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欧洲的观点

社会心理学:欧洲的观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欧洲视角
  • 心理学
  • 社会行为
  • 文化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群体动力
  • 认知
  • 态度
  • 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Miles Hewstone是牛津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同时,他与Frank Fincham、Jonathan Foster共同主编非常畅销的教科书,由Blackwell 和英国心理学会(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联合出版的《心理学概论》。他是Blackwell社会心理学手册的主编之一,在社会认知与团体间关系的议题上,有非常多的着作。

  Wolfgang Stroebe曾在英国、德国和美国各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目前是荷兰Utrech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他与Miles Hewstone合编《欧洲社会心理学评论》(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一书。他曾个人或与他人共同出版了五本书,同时,在社会与健康心理学议题上,出版了百篇以上的科学论文与专章。

  Klaus Jonas曾在德国与奥地利的大学教授社会与组织心理学,目前是瑞士Zurich大学的社会与企业心理学教授。他曾研究过态度改变、健康心理学、团体间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简介

叶肃科

  学历:澳洲塔斯马尼亚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博士
  现职: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周海娟

  学历:澳洲塔斯马尼亚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博士
  现职:国防大学心理及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郭盛哲

  学历: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博士
  现职:国防大学心理及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黄信洋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博士
  现职: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发展书院学术导师

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行为、认知与互动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行为与心理的复杂交织,聚焦于个体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思想、感知世界并与他人互动。它提供了一个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综合视角,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新兴的神经科学成果融为一体,旨在构建一幅关于“人何以为人”的细致图景。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的基石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框架,强调了人类大脑在处理社会信息时所展现出的高效性与固有偏差。 第一章:信息过载与心智捷径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个体每天都面临着海量的信息输入。本章详细考察了我们如何利用“启发式”(Heuristics)——心理捷径——来快速形成判断并作出决策。我们会分析几种核心的启发式,如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以及代表性偏差。重点讨论了这些捷径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效率,同时又如何系统性地导致认知错误和刻板印象的固化。例如,通过分析政治宣传和广告策略中对易得性启发的使用,展示信息呈现方式如何重塑公众认知。 第二章:自我概念的动态构建 自我(The Self)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持续构建和维护的过程。本章将社会自我(Social Self)的概念置于核心地位,探讨了自我认知是如何在社会比较、社会反馈(如“镜中我”理论)以及自我表征需求的驱动下形成的。我们深入研究了自尊的维护机制,包括自我提升动机和自我设障策略。此外,本章还引入了身份理论(Identity Theory)的最新发展,区分了角色身份、社会身份和个人身份在不同情境下的激活与冲突,尤其关注社交媒体环境下自我展示的复杂性与表演性。 第三章:归因理论与解释世界的努力 人类具有强烈的解释因果关系的本能。本章系统回顾了早期的归因理论,如海德的常识心理学和凯利的协变模型。随后,重点剖析了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及其文化变异性。我们会深入探讨行为的内外部归因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绩效评估和法律裁决。本章的特色是对“动机性归因偏差”的细致分析,即人们如何为了保护自身或群体利益而扭曲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比如“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的运作机制。 第二部分: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学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在于理解个体如何相互联系、形成群体以及群体如何影响个体行为。本部分将视角从个体内部转向互动层面。 第四章:吸引力、亲密关系与依恋模式 本章超越了简单的外貌吸引力,探讨了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深层心理学基础。我们分析了熟悉度、互惠原则(Reciprocity)和相容性在关系启动中的作用。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在本章占据重要篇幅,详细阐述了早期养育经历如何塑造成年后的爱情关系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冲突解决和情感调节。本章还将讨论数字通讯对现代亲密关系动态的影响。 第五章:态度、说服与行为的逻辑 态度如何产生、如何表达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被改变,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议题。本章详细考察了态度的结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以及态度的测量方法。随后,深度剖析了说服过程。我们采用精细化加工可能性模型(ELM)作为分析框架,区分了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的说服效果,并探讨了恐惧诉求、信息来源可信度、以及个体差异(如认知需求)在说服抵抗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认知失调”理论在行为改变中的应用,解释了“做而信之”的内在心理机制。 第六章:群体影响:遵从、服从与群体思维 群体是社会生活的核心载体,其影响力有时会压倒个体的判断。本章重访经典的从众实验(如Asch实验)和服从研究(如Milgram实验),但更侧重于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应用与反思,例如网络舆论的“沉默的螺旋”现象。我们深入研究了权威的合法性、社会影响的具体机制(信息性影响与规范性影响)。最后,本章集中讨论了群体决策的陷阱,特别是群体思维(Groupthink)的形成条件及其对组织危机处理的毁灭性后果。 第三部分:偏见、冲突与跨文化视角 本部分将焦点投向更宏大的社会结构层面,探讨群体间的互动、偏见的根源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潜在路径。 第七章:偏见与刻板印象的根源 偏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本书力图揭示其认知、情感和行为基础。认知维度上,本章分析了内群体偏爱(In-group Favoritism)的进化心理学基础以及社会分类的必然性。情感维度上,我们探讨了“替代性受害者感”(Vicarious Victimization)和基于恐惧的偏见。行为维度则通过社会交换理论和资源竞争模型来解释群体间的对立。本章将对比传统偏见(显性)与现代隐藏的偏见形式(如内隐联想)。 第八章:社会冲突与群体间关系改善 社会冲突往往源于资源稀缺感、群体认同的差异或历史遗留问题。本章运用“相对剥夺感”理论来解释为何被剥夺的群体会采取反抗行动。重点探讨了改善群体间关系的策略,超越了简单的接触假说(Contact Hypothesis)。我们将详细阐述在何种条件下(平等地位、共同目标、制度支持等)接触才能有效减少偏见,并分析了“共同身份认同”的构建在促进跨群体合作中的积极作用。 第九章:亲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助人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社会互动的积极体现。本章不仅讨论了利他主义的界限,还分析了“旁观者效应”的扩散机制,指出责任分散和情境模糊性在阻碍助人行为中的关键作用。我们会区分纯粹的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以及基于情感的共情-利他假设。此外,本章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亲社会行为的组织化形式,如志愿服务和公民参与,并探讨了激励措施对自愿行为的“侵蚀效应”。 结语:走向负责任的社会参与者 全书以对未来社会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展望作结。我们强调,理解人类行为的社会基础,是培养更具适应性、更具同理心和更负责任的公民的前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工具箱,用以解构日常的社会经验,理解我们在复杂世界中的位置与潜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2
导论:某些经典研究 3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7
社会心理学如何不同于其他学科? 9
社会心理学简史 13
欧洲社会心理学 24
当今社会心理学 26
摘要与结论 28

第2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0
导言 31
研究策略 35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进一步检视 42
资料蒐集技术 52
摘要与结论 57

第3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60
导言 61
社会知觉 62
归因理论 66
社会知觉与社会事实 93
摘要与结论 94

第4章 社会认知 96
导言 97
直接作出结论:内在的自动驾驶 100
再多走一哩路:重获认知的控制 111
摘要与结论 125

第5章 自我与社会认同 128
导言 129
自我与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131
自我概念与自我知识 133
自我在时间上的持续性 139
自觉 140
自觉作为一个代理人以及调节的过程 144
自我评价与自尊 147
自我扩展与认同的不同层次 149
文化对自我与认同的影响 159
摘要与结论 161

第6章 态度:内容、结构与功能 164
导言 165
什么是态度? 166
态度的内容 167
态度的结构 171
我们为什么持有态度? 175
连结态度内容、结构与功能 180
态度的测量 183
态度可以预测行为吗? 188
摘要与结论 195

第7章 态度策略与行为改变 198
导言 199
说服 200
诱因所诱导的态度改变 222
摘要与结论 229

第8章 攻击 232
导言 233
攻击行为的定义与测量 234
关于攻击的理论 236
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个人与情境变项244
当攻击成为社会问题 252
心理防治与治疗:如何降低攻击性?255
摘要与结论 258

第9章 利社会行为 260
导言 261
援助、利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 262
人为什么不帮助其他人? 265
人为什么会帮助其他人? 271
受惠的后果 287
摘要与结论 288

第10章 亲近、吸引力与亲密关系290
导言 291
亲近:社会接触的需求 292
吸引力与友谊发展 296
浪漫吸引力 303
亲密关系:满意与分离 311
摘要与结论 316

第11章 社会影响 318
导言 319
「偶发的」社会影响 321
为什么社会影响会发生? 332
蓄意的社会影响 334
摘要与结论 361

第1 2 章 团体心理学: 基本原理364
导言 365
团体现象学 366
团体中的个人:个体的分析层次 370
团体发展与结构: 团体的分析层次378
环境中的团体: 团体间的分析层次388
摘要与结论 391

第13章 团体表现与领导 394
导言 395
一些核心概念:实际团体表现、团体潜力与任务类型 397
团体表现里的过程损失与过程获利400
团体表现管理 408
领导 419
团体中的领导 427
摘要与结论 432

第14章 偏见与群际关系 436
导言 437
偏见与歧视的解释 439
群际行为:基本过程 451
群际冲突的降低 467
摘要与结论 477

第15章 应用社会心理学 480
导言 481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482
社会心理学与广告 487
工作场所中的社会心理学 497
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510
摘要与结论 522

名词解释 525
索引 541

※参考书目置于本书光碟中

图书序言

编着者序

  这本广泛销售的教科书是本书的第四版,也是完全修订的版本。本书撰写的目标在于教授社会心理学,而研读对象则适用于整个欧洲与世界其他许多地方的大学学生群。1986年时,我们开始筹划出版这样一本书的目标。当时,我们确实没想过它会被翻译成许多不同的国外版本(译文种类从克罗埃西亚文到日文),或在20多年之后,我们还可出版此一新版本。

  当然,在过去那段时间,世界已有相当戏剧性的改变。在我们搜集的资料上,我们已试图反映那些变迁,并用不同的范例来例证社会心理学现象。譬如说,欧盟已明显的扩大。有关国家的与超国家的「欧洲人」(European)认同间之关系,还持续的辩论着;再者,欧洲的心脏地区(在前南斯拉夫)也曾出现过令人毛骨悚然的集体屠杀,这是卢安达很久以前所发生的事(参见第14章)。
  令人惊吓的爱滋病疫情威胁到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而且对抗该疾病的相当一部分人是置基于改变与健康行为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上(参见第15章)。对于印度洋海啸的回应,它几乎主宰了2004年12月底的新闻,也挑战了现有的利他主义与助人行为之概念(参见第9章)。在本书的这些章节中,它们只是我们所强调的某些实际生活之范例。而且,单在某些方面上,我们即可论证: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而它又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先前的版本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从包含主题与教授方法的角度来看,则这本新书代表的是最大幅度或最彻底的修订。本书所包含的章节在于处理我们可期望从社会心理学导论中发现的所有核心主题(方法、社会认知、态度、攻击、利社会行为、关系、社会影响、团体历程与群际关系)。在这第4版中,我们也增加了三个新章节。首先,我们增有导论一章(第1章)。它将有助于让所有新读者的视野朝向社会心理学的整个领域;它包含我们应如何提出研究问题?社会心理学如何被界定并与其他相关学科加以区分?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历史发展是什么?以及最明显出现或最值得关注的理论观点又是什么?我们强烈的建议:在开始进入社会心理学的特殊核心主题前(包含在其他章节中),所有的学生都应阅读这一章。第二,其中有一章节论及自我(第5章)。它所考量的是自我的意义与角色、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以及处理类似自我概念与自我知识、自尊,以及自我与认同的文化冲击等迷人现象。第三,有一章讨论到行动社会心理学(第15章)。它凸显出社会心理学如何可应用至「真实世界」(real world)中,并且描绘出社会心理学可应用至广告、职场与健康的主题。

  在此新版本中,我们提出许多教学改进与教授方法。每一章均将关注焦点摆在主要理论(theories)、概念(concepts)、典范(paradigms)、结果(results)与结论(conclusions)上。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每章皆包含底下的特色,其用意则在改善学习并提升该任务的乐趣。

  ‧以清楚的英文撰写简短的概要,提供每章的概述。

  ‧重要概念的一览表是由每章的主要名词所组成,它们是学生应该知道的每个主题领域;在每章的文本中,也提供了每个重要概念的定义。在本书的最后,我们也会依英文字母的顺序将名词解释汇集在一起。

  ‧每章的文本内容可划分成清楚的节次,整个章节的副标题可作为读者阅读的导引,以避免文本的冗长、不断的节次出现。当然,文章也会依图、表与附带图片的出现而被区隔开来。

  ‧每章的主要节次或小节是从「学习问题」(learning questions)开始:这些均是主要的问题,学生在阅读过该章节后应该能加以回答。

  ‧每章的主要节次会以摘要作为结束,而每章结束的摘要与结论是以分点的形式出现。

  ‧条列的进阶读物建议概以一个句子指出:读者可从每个资料来源、每章的结论中找到什么?

  ‧每章均包含该领域中的「先驱者」(pioneers)之简要自传。

  ‧每章包含2-3个三种不同类型的专栏:
  1. 研究放大镜(Research close-up):古典与当代研究的简短摘要,清楚解释研究为何与应该如何进行?它发现了什么与它的意涵又是什么?

  2. 个别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measure):例证的项目是来自于用以测量变项的等级或尺度,而它们将在文章中加以讨论。

  3. 日常社会心理学(Everyday social psychology):理论的「实际生活」(real-life)应用之描述,以及在该章节中的研究之描述。

  这些特色的用意在于促进学习,并且帮助教师与学生不要仅限于书内的资料而已。在网路上(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socialpsych),我们也提供了广泛的资料。它们包括:学习目标、许多的多重选择题、是非题与填充题,以及与其他有用网站的连结。

  通常,当我们行文至编辑结束时,我们需感谢的是:虽然我们是如此拙劣的预言者,却担负着这么重要的工作。在一开始,我们即已知道:我们可能并没有再次经不起诱惑而撰写此一新版本。通常,在这样的一个重要工作中,有许多人是我们需要感谢的。首先,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作者群,因为他们缴出了很棒的稿件。而且,他们也愿意不断重复的修订以回应我们的编辑回馈。我们也要感谢我们的Blackwell编辑团队,因为他们的支持才能使本书得以出版。最后,当然不是最少的,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家人。在这本新书的出版期间,他们在生活上给予我们相当的包容与耐心。

Miles Hewstone, Oxford
Wolfgang Stroebe, Utrecht
Klaus Jonas, Zurich

审订者序

  1980年代初期,当我大学二年级时,系上来了一位新老师。基于当时出版环境及其个人学术专长的考量,他以一本《苦海余生》的中文翻译书权充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可想而知的,如此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启蒙,学生不苦海余生也难。1980年代中期,我上研究所时,所里头又来了一位负责教授社会心理学的新老师。虽然他是留学欧洲的老师,但上课内容讲的尽是系统理论;我除了记得他讲输入(input)、输出(output)与回馈(feedback)外,着实一点社会心理学的fu都没有。在百般无奈下,只能土法炼钢、自己国家自己救,自己找社会心理学的书来唸。由于我的硕士论文是探究日治时代台北日常生活与都市发展,尤其要探讨日本殖民统治者如何透过都市建筑形塑台人都市认知地图,因此,我乃寻求都市社会学理论的解释。最后,我选择从《芝加哥学派》入手,企图从社会认知的社会心理学角度去诠释。

  1992-1996年,我与内人一起到澳洲留学,也是我真正有机会大量接触社会心理学知识与文献的开始。近7年来,我有机会在东吴大学社会学系与政治学系分别教授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这两门课。平常,从自己与学生的互动中,让我了解到:学生普遍觉得社会心理学似乎比社会学更有趣、活泼且实用。对于在社会学系专任教师近15年的我来说,这样的说法确实让人有些震撼与感慨。在我看来,有关这样的说法应该寄予同理心的了解。原来,学生所说的有趣与活泼是指社会心理学同时涉及社会学与心理学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个人日常生活的体验性与社会政策的应用性。一直以来,社会心理学即试图整合传统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并且融入晚近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政策文献的某些新观点。

  台湾的社会科学与心理学教育均是在西方社会影响下所建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上难免要大量援引西方着作与教材。就连国内学者所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也大多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虽然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唿声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但迄今,这样的情况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相信:当国内学者在国家教育院等政府机构的支持下,集体或个别的投入本土教材或教科书的撰写工作后,成果将会逐步的出现。

  在此时此刻,三位译者投入《社会心理学导论:欧洲的观点》这样一本译述是否还有其重要性或必要性?个人认为:答案不仅是肯定的,也是让人期待的。毕竟,综观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我们会发现:虽然台湾本土化的唿声已有多年历史,但似乎没有任何一门学科会因为本土化而舍弃西方思想、观念与学理的引进。事实上,为了让台湾学子能更贴近许多大师的思想精髓、避免因为语言隔阂而造成误解,乃至于进一步奠立深厚的学术基础,许多学门莫不在政府机构与出版界的支持下,积极且大力的开展西方学术的经典翻译工作。

  过去,国内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与教科书大多翻译自美国。现在,这本《社会心理学导论:欧洲的观点》中文版的出现不仅可弥补不同社会心理学视野的不足,也能进一步丰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在如此的大环境下,学富出版社与三位译者还愿意支持本书的翻译工作,确实让人由衷的感激与敬佩。三位译者在他们的教学与研究之余,花了相当多时间与精力在翻译工作上,可说是本书得以出版的最大功臣。作为本书的审订者,我尤其需要向三位译者与学富出版社的同仁为我的审订疏失与耽搁表示歉意。本书中译本既已出版,但它更期待各位先进与各界朋友的不吝指正。

叶肃科
2012年12月25日
序于台北市外双溪东吴大学

译者序

  在历经20多年之后,一本广泛销售的专业教科书还可出版到第4版,确实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重要的是:这本书出版后,陆续的被翻译成许多不同国外版本;译文种类从克罗埃西亚文到日文,而今,则将增加华人学界的中文版本。这本由Miles Hewstone、Wolfgang Stroebe与Klaus Jonas等人编着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欧洲的观点》着作之目标在于教授社会心理学,研读对象则适用于整个欧洲与世界其他各地的大学生族群。我们相信:无论是在欧洲、美洲、台湾、华人地区,甚或世界各地,此书均会深获人文社会科学与心理学相关科系的教师与学生之欢迎。

  虽然国内的许多学生是在大一与大二时才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门课,但鉴于硬性规定学生读原文教科书之结果往往成效不彰,特将此本畅销书翻译成中文。译者期待社会心理学的初学者能借由此一欧洲观点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书本导引、与国际接轨,进而省思该怎样将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发展出来的社会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至个人不同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经验中。

  从本书15章的章节安排来看,它大抵可分为五大篇。这些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与研究方法(第1-2章)、个人历程(第3-7章)、人际互动(第8-10)、团体历程(第11-14章),以及政策应用(第15章)。无论在内容安排或组织架构上,均显得简洁有力且深入浅出,相当适合作为社会心理学入门的专业书籍。在这一本中文版的翻译书中,我们尽可能的将书中所有部分都翻译出来。因此,这本中文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欧洲的观点》将非常接近原书呈现的风貌。

  本书中文版的完成,是三位译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们要感谢学富出版社的专业编排、无限耐心与包容,以及细心校对。当然,翻译是一件既费神又费时的工作。有关本书的翻译,尽管我们已尽心尽力,但距离尽善尽美必然还有一段距离。因为社会心理学的领域广泛,错误、疏漏或辞不达意之处在所难免,还期盼读者、先进与同好能不吝批评指教。

周海娟、郭盛哲、黄信洋谨志
2012年12月19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社会心理学:欧洲的观点》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种不同于我以往接触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视角。我一直以来接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根植于美国的文化背景,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个人成就。而“欧洲的观点”则暗示了一种更强调社会联系、集体责任,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方式。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是更倾向于将个体视为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产物,还是依旧保留着对个体能动性的强调?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欧洲文化背景下,对“公平”、“正义”、“合作”以及“冲突”等概念的独特理解。例如,在处理社会冲突时,欧洲的视角是否会更侧重于集体协商和共识的建立,而不是诉诸个体间的直接对抗?此外,关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的研究,欧洲学者是否会从其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出发,提出更具建设性的解释和干预策略?我对书中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论述也抱有浓厚兴趣。在欧洲,社群的联系和互助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社区。书中是否会分析这些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以及信息传播?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欧洲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个体自由与集体福祉的深刻洞察,这将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心理的复杂性。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社会心理学:欧洲的观点》这本书时,我就知道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阅读体验。长期以来,我所接触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虽然体系完整,但在很多时候,总感觉少了一点“温度”,少了一点对历史文化纵深的挖掘。欧洲,作为一个饱经沧桑又充满活力的洲际,其社会心理学研究想必会更加细腻和深刻。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看待“自我概念”的。在欧洲文化中,个体的自我是否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嵌入在社会关系和历史叙事中的存在,而不是仅仅作为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社会认知”的论述。欧洲社会高度重视理性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这是否会影响其对社会信息的处理方式,比如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是否会更倾向于采取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依赖直觉或表层信息?我对书中关于“人际关系”和“依恋理论”的讨论也充满期待。欧洲文化强调情感的深度和关系的稳定性,这是否会在其人际关系研究中有所体现?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欧洲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信任”和“忠诚”等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欧洲社会心理学在理解个体行为的深层动机、社会结构的演变以及文化价值观对人类互动的影响方面,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从而拓宽我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边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确实打破了我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固有认知。一直以来,我习惯了以美国学派的视角去理解社会现象,比如“群体动力学”或者“认知失调”等,总觉得它们是普适性的。然而,《社会心理学:欧洲的观点》这本书,通过其独特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看似相同的概念,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可能大相径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认同”的探讨印象深刻。欧洲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大陆,其社会认同的形成过程必然与美国式的“新大陆”体验有所不同。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欧洲国家内部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认同是如何构建、维持和演变的?比如,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在欧洲的语境下,是否会比在美国更加复杂和微妙,涉及到历史的包袱和地缘政治的现实?我对书中关于“社会影响力”的研究也颇感兴趣。欧洲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这是否会影响欧洲人对权威、多数派以及说服力的看法?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欧洲的公民社会在推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力量是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欧洲社会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应对文化冲击,以及如何在多元化中寻求共识的案例分析,这将有助于我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应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欧洲的观点”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承诺了一种不同于我过往阅读的社会心理学书籍的视角。一直以来,我接触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很大程度上都源自北美,强调实验方法和个体层面分析。而欧洲,作为一个拥有漫长历史、复杂政治格局和丰富哲学传统的地区,其社会心理学研究必然会带有其独特的烙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欧洲学者是如何看待“社会建构论”的。欧洲的社会,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经历过多次剧烈的社会转型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这是否会让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性”持有更为审慎的态度?书中是否会探讨欧洲如何理解和处理“文化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代际之间传递?我尤其好奇书中对“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分析。欧洲历史上涌现出过许多重要的社会运动,这些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在欧洲的视角下,会有怎样的独到见解?例如,书中是否会关注欧洲社会如何看待和应对“社会不平等”,以及这种看法如何影响其社会政策和群体间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欧洲社会心理学在处理跨文化交流、社会凝聚力构建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如环境问题、人口流动)方面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这将使我能够更宏观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花了些心思去读,毕竟“欧洲的视角”这个定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觉得,心理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主流文化影响的,而欧洲,作为一个拥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多元文化碰撞的地区,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启发。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在处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辩证关系时,是如何摆脱美国学派的二元对立框架的。书中是否会探讨欧洲历史上的权力结构、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这些宏观因素如何渗透到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中?例如,关于“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的研究,欧洲学者会不会更强调其历史的、地域的、甚至语言的多样性,而不是仅仅关注群体成员的归属感?我对书中对于“社会规范”和“社会变迁”的论述也充满期待。欧洲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后来的欧盟一体化进程,这些重大的社会变迁无疑深刻地塑造了欧洲人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书中会如何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如何影响了欧洲人对权威的看法、对群体决策的偏好,以及他们如何应对社会不确定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展现欧洲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方面的应用,比如如何促进跨文化沟通,如何应对社会排斥,或者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