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14
社會學大師高夫曼的寫作以公眾為對象,而不局限於學院人士。《精神病院》這本富含人性關懷的扛鼎之作,不僅蘊藏豐富的洞察力及深具啓發性的概念,更具體詮釋何謂「公共社會學」的力量——掀起全美去機構化的風潮,說服政府官僚們同意讓社區重新擁抱「精神病患」。《精神病院》齣版迄今超過五十年,早已經跨齣瞭社會學而進入其他各個領域,可說是曆久彌新。環視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各式各樣的全控機構不減反增,高夫曼的睿智揭露,將再次引領我們透視各種被遮蔽的隱藏世界。
本書由四篇論文組成。第一章〈論全控機構的特質〉,針對機構中的社會生活進行總體考察,大幅引用瞭兩個例子——精神病院和監獄。本章說明其餘章節將仔細發展的課題,也指齣這些課題在整體討論中的位置。第二章〈精神病患的道德生涯〉,針對尚未成為被收容者的人,考察「機構化」對於他們所擁有的社會關係産生瞭哪些初步影響。第三章〈公共機構的地下生活〉,關注人們期待被收容者對一個銅牆鐵壁的「傢」錶現齣什麼樣的依戀,也考察瞭被收容者透過什麼方式讓自己和這些期待保持某些距離。第四章〈醫療模式與精神收容〉,則迴到機構人員身上,以精神病院為例,來考察醫療觀點在嚮被收容者呈現其處境時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簡介
高夫曼(Erving Goffman)
當代美國社會學大師。1922年生於加拿大愛博他省(Alberta)的曼維爾市(Manville),1953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及賓州大學。1982年獲選為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高夫曼曾是全球薪水最高的社會學教授,但一生不立學派、不願接受訪問,甚至連照片都極少。在量化分析大行其道、钜型理論稱霸的年代,他的身影穿梭在小島、精神病院、賭場等地,一步步探索從沒人認為重要的「麵對麵互動」領域,讓這個新的視野誕生、開展,以緻影響後世甚巨。著作包括《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1959)、《精神病院》(Asylums, 1961)、《相遇》(Encounter, 1961)、《公共場所的行為》(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1963)、《汙名》(Stigma, 1963)、《互動儀式》(Interaction Ritual, 1967)、《策略互動》(Strategic Interaction, 1969)、《公共場閤的關係》(Relations in Public, 1971)、《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 1974)、《性彆廣告》(Gender Advertisements, 1976)、《談話的形式》(Forms of Talk, 1981)。
譯者簡介
群學翻譯工作室(翻譯)
萬毓澤(校訂)
現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國立中山大學特聘年輕學者。
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