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社会学新论

艺术与文化社会学新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既要反思艺术与文化研究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再发现和重新重视社会学大师涂尔干所开启,对宗教、艺术与文化的本质及基本形式之古典研究后,其间一度曾为社会学界所淡忘的艺术与文化研究,仍应是社会学界的核心研究议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嘉猷 主编


  学历:Indiana University 社会学博士、Kansas State University 社会学硕士、台湾大学社会学学士。经历: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兼社经组主任、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专业研究:艺术社会学、文化研究、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
 
黄瑞祺 编辑委员

  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博士,主要从事欧美社会政治理论、全球化、生态等研究。着有《批判社会学》、《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集》、Recent Interpretations of Karl Marx’s Social Theory等;主编《当代社会学》、《沟通、批判和实践──哈伯马斯八十论集》、《再见福柯︰福柯晚期思想研究》等。
 
石计生 编辑委员

  台湾高雄人、祖籍安徽宿松。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领域为艺术社会学、都市社会学、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地理资讯系统。主要着作有《社会学理论——从古典到当代之后》(三民)、《阅读魅影:寻找后班雅明精神》(南京大学),与《时代盛行曲:纪露霞与台湾歌谣年代》(唐山) 等。另有专书论文〈歌謡、歌謡曲集と雑志の流通:中野忠晴、「日本歌謡学院」の戦后初期台日に対する文化を越えた影响〉即将由日本三元社以『台湾のなかの日本记忆』书名出版等。
 
黄圣哲 编辑委员

  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博士,师承Ulrich Oevermann的客观诠释学学派。曾任教于东吴大学、辅仁大学、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等校。现职为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专任教授。

图书目录

主编序 许嘉猷
 
PART 1 文化篇
第一章 绵延、记忆、历史:论集体记忆 胡正光
第二章 在文化与行政之间 黄圣哲
第三章 宗教理性的意义与实践:哈伯马斯论后世俗社会的宗教问题 黄瑞祺、黄金盛
第四章 论战后歌仔本与台湾歌谣的日本连结:张邱冬松、中野忠晴及郭一男的贡献 石计生
第五章 梦幻与罪恶:巴黎做为现代性城市原型的两面性 高荣禧
第六章 公共社会学与理论策展做为知识分子行动 赖嘉玲
第七章 数位科技也可以是好生意:时尚文创与科技艺术融汇的初探性研究 邱志勇
 
PART 2 艺术篇
第一章 艺术作品的社会性如何可能?一个Georg Simmel观点的审视 郑志成
第二章 以创作的社会过程解析艺术作品:启发与限制 洪仪真
第三章 艺术的社会学启蒙:以身体技艺为建构基础的社会美学 齐伟先
第四章 艺术作品的文本与脉络:文明化过程理论视角里的莫札特、委拉兹盖兹、华铎 张义东
第五章 台湾写实主义风景画之中的文人精神倾向及其转化 陈泓易
第六章 当代华人文物艺术拍卖市场之形成 李玉瑛
第七章 时间之意象:江诗丹顿「艺术大成」手表系列之艺术和文化表现模式及其一些社会文化意涵 许嘉猷
 
附录一 乐生疗养院:见证台湾认同之建构 Sylvie Ragueneau、詹文
附录二 编者与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节录自〈第一章 绵延、记忆、历史:论集体记忆/胡正光〉
 
什么是「集体记忆」?现在的社会学研究在这方面如何将「记忆」与过去的经验区分?我们从「集体记忆」一词的创造者阿布瓦西(Maurice Halbwachs)的作品中,发现他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他的老师柏格森的记忆理论,以致于对「集体记忆」本质的争论也常可以说是对柏格森「记忆」理论的争辩。
  
例如,「集体记忆」的建构性质较强,抑或一个社会的「集体记忆」应当更倾向连续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回到柏格森的哲学,从「记忆」的本质、「记忆」的使用等命题开始,由原初的柏格森理论中去寻找答案。
  
透过两种对「集体记忆」本质的相对看法,我们进一步解释了「记忆」与「历史」的差异,并希望借着概念的釐清,为「集体记忆」研究寻找适当的方法。
 
一、前言
  
在目前种种「集体认同」(如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地域认同)的研究中,「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可说是一个不陌生的词汇。 的确,个人若没有「记忆」,就连「自我」也将无法建构(Squire & Kandel,1999:ix)。不过,「记忆」一词,却是令人捉摸不定的字眼。或许因为这是个沿用已久,已深入日常生活的词汇,每个人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印象,含意广泛,甚至到了无意义的地步,连传统心理学对于「记忆」的研究,也和实际生活中的记忆运作没什么关联(Goldberg,2001:72)。
  
那么,社会学方面对「集体记忆」一词的定义又如何?什么样的记忆,可以称为「集体的」?「集体记忆」的概念有没有学术上的严谨性?从目前一些论文的使用方式,可见得模煳不清的状态并没有解决。例如在一篇名为〈集体记忆理论的检讨〉的文章中,作者声称交替使用「记忆」、「历史」、「传统」等词,不加区分,因为「它们都指涉人们所记忆的过去」(萧阿勤,1997:251)。又如一本名为《雾社事件:台湾人的集体记忆》(许世楷、施正锋,2001)的研讨会论文集,书中的记忆呈现是请事件的目击者来「回忆」当时的情景。雾社事件固然可说存在于每个人的记忆中,但诸多细节,有多少属于共同的记忆?由此可见,「集体记忆」的含意相当空泛, 使得冠上「集体记忆」的研究有时变得焦点模煳。到底社会学中的集体记忆研究宗旨为何?集体记忆研究的本体论基础又是什么?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