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统计与研究方法的15个迷思: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谣言与真相

破解统计与研究方法的15个迷思: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谣言与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统计学
  • 研究方法
  • 社会科学
  • 组织行为
  • 迷思
  • 学术研究
  • 数据分析
  • 定量研究
  • 科学研究
  • 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会科学的研究议题乃是人类社会与组织现象,研究变数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研究者通常难以操弄变项或随机抽样,因此较不容易验证因果,而常被视为软科学 (soft science)。所幸,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与各类统计技术(如结构方程模式等)的精进与普及,使社会科学研究者得以发展更严谨的 (rigorous) 实证研究,并验证复杂的理论模式。近年来许多社会科学与组织研究的顶尖学术期刊中,屡屡可见高品质的研究成果,不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提供更多的知识,也强化了学术研究对于社会与产业的影响力。

  身为研究者,无论是以质化或量化的取向进行研究,都是企图发展新的理论,或提升现有理论的贡献性。然而,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总有许多挑战需要面对。近年来,研究方法与统计软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所谓「高品质研究」日益规格化。在投稿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研究方法之重要性凌驾于研究议题价值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回应审查人对研究方法所提出的批评与质疑时更为明显(例如:此问卷研究的样本数不足、以大学生为样本不具代表性、或共同方法偏误为此研究的致命伤等等)。身为教授研究方法学的老师,经常有人与我讨论该如何回覆审查者意见,以及对于一本教战守则的渴望。这正是本书之所以问世的主要驱力!

  社会科学研究中有许多口耳相传的做法,但研究者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参考资料加以佐证。本书针对目前工商心理学与管理学领域中最常使用的研究及统计方法,完整地说明这些专家说法的理论背景,以及投稿或口试过程中合宜的答辩方式,将有助于读者增进研究方法与统计的实务应用能力。

本书有以下特色:

  .内容简单易懂:本书原作者舍弃艰难的词汇,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釐清看似复杂的统计问题,幽默的文笔大幅降低阅读的难度。

  .结合实务做法:本书清楚地论述各种专家说法的缘由,同时提出研究设计时的实务建议,是读者执行研究时良好的指引。

  .参考文献完整:本书中所说明的重要理论尽皆详细标示出处,是读者未来进一步深度阅读或研究时绝佳的参考指标。

作者简介

胡昌亚

  美国乔治亚大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博士∕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教授

姜定宇

  台湾大学心理学博士∕中正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杜秉叡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工商组织心理学博士∕中央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黄瑞杰

  台湾科技大学管理研究所博士∕台北商业技术学院企业管理系助理教授

王豫萱

  中正大学心理学硕士∕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博士候选人

吴宗祐

  台湾大学心理学博士∕台湾科技大学企业管理系副教授

纪乃文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博士∕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黄敦群

  台湾科技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彰化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熊欣华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博士∕东华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副教授

杨文芬

  交通大学经营管理研究所博士∕中正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黄嘉雄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博士∕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好的,以下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该书名为《破解統計與研究方法的15個迷思:組織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謠言與真相》。这份简介聚焦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见误区、方法论挑战以及如何建立严谨的实证基础,旨在吸引关注研究质量和方法论深度的读者。 --- 图书简介: 穿透迷雾: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基石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组织管理、社会学、心理学乃至经济学研究领域,我们被海量的数据和纷繁复杂的方法论所包围。然而,在这些看似严谨的学术成果背后,潜藏着许多根深蒂固的“迷思”——那些在学术圈广为流传,却在方法论上站不住脚的误解和简化处理。这些迷思,如同无形的壁垒,阻碍了我们真正理解人类行为、组织动态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破解統計與研究方法的15個迷思:組織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謠言與真相》,正是为那些致力于提升研究严谨性、渴望超越表面现象的学者、研究生和实务专家量身打造的“方法论体检手册”。本书并非枯燥的统计学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的“祛魅”之旅,它直击当前研究实践中最常犯的错误、最容易被误用的工具,以及那些被奉为圭臬却缺乏坚实证据支持的“常识”。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识别、剖析并纠正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十五大关键误区。 我们深知,许多研究者在追求“显著性”和“创新性”的压力下,不自觉地滑入了方法论的陷阱。本书将系统性地揭示这些陷阱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如何扭曲了我们对因果关系的判断和理论构建的有效性。 为什么这本书对您至关重要? 1. 告别“显著性万能论”的误导: 我们深入探讨了P值文化(P-value Culture)的弊端。许多研究者将统计显著性等同于实际重要性,甚至将其视为研究成功的唯一标准。本书将清晰阐述为何一个微小效应如果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其在现实世界的意义可能微乎其微。我们将引导您关注效应量(Effect Sizes)和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的解读,真正理解发现的实际影响范围。 2. 揭开因果推断的“黑箱”: 在社会科学中,建立可靠的因果关系是圣杯,但也是最容易被误用的领域。本书将拆解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在推断因果时的致命缺陷,以及纵向数据分析(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中常见的追踪误差与遗漏变量偏差。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正确应用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的工具,如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和工具变量法(Instrumental Variables),并强调每种方法背后的严格假设前提。 3. 挑战测量与构建的“神话”: 心理测量学和组织行为学高度依赖量表的构建与验证。本书将批判性审视那些被广泛使用但测量效度存疑的量表。我们探讨了“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如何系统性地夸大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更精细的测量模型(如多层次模型或潜变量建模)来辨别真正的效应与测量噪音。迷思之一在于,我们常常假设数据是“独立同分布”的——本书将教您如何识别和处理数据中的异质性与层级结构。 4. 驾驭复杂模型的“过度拟合”风险: 当研究者面对多重预测变量和复杂的交互作用时,很容易陷入过度复杂的模型构建。本书将警示“数据挖掘”与“模型拟合过度”(Overfitting)的危险,阐释为什么一个解释力极高但在新样本上表现极差的模型,比一个理论驱动、解释力适中但稳健性更高的模型更具误导性。我们强调理论驱动的简约性,而非统计模型的堆砌。 5. 重新定义“复制性危机”的责任: 复制研究(Replication Studies)是科学进步的必要环节,但为何很多重要发现难以被成功复制?本书探讨了“发表倾向性偏差”(Publication Bias)和“HARKING”(Hypothesizing After the Results are Known)等研究实践中的灰色地带。我们不只批判现象,更提供实用的“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实践指南,帮助研究者设计出本身就具备高可复制潜力的研究方案。 本书的独特价值:实践导向的批判性思维 《破解統計與研究方法的15個迷思》的每一章都以一个普遍存在的“谣言”或误解为起点,通过严谨的逻辑推演、现实案例分析(涵盖组织公民行为、领导力、团队动力学、制度变迁等多个前沿领域),系统地揭示其方法论漏洞,并提供替代性的、更可靠的研究路径。 本书适合谁阅读? 博士生与青年学者: 它是您在撰写论文、设计实验或分析数据时,确保研究质量和方法论严谨性的必备参考书。 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与审稿人: 帮助您以更敏锐的眼光审视同行提交的手稿,避免在研究评估中陷入旧有的思维定式。 企业高层与政策制定者: 提升您对外部咨询报告和学术研究结论的批判性解读能力,确保决策基于稳固的实证依据而非流于表面的“流行理论”。 超越技术,回归本质: 统计工具本身是中性的,但工具的使用方式决定了研究的价值。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研究者一种内在的“方法论怀疑精神”——这并非质疑一切,而是要求每一次结论的得出,都建立在清晰、透明且严格的假设检验之上。 加入我们,一起破解那些束缚组织与社会科学进步的十五大迷思,构建真正有洞察力、可信赖的研究体系。是时候让事实战胜惯性思维,让严谨的方法论引领我们穿越数据与理论的重重迷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统计议题
第一章 资料缺漏处理方式与低回收率:系统性不反应的角色
第二章 浴火重生:比较古典测验理论与试题反应理论
第三章 四种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的误解
第四章 奇爱博士:我如何学会停止担心并爱上遗漏变数
第五章 社会与组织科学有关中介效果验证的真相
第六章 破解组织研究中测试干扰效果的七大迷思
第七章 结构方程模式中的替代模型设定:事实、谎言与真相
第八章 结构方程模式分析中容许指标残差存在相关性的迷思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议题
第九章 质性研究: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受虐养子?
第十章 研究样本真的那么重要吗?
第十一章 决定样本规模的经验法则:对三种常见做法的评估
第十二章 关于效果量的统计迷思:「效果量小」,又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第十三章 那…为何要问我?自陈资料真的那么糟吗?
第十四章 不是特质就是方法:多重特质-多重方法设计在组织研究中的(错误)应用
第十五章 切割肝脏?可以,切割资料?不可以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对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要想做出一个好的研究,至少要满足两项条件,一个是问题的关联性(relevance),一个则是方法的严谨性(rigorousness)。关联性很容易理解,指的就是探讨的问题重不重要,是否能对实务与理论有所贡献,甚至由此提升人类的福祉。严谨性也不难了解,是指研究过程是否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能够最大化系统变异与最小化误差变异,而使得研究结果得以颠扑不破。对学术社群来说,这两项标准往往也成为论文是否得以出版的关键要素。

  例如,几天以前(2012年7月18日),我的博士班研究生与我及两位纽西兰教授将稿件投到《组织行为期刊》(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B)后,没多久就接到主编的回信,他说:

  虽然你们的研究很有趣,主题关联性很高,但我还是做出退稿的决定,并不打算送出去审查,原因是即使送审,回来的意见也不会太正面──你们的资料都来自于同一个来源,本刊审查人对同一来源与共同方法变异的问题向来十分敏感,一定会因此拒绝你们的稿件……你们知道,今日的审稿人都是极为严谨的……然而,你们也提及,除了自陈资料之外,亦有蒐集其他来源的资料,如果你们确已分析多来源的资料,则我倒是非常期望再看到你们的稿件。

  由此可见,严谨与关联,是期刊主编判断一篇论文品质良窳的主要标准。以我们的稿件来说,主编认为虽然关联性够,但严谨性却不足。当然,对许多有投稿经验的研究生与教授而言,收到这种拒绝信应属家常便饭,因为这是学术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收到这种拒绝信时,也许年轻的学术工作者常会觉得沮丧,甚至有种被一枪毙命的感觉;但对资深研究者而言,不但习以为常,而且认为这是练习「吸星大法」、增加研究功力的绝佳机会。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乃在于是否完全弄清楚退稿的理由何在?能否根据这些理由将稿件修改得更好?或将研究执行得更好?以上的例子显示,主编已有一套定见,认为自陈资料等同于严谨性低,因而退了我们的稿件,可是,需详究的问题是:为何自陈资料那么糟糕?共同方法变异真有那么严重吗?对此问题,可能有许多研究者早已知之甚详,甚至会在论文讨论中强调这是研究限制。可是,究竟这是一种迷思,还是事实?问题似乎没有想像得那么简单!再进一步询问下去,为什么这是限制?为什么自陈资料一定不好?单一资料来源一定有共同方法变异的问题吗?此一问题的背后理念与逻辑何在?是谁始作俑者认为此种作法是一种缺陷,其历史源流何在?又是如何成为当代许多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共同信仰?这种问题究竟只是一种乡野传说,还是真的事关重大?显然地,这些问题的解答,才更攸关于研究的严谨性。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美国乔治亚大学心理学教授Charles E. Lance与管理学教授Robert J. Vandenberg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他们不但精通研究方法及其背后的预设与逻辑,而且也是组织与社会科学议题的研究者,经验十分丰富。他们的看法似乎与JOB的主编有些不同,认为自陈资料不一定不好,多来源资料也不一定好(详见本书第13章),因而,此类主张可以视为是一种迷思。除此之外,他们也强调,在目前组织社会科学领域中,研究方法与统计技巧还存有十余项这类常见的迷思,并俨然已成为当代人的信仰,但这却是似是而非的观念,而需要加以思维、批判,并釐清真相。

  一方面,他们完整说明批判的理由与理论依据,一方面也提供投稿过程中的合宜答辩方式,使得研究者不但能够知其然(know what)、知其何然(know how),更知其所以然(know why),而能帮助学术工作者提升研究方法与统计技巧的实务应用能力。除了上面所提的自陈资料的迷思之外,本书所罗列的其他迷思还包括回收率、测验编制、因素分析、资料与变项缺漏、中介效果、调节效果、结构方程模式、质性研究、取样、效果显着性、多特质-多方法设计,以及资料分割等等,几乎对进行研究、分析及投稿常见的问题,都一一提出针砭,并指出合适的作法。透过本书的启发,研究者一定更能胜任研究工作,并据以提升严谨性与关联性。

  以台湾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而言,在前辈的耕耘下,多数研究者皆已娴熟各种研究法与统计技术,但要如何将研究法与统计技术应用在实际研究中,则还需要累积更多的实务经验。针对这种经验的传承,本书主要翻译者胡昌亚、姜定宇及吴宗祐教授,都在其研究岗位上全力以赴,不但以身作则,在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上深耕易耨,提供真知灼见;而且在教学上亦不遗余力,并率先提倡与开办组织研究方法研习班,目前「组织行为研究方法工作坊」已举办七届,嘉惠研究生与年轻教授达千人左右。现在则更进一步将经验书面化,透过两位美国资深研究者的现身说法,将其英文着作迻译成中文,而可进一步帮助后进研究者了解研究方法与统计技巧时常遭逢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这绝对是功德一件!至于参与翻译的年轻教授与博士班研究生也都是一时之选,相信透过他们的努力,台湾的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定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并进而对组织与社会现象提出更深刻的洞见,且一针见血地解决当前组织与社会的实际问题。

  趁此机会,亦得向华泰文化公司致上无比的敬意,他们在推广与传播管理学知识之余,亦善尽出版人之责任,出版了许多生冷但重要的组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专着,包括《组织行为研究在台湾》、《华人组织行为》、《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征方法》,以及本书等的一系列学术研究书籍,而能开风气之先,帮助读者功夫成片,不但熟悉组织与管理研究的重要议题,进而提升研究的关联性;而且亦能学会点石成金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技巧,从而磨练研究的严谨性。如果本地的组织与管理研究能比以前更精进,更有创新性的发现,他们的功劳绝对是不容小觑的。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要想创造知识、建构理论,就不能不匠心独运,掌握重要的研究问题,并精熟执行研究时所需要的种种工具、方法及技巧。现在,这本书出版了,必然能嘉惠读者,使他们更进一步熟悉研究作法与论文发表实务,从而提升研究品质,使得个人的研究生涯更加成功,并造福更广大的人群。

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特聘教授教育部学术奖社会科学类得主
郑伯燻 谨识
2012年7月

编者序(原着序)

  多数受过研究组织及社会科学训练的人,在进行研究、发表论文或审查研究经费申请计画书等等场合中,多少都能随口背出不少那些我们在研究所学到的,与研究相关的「老生常谈」。例如,大家都能讲出(一)一些有关因素负荷量的数值要多高,才能视为够大的因素负荷量此种经验法则;(二)需要多少受试者才能进行某种分析(如:回归,因素,项目分析……等等);(三)为何低问卷回收率(15%至30%)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是不值得信任之好理由。这些所谓的「老生常谈」常常被称为「标准指导原则」(Barrett, 1972, p. 1),以及「统计上及方法上的迷思与传闻」(Vandenber, 2006, p. 194)。人们之所以会相信这些「传闻」,一部分立基于与传闻有关的事实真相,的确出现在与该议题有关的文献之中,一部分迷思则是在应用这些真相时所发展出来的。因此,本书的目的即在提供一套与时俱进,能够针对这些传闻的起源、发展、普遍性,以及现况的评论。由于这些传闻将强化许多方法上及统计上的观念及实作方式;而这些观念与实作方式有些是源自合理的推论及证明,有的则建立在毫无根据的说法。即使这些观念与实作并非全然空穴来风,但其推论往往有待商榷。为此,本书各章将仔细检验这样的观念及实作原则,以下叙述即为一些相当鲜明的例子。

  「为什么我不能允许我的残差彼此相关呢?我看过一堆文章,它们都是这样做的啊!」
  「真是荒谬!模式的每个面向应该都照着理论设计了,为什么我还需要指出其他替代模式呢?」
  「见鬼了!我做出来的结果具有统计显着性,但我的效果量居然小到根本无法通过评鑑者的审核。」
  「且慢!交互作用达显着时,你就不能直接阐释一阶变项的效果(主效果)。」
  「质化研究勉强算是有科学性。」
  「我的问卷回收率只有32%,我要如何为这样的回收率提出合理的辩护呢?」
  「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所以我要对这个变数进行中位数切分法,然后检视高对低组别差异。」
  「这份期刊的审核者应该会因为我们用了自陈资料而拒绝这份稿子。我们何不改投到比较次等的期刊呢?」
  「我的指导老师说我不应该用学生样本,他说用在职人士样本最好。」
  「我知道做这份分析需要很大的样本,但大是要多大呢?」
  「只要照着Baron和Kenny的步骤来检测中介效果就一定错不了。」
  「不用担心,目前已经有很多发表文献都说了,在多特质多方法的研究中,将多重来源视为一种方法是可行的。」
  「古典测验理论简直太过时。我们需要用试题反应理论来重跑这些分析。」
  「为何我用Varimax转轴来做主成分分析?嗯,因为SPSS的预设就是如此,所以这必定是最好的。」

  上述每项叙述都与本书的一个章节有关。我们要求每位作者在该章节对以下几点加以探讨:(一)该传闻的真实性;(二)该传闻之事实真相;(三)因为此一事实真相而产生的迷思;(四)对此迷思应该採取之处理方式。做为编者,我们希望与作者共同发掘真相,知识,并推荐与该传闻对应之最佳实作方法。最后,我们希望能为研究者提供一套更严谨,更有效的研究实作原则。

  本书之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心血。早在十年前,Vandenberg 就已对其投稿过程所收到的审查意见感到十分困惑气馁。当然,大部分的编者意见都是合宜、有意义,具批判性且具建设性的。然而,那些最令他挫折的多是制式化的意见。像是「你有一项变数遗漏的问题」,「你的rwg过低」,「你的样本数与问项题数比率并不适当」等等。最令人不安的就是,那些用来支持前述意见的参考来源,不管是作者阅读文献或直接询问引用专家而来的,其内容大多都是断章取义,甚至到了曲解误用的程度。有的引用来源甚至回答「我从来没有这样说过。」或「某某误解了我的意思。」

  Vandenberg 决定投入更多心血,之后的五年间,他与他的同事为此反覆琢磨。他们在彼此的对话中察觉,第一,Vandenberg 与他的同事并不孤独,许多研究者也为了类似的审稿意见甚是苦恼。第二,我们透过这些对话,得以对统计传闻起源获得初步的了解。Vandenberg与同事不断发现这样的情况:「既然这点在其他研究中被提出,那我也应该能用吧」,「我的指导者∕教授∕才华洋溢的同辈与我详细解释并阐明了其背后的推论」,「我在研究方法课上学过这个」等等不胜枚举。第三,传闻被实际应用的数目越来越多,从只有几个成长到好几十个。当同事们对于传闻的难缠现象有了更多认识,他们决定在会议及各种场合分享给其他人知道(「嘿,我有点新东西想告诉你……」)。约莫此时,Vandenberg 开始以「统计迷思及方法传闻」这项标签来称唿这样的观念。

  2003年下半年,Vandenberg 的同事鼓励他在2004年将于新纽奥良举办的美国管理学年会中,举办一场学术研讨会。由每位报告者提出(部分成员为本书部分章节的作者)一项统计迷思和传闻,且他们的报告架构或多或少系依照前述的问题来呈现(事实的真相,迷思,以及现况)。当座谈会提案送交时,原本预定只做为一场单一分会的常态研讨会,但出乎Vandenberg及其他参与者意料之外,该提案最终被提升为大会等级的研讨会。换言之,该年会认为Vandenberg的研讨会具有「值得全体会员共同关注的旨趣」。研讨会当天,该会分配一间占据楼层四分之一,设有百人座位的大厅给Vandenberg。研讨会开始时,听众还须从会场其他大厅搬椅子就座,只留下后面一点空间供其他与会听众站立聆听,在场至少四百人。简言之,Vandenberg的主题获得广大回响。该研讨会后不久发行的选粹集还被选入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的特别专题。其中一篇获得Sage Publication□ Best Paper的殊荣,另一篇则获选进入 ORM前二十名最常被阅读论文之列。在2008年2月26日,选集内三篇论文在公开后二十二个月内,已于PsychInfo资料库被引用51次。研究者对此议题的关注正逐渐提升。

  为何该场研讨会与相关论文这么风行?我们衷心期望是因为审稿人、编辑、研究者、作者及研究生发自内心想要了解这些传闻从何而来,传闻的真实性如何,以及传闻是否具有值得存续的价值。真相的核心似乎就足以支持本书所讨论之传闻,但与传闻相关的知识仍是不可缺漏。我们尽力确保本书各章内容的明确清晰。本书所探讨的传闻中,有的能够追溯其起源,有的无法,但各章节作者都将提供研究上最佳的实作推荐。因此,本书主要着重于常见之传闻,并提供对应的研究实作对策。希望本书各章能对您的研究有正面积极的影响。

Charles E. Lance & Robert J. Vandenberg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如同一声响亮的警钟,敲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研究方法论的种种疑惑。《破解统计与研究方法的15个迷思: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谣言与真相》,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吸引力,仿佛隐藏着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那些长期以来笼罩在研究领域,特别是组织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黑箱”。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关于“大样本就能代表一切”的神话,那些关于“主观评价一定不如客观数据”的断言,以及那些“单一变量模型就能解释一切”的简单化思维,是否会在这本书中被一一戳破。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用工具,帮助我们识别研究设计中的潜在偏见,评估数据分析的合理性,以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批判性地解读和应用研究成果。那些在文献阅读中让我感到困惑的统计方法,那些在撰写研究报告时让我绞尽脑汁的论证方式,或许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解答,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进行学术研究。

评分

我一直觉得,社会科学的研究,特别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领域,充斥着太多“经验之谈”和“常识性误区”,而这些“常识”往往是阻碍我们深入理解复杂现象的绊脚石。《破解统计与研究方法的15个迷思: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谣言与真相》这个书名,简直是直击痛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那些长期以来被误解、被滥用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概念。比如说,在组织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卷调查,但如何设计一份真正能够捕捉到个体真实想法的问卷,而不是诱导性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就大有学问。书中会不会涉及信效度检验的各种“坑”?会不会解析一些常见的统计假设检验的误读,比如P值到底意味着什么,又不意味着什么?我特别关注的是,当研究结果与直觉不符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是盲目相信数据,还是质疑研究设计?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那些想要提升研究水平,但又对统计学感到畏惧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道曙光。我期望它能以一种极其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统计学知识“翻译”成可操作的研究实践。

评分

这本《破解统计与研究方法的15个迷思: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谣言与真相》的扉页上,作者用一种近乎恳切的语气,为那些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迷失方向、在研究设计上跌跌撞撞的研究者们指明了一条可能存在的出路。我翻开它,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份对于“迷思”的承诺——究竟是什么样的惯性思维、是怎样的似是而非的逻辑,让我们在统计分析中步入歧途,在研究设计上犯下低级错误?我渴望了解那些隐藏在统计报表背后,那些被奉为圭臬却可能暗藏玄机的“潜规则”。例如,作者会不会深入剖析“样本量越大越好”这个看似颠扑不破的真理,揭示其背后的适用条件和潜在陷阱?又或者,对于“相关性就等于因果性”这一普遍存在的误区,书中是否会提供清晰的辨析方法,让我们不再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那些在实际研究中可以立即应用的操作性建议,那些能帮助我们提高研究严谨性和有效性的“锦囊妙计”。那些在学术会议上听到的、在课堂上被反复强调的,那些让我们在论文评审中反复被“纠正”的观点,都亟待一次彻底的审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统计方法的普及,更像是一次关于科学思维的“正本清源”。

评分

读到《破解统计与研究方法的15个迷思: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谣言与真相》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在研究过程中曾经困扰过我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因果推断,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常常能够发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要证明因果关系,却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组织和管理研究中,更有效地识别和论证因果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将相关性误读为因果性。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准实验设计或者其他因果推断方法的介绍?另外,对于“统计显著性”的理解,很多人将其等同于“实际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区。书中是否会区分这两者,并提供判断的依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们如何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研究结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洞见,从而避免被那些“看起来很美”但实则空洞的研究成果所误导。

评分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遇到过不少优秀的导师,他们教会我严谨的治学态度,但有时,我们也会因为对某些统计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而走了不少弯路。这本书的题目《破解统计与研究方法的15个迷思:组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谣言与真相》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猜想,书中会涉及一些我们司空见惯,但实际上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方法论。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依赖二手数据,但如何鉴别二手数据的质量,如何避免因为数据偏差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书中会不会给出一些实用的技巧?另外,关于研究的“可重复性”问题,这在当前的科学界是一个热门话题,书中会不会就此展开讨论,并给出一些改进建议?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迷思”的揭露,更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更科学、更严谨的研究方法体系。那些在文献综述时遇到的“奇怪”的研究结论,那些在数据分析时出现的“不合逻辑”的模式,都可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