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主义:从恐惧到创造

逃避主义:从恐惧到创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逃避主义
  • 心理学
  • 创造力
  • 恐惧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个人发展
  • 思维模式
  • 积极心理学
  • 人生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逃避过程即是创造文化的过程
所有的生灵中,只有人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选择了退却。

  这是一本将地理学与自然、人文、心理、历史、社会结合的书。从上述诸方向阐述人类逃避的行为与心理本质,并推演出这种逃避心理,能推动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与进步,所以逃避过程,也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门很新的学门,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年代后期,当时的学术背景是,欧美学术界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讨论。而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指标性学术作品便是段义孚发表在《美国地理联合会会刊》一九七六年六月号上的文章《人文主义地理学》,这篇文章被后续的地理学读本广泛引用,也正是这篇代表性的文章使得段义孚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

  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一是自然。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发的自然灾害都会让人们产生逃避的念头。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二是文化。逃避喧闹的城市生活,逃避勐于虎的苛政,逃避严厉的宗教禁锢,这些统统都属于逃避文化。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三是混沌。混沌的、不清晰的状态令人感到困惑与费解,人们总是试图寻找清晰与明朗。人们宁愿採纳抽象的模型,也不愿接受毫无头绪的「现实」,因为清晰与明朗会给人以「真实存在」的感觉。 人类逃避的对象之四是人类自身的动物性与兽性。人类对自身某些粗鲁的特征感到羞耻和厌恶,于是,做出种种努力,想要逃离这些本性。整容、遮羞等皆属于此类逃避。

  人类逃往的目的地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逃避暴风雨,逃回温暖的房屋中,逃避高楼林立的都市区,逃往美好的郊区植物园逃避现实的苦恼,逃往虚幻的童话世界。

  「逃避」是一个看似贬义的词汇。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内心与生俱来的逃避心理,推动了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与进步。在逃避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借助各种文化手段(组织、语言、工具等),所以说「逃避」的过程,也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段义孚在本书中的研究范围横跨了地理、景观、文学、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其文字时常超过文学的极限,他的诠释将人们对现实环境的感受与似乎不太相关于地理学的哲学、心理学、都市计画与景观设计学及人类学方面的见解联系在一起。 本书不单为广大的地理学家所关注,还为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所关注。
另辟蹊径:在边界处重塑自我 一、导言:漂泊的锚点与未竟的旅程 我们每个人都携带者一份未完成的地图,试图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寻找一个可以停泊的坐标。这并非是一份关于如何成功或如何抵达终点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自我肌理的探寻之旅。这本书旨在提供一种视角转换的工具,用以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边界”——无论是物理上的疆域、社会赋予的身份标签,还是思维模式的既定框架。它不是教人如何逃离现实,而是探讨如何在承认现实的局限性后,通过对这些边界的细腻感知与微妙的触碰,激活内在的创造潜能。 想象一个工匠,他需要的不是一块完美无瑕的木料,而是那些带有天然纹理和独特缺陷的边角料。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为真正的艺术赋予了张力与深度。本书便是对这种“边角料”的深情致敬,它鼓励读者将注意力从宏大的叙事转向那些日常的、被忽略的微小断裂点。 二、世界的裂隙:感知日常的结构性张力 现代生活的节奏往往要求我们保持高效和平滑,任何不确定性或“停顿”都会被视为效率的损耗。然而,真正的洞察往往诞生于这些被标记为“中断”的时刻。本书首先聚焦于如何重新训练我们的感官,去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裂隙”。 1. 空间与尺度的错位: 我们在城市中移动,习惯了标准化的尺度和明确的指示牌。本书将引导读者注意那些介于两种空间交接处的模糊地带——不再是街道,也未完全进入建筑的门廊;不再是公共领域,但尚未完全私密化的空间。在这些过渡性的地带,原有的行为规范暂时失效,为即兴的、非功利性的互动提供了可能。我们并非要物理性地穿越到异地,而是要学习如何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视角的切换,体验尺度的变化,从而打破认知的惯性。 2. 时间的非线性流淌: 现代社会将时间视为线性、可量化的资源。本书则尝试重新唤醒我们对“深度时间”(Deep Time)的感知。这并非是关于历史的考据,而是关于如何将注意力沉浸于一个单一的、重复性的劳动或观察之中,直到其内部结构自行展开。比如,长时间观察一个物件表面的氧化过程,或专注于一种重复的韵律。在这种沉浸中,时间的主观体验被拉伸、扭曲,从而创造出一种“超验的在场感”,使人能够暂时脱离对未来的焦虑和对过去的追悔。 3. 语言的边缘语义: 语言是我们构建现实的工具,但工具也有其磨损和错位的时刻。本书探索了那些被主流话语体系边缘化的词汇、俚语,以及那些在不同语境下意义发生漂移的词语。我们不是要创造新的哲学体系,而是要学会使用这些“次级语言”来描述那些“首要语言”无法触及的体验。它关乎如何用一个不恰当的词语,反而精准地击中了事物的本质。 三、重构的技艺:在限制中释放的可能性 当个体清晰地感知到环境的结构性限制后,下一步便是如何与这些限制进行创造性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富有技巧的、如同太极推手般的互动。 1. 借力与惯性: 每一个结构、每一套规则都蕴含着它自身的动能。真正的创新者并非总是推翻旧制,而是懂得如何借用旧制的惯性来推动新的方向。例如,在一个极其严格的流程中,找到那个流程本身允许的“冗余”或“漏洞”,并以此为支点,进行微小的、却能产生连锁反应的干预。这要求对既有系统的结构性弱点有极高的敏感度。 2. “不完成”的伦理: 完美主义常常是创造力的最大敌人,因为它将焦点锁定在最终结果上,而非过程本身。本书提倡一种“适度未完成”的美学。这意味着有意识地将作品、计划或想法保留在“即将完成”的状态。这种未完成性保持了作品对外界输入和未来演变的开放性,使它成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有机体,而不是一个被封存的标本。它让观众或参与者,得以瞥见作品背后的劳作痕迹与潜在的路径。 3. 物质的再语境化: 物品的价值往往与其原始功能紧密相连。本书鼓励对日常物品进行“物质的再语境化”实验。不是通过高超的技巧将其转化为艺术品,而是简单地将其置于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场景中,观察它自身如何与新环境发生化学反应。一张被放置在森林中央的办公椅,其意义不再是“坐具”,而是“尺度对比”或“临时雕塑”。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干预,却能产生高强度的认知冲击。 四、内在的地图:重绘自我边界的稳定区 最终,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互动,必然反作用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如何将这种外部的探索转化为内在的稳定与韧性。 1. 接受“非中心化”的存在: 在一个强调个人品牌的时代,自我似乎必须被塑造成一个坚不可摧的中心。本书提出一种“非中心化”的自我观:承认自我并非一个坚硬的核心,而是一个由不断变化的兴趣、经验和关系的集合体构成的动态场域。接纳自己身份的流动性,反而能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当你不执着于成为某个单一身份时,你就获得了从任何一个角色中抽离出来的自由。 2. 建立“无目的的实践区”: 我们倾向于为所有的活动赋予一个目的——提升技能、获得回报、解决问题。本书倡导建立一块完全“无目的的实践区”。这个区域的活动纯粹是为了其本身的存在,没有可量化的产出。可以是单纯的重复性书写,可以是对特定颜色的反复观察,也可以是对无意义符号的排列组合。这种实践活动的作用不在于创造什么,而在于维持心智的灵活性,确保“做”这件事本身,而非“做成”这件事,成为一种内在的奖赏。 3. 留白的重要性: 就像水墨画中的留白决定了意境,人生的结构也需要刻意的留白来酝酿深度。这种留白不是懒惰或拖延,而是一种主动的、战略性的停顿。它是对信息过载的一种内在抵抗,是为尚未成形的概念预留空间。通过有意识地在日程、思想和沟通中制造间隙,我们为那些需要时间才能显现的复杂思考和情感体验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结语:成为边界的栖息者 本书最终的目的,是邀请读者从“征服者”的心态,转变为“栖息者”的心态。我们不必费力去摧毁我们所感知的世界边界,而是学习在这些边界的缝隙和张力中安顿下来,从中汲取灵感与力量。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拥有无限的选择,而在于能够带着清醒的洞察力,在既有的限制中,发现并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景观。这是一份关于如何细致入微地生活,并在平凡的结构中,活出不凡深度的邀请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段义孚 Yi-Fu Tuan


  享誉国际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华裔美国学者。于一九三○年出生于天津,先后在南京、上海、昆明、重庆等城市住过,十一岁时随全家离开了当时的陪都重庆,去了澳大利亚,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地理学理论、园林建筑、文学、宗教等研究领域都做出过举世瞩目的贡献。他关注人的问题、注重人性、人情、其思想见解发人深省,因而被公认为「拥有超自然灵魂的正义之声」。

  曾获众多荣誉,包括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古根汉基金奖、美国地理学会授与的地理学杰出贡献奖等,且着作丰富,代表作品有:《恋地情结:对环境感知、态度与价值》(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sperience)、《撕裂的世界与自我:群体生活和个体意识》(Segmented Worlds and Self: Group Life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逃避主义:从恐惧到创造》(Escapism)等。

译者简介

周尚意


  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发表多部论文与学术着作,如《中国文化地理概说》、《文化地理学》等。

张春梅

  周尚意教授助理。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导言

1︱大地╱自然与文化
2︱动物性╱掩饰与战胜
3︱人╱分离与冷漠
4︱地狱╱想像的扭曲与限制
5︱天堂╱真实与美好

致谢
英文註释

图书序言

导言

  谁不曾有过逃避的想法?但逃避何物,逃往何处?一旦我们来到一个美好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是否就是我们迁移的最后目的地?我们是否还会被另一个逃避的愿望所吸引,而再次迁徙到别处?甚至有可能这次迁移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最初离开的地方──我们的故乡,我们度过欢乐童年的地方。一个人受到压迫的时候,或者是无法把握不确定的现实的时候,一定会非常迫切地希望迁往他处,我也曾如此。我是一名地理学家,而地理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人们迁移的原因和方式,以及人们如何不断地将一个地方改造成为人们更好的栖居地,但是我很少去探讨「逃避」或者「逃避主义」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概念有可能就是一把打开人类本质和文化之门的钥匙。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种情况却意想不到地有了彻底的转变,其契机是我接到了一个邀请函,邀请我撰写一篇有关迪士尼乐园这一主题公园的论文。我最初想谢绝邀请,因为我不是主题公园方面的专家,而且我住在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那个邀请电话是那年九月份打来的。打电话的人告诉我,翌年一月份,他们将邀请所有的作者到迪士尼乐园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城市阿纳海姆(Anaheim)开会。突然间,「逃避」一词在我脑海里闪现出来,我可以逃脱威斯康辛州寒冷的冬季,在加利福尼亚州这个安乐乡里恢复元气,同时还可以进行写作,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于是我接受了邀请。现在,我很庆幸当时那样做了,因为我不仅享受到了旅行的美妙滋味,而且此行促使我思考了一系列问题,我尝试着找寻正确的答案,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那次旅行令我非常愉悦,不仅因为我喜欢那里温暖的阳光,而且因为我惊讶地发现迪士尼乐园本身也是非常好的。我之所以「惊讶」,是因为但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都被告知要远离主题公园,因为主题公园有一种神祕的力量(因此显得有些险恶),使得这个世界看上去很不真实,非常虚幻。出乎意料的感受促使我思考一系列问题。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主题公园是为逃避者而建造的幻想乐园,仅仅适合于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那么,我不禁要问:人类所创造的作品哪一件不是如此?是否存在一种欲望之梯,它的最上端是极其华而不实的嬉戏,最下端则是极其严肃而真实的事物?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梯子从上往下走,主题公园之后将会是什么?是购物中心?有人曾抨击购物中心,认为购物中心是没有头脑的消费者逃避现实的伊甸园。抑或是郊区?学术批评家总是毫不留情地斥责郊区,认为郊区是中产阶级乏味的运动场。他们更喜欢城市。但城市却是逃避主义者最理想的选择,因为一个城市之所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城市,是因为它远离了自然及其四季更替。农场生活更接近于大自然,那么它是否就是最真实的?久居城市且十分怀旧的人们,似乎会这么认为。但是,农场主人们也试图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在任何一个骄傲的农庄住宅中,都会在墙上挂上美丽的图画,点上灯,让温暖的灯光驱走深夜的寒冷。採集狩猎者很少去改变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虽然他们手边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进行机械操作的工具,但是他们却拥有语言这个工具,借助语言这个工具,他们就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构想出另一个世界,用来替代现实世界或做为补充,在他们承受现实压力的时候,可以从中寻求慰借与快乐。

  如果将文化看做是逃避主义,那么又会引发一个问题:人类逃避何物?我是一名地理学家,所以我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自然,即从变化无常且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大自然环境中逃离出来。当今这个伟大时代之所以如此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将空前的可预测性和丰富性引入人类的生活。这应该能确保人们享受幸福、享受快乐,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并不能保障人类对安全感的深深需求。现代社会的红男绿女们生活在种种人造环境中,这些人造环境处于欲望之梯的上端,此处的人们似乎在忍受着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所说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那里的生活似乎并不十分真实,而且非常可疑。尽管人们并不介意生活在甜美的梦中,但是他们可能会发觉,也许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因为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或是将要死去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清醒的意识。因此人们希望在欲望之梯上停一下,或者退下一、两级。极端主义者甚至渴望下到梯子的最下端,去拥抱大地,沙砾粗糙的纹理令他们感到世界的真实;折衷主义者则企图寻求欲望之梯的中间位置,地理学家和环境专业的学者称这个位置为「中间景观」。

  对地理学家而言,自然指的就是外在的自然环境。那么怎么看待身体?身体,毫无疑问,是一个人的生理躯体。从这个角度来看,身体也是一种自然。但是,对我而言,身体并不是外在的东西。身体就是我,因此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想、也不能逃避它。但是,想要逃避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在病痛折磨我的时候,我常常渴望抛弃这个沉重的肉体,逃到别处。在有限的范围内,这样做是有可能的。如果外在的自然环境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或欲望,那么这个自然环境也会转变成我的身体。我会去干预它,而且多数的干预是出于有意识地要摆脱和遮盖我的动物性。动物有食、色之性,或早或晚会死掉,而我也要进餐、做爱,并希冀永生。文化使得我能够战胜自身的动物状态。

  本书的「我」是东(中国)西文化的混血儿。我既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所具有的双重文化的背景,驱使我充满好奇地观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是如何努力去脱离他们的自然本性,尤其是他们的动物性。以我之见,与东方相比,西方在人为性方面更胜一筹。这是否意味着西方的菁英比中国的菁英文明程度更高,或是更有经验?换言之,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处在欲望之梯的更高处,更加远离真实?

  对任何一个人类的个体来说,「我」或许是一个拈来就用的词。人们可以自豪而广泛地运用这个词,每个人都可以。「我」可能代表一个群体中的某个个体,比如说「我是一个华裔美国人」中的「我」。群体可能是个体自豪感的源泉,个体为其所在的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而倍感骄傲。但是,每个「我」都是特别的,譬如本书的作者──我。我不同于其他的任何个体。与众不同有着好的一面,我为自己的独一无二而无比自豪。然而,从深层的意义上来讲,与众不同和唯一,令人难以忍受,因为这必将导致分离、无意义、孤独和脆弱。但是,若是将自我融入群体当中,以此来逃避孤独、脆弱和不断的变化,又会压制个人的需求。当我与一位朋友讨论本书时,她十分赞同本书的主题。她说:「人们的确希望逃避,并选择逃往外在,有时候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这么做。但是,难道他们的内心不渴望处于更稳定的状态之中?难道他们不希望成为一个稳定群体的一员,并处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对此我持肯定的答案,人们当然希望稳定。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社会的秩序性和稳定性,所以才会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物质环境本身就意味着稳定性,而且当一个人看着这个物质世界里她所拥有的一切还是那么熟悉,并处在她所熟悉的地方,那么她就会很容易感受到这种物质环境的稳定性。虽然逃避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一个人若想逃避孤独、脆弱和自身不断的变化,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群体,融入这个群体中为数众多的固定小团体当中。

  想像促进并推动了文化的蓬勃发展。文化是想像的产物。人类因拥有文化而欢喜、自豪。但想像力不断使我们误入幻想的歧途,既不真实,又充满奇异。它诱使我们先描绘蓝图,然后常常就是实施罪恶,制造出地狱般的世界。想像所产生的结果是好坏参半的。人们从威胁人类的原始自然环境中逃到优雅的文化之中,这的确是一件好事。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文化的优雅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泡沫,这层泡沫掩盖了严酷的经济和政治现实,而正是严酷的经济和政治现实支撑着这层泡沫,并使得这层泡沫有可能在人类生活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掩盖、远离或逃避,使得我们轻而易举就忘记了人类绝大部分的创造性活动在前期所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甚至是烹饪这种最基本的活动,也会涉及到很多的前期破坏。像「屠宰与烹饪」或者「内脏切除与烹饪」这样的名称是不会用做烹饪书籍的书名的。然而没有前者,烹调怎么可能进行?如果人类的作品不是食物,而是一座纪念碑、一个城市、一个帝国,那么前期的破坏,人力和畜力的开发,开发时的甘苦与死亡,它们拼凑在一起的图像则更接近地狱,而不是天堂。即使我们仅仅把目光投向我们所建造的熠熠发光的人造世界,那么恕我直言,一个人若生活在其中,他一定会惊奇地感到生命如此之轻,如此的不真实。

  然而,我说到这里等于讲了一个很不完整且带有偏见的故事。如果说宇宙中生命和生命意识的出现是件好事,那么人类生命和想像的产生就是一件更好的事。历史上,人类想像力不断高飞,这不仅使一些大胆的心灵进入唯我主义的幻想、疯狂甚至罪恶的状态,而且使他们不断与外在的崇高宇宙世界发生真实的碰撞。这些碰撞对人类的道德意识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比如说,使人们在伟大神圣的自然面前,保持一种更加谦卑的态度。人类的想像力永无止境,它不断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这个世界更迷人、更有魅力。这样说一点儿也不过分。想像使人们更了解自然的重要性,自然在人们的眼里充满了魔幻与美好,因此,迄今为止很多事物还不能被人们所认知,即使当时有所认知,随后也会被遗忘。这里我可以举一个非常显着的例子──「景观」。古代富有的罗马人非常欣赏宏伟的景观,今天的人们出于实际的需要,也建造出各种景观,但在西元四○○至一四○○年间,大多数欧洲人并不知道景观为何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感悟力得到重生,大地景观再次散发出迷人的魅力。透过不断地改造和修复,在当今世界,这些景观仍然屹立不倒。我不得不认为「景观」与我们人类的精神是一致的。一旦有人提出类似的观点,我们也会频频点头称是,这种观点让我们感觉更好、更健康、更有力量。

  一个世界,不管它多么有魅力,只要缺少了道德筹码,它就是轻浮的。「做得好」意味着什么?「好」的涵义为何?人类全部的奋斗史就隐藏在这些问题的背后。用我们的一生努力探索这些答案──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尽力照着「好」的最高标准去行动──这是我们今生能够抵达天堂的捷径。

  我认为,逃避主义属于人类,且人类无法摆脱它。逃避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逃避的目的非常不真实。狂热的幻想有什么错?我认为,只要这种幻想只持续短暂的时间,仅仅是短暂的逃避,或是头脑中的一闪念,那幻想就不会有错,但是,与外在的现实世界脱离过久的幻想就有可能使人坠入自欺欺人的苦境,你就会产生一种阴险的企求,而当你把这种苦境透过赤裸裸的权力或者花言巧语转嫁给他人时,则是罪大恶极了。这时的逃避是与真实和美好(天堂)的方向背道而驰的。在怀疑一切的现代人心目中,奔向天堂的逃避,从表面上看是很好的,但其实这与奔向其他的目标一样,看似真实,其实非常不真实。对他们而言,「天堂」简直就是错觉和幻想的同义词。如果说能有什么东西让人感到更真实一些,那就是生命的坎坷、残酷或苦境。我希望我能够反驳这种流行的悲观。

  我写这本书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提供一种不同寻常、富有成效的观点来认识自然和文化,第二,想说服读者,特别是那些读过太多悲观文献的读者,认识到我们其实已经拥有了太多美好的事物,尽管这些美好的事物并不是很可靠。让我们想一想吧: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天堂,即使上苍只是偶尔才会眷顾我们一下,我们也应该少一点绝望,多一点希望和光明。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逃避主义:从恐惧到创造》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好奇但又带着一丝审慎的心态。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变得更强大”的书籍,但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这本书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敏感地带。它并没有像其他书籍那样,直接教你如何“战胜”恐惧,而是引导你“理解”恐惧,甚至是“拥抱”恐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逃避”这一行为的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解读。他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消极,而是揭示了逃避背后复杂的心理动机,以及它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是保护我们、让我们得以喘息,并最终找到新的方向的“缓冲地带”。书中关于如何将逃避的能量转化为创造力的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且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帮助我重新审视那些让我感到畏惧的事物,并从中找到突破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逃避并非全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引导它,从而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创造。

评分

《逃避主义:从恐惧到创造》这本书,如同一场温和的探险,带领我深入探索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我忽视的角落。我一直以为“逃避”是一个绝对的负面词汇,是软弱、退缩的代名词,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批判,没有指责,而是用一种充满理解和智慧的语言,解释了逃避行为背后潜藏的深刻动机——那些源自恐惧的本能反应。但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问题的揭示,而是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逃避,并非终结,而可以是一种“创造”的起点。这种“创造性逃避”的概念,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过去许多迷茫的时刻。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视为“逃避”的行为,开始思考它们是否也可以被重新解读,被赋予新的意义。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自我对话,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在恐惧中挣扎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个渴望突破、渴望成长的自己。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能够以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发掘内在的潜能。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性“拖延症”患者来说,《逃避主义:从恐惧到创造》这本书简直像是一盏指路明灯。我总是轻易地选择回避那些让我感到压力和不适的事情,然后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恼。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并非只是在“偷懒”,而是在一种更复杂的心理驱动下行动。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逃避行为的各种面貌,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甚至是对成功的恐惧。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逃避定性为一种“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非常普遍的人类行为,并且提供了一条从“恐惧”走向“创造”的清晰路径。书中关于如何识别并转化逃避能量的练习,非常实用。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选择逃避,然后有意识地将那股能量引导到其他地方,比如去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完成一件一直搁置的小事。这种转变是循序渐进的,但效果却非常显著,我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掌控感和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逃避”。我一直以为逃避是软弱的表现,是面对困难时的一种无能为力。但《逃避主义:从恐惧到创造》这本书,却层层剥开了这个概念的表象,揭示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它并没有鼓励我们一味地逃避,而是通过深入的剖析,帮助我们理解逃避行为的根源——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但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停留在问题的诊断上,而是巧妙地将目光引向了“创造”。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即逃避并非总是终点,它可以成为一种“过渡”的阶段,甚至是一种“创造”的催化剂。我读到书中关于如何将逃避的能量转化为积极行动的章节时,简直茅塞顿开。它给了我一种新的武器,去面对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更像是一份关于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的恐惧和解,并从中汲取力量,走向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评分

《逃避主义:从恐惧到创造》这本书,老实说,我刚拿到它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的心灵成长类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充斥着空洞的口号和陈词滥调。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那种强硬的“你必须改变”的论调,而是以一种更柔和、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让你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逃避”背后的真实原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创造性逃避”的论述,它颠覆了我以往对逃避的负面认知,让我开始思考,那些看似消极的“躲避”,是否也能成为孕育新生的土壤。这种视角转换,让我对生活中的许多困境有了新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尝试用更积极、更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应对它们。这本书的文字也十分流畅,读起来不费力,但每一句话都似乎都藏着深意,需要反复咀嚼。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的过往和现在进行对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