介文 149
六、台湾战后生产力与效力研究之发展 .......................... 傅祖坛 177
七、战后总体经济学与货币学在台之发展 ...................... 许振明 207
八、台湾战后会计学术之发展 .......................................... 刘启群 219
九、海崃两岸阅读疗法探索的进展及合作前景 .............. 沈固朝 251
十、组织学习过程的变革型领导与交易型领导比较研究 ....... 戴万稳 269
十一、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 李里峰 295
读完《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一幅宏大而又细致的学术画卷。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研究成果,而是通过梳理海峡两岸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历程,展现了两岸学者在各自的语境下,如何思考、如何研究、如何建构理论的生动图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两岸在历史进程中的差异与碰撞,而是将其视为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形成的重要土壤。例如,在某些议题上,大陆学者可能更侧重于宏观的社会变迁与历史叙事,而台湾学者则可能更关注微观的个体经验与身份认同的建构。这种对比分析,不仅揭示了学科发展的多样性,也折射出两岸社会文化背景的独特之处。书中对不同研究方法的引入和比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认识到,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方法论的不断创新和革新。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些关键的节点,学者们是如何为了一个学术问题而争论不休,又是如何为了一个理论框架而苦苦求索。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学术争鸣,通过文字得以重现,让阅读体验变得格外丰富。
评分在翻阅《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它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发展轨迹。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关于“思想地图”的探索。书中对于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研究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两岸在制度建构、政策演变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上的不同路径和侧重点。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于两岸经济政策调整和市场化改革的研究对比,这不仅勾勒出了各自发展模式的演进,也隐含了对社会公平、分配正义等议题的不同考量。作者在引述文献时,常常能够精准地把握不同研究的精髓,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整体的叙事中,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各个研究分支的重点和创新之处。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尝试着去思考,如果我处于当时的境遇,我会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又会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这种主动的思考和探究,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评分《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这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穿越了海峡两岸过去数十载的人文社科研究星空。与其说它是一份研究总结,不如说它是一次深度对话的记录,一次思想碰撞的留痕。我最为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研究成果的同时,并未将这些学术探索置于真空之中,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各自的历史语境和社会变迁之中进行审视。例如,在讨论文学研究时,书中不仅呈现了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的演变,更深入地分析了这些文学创作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氛围乃至两岸关系的变化。这种将学术研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视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穿透力。我常常在阅读中,不禁联想到书中所提及的那些研究者们,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笔墨和思想,记录和反思着各自的社会。这种代入感,让我在阅读学术著作时,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情感共鸣,也让我对学术研究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学术研究内在逻辑的深刻洞察。我从书中看到了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在两岸各自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如何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书中对哲学研究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梳理了新儒家、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在两岸的传播与发展,还探讨了不同学派在认识论、本体论等核心问题上的争鸣。我从中学习到了,即便是最基础的哲学问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也会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和理论建构。作者对于学术史的梳理,展现了一种宏观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张力。我甚至会反复阅读某些章节,试图去理解某个概念是如何在不同学者的笔下被诠释和发展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学领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这部著作所呈现的丰富内容感到由衷的赞叹。书中对两岸社会学研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的梳理,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理论流派在两岸不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与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社会分层、家庭变迁以及城乡发展等议题的研究。通过对比阅读,我得以清晰地看到,同一社会现象在两岸可能引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取向存在显著差异,这不仅与各自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也与研究者的学术立场和理论预设紧密相连。作者在引介相关研究时,常常会旁征博引,提及众多关键的学者和他们的代表性著作,这对于我这样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路标”。有时,读到某个研究成果时,我甚至会好奇地去搜索该作者的其他作品,试图更全面地理解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总而言之,这部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两岸社会学研究全貌的窗口,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研究内容,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