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聚落:记金瓜石的荣枯

金色聚落:记金瓜石的荣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赖舒亚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金瓜石
  • 九份
  • 矿业
  • 殖民地
  • 文化遗产
  • 地方史
  • 社会变迁
  • 怀旧
  • 纪录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匆忙混乱的年代,她有最安静缓慢的一枝笔 多位名家联合推荐 林文义:「赖舒亚,是近年来我一直注视的名字。不声张也不造作,更不自我标榜和宣传,就是安静的书写;我读出一个新世代文学人的谦逊和自持。行云如水的用字遣词自成风格,不与他者唱同调,难能可贵的:我手写我心。」 杨树清:「舒亚笔下的金瓜石,虽并未申请「慢城」认证,郄是我心中认定、包裹在时光胶囊的一座「慢城」;游移在书中,缓慢流动的人、事、物,也如我心中的普罗旺斯。我想,毋须取得「慢城」认证,快速轮转、繁华落尽之后,金瓜石已是一座比慢城更能慢活的城乡。」 廖玉蕙:「舒亚写故乡,不只凭借记忆,她亲临故土,用双脚踏查;她访问故旧,聆听过来人的心声;她勤读历史,以文献佐证;所以,不但描摹景致、刻画人情,也追溯源流。既有理性的爬梳,也有感性的疼惜与喟叹。她缅怀过去、凝视现在,也展望未来,做了彻底的寻根。」 简媜:「舒亚长于山海之间的矿山聚落,乃山城之女;山风海雨渲染着她的情感基调,矿区苦力图像映入心版,形塑其真挚的乡土深情,使得回顾金瓜石开矿史、铺写聚落风土传奇、追述自身成长之路,既能打下历史与时间之纵深,且能拉宽往昔与今日对比之视野。金瓜石在其笔下,不独是金光闪烁的天赐宝地,亦是一曲劳动者悲歌。」 黑屋顶连绵的聚落,几度兴衰已迢遥,採矿人的悲情不复,而地底错综的矿坑,包藏着汗水与辛酸,那些不可磨灭的昔曩血泪,承载历史的重量,唿召人寻根溯源,关于聚落的沧桑,与瑰丽。(〈金色聚落〉) 金瓜石,这个名字里带着「金」字的地方,因为金矿的大小露头像极了南瓜(台语为「金瓜」)而得名。这里曾经繁华一时,短短一条街上聚集了茶楼酒肆、戏院妓馆,彼时甚至有「上品送九份,下品输台北」之语。但当矿藏枯竭,矿业迅即没落,彷彿午夜的钟声响起,华丽马车终于变回了南瓜,淘金派对结束了,小小山城恢复原有的宁静。 作者赖舒亚走访地方耆老,从他们口中得到那段流金岁月最难忘的片段,并将自己儿时成长至今的记忆化作文字,融合为一篇篇关于故乡的传奇身世以及荣枯纪实的前尘往事,除了是极为优秀的城乡写作、在地写作外,也是深入了解金瓜石难得的文史资料。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金色聚落:记金瓜石的荣枯”这一主题,但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草稿。 --- 书名暂定:《山城往事:金瓜石的记忆与矿脉的断响》 导言:一场关于时间、物质与记忆的考察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地方志,亦非详尽的矿业史记录。它是一场深入台湾东北角群山之中的寻访之旅,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空间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细致描摹。我们的焦点,聚焦于那个曾经以黄金和铜矿闻名遐迩的聚落——金瓜石。然而,本书的叙事主线,将避开对“聚落的荣枯”这一主题的直接聚焦,而是通过挖掘其周边环境、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以及那些未被完全记录的日常片段,来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切面。 我们试图理解的是,一个依赖单一资源(矿产)建立起来的社区,在资源枯竭后,其社会肌理是如何重塑的?那些曾经承载着巨大财富与希望的矿坑,在光线消散后,留下了怎样的物理印记和精神残余? 第一部:地貌的雕刻与早期的人文痕迹 金瓜石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陡峭的山势、多雨的气候,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山城风貌。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在矿业开发前夕的自然状态。我们探究的是,在淘金热兴起之前,这片山谷如何被原住民、早期汉人垦民以及日据初期的日本人所认知和使用。 地质的“馈赠”与“诅咒”: 详细考察金瓜石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如何孕育出丰富的矿脉。这部分将侧重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不同岩层与矿床的形成过程,而非直接叙述矿工的开采活动。我们分析的是“为什么是这里”,而非“如何在这里开采”。 早期聚落的萌芽: 记录在矿业大规模介入之前,散落在山间的农庄、渔村的零星记载。这些早期的聚落形态,在面对工业化浪潮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脆弱性。我们关注的是其生活的节奏、信仰的源头,而非其与矿业的关联。 轨道与交通的初始: 在索道和轻便轨道的建设热潮到来之前,山间交通工具的演变。从人力搬运到简易水车的应用,这些基础设施的早期形态,揭示了在大型资本进驻前,社区内部的物流与权力结构是如何初具雏形的。 第二部:工业的脉动与非核心社会要素的浮现 当矿业活动达到鼎盛时期,它对周边环境、社会阶层以及日常文化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然而,本书并不详述开采技术或产量数字,而是聚焦于那些围绕着核心工业活动而产生的次生效应。 “洋风”与“本土”的交织空间: 矿业的引入带来了大量的技术人员、管理阶层,他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建筑风格和消费模式。本书将细致描绘这种异质文化在特定区域内的渗透与融合。例如,在生活设施、公共娱乐场所(如戏院、俱乐部)的建设中,如何体现出不同阶层和族群之间的张力与平衡。 附属产业的生态链: 矿山运营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本书将详述为矿业服务的地方性供应商网络。从粮食的种植、肉类的屠宰,到日常用品的贩卖,以及后勤人员的居住形态。我们考察的是这些附属产业的生存逻辑,以及它们如何随着主业的兴衰而起伏。 教育与医疗的早期形态: 考察由企业或特定群体建立的早期教育机构和简易诊所。这些机构的服务对象、教学内容和医疗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培养和公共卫生的初步关注,它们是社会现代化的微小试验田。 第三部:空间叙事与非物质遗产的残响 矿产资源枯竭后,实体经济的崩塌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一个被工业符号深刻烙印的社区而言,物质的消逝并不意味着记忆的终结。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于探究这些被“遗弃”的空间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废墟美学”与景观重塑: 深入考察那些被遗弃的矿区结构——冷却塔、选矿厂、宿舍群的现状。我们侧重于分析这些工业遗迹在时间侵蚀下,如何被自然重新接管,以及它们对现当代人心理景观的影响。这并非是对遗址的保护呼吁,而是对“被遗忘的物质如何重新叙事”的探讨。 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与迷信: 矿工的工作环境极其危险,这催生了一套独特的民间信仰体系。本书将搜集和梳理关于“地下之神”、“护身符”以及特定节庆中与安全祈愿相关的习俗。这些仪式是社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所构建的精神避难所。 口述历史的碎片与沉默: 访谈那些在矿区成长、但其亲人并未直接参与采矿活动的新一代居民。他们的记忆中,关于金瓜石的图景,更多的是由建筑风格、社区氛围和旧照片构建的。通过这些“二手记忆”,我们试图描绘出一种身份认同的流变——如何从一个“矿工的城镇”转变为一个“历史的旁观者”。 结语:在矿脉的断层上,眺望未来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的视角,审视一个高度依赖单一经济体的山城是如何经历其兴衰的。我们关注的是支撑起那个“聚落”的骨架、皮肤和血液,而非仅是那流动的“金色”本身。通过对周边环境、附属社会结构和文化残留的细致梳理,我们期望描绘出一幅关于变迁、适应与身份重构的复杂图景,从而理解任何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区,其深度远超其表层的经济活动。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赖舒亚


  获益最大的书是《圣经》,生长于瑞芳金瓜石。曾任职出版。阅读与书写宛若左右手,现为文字工作者,以及杂志编辑。获时报文学奖、吴浊流文艺奖、浯岛文学奖等。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学类创作暨出版补助。作品入选《九十二年散文选》、青少年台湾文库Ⅱ──散文读本3《希望有一天》。着有散文集《挖记忆的矿》。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创作缘起

  位处台湾东北角的金瓜石是作者的故乡,多雨多雾的气候,让左邻右舍定期在屋顶涂上沥青用来防潮,成就了连绵的黑色风景,而这幅风景中又孕育着天然的矿藏。清光绪年十六年夏天,基隆河的沙金被发现,一八九三年,沿基隆河支流而上,前后分别找到小金瓜露头(金矿之露头处)与大金瓜露头,自此翻开金瓜石繁荣的扉页,採金年华正盛的时期,更吸引世界各地慕名前往的大批淘金人潮,当时日本政府引进机器设备,产金量一度跃升亚洲首位,写下聚落的辉煌;然而随着金、铜等矿产竭尽,聚落在一九八七年停止採矿,山城日趋寞落,人们难以谋生,无欲望山兴叹、靠山吃喝者,甚至携家带眷,迁居到彼城讨生活;从此,再没能听见远处的炸山声,与长辈聚集泡茶、天南地北聊挖矿的故事,也闻不到黑屋顶的沥青味。

  离乡背井的子民变成看似经济得到改善,内心却只是跟从人潮搬至异域,失根的下一代。探索金瓜石过往,眼前的当务之急,包括如何保存矿业文化,当地俚谚等人文特色,将其结合艺术与观光,甚至提出具体方案,帮助游子返乡重振聚落的生命力,皆为《金色聚落》散文集创作计画所关怀的议题。写作期间访谈在地乡亲,也参酌文献佐证,以期尽所能爬梳剔抉地呈现聚落全貌。笔者这一代的金瓜石小孩转眼已来到中年,祖父母等老一辈近乎凋零,余存阿姨,还有几位常联络的亲戚,有人半开玩笑形容他们是金瓜石初始的形象代言人,像未经处理的质朴原矿。对于这样的说词笔者不置可否,但面对这座习惯被忽略的聚落,总觉得应该做些什么事,唤醒人们,至少身为金瓜石人,必须珍视它的存在。顿失矿业金援的土地,导致青壮年陆续往外地移动,住在金瓜石的居民大多数是老人、小孩,而这样的断层,对聚落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九八九年,于金瓜石取景并在这里首映的《悲情城市》,意外带动了观光;可惜外移的人口长年无法回流,年轻人仍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长辈也不敢让孩子留在家乡,怕被人误会是没出息的代名词,这些年龄老化、聚落失去活力等问题,形同压垮聚落的另一根稻草。尤其长大后才知晓,即便自阿祖、阿公到年轻的子孙,已居住一百多年,辛苦打拚了一辈子,竟只有房屋权,而无土地权,无疑又加深当地居民的不安与悲哀。所幸构思《金色聚落》之际,听闻终于释出土地权的消息,更坚定笔者完成本计画的决定,在购回土地权后,让居民更疼惜母土,强化原乡是自身根本的自我认同。

  全书约莫十万字左右,共分成「舒柬」、「金色聚落」、「假若悲伤是必须」、「翻阅城事」、「于是有了光」五个单元。

图书试读

採金扉页
 
喜欢听故事,尤其关于这座充满各样传说的矿山,儿时,只要大人一围聚开讲,我瘦小的身子便钻进当中,阿公会抱我坐在腿上听大伙闲话家常。然后其他小孩也会跟进,有的搬来矮凳旁听,大人看有孩童凑热闹,总会在艰苦的古早时期,阿本仔欺侮台湾人的话题外,应囡仔要求讲些矿坑的佚往。后来我才晓得那些过去,当时老岁人为了增加故事效果难免含有穿凿附会的成分,欲知虚实,只能花工夫对照文献查证。 
 
露天矿脉的岩嶂形似南瓜,居民就用闽南语唤它「金瓜石」;可是有人说除了形状,也由于矿山的土质呈现金黄色而得名。第一次看老师拿着一块其间闪着光芒的矿石,解释金瓜石地名的由来:那是早在一九三三年的日据时代,昭和八年,家乡由台湾总督中川健藏下令取名「金瓜石」,但在这之前,黄金已跟这个小小聚落脱离不了关系。 
 
那年夏天,八堵车站架设铁桥的工程正在进行,某日吃完午餐,一名工人拿饭碗在河里清洗,意外地看到水中的砂粒在阳光下闪烁着。监督此工程的郡司李家德曾参与美国旧金山的採金,当看到从河中淘起的金砂,他开始追溯源头,直觉基隆河可能是黄金河。消息不晓得打哪走漏出去,各路的人马从四面八方涌入,包括脚踏实地的农夫也卷起裤管,拿起工具往河里捞金。据当年美籍的旅台记者描写,彼时基隆河沿岸挤满淘金客,小型简陋的茅草屋陆续在岸旁搭盖,从七堵顺流而上至现今的瑞芳,淘金潮一发不可收拾,有人索性就睡在河里的小船上,连家也不回去了。弃农採金,整天不择手段地濯砂炼金,贪得无厌,使无辜的砂金层遭殃,镇上原有的朴实生活变了调,或偷或抢的事件频传。
 
我对赶不及的辉煌时代充满好奇,特别是深埋在地底下金光乍现的矿脉,长大后开始查询金矿初被挖掘的起初。朋友一直以为我对史地有浓厚兴趣才乐此不疲地勤做功课,殊不知因为金瓜石是我的家园,懂事后对故乡的依赖日益浓厚,若无亲自探查,单凭片面的报导,就像站在一栋高楼上,看得到高处的风景,但对它的根基一无所知,我会感到不踏实,不确定建筑物是否安全跟稳固。
 
我不断地溯及故乡的过往,无非想了解自己的根源,我生长于何处,那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用户评价

评分

《金色聚落:记金瓜石的荣枯》这个书名,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一种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事物在时间洪流中的起起落落。金瓜石,我虽然没有亲身去过,但从新闻报道和纪录片中,我对它那独特的山城风貌,以及它作为重要矿业城镇的历史地位,都有一定的了解。书名中的“金色聚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段曾经辉煌的淘金岁月,那种“一夜暴富”的梦想,以及因此而聚集在此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而“荣枯”这两个字,则显得更加深刻,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兴衰,更可能包含着精神上的传承与失落,社会结构的变迁,甚至是人际关系的疏离与重塑。这本书,或许就像一部微缩的历史剧,将金瓜石的兴盛与衰败,以一种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一个地方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经历风雨,留下印记。

评分

哇,看到《金色聚落:记金瓜石的荣枯》这本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许多关于金瓜石的回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金瓜石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地名,它承载了太多历史的重量和浓厚的乡愁。小时候,大人总会提起那段辉煌的淘金岁月,矿工们日夜辛劳的身影,还有山城里弥漫的烟尘与希望。金瓜石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藏着故事,藏着风华。我一直对那段历史充满好奇,想深入了解那些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财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又是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就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金色聚落”听起来就很温暖,很有画面感,而“荣枯”则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重返那个黄金时代,感受那份独特的山城氛围,也理解那份曾经的繁华和如今的沉寂,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方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这片土地上,无数普通人生命轨迹的缩影。

评分

我是在社群媒体上看到有人推荐《金色聚落:记金瓜石的荣枯》这本书的,看到书名就觉得很有吸引力。金瓜石对我来说,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熟悉,是因为它就在北部,是台湾著名的景点;陌生,是因为我除了知道那里曾经挖过金子,对它具体的历史和人文故事了解并不多。我一直觉得,台湾很多地方都像这样,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却鲜为人知。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金色聚落”,立刻勾勒出一种繁华的景象,让人联想到当年淘金盛况时的热闹非凡。而“荣枯”二字,则是一种自然的代谢,也是历史的必然。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讲述金矿的故事,更会深入探讨那个聚落形成、发展、再到如今的变迁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活百态和情感寄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出这些故事的,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让我能感受到金瓜石从兴盛到萧条的完整脉络。

评分

读到《金色聚落:记金瓜石的荣枯》这个书名,我的心情就复杂起来。金瓜石,对我来说,是毕业旅行时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那种高低起伏的地势,依山而建的聚落,还有那随处可见的矿业遗迹,都让我觉得它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山城。我记得在太子宾馆附近,看着远处被雾气笼罩的山峦,想象着当年矿工们在这里生活的艰辛和对未来的憧憬。特别是黄金博物馆里那些展示的真实物品,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往事。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荣枯”两个字,让我联想到那种从鼎盛到衰落的自然规律,也让人思考,一个曾经辉煌的聚落,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是时代变迁,还是资源枯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荣枯”的瞬间,用文字将它们鲜活地呈现出来。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从一个更深沉的角度去理解金瓜石,不仅仅是风景,更是它背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感。

评分

《金色聚落:记金瓜石的荣枯》这个书名,光听着就很有画面感!我小时候在基隆长大,虽然不是直接住在金瓜石,但离得很近,偶尔也会跟着长辈去过几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爬坡的街道,以及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挂着的,那种有点旧旧的、但非常有味道的招牌。那时候的金瓜石,虽然已经不是最鼎盛的淘金时期,但空气中仍然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好像随时都能听到矿工的号子声。书名里的“金色聚落”,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黄金遍地的传说,以及那些为了黄金而聚集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是怎么生活的?有没有形成一种特别的社群文化?而“荣枯”二字,又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个地方从兴盛到衰落,其中必然蕴含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教训。这本书,感觉就像一个浓缩了金瓜石生命历程的时光胶囊,我很想知道里面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