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琉璃

碎琉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鼎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鼎钧自我生命回溯重要代表作,值得再次留心细细品味。 生活,我本来以为是琉璃,其实是琉璃瓦。 生活,我本来以为是琉璃瓦,其实是玻璃。 生活,我本来以为是玻璃,其实是一河闪烁的波光。 生活,我终于发觉它是琉璃,是碎了的琉璃。──王鼎钧 若曾经心折于「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里磅礴宏大的时代纪录,那么作为鼎公代表作之一的《碎琉璃》,就值得再次细心品味。 成书较早的《碎琉璃》可说是鼎公在「回忆录四部曲」前,自我生命回溯的重要作品;如果「回忆录」是一幅浩繁巨帙的时代组图,《碎琉璃》就是一帧帧近距离的摄影纪实。 鼎公在这部作品当中,忆写诸多童年往事;儿时的玩伴小友,父母家族中的故人遗事,家乡的风物轶闻,还有游击抗战的经验。经由鼎公细腻的文字,恍如从迢远时空传来的时间胶囊,虽然去日已久,但少年时的生命记忆与意义依旧鲜活如初。 历尽天涯流离之后,才会明白那迤逦一地的不是琉璃,而是晶莹闪烁的少年碎梦。 本书卖点 ‧王鼎钧散文经典复刻出版 ‧「回忆录四部曲」磅礴流离的起点,作者自我生命回溯重要代表作,值得再次留心细细品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鼎钧


  一九二五年生,山东省临沂县人。抗战末期弃学从军,一九四九年来台,曾任中广公司编审、制作组长、专门委员,中国文化学院讲师,中国电视公司编审组长,幼狮文化公司期刊部代理总编辑,《中国时报》主笔,「人间」副刊主编,美国西东大学双语教程中心华文主编。目前旅居美国。

  曾获金鼎奖,台北中国文艺协会文艺评论奖章,中山文化基金会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推荐奖,吴鲁芹散文奖。一九九九年《开放的人生》荣获文建会及联合副刊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三十」。二○○一年,获北美华文作家协会「杰出华人会员」奖牌。

  着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碎琉璃》、《山里山外》、《左心房漩涡》、《小而美散文》。小说《单身温度》。论着「作文四书」《灵感》、《文学种籽》、《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代序

当时,我是这样想的


  琉璃是佛教神话里的一种宝石,它当然是不碎的。

  人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琉璃,于是设法用矿石烧制,于是有晶莹辉煌的琉璃瓦。

  琉璃瓦离「琉璃」很远,「琉璃灯」离琉璃更远,装在琉璃灯上的罩子原是几片有色玻璃。

  至于「琉璃河」,日夜流去的都是寻常淡水,那就离「琉璃」更远了。

  生活,我本来以为是琉璃,其实是琉璃瓦。

  生活,我本来以为是琉璃瓦,其实是玻璃。

  生活,我本来以为是玻璃,其实是一河闪烁的波光。

  生活,我终于发觉它是琉璃,是碎了的琉璃。

  *

  「一切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

  是的,如果把「自传」一词的意义向远处引申。

  我那位长于创作童话故事的朋友说,他正在描述他家的一只鸡怎样变成一位天使。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他年少时曾经亲手杀死一只鸡,深深感到死的恐怖和杀生的残忍。这种感觉一直压迫他。他需要来一次「超渡」。

  作品的题材来自作者的生活经验,作品的主旨来自作者的思想观念,作品的风格来自作者的气质修养。所谓「一切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大致如此。

  在福尔摩斯眼中,一个人的菸斗呢帽都是他的传记。

  在相士眼中,一个人的皱纹可以是那个人的传记。

  *

  当我以写作为赡家的手艺时,我相信形式可以决定内容,也就是说,为了写一出戏,必须使内容恰好填满戏剧结构。

  当我为自己而写作时,我相信「内容决定形式」。生活,有时候恰是小说,我就写成一篇小说,如果存心写成散文,就得从其中抽掉一些。生活,有时候恰是散文,我就写成一篇散文,如果存心写成小说,就得另外增添一些。

  生活,尤其是现代生活,必须依循种种程式、框架、条款、步骤,绝不能违抗,甚至不能迟疑。例如开车,好像是自己当家作主,其实在左转弯的时候你的方向盘必须往左打,必须照规定换档减速变换灯光,否则,当心!

  我们在整天、整週、整月做「现代社会」这个大机器的一部分之后,何必再做戏剧结构的一部分呢,何必再做小说形式的一部分呢。

  在写《碎琉璃》的时候我是这么想的。

  *

  生活是饮酒,创作是艺术的微醒。

  阅读是饮酒。当读者醉时,创作者已经醒了。

  当读者醒时,作品就死了。

  *

  据说,如果人造速度能超过光速,人可以追上历史。

  如果我们坐在超光速的太空船里,我们可以看见卢沟桥的硝烟,甲午之战的沉船,看见冯子才在谅山一马当先。

  在超光速的旅程中将设有若干观察站,让我们停下来看赤壁之战,看明皇夜宴,看宋祖寝宫的斧声烛影。

  历历呈现,滔滔流逝,无沾无碍,似悲似喜。啊,但愿我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当我写《碎琉璃》时,我是这样想的。

  *

  那年,海边看山。海可以很大,很大,大到「干坤日夜浮」,也可以很小,小到只是一座山的浴盆。

  早晨,那山出浴,带着淋漓的热气,坐在浴盆旁小憩,彷彿小坐片刻之后要起披衣他去。

  我看见它深唿吸。我想它心里有许多祕密,可惜不能剖开。即使剖开也无用,真正的祕密不是把肉身斩成八块能找出来的。

  我寻找它的额。不知它在想什么。谁能发明一种仪器,把一种能投射过去,把一种波折射回来,变成点线符号,谁能解读这符号,医治人的庸俗。

  那时候,我是这样想的。

  *

  《碎琉璃》出版后,读友陈启新先生写了如下几句话给我:

  琉璃泪
  吴刚枉伐月中桂
  琉璃坠
  一天彗星陈抟睡
  琉璃碎
  伤心只是琉璃脆

  看来他仔细读过我的这本小书,我的含意他似乎懂,似乎没懂。

  我仔细读他寄来的诗句,他的意思我似乎不懂,又似乎懂得。

  读者和作者的最佳关系,也许就在这似懂非懂之际、别有会心之时。
 
一九八九年三月补记

九歌版原序

  从民国六十四年到六十六年,鼎钧兄「每年一书」,陆续完成「人生三书」,得到广大读者的敬爱。三年来,颇有人劝他「打铁趁热」,整理家中存稿多出几本集子,他不肯;他以更谨严更勤奋的态度创作更好的作品。他费了十五个月的时间写他一系列自传式的散文,在「九歌」的催促下出版了这本《碎琉璃》。

  《碎琉璃》书名的涵义,作者在本书第四篇〈一方阳光〉里有间接的解说,它代表一个美丽的业已破碎了的世界。作者从那个世界脱出,失去一切,无可追寻,而今那一切成为一个文学家创作的泉源。他用〈瞳孔里的古城〉一篇表现故乡,〈一方阳光〉表现他的家庭,〈迷眼流金〉表现他少年时期的心态,〈红头绳儿〉表现初恋,〈看兵〉、〈青纱帐〉、〈敌人的朋友〉、〈带走盈耳的耳语〉一连四篇表现他在抗战敌后参加游击队的见闻,〈哭屋〉描述他在私垫里读书的感受。以下还有多篇短构,表现他在爱情(也许不只是爱情)方面的挫折与执着。在这本书里面,他抒情叙事诉诸感性,飘渺如云,香冽如酒,与「人生三书」之理性明晰迥然不同。「人生三书」出齐后,他声言不再以同样的手法、同样的内容写作,显然不甘以三书自限,决心继续突破跃升。在《碎琉璃》里面,他办到了!

  《碎琉璃》最大的特点是以怀旧的口吻,敲时代的钟鼓,每篇文章具有双重的甚至多重的效果。他把「个人」放在「时代」观点下使其小中见大,更把「往日」投入现代感中浸润,使其「旧命维新」。这些散文既然脱出了身边琐事的窠臼,遂显得风神出类,涵盖范围和共鸣基础也随之扩大,不仅是一人一家的得失,更关乎一路一代的悲欢。我相信在鼎钧兄已有的创作里面,《碎琉璃》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他如果有志于名山事业,《碎琉璃》是能够传下去的一本。对于可敬可爱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需要用文学的心灵来接受、来品鑑。世事沧桑,文心千古,琉璃易碎,艺事不朽,敢以此旨遍告知音,敢以此志与鼎钧兄共勉。
 
蔡文甫

图书试读

一方阳光

四合房是一种封闭式的建筑,四面房屋围成天井,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这样的家宅是关防严密的碉堡,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挡住了寒冷和偷盗,不过,住在里面的人也因此牺牲了新鲜空气和充足的阳光。

我是在「碉堡」里出生的。依照当时的风气,那座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窗櫺、桌椅、门板、花瓶、书本,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沉,带着严肃,以致自古以来不断有人相信祖先的灵魂住在那一角阴影里。婴儿大都在靠近阴影的地方哌哌坠地,进一步证明了婴儿跟他的祖先确有密切难分的关系。

室外,天井,确乎是一口「井」。夏夜纳凉,躺在天井里看天,四面高耸的屋嵴围着一方星空,正是「坐井」的滋味。冬天,院子里总有一半积雪迟迟难以融化,总有一排屋檐挂着冰柱,总要动用人工把檐熘敲断,把残雪运走。而院子里总有地方结了冰,害得爱玩好动的孩子们四脚朝天。

北面的一栋房屋,是四合房的主房。主房的门窗朝着南方,有机会承受比较多的阳光。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早用一层棉纸、一层九九消寒图煳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是每一个家庭的胜地。

现在,将来,我永远能够清清楚楚看见,那一方阳光铺在我家门口,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我看见一只用麦秆编成、四周裹着棉布的坐墩,摆在阳光里。然后,一双谨慎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停在墩旁,脚边同时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生着褐色虎纹的狸猫,咪呜一声,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用心翻弄针线筐里面的东西,玩弄古铜顶针和粉红色的剪纸。那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如果当年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覆八成是喜欢冬季晴天这门内一方阳光。她坐在里面做针线,由她的猫和她的儿子陪着。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棉絮膨胀起来,轻软无比。我清楚记得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无须再为了扺抗寒冷而收缩戒备,一切烦恼似乎一扫而空。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心满意足的红润。我还能清清楚楚听见那只猫的鼾声,牠躺在母亲怀里,或者伏在我的脚面上,虔诚的念诵由西天带来的神祕经文。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