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集是「第三届数位典藏与数位人文国际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共收录九篇文章,可粗略分为两大类,代表着现阶段数位人文领域发展的两种类型。
一类是文字的分析。如〈多重脉络—数位档案之问题与挑战〉旨在说明数位系统对脉络探勘所能带来的协助,同时结合了文字处理和图像呈现,试图讨论数位人文所能开启的全新研究视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于中文史学文献分析之初步应用〉企图结合自然语言的资讯技术和传统史学文献分析,试图析理出结合的可能。〈以文本分析呈现台湾海外史料政治思想轮廓〉则用数位技术,综观而量化的去分析过往政治思想史所研究的场域。〈结合汉典古籍虚词常见字与统计量化分析进行汉译佛典译者风格辨别〉一文从大量的佛教经典的字句整理中,去回答译者风格。〈「共现」词频分析及其运用—以「华人」观念起源为例〉赋与词频分析新的诠释,并以「华人」这个观念做具体的实验。〈汉语方言语音资料库自动扩增补完方法〉则是希望能应用数位科技,去处理语言学中十分困难的方言问题。
数位人文研究的第二类关怀则是在呈现上,如何用新技术去展现过往文字所不能负载的成果。例如空间一向是人文研究所看重,却又最常被忽略的部分,透过GIS 技术,学界开始填补这个断层。〈京都大比例尺地图(京都市明细图Kyoto-shi meisai-zu)数位化〉、〈数位典藏应用的社会效益与永续经营—以坂神大地震资料3D视觉化为例〉、〈「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线上数位资料库」的建立与运用〉,三篇文章的关注点各不相同,各是针对底图、3D视觉化或具体应用等等不同面向开发,其共同处便是将空间带回人文学的关怀之中,提供崭新的从地理资讯出发的思考角度。
诚如〈导论──数位人文的变与不变〉所言,数位和人文两者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一个没有止境、不断持续的过程。在数位人文发展的研究方式和型态里,不断的对话与交流是最为重要的关键;借由跨越不同国界、不同研究议题、不同技术领域,得以彰显数位人文作为研究方法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项洁(台大资工系特聘教授及台大数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金观涛(政大讲座教授)
刘青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刘昭麟 (政大资科系教授)
刘吉轩(政大资科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
洪振洲(法鼓佛教学院图书资讯馆馆长)
马德伟(美国天普大学助理教授)
蔡宗翰(元智大学资工系副教授)
赤石直美(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地理系博士后研究员)
福岛幸弘(日本京都府立综合资料馆研究员)
矢野桂司 (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地理系教授)
稻叶光行(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日本艺术与文化数位人文中心教授)
佐藤达哉(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法律心理中心教授)
邱斯嘉(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员)
以及翁稷安、邱伟云、姚育松、柯云娥、张惠真、谭修雯、黄瑞期、甯格致、谢承恩、林居正、王昱钧、濑户寿一、滑田明畅、若林宏辅、中妻拓也、破田野智己、斋藤进也、郭洁、苏郁尹。
009 导论
数位人文的变与不变 Introduction:
The Change and Unchange of Digital Humanities
*项洁、翁稷安
Part Ⅰ档案史料
Archives & Documents
025 多重脉络--数位档案之问题与挑战
Mutiple-contextualization: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n Digital Archives
*项洁、翁稷安
061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于中文史学文献分析之初步应用
An Exploration of Analyzing Historical Chinese Documents with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刘昭麟、金观涛、刘青峰、邱伟云、姚育松
083 以文本分析呈现台湾海外史料政治思想轮廓
Text Analysis on Overseas Taiwanese Journals for Political Thought Profiling
*刘吉轩、柯云娥、张惠真、谭修雯、黄瑞期、甯格致
Part Ⅱ语料库语言学
Corpus Linguistics
117 结合汉典古籍虚词常见字与统计量化分析进行汉译佛典译者风格辨别
Authorship Attribution of Early Chinese Buddish Translation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ith Commonly Used Ancient Chinese Empty Words
*谢承恩、洪振洲、马德伟
141 「共现」词频分析及其运用--以「华人」观念起源为例
Frequenc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occurrence” Phrases: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Ha-ren”as an Example
*金观涛、邱伟云、刘昭麟
171 汉语方言与音资料库自动扩增补完方法
An Automatic Augmentation Method for Chinese Dialect Pronunciation Databases
*林居正、王昱钧、蔡宗翰
Part Ⅲ 地理资讯
Geograghical Information
191 Dig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arge-scale Maps of Kyoto City(Kyoto-shi meisai-zu)”
京都大比例尺地图(京都市明细图Kyoto-shi meisai-zu)数位化
*Naomi Akaishi、Toshikazu Seto、Yukihiro Fukushimav、Keiji Yano
213 Towards Social Applic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Digital Archives: The Case Study of 3D Visualization
of Large-scale Documens of 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数位典藏应用的社会效益与永续经营--以坂神大地震资料3D视觉化为例
231 「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线上数位资料库」的建立与运用
Establishment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s of the Online Database for the Study of Lapita Pottery
*邱斯嘉、郭洁、苏郁尹
从全球各国数位典藏发展的历史来看,台湾开始的不算太早,但也不算晚。暂且不论个别学校、单位或个人的研究和努力,从国科会在1998年以「数位博物馆计画」开始投入国家资源,有系统地发展数位典藏来算,到现在也已将近15年了。在这段不算短的时间里,我国投入了大量经费,也将大量的文化资产数位化,其中最重要,从2002年开始执行的「数位典藏国家型计画」,更产生了指标性的作用,让「数位典藏」在台湾成为一个大众语言内的词汇。
数位典藏国家型计画的成功,至少有一部分归功于许多资深且杰出的研究人员,尤其是人文学者,不计报酬地全心投入。但是从大约2005年开始,我们渐渐发觉这些优秀的学者在他们本身的研究中,似乎并没有充分利用他们花了大量精力数位化的档案;这令我感到困惑,因为这样不是事倍功半吗?为什么不能将数位化工作和本身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呢?观察到这个现象后,我开始去探讨它的环节。我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数位典藏系统的设计往往没有考虑到使用者── 尤其是研究者── 的需求,以致于一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的研究者还是认为检索系统只能帮他们找资料罢了,而不能帮忙整理或分析资料。这是很可惜的,因为许多资讯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如果能够与数位档案结合并有效地运用在这些系统中,应对人文研究产生非常大的助益。在更进一步的探讨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台湾独有的,在国外亦有学者思考这个问题,而且已有一个研究社群,那便是「数位人文」。
用最简单的话来讲,「数位人文」就是结合大量数位材料,运用资讯科技,来从事人文研究。顾名思义,这是一项跨领域整合的工作。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要有大量高品质的数位资源可供使用外,更需要人文学者与资讯学者密切的互动与合作。有鑑于此,国立台湾大学数位典藏研究发展中心从2009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数位典藏与数位人文国际研讨会」,希望借由这个会议,不但能够介绍世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能提供国内外人文与资讯学者交流的机会,让台湾的数位人文研究能够遍地开花,并与国际接轨。
《数位人文研究丛书》即是这个年度会议产出的一项成品。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均在研讨会中发表过,再经修改及至少两位审查人的审查通过。在此特别感谢台大数典中心的蔡炯民博士、陈怡君小姐与全体同仁对本丛书投注的心力。我们希望透过这个系列的丛书,提升国内学界对数位人文的认知,并激发进一步的研究。
项洁 2011年9月于台大
拿到《数位人文要义:寻找类型与轨迹》这本书,我首先被书名中蕴含的探险精神所吸引。这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寻找“数位人文”内在规律的旅程。我理解作者并非要给数位人文下个最终的定义,而是试图勾勒出其不断涌现的“类型”——那些独特的、由数位驱动的研究模式、方法论,甚至是新的学科分支,以及它们随时间流逝所留下的“轨迹”——那些演变路径、发展趋势和相互影响。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花费大量笔墨去探讨“数据”在人文研究中的角色转变,它不再仅仅是背景资料,而是成为了研究的核心对象和分析的基石。也许会涉及如何从海量的数字文本中提取意义,如何通过网络分析来理解社会关系,又或者如何利用可视化技术来呈现复杂的历史叙事。而“轨迹”的叙述,可能会将我们带回数位人文的早期,追溯那些奠基性的工作,再往前看,去展望那些可能尚未成型,但已显露端倪的未来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更敏锐地辨识和理解那些新兴的数位人文研究范式,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架起桥梁,甚至创造出全新的知识领域。
评分《数位人文要义:寻找类型与轨迹》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思维的导览图”。它不是提供具体的“操作手册”,而是引导你去理解“数位人文”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领域的核心精神和内在逻辑。我猜测,作者在试图界定“数位人文”时,会强调其“跨越性”和“融合性”。它不是单纯的“数位技术+人文”,而是数位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论证以及呈现研究成果的方式。书名中的“类型”可能指的是数位人文研究中的不同“流派”或“范式”,比如那些侧重于大规模文本分析的,那些专注于社交网络分析的,或是那些致力于创造互动式体验的。而“轨迹”则像是描绘了这些类型在时间轴上的发展演变,它们如何相互启发,如何又面临新的挑战。我想象着书中会深入探讨,数位工具如何帮助我们看到更宏观的“模式”和更微观的“细节”,从而挑战我们原有的理解。例如,通过分析历史文献的数位版本,我们是否能发现新的历史事件间的联系?通过对网络舆论的追踪,我们是否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思潮的演变?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看待人文研究的新窗口,它让我意识到,在数位时代,人文探索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驾驭这些强大的工具。
评分初读《数位人文要义:寻找类型与轨迹》,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重新思考”的契机。我们习惯于将人文科学视为文字、图像、艺术、历史的沉思,而数位技术似乎总是被置于一个旁观者、甚至是工具的角色。但这本书挑战了这个预设,它似乎在邀请我们深入探究数位本身作为一种“语言”和“媒介”,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解读、分析、甚至创造人文知识的方式。我猜测,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类型”会比我一开始想象的要广泛得多。也许它会讨论文本分析的量化模型,但更重要的是,它会探讨这些模型如何帮助我们发现过去难以察觉的模式和关联,从而揭示出新的文学流派、历史事件之间的隐秘联系,或是文化演变的深层动力。而“轨迹”则像是时间维度上的追溯,它可能描绘了某些数位工具或方法从初生的萌芽到成熟应用的完整过程,也可能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数位人文研究的地域性发展差异。我想象着书中会用大量的案例来支撑其论点,从古籍的数位化与分析,到社交媒体上的集体记忆形成,再到虚拟现实中的历史场景重现。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特别是人文世界的内在肌理。
评分《数位人文要义:寻找类型与轨迹》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漫游”。它并非那种能直接告诉你“如何做”的指南,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你去思考“为什么”和“是什么”。我能预感到,作者在探讨“数位人文”这个概念时,会非常注重其“本质性”的维度。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把现有人文研究内容搬到电脑上,而是要深入理解数位技术本身所蕴含的逻辑和哲学,以及这种逻辑如何与人文精神发生碰撞与融合。书名中的“类型”二字,我想象着它会包含从数据挖掘、网络分析到可视化呈现等一系列数位方法的“分类”,但更深层的含义可能是这些方法所对应的人文研究“问题类型”和“知识类型”。例如,我们是否能通过数位工具来识别和分析“情感的传播模式”,或者“叙事的结构演变”,这些都是传统人文研究难以触及的。而“轨迹”则暗示了历史的演进和未来的可能性,它可能是在追溯数位技术在人文领域发展的脉络,从早期简单的文本扫描到如今复杂的AI驱动的分析,也可能是在预测未来数位人文研究的可能方向和潜在挑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探讨数位研究的“反思性”,即我们如何在使用数位工具的同时,警惕其潜在的偏见和局限,保持人文研究的核心价值。
评分我最近翻开了一本名为《数位人文要义:寻找类型与轨迹》的书,虽然我还在摸索之中,但已经能感受到它所试图构建的宏大图景。作者似乎在为我们勾勒一幅关于“数位人文”的地图,但这张地图并非静态的地理图,而更像是一张动态的、不断演变的星图。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专注于某个具体数位工具或方法论的著作,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哲学的高度去审视数位技术如何渗透、重塑、甚至颠覆我们对人文领域的理解和实践。书名中的“要义”二字,暗示了作者想要提炼出数位人文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而“寻找类型与轨迹”则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过程的探索性和动态性。我猜想,作者并非要给数位人文下一个绝对的定义,而是希望引导读者一起去发现和识别那些正在形成或已经存在的“类型”——即数位人文研究的不同范式、方法或应用场景,以及它们随时间推移所展现出的“轨迹”,即演变趋势、发展规律和潜在方向。这种视角让我感到既兴奋又充满挑战,因为这意味着我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拥抱一种全新的、可能还不甚清晰的学术图景。我期待着书中能提供一些启发性的分析,帮助我理解那些在数位时代应运而生的人文研究新领域,以及它们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复杂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