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

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海峡两岸
  • 人文社会科学
  • 研究回顾
  • 展望
  • 1949-2009
  • 学术研究
  • 中国大陆
  • 台湾
  • 交叉学科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上下册,共收录人文学科论文12篇,社会科学论文11篇,探讨近六十年来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并聚焦在人文与社会学科中的重要发展脉络。本册的内容涵括:战后台湾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后六十年台湾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战后台湾人类学的汉人社会研究、近六十年来台湾的儒学研究、近六十年来台湾学界有关、战后台湾的东亚儒学研究、空间维度中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京都学派哲学在台湾的研究与发展、台湾近二十年的科技史研究、英国史在台湾的研究与发展、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历程、革命史.快感.现代主义。不仅对各领域进行回顾式的爬梳整理,同时也对未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展望。

编者简介

林建甫

  1961年出生,台湾彰化县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及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总统府财经谘询小组委员、海基会顾问。曾任台湾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总召集人、台湾经济学会理事、总干事、副理事长,《卓越》杂志专栏、《联合报》「看懂天下事」专栏主笔等职。

  专长领域为总体经济分析、财务金融、计量实证。曾荣获2006年美国傅尔布莱特学人、2003年德国DAAD学人、2002年第三世界学会特殊贡献奖等学术荣誉。目前担任《理财週刊》专栏、《经济日报》名家观点、《工商时报》「政经八百」、《旺报》「名家专栏」主笔。

华夏文明的千年回响:近世中国社会思潮的流变与重塑(1840-1949) 导言: 自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响起,古老的中华帝国便被卷入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之中。这是一个旧秩序崩塌、新思想涌入、民族命运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索的百年。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840年至1949年间,影响中国社会走向的关键性思想脉络、学术思潮的兴衰更迭,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与抉择。我们聚焦于“人”如何在“变”中重新定位自我,探寻传统如何与现代碰撞、西方思潮如何被吸收、改造与本土化,最终塑造出影响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危局中的觉醒与初步探索(1840-1895)——“器物”与“制度”的徘徊 本部分将首先考察晚清士大夫阶层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初始反应。面对坚船利炮的冲击,早期思想的焦点集中在器物层面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详尽梳理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的努力,分析了他们如何试图在儒家框架内寻求技术革新的合理性。随后,思潮逐渐深入到对制度层面的反思,聚焦于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困境。重点探讨了张之洞、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性——即在维护旧有政治结构的同时,引入可能颠覆该结构的新式工具和教育体系所产生的张力。 第二部:救亡图存的激进转向(1895-1911)——维新、革命与“国粹”的坚守 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思潮的破产,中国思想界进入一个更为激进的探索期。本章核心围绕戊戌变法的思想资源展开。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如何试图将西方进化论与孔孟经典相结合,以及梁启超在流亡中对“新民”和现代民族国家的理论构建。我们不仅关注维新派的思想遗产,更要深入分析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对西方共和思想的接受与改造,特别是“三民主义”的早期形态如何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巨大冲击下,以张之洞、梁鼎蕃为代表的保守派对“国粹”的坚守与重构,以及他们对激进变革的批判性反思。 第三部:共和迷雾与新文化群体的崛起(1912-1927)——思想的多元化与深层批判 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本部分考察了民国初年思想界的复杂性:袁世凯称帝引发了对“专制”与“共和”本质的深刻反思。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新文化运动,将其视为中国思想史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最彻底、最系统批判的时期。 我们细致梳理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引入,重点分析了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知识精英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角色分工与路线差异:从胡适倡导的实用主义与渐进改良,到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入木三分的解剖与批判。此外,本章还将探讨“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输入,以及这些思潮如何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的最初的理论争论和实践选择。 第四部:主义的抉择与学术的深化(1927-1949)——理论的本土化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国民政府时期,思想的战场转向了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根本性确立。本部分着重分析新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界的落地,特别是李达、艾思奇等人的努力,以及哲学(如熊十力、冯友兰)如何在吸收西方哲学成果的同时,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哲学。 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关注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中国的初步发展,特别是费孝通等人在平原调查中所展现出的、将西方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开创性工作。这一时期,思想不再是纯粹的学院讨论,而是紧密与国家建设、阶级斗争和抗日救亡的历史任务相联系。我们将比较不同学派(如社会学派、激进左翼学派)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定性,及其对未来政治实践路线的影响。 结论:百年思想遗产的审视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对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图景进行总结。我们认为,这一百年的思想史,本质上是一部“在危机中寻求主体性重建”的历史。从对西方技术器物的盲目模仿,到对政治制度的结构性反思,再到对文化灵魂的彻底审视,中国知识分子完成了一次痛苦而必要的“世界观的重塑”。这些探索和论争,不仅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面貌,也为后续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沉痛的历史教训。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流变,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形态与文化心理的基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惊蛰、芒种之后?:战后台湾之社会及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 黄(口丽)莉、杨国枢 1

二、六十年来社会学在台湾的发展:制度建立与研究领域的变迁 ........ 陈东升 31

三、台湾之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回顾与前瞻 ..林端 75

四、战后六十年来台湾的领导研究:客位化、本土化及全球化 ........ 郑伯壎、黄敏萍 115

五、战后六十年来台湾的商管学术研究取向之分析与展望:机构理论观点 ..... 徐木兰、沈介文 149

六、台湾战后生产力与效力研究之发展 .......................... 傅祖坛 177

七、战后总体经济学与货币学在台之发展 ...................... 许振明 207

八、台湾战后会计学术之发展 .......................................... 刘启群 219

九、海崃两岸阅读疗法探索的进展及合作前景 .............. 沈固朝 251

十、组织学习过程的变革型领导与交易型领导比较研究 ....... 戴万稳 269

十一、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 李里峰 29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一幅宏大而又细致的学术画卷。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研究成果,而是通过梳理海峡两岸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历程,展现了两岸学者在各自的语境下,如何思考、如何研究、如何建构理论的生动图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两岸在历史进程中的差异与碰撞,而是将其视为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形成的重要土壤。例如,在某些议题上,大陆学者可能更侧重于宏观的社会变迁与历史叙事,而台湾学者则可能更关注微观的个体经验与身份认同的建构。这种对比分析,不仅揭示了学科发展的多样性,也折射出两岸社会文化背景的独特之处。书中对不同研究方法的引入和比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认识到,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方法论的不断创新和革新。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些关键的节点,学者们是如何为了一个学术问题而争论不休,又是如何为了一个理论框架而苦苦求索。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学术争鸣,通过文字得以重现,让阅读体验变得格外丰富。

评分

在翻阅《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它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发展轨迹。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关于“思想地图”的探索。书中对于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研究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两岸在制度建构、政策演变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上的不同路径和侧重点。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于两岸经济政策调整和市场化改革的研究对比,这不仅勾勒出了各自发展模式的演进,也隐含了对社会公平、分配正义等议题的不同考量。作者在引述文献时,常常能够精准地把握不同研究的精髓,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整体的叙事中,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各个研究分支的重点和创新之处。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尝试着去思考,如果我处于当时的境遇,我会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又会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这种主动的思考和探究,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评分

《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这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穿越了海峡两岸过去数十载的人文社科研究星空。与其说它是一份研究总结,不如说它是一次深度对话的记录,一次思想碰撞的留痕。我最为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研究成果的同时,并未将这些学术探索置于真空之中,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各自的历史语境和社会变迁之中进行审视。例如,在讨论文学研究时,书中不仅呈现了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的演变,更深入地分析了这些文学创作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氛围乃至两岸关系的变化。这种将学术研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视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穿透力。我常常在阅读中,不禁联想到书中所提及的那些研究者们,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笔墨和思想,记录和反思着各自的社会。这种代入感,让我在阅读学术著作时,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情感共鸣,也让我对学术研究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学术研究内在逻辑的深刻洞察。我从书中看到了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在两岸各自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如何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书中对哲学研究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梳理了新儒家、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在两岸的传播与发展,还探讨了不同学派在认识论、本体论等核心问题上的争鸣。我从中学习到了,即便是最基础的哲学问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也会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和理论建构。作者对于学术史的梳理,展现了一种宏观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张力。我甚至会反复阅读某些章节,试图去理解某个概念是如何在不同学者的笔下被诠释和发展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学领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海崃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49-2009)下》这部著作所呈现的丰富内容感到由衷的赞叹。书中对两岸社会学研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的梳理,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理论流派在两岸不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与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社会分层、家庭变迁以及城乡发展等议题的研究。通过对比阅读,我得以清晰地看到,同一社会现象在两岸可能引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取向存在显著差异,这不仅与各自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也与研究者的学术立场和理论预设紧密相连。作者在引介相关研究时,常常会旁征博引,提及众多关键的学者和他们的代表性著作,这对于我这样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路标”。有时,读到某个研究成果时,我甚至会好奇地去搜索该作者的其他作品,试图更全面地理解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总而言之,这部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两岸社会学研究全貌的窗口,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研究内容,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