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耕佃农:莫渝田园诗集

都耕佃农:莫渝田园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渝
图书标签:
  • 田园诗
  • 莫渝
  • 诗歌
  • 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
  • 乡村生活
  • 农业
  • 田园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务农业的伪诗人、不务诗业的伪农民 ▌「农不农 诗不诗」极富调侃意味 ▌诗作贴近土地,结合天宇 ▌与擅长创作农事诗的维吉尔、叶赛宁、贾穆深刻对话 《都耕佃农》是诗人莫渝的田园农事诗集,共分四辑:一、土壤篇,二、蔬果篇,三、24节气,四、干河道遐思。除了辑四是散文诗,描写大汉溪畔的干河道,其他都是诗人从事农耕的甘苦谈。结合田园农事操作,诗人提出阿卡笛亚(Arcadia)心灵净土的概念,衔续西方牧歌田园诗的传统。 本书特色 ◎田园诗风平易近人,能借此体会都市农耕的闲适美好。 ◎诗人杨风、康原、黄玉兰等名人赐序评,「农」情蜜意推荐。 好评推荐 「莫渝的诗,平实,不带任何花俏。没有过度的激情,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意象,却有着浓郁的、对土地、对土地上各种蔬果的爱惜。」──诗人诗评家杨风 「莫渝的诗语言平直、浅白、清晰,用我们的生活语言去思考;大都採用赋的写法,语言随着诗想进行,这是一本平易近人的农事诗,值得大家共同来玩味与品尝。」──诗人康原 「潜伏在诗人心田中的蚯蚓,『静』、『思』中『自然有所追寻』──追寻属于自己可用心耕作的福田,一个崭新的创作新天地。」──诗人黄玉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莫渝


  本名林良雅,1948年出生苗栗竹南中港溪畔。淡江文理学院毕业。曾任出版公司文学主编、《笠》诗刊主编。国立联合大学台湾语文与传播学系兼任助理教授、年度诗选编选委员。长期与诗文学为伍,阅读世界文学,关心台湾文学。着有《莫渝诗文集》五册,诗集《第一道曙光》、《革命军》、《走入春雨》、《阳光与暗影》、《晨课》、《斑光》、《莫渝美术诗集:画廊》、《莫渝情诗集:猫眼,或者黑眼珠》;台语诗集《春天ê百合》、《光之穹顶》等。散文与评论《台湾诗人群像》、《台湾诗人侧颜》、《笠诗社演进史》等。翻译《异乡人》、《恶之华》、《比利提斯之歌》、《小王子》、《白睡莲──法国散文诗精选》、《偶发事件》、《石柱集》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亲爱的土地.亲爱的蔬果—细读莫渝的农事诗集《都耕佃农》

杨风(节录)


  今天,大地像是一个在太阳里纺织的妇人,她用那忘却的语言对我低唱着一些古歌。—泰戈尔《漂鸟集》116

  Ψ

  很高兴,也很荣幸,在出版前,拜读莫渝的农事诗。

  从2011年春天开始,莫渝就向新北市政府或私人,承租十来坪的土地,种起各种蔬果。由于成绩斐然,因此在1912年,还获得一份新北市政府颁给的奖励。

  然而,更大的奖励是这本农事诗集—《都耕佃农》。这本诗集里,共分四辑:(1)土壤篇;(2)蔬果篇;(3)节气篇;(4)干河道遐思。在这四辑当中,除了第(4)是散文诗,描写大汉溪畔的干河道,其他都是作者从事农耕的甘苦谈。

  在这些有甘有苦的诗作当中,总是环绕着两个主题:一是土地,另一则是土地上的农作物收获,也就是蔬果。「我们地上的粮食正是这些果子。」这是《可兰经》2卷23章里的句子,也是法国大文豪—纪德(André Gide),在《地粮》一书首页所引的句子。句中,土地和果子(粮食),则是最重要的两个元素。莫渝的农事诗集《都耕佃农》,也是如此。

  莫渝曾在〈自序〉中说:

  终究,把这块地当作心灵的阿卡笛,护守这小小的十坪菜园,跟土地贴近,跟天宇结合。同时,留下这些文字:《都耕佃农:莫渝农事诗集》,跟维吉尔,跟叶赛宁,跟贾穆说说话。

  引文中的「阿卡笛(亚)」(Arkadia),是古希腊的一个地名,位于一座半岛上,与古希腊大陆隔绝,因此没有战乱,过着牧歌式的生活,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田园诗人,将她描写成世外桃源。(按,ark原意为躲避、避开,adia指阎王。arkadia就是指躲避灾难的意思。)足见莫渝用十坪土地,从事耕作,不但是表面的农事,而且是心灵的世外桃源。他曾自嘲,以诗人的身分,从事农耕,乃是「不务诗业的伪农民」,是「农不农 诗不诗」。但其实是务诗业的真农民,是既农又诗的诗人、农夫。

  引文中提到三位诗人:维吉尔、叶赛宁、贾穆。这都是影响莫渝写作农事诗的古代异国诗人。莫渝有一首诗—〈园里拣菜怀想诗人〉(辑一),诗的最后一句说:「想及远方已往生的异国诗人的乡村诗篇。」足见这三位异国诗人,对莫渝的影响之深。
  在这三位古代诗人当中,影响莫渝最深的,应该是贾穆(Francis Jammes,1868-1938)和维吉尔(Vergil,纪元前70-19)。他这样叙述贾穆:「比较贴切的是法国宠爱驴子的乡村诗人贾穆(雅姆,1868-1938),他在果园农事时,总有苍蝇、胡蜂、蚊蚋靠身,既烦又闪不开。」事实上,《笠》诗刊86期,曾刊载莫渝翻译《贾穆诗选》24首,并附有贾穆年表、介绍短文以及诗人坐姿侧像图。足见贾穆对莫渝的重要性。

  贾穆的作品写苍蝇、胡蜂、蚊蚋,而莫渝,除了写如何与蚊、蝇对抗之外,还写了天牛、蝉尸、菜虫、蝴蝶、蜗牛等菜园里常见的小动物。种类更加广泛。

  另一位影响莫渝深远的,是《农事诗》的作者—维吉尔,因为莫渝在序文中,对他着墨甚多,连诗集的书名都採用「农事诗」一词。维吉尔是古罗马诗人,被尊为罗马的国民诗人,也被当代及后世广泛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影响后世的但丁、莎士比亚等诗人和文人。作品有《牧歌集》(Eclogues)、《农事诗》(Georgics),以及史诗《埃涅阿斯纪》(Aeneid)。其中《农事诗》第一卷,谈庄稼;第二卷,谈葡萄和橄榄树;第三卷,谈放牧牛、马;第四卷,谈养蜜蜂。让我们来看他如何谈蜜峰:

  我接下来要讲述的,是天赐的礼物。
  呵,梅塞纳斯,请看—蜂蜜从天而降。(《农事诗》4,1-2)

  这是一首写给朋友—梅塞纳斯(Gaius Maecenas)的诗作。诗人把峰蜜视为「天赐的礼物」。而莫渝,虽然不写蜜峰,却写天牛,写杂草、蝉尸、菜虫、蝴蝶和蜗牛。

  Ω

  水亲 土更亲
  把玩泥土
  把玩亲切的土地
  —莫渝〈辑一、揉土〉

  辑一是土壤篇,共22首诗作。从篇名即可知道,这些诗主要是写种植疏果的土壤,包括如何挖土、如何揉土,以及如何在荒土上种植蔬果。莫渝在〈挖掘〉这首诗里,这样写着(节录):

  用力挖深,挖掘
  寻求祖先活动过的痕迹
  揣想他们的智慧
  挖深 再深 更深

  翻土
  从黑暗的地底
  觅寻新生的景色和气象

  在这里,我们看到,土地不单单只是土地,而是含藏着「祖先活动过的痕迹」。土地里面,有祖先的「智慧」,有「新生的景色和气象」。
  而在〈揉土〉一诗(节录)中,莫渝说:

  看似硬朗却濡润的泥土
  轻轻一握
  摊散成细致粉状
  停驻掌中
  ………
  水亲 土更亲
  把玩泥土
  把玩亲切的土地

  土地是「亲切的」,因此值得做为农夫的诗人,尽情「把玩」。
  至于〈荒土〉(节录),莫渝则说:

  在荒土撒播诗的种籽
  用心植栽可以唱诵生命挣出的拓垦之歌

  这两句诗,再次让我们看到,莫渝不是「不务诗业的伪农民」,不是「农不农 诗不诗」。而是务诗业的真农民,是既农又诗的诗人、农夫。

  莫渝在〈辑一、土壤篇〉,不只写土壤,还写土壤上的杂草和各种小动物,包括天牛、蝉尸、菜虫、蝴蝶和蜗牛。

  在这些小动物当中,莫渝似乎最喜欢写蜗牛。他总共写了三首蜗牛诗,还把它们编为「蜗牛扁」。其中〈金色的晨光—蜗牛说爱浮世绘〉的末段,这样写着:

  微沁清爽的晨间田埂
  一向善于沿路涂鸦的单匹蜗牛
  暂停作业,改
  临摩葛饰北斋的《蛸》浮世绘
  且保持长时间的缠黏互拥絮语不歇

  其中,葛饰北斋(1760-1849),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浮世绘大师。在《蛸》这幅画中,有两只章鱼,各以八爪触手,「缠黏」一名採珠的海女,并做出「互拥」而拟似交媾的行为。

  从农人的立场来看,蜗牛是「害虫」,因为牠们会吃掉辛苦耕种的蔬果。但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诗人对蜗牛的厌恶或嫌弃。而在其他描写「害虫」的其他诗作当中,诗人也有同样的态度,甚至站在「害虫」的立场,来为牠们发声。例如在〈菜虫有话说〉当中,莫渝这样写着:

  生存之必要
  食物之必要
  请允许依我们的方式
  我族的方式
  允许我们自食其力
  ………
  你住豪宅
  无檐无窗的我们
  以土为宅
  以叶为生

  生存之必要
  食物之必要
  我们只取适量的食物
  我们不贪心

  环保人士以为:不应该区分「害虫」或「益虫」。因为「害虫」和「益虫」都是生态的一部分,缺少了「害虫」,生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其他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

  这种理论,要从演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说起。达尔文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在于发现:环境往往影响生物的种类和演化。例如,猫的数量越多,就表示苜蓿草生长茂盛。苜蓿草生长茂盛,要归功于採蜜的熊蜂。熊蜂的多寡,又与那些以熊蜂为美食的田鼠数量有关。而田鼠的数量,则又和猫的数量有关。因此,猫、苜蓿草、熊蜂,以及田鼠,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循环索链。

  从猫乃至田鼠所构成的生态环:猫→田鼠→熊蜂→苜蓿草→猫,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达尔文的追随者,例如赫胥黎,又加入了牛、水手、老女人等,而成下面的索链:

  老女人→猫→田鼠→熊蜂→苜蓿草→牛→水手→英国海军→老女人

  这还只是一个简单的索链,实际的生态大圆环,比这个圆环还要大上何只千倍、万倍。而「害虫」和「益虫」,都是这个生态大圆环当中的某些环结。把「害虫」都杀光,这个生态大圆环就会断裂,不但「益虫」受到伤害,人类也会遭到灾难。莫渝诗作中对「害虫」的态度,实与生态学若合符节。

推荐序

天龙国里的农夫诗人

康原(节录)


  2018年9月1日,在南投县立文化局举办的「在现实的裂缝萌芽—岩上学术研讨会」上,担任诗人莫渝的论文〈填补人生裂缝—取岩上的5首诗为例〉的评论人,讨论完毕后与莫渝聊天,他说到:「最近要出版一本田园诗集《都耕佃农》,能不能为此诗集写一篇文章。」我想,诗人住在天龙国里,怎么有地可耕?我有一点怀疑!好奇心驱使下要他寄给我欣赏一下,隔天我就收到这本书的电子档稿件,首先读到他的自序。原来莫渝真的下田躬耕,曾在「树林有机市民农园」与「土城有机市民农园」下过田、翻过土、种过菜,有农事的工作经验,可能想当个田园诗人,所以在生活工作中写些有关农事的诗吧!

  打开目录,全书分成四辑:土壤、蔬果、节气、干河道遐思;前两辑真是农耕的心得书写成诗,节气以诗来写气象与台湾人对节气的观念,干河道遐思是岸边环境及河川的思考,用散文诗来呈现。此诗集中竟然也因「芋仔、番薯」引发了台湾省籍问题的探讨,这或许与他身处天龙国里种番薯是不容易生长之故,或是族群融合的问题存在,使我们在诗中看到诗人耕种时有的内心感触,写出生活上多面向的农民情怀的诗作。

  在莫渝的自序有一段话说:「……有时笑说,不务农业的伪诗人,或者不务诗业的伪农民。有『农不农 诗不诗』的调侃意味。」在这段自我调侃中,透露出诗人只是透过另一种生活经验为创作素材,伪农民只要流露真情诗,就可看到诗人另开了一扇窗,看到不一样的另一种风景。

  在「土壤」专辑中,我们看到辛勤农人「一粒米,百粒汗」的辛劳与「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励志格言的证言,每首诗都是农人躬耕的步骤,以及诗人对农事的感受,使阅读者透过农事诗去了解农民耕种的过程,我们来看莫渝用诗记录着在〈播种〉的心情:

  平凡的手势
  认真的神情

  一粒小种籽 一份大期望

  撒播的是 小品文
  条播的是 小说
  点播的是 诗

  让土地欢迎新生命的加入
  愿土地给予种籽的成长机会
  盼土地接纳撒种人的祝福

  请土地听听撒种人的心声;其实诗人也将「插秧方法」暗喻文学的「作品格式」区别,「播种」在诗人来讲就是一种「创作」,稿纸上那一个个方格,就像一区区的田园,只是同样看到播种,也可能创作出不相同的作品,比如,我看到乡亲的劳动,以及对台湾农事的记忆,就创作出〈耕田园〉的这样的诗歌,把我对务农的记忆写入当中,加了一些自己的经验来书写:

  天未光,紧起床
  毋惊田水冷酸酸
  点一枝新乐园
  透早行入田中央
  为着顾三吨

  水牛兄,喝歹命
  透风落雨嘛爱行
  做牛拖,做人磨
  驶田实在无快活
  为后代拚袂煞

  辑一中,还有一篇诗人莫渝写的〈种菜的心情〉,强调的是与土地相连的心情,离开天龙国那种不着地的虚幻生活,期待台湾这块土地能少一些天灾人祸,能拥抱着大的踏实的生活,微小的诗人只能「暗自祷告 期盼」,多么卑微的心愿,台湾人在「天灾人祸」中自求多福,祈祷「天佑台湾」与「乡亲认同台湾」的心情:

  防止虫害 防止水患
  防止天灾人祸

  防不胜防
  仅能暗自祷告 期盼

  种菜的心情
  栽种踏实的岁月
  抛离公寓的飘浮移动
  解除大厦的高空幻想
  栽种与土地相连的心情

  读了这首诗后,想到有一次我到彰化县埔盐乡演讲,有「蔬菜的故乡」之称的埔盐,种青菜生产过量常常滞销,农人们常常把青菜当成有机肥犁入土中,我看到相当惋惜,建议他们把滞销的青菜做成「干菜干」来贩卖,结果永乐社区真的做成功了,将一群妇人作成的菜干在社区贩卖,竟然成为社区产业的一种特色,于是我把这种情形写成一首歌〈种菜的阿嬷〉来传唱:

  来 来 来
  紧来 赶紧来
  斗阵来阮的菜园内
  阮的 阿嬷 种菜

  看 看 看
  紧来 紧来看
  菜园内的高丽菜
  叠甲一堆亲像山
  无人买囥咧烂

  阿嬷真拍拼
  透中昼 日头脚
  曝菜干 曝甲
  大粒汗 细粒汗

  史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言志」是诗学上的说法,赋诗言志是对诗的认知。《汉书.艺文志》云:「《书》也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实际上,「赋诗言志」是诗学活动的交流方式,表现诗人的诗学职能,也是诗学的训练方式之一,诗人都应该掌握的诗学技艺。莫渝这位诗人在耕农种菜之余,透过种菜体验言其心志。

  在辑二中:莫渝把栽种过:空心菜、活力菜、A菜、萝曼、大陆妹、地瓜叶、花椰菜、高丽菜、鹅菜(A菜类)、小番茄、小黄瓜、秋葵、皇宫菜、红苋菜、毛豆、荷兰豆、辣椒、玉米、丝瓜、芋头、木瓜、香蕉、芥蓝菜、芹菜、韭菜、紫苏、九层塔、洛神……等各种蔬菜。透过蔬菜的特征或属性去写诗,运用了「借物咏怀」的技巧去书写,比如〈中空—失根的木瓜树〉:

  被台风吹倒的木瓜树
  扶正后
  依然挺直

  照样施肥
  照样给水
  看似正常无恙

  有一天
  轻轻一碰
  由中间折半

  虚伪的外壳继续支撑已经腐烂的内里

  这首诗讲的是一些「虚有其表」的现象,我们社会有许多虚伪假面,比如企业门面看起来富丽堂皇,生意上门庭若市,其实这种公司是举债营运度日,有一天资金周转不灵就面临倒闭;同样的有些国家都是泡沫经济的假富庶,举外债过度开发,其实负债累累「虚伪的外壳继续支撑已经腐烂的内里」即是印证。

  打开台湾的历史,因为长久以来不断受到殖民政府统治,外来政权对这块土地缺少认同的心,只是掠取资源,把台湾人当奴隶看待;战后的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教育,以中国化为教育的目标,渐渐地造成了人民在省籍上产生隔阂,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外省籍的人称为「芋仔」,而台湾人长久以来或许都是吃番薯,而这种植物容易种植,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成长,吃番薯的台湾人一代一代在台湾传承下去,就产生一句「番薯毋惊落土烂,只求枝叶直直湠」,台湾人也就自称为「番薯仔」,于是我们看到诗人郑烱明创作了这首〈蕃薯〉:

  狠狠地
  把我从温暖的土里
  连根挖起
  说是给我自由

  然后拿去烤
  拿去油炸
  拿去烈日下晒
  拿去煮成一碗一碗
  香喷喷的稀饭

  吃掉我最营养的部分
  还把我贫血的叶子倒给猪吃

  对于这些
  从前我都忍耐着
  只暗暗怨叹自己的命运
  唉,谁让我是一条蕃薯
  人见人爱的蕃薯

  但现在不行了
  从今天开始
  我不再沉默
  我要站出来说话
  以蕃薯的立场说话
  不管你愿不愿意听
  我要说
  对着广阔的田野大声说
  请不要那样对待我啊
  我是无辜的
  我没有罪!
  
  郑烱明曾说:「面对极权,诗人手无寸铁,只能以语言当武器。」,而这首诗写出了台湾人在这块土地被欺凌的状况,于是才会有后来「美丽岛事件」的发生,台湾人在戒严的统治下,开始透过文化的反抗、开始追求自由与民主的生活,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遇,使一些作家以贴近土地的生活经验,走向现实主义的文学书写,郑烱明又说:「诗不是知识的产物,它来自诗人对周遭事物的细腻观察、爱心和语言的天赋。」,《笠》诗社的诗人很贴切地去表现土地的声音,用现代主义加上即物主义的表现技巧如:暗喻、象征、对比、意象等技巧,去挖掘人的内心感受;郑烱明与莫渝都是《笠》的成员。莫渝的〈芋头〉该是暗喻的逃难到台湾的外省人,有强烈的生存感,使他们在这块岛上有「顽固的求生意志」。

推荐序

喜畊福田—採实《莫渝田园诗集:都耕佃农》

黄玉兰(节录)


  青山无所争 福田用心耕—静思语

  一、前言
  诗人莫渝在2007年5月和9月相继出版了《第一道曙光》和《莫渝诗集》,两书中都记载了诗人自我表述对诗的洞察,提出了10个写诗的理由:

  1. 写诗是接受存在主义的理念,证明自己的存在。
  2. 写诗是自己有所感动,希望把感动传染出去,让感动在人间对流。
  3. 写诗是重演〈卖火柴的女孩〉的故事,持续点亮火柴,看见诗的天堂。
  4. 写诗是安顿子己浮动的情绪,避免波及周遭。
  5. 写诗是筑茧的作业,封闭自己;能否留给他人保暖,无法预知。
  6. 写诗是立足现实主义,扫描人生百态。
  7. 写诗是批判恶质的社会现象,找回人类的良知。
  8. 写诗是一场欲火求生,不是隔岸观火。
  9. 写诗是一场犹里西斯(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期待在自己的土地靠岸。
  10. 写诗是一场战斗,以心血向历史交换寿命。

  有趣的是,笔者综阅莫渝2018年即将付梓的田园诗集,诗作与耕作,对诗人而言,实为一体两面,并无差异,是将诗人诗观中的「写诗」改成「耕作」,得文如下:

  1. 耕作是接受存在主义的理念,证明自己的存在。
  2. 耕作是自己有所感动,希望把感动传染出去,让感动在人间对流。
  3. 耕作是重演〈卖火柴的女孩〉的故事,持续点亮火柴,看见诗的天堂。
  4. 耕作是安顿自己浮动的情绪,避免波及周遭。
  5. 耕作是筑茧的作业,封闭自己;能否留给他人保暖,无法预知。
  6. 耕作是立足现实主义,扫描人生百态。
  7. 耕作是批判恶质的社会现象,找回人类的良知。
  8. 耕作是一场欲火求生,不是隔岸观火。
  9. 耕作是一场犹里西斯(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期待在自己的土地靠岸。
  10. 耕作是一场战斗,以心血向历史交换寿命。

  二、耕作&创作交响曲
  《都耕佃农》一书共有四辑,收录「土壤篇」22首、「蔬果篇」20首及「节气」篇24首,共计66首;此外,另有「干河道遐思」散文诗16篇。首辑中的第一首诗〈挖掘〉中,即唿应了作者在自序〈从诗园校园到菜园—都耕佃农小记〉一文中的点点滴滴。

  挖掘

  整地。在菜园里
  用锄头用铁锹尽力耕锄,掘土挖深
  清除地表作物,收割与挫败的作物
  请他们回到地层下
  腾出广大空间
  从无求取真有的实相

  用铁锹挖地 深深地挖
  用力翻出地底的土 深埋的黑土
  翻出夹带嫩根细须的土块
  翻出没被阳光晒过的暗色土壤
  让地心反转

  已经被作物汲取营养的表土
  辛苦过了
  一律请回地底休息
  轮换阴凉润软的底土跟太阳招唿

  用力挖深,挖掘
  寻求祖先活动过的痕迹
  揣想他们的智慧
  挖深 再深 更深

  翻土
  从黑暗的地底
  觅寻新生的景色和气象

  从诗园校园到菜园,从文人一转成为农夫,在传统「士、农、工、商」层次分明的世代里,看似生活样态的大转弯,然而,从一开始的「整地」到文末「新生的景色和气象」,诗人在其新诗集中,即预告读者,诗人试图除旧布新,翻转旧雨新知的视野,拓展创作的新版图,正如其后〈播种〉一诗中所描绘的诗人与农人重叠的身影、耕作与创作交响的乐曲:

  播种
  
  平凡的手势
  认真的神情

  一粒小种籽 一份大期望

  撒播的是 小品文
  条播的是 小说
  点播的是 诗

  让土地欢迎新生命的加入
  愿土地给予种籽的成长机会
  盼土地接纳撒种人的祝福

  请土地听听撒种人的心声

  农人期待瓜果的熟成,诗人自然也有丰收的期盼,但显而易见地,诗人更渴望的是新生园地—创作新版图里—诗文的茁壮与蔓延;融合农作与创作,有新的交响乐章,以飨宴读者的新/心味蕾。

  三、蚯蚓的梦?诗人的梦?
  黄美娥在莫渝诗集《第一道曙光》作序〈静默的素描者〉一文中指出:

  莫渝的诗始终是以白描手法为其特色,简省而不设色的笔法,使得其诗彷若一幅简单的素描。他显然不爱恋炫目奇诡的意象,因为太夺目的光彩反而会遮蔽质朴的心灵悸动;他也不以浓烈高亢的情绪经营诗中文字,因为与对象物保持适度的距离可以观察得更真实。(页17)

  「质朴」、「温和」、「平实」……,一向是莫渝为文为人予人的印象。在新的诗集中,我们仍旧看到诗人沉稳的气质,虽然在「都耕」的计画里,成为一方之主,但诗人不改其既有本色,时时观察、处处纪录,简单的素描,简入简出,田园主人之身却犹如过境宾客;在〈杂草〉一诗中末尾写到:

  我们家族庞大
  成员广众
  由不得他们那一撮的摇摆 嚣张
  绿色的我们终会佔领各界
  各角落

  换个角度,从事农作的诗人,面对「家族庞大/成员广众」的杂草,不得不谦卑,不得不臣服,毕竟个人苍海一粟,无以比对。又如〈种菜养虫说〉与〈菜虫有话说〉中点出:

  种籽要被精明的鸟啄食
  绿叶要有青虫细嚼
  甜果要让果蝇品尝

  随着芽的继续成长
  茎叶果实全到齐
  相对的克星紧跟着成长
  且如影随行

  ……

  你住豪宅
  无檐无窗的我们
  以土为宅
  以叶为生

  菜虫吃绿叶,本是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而透过诗人的洞察与素描,彷彿「杂草」与「虫」才是田园里长久定居的主人,诗人只是偶然造访暂宿的宾客。

  然而,现实生活中也许亲朋好友们会好奇地探问,辛勤的耕作,与虫鸟争食,所为何来?或许,诗人投身泥土中,犹如藏身地底的蚯蚓,透过〈蚯蚓的梦〉,读者亦能了解诗人的梦:

  算是藏身吗?在地底里自觉安适
  钻土翻土
  单纯地赖活着,蠕动着

  黝黑的地土偶尔挤压或松动
  空间,谈不上
  身子还够扭转干坤
  守护小小江山

  习惯墓室般的盲黑
  管他上头的岁月如何
  光明亦然
  无需与天日打交道
  无需计数晨昏

  不存在的时间缺乏计数的意义

  更别问有什么梦
  别搅扰思绪
  我,自然有所追寻

  开疆辟土,种植蔬菜瓜果,表象里,单纯的农作—播种、灌溉、爬梳、收成—顺理成章,但在现实中,如人生旅程,不如意十之八九;暴雨、干旱、虫/蜗害……,都可能将长久的心血,付之一炬。然而,诗人到底有甚么样的梦呢?作为一位都耕的佃农,守护小小的江山,虽然小,但还可扭转干坤;又或者,正如诗人所引述维吉尔的农事诗:「世事纷纭多变,只有更迭的四季循序渐进,永恆长久;个体只有在田园操作与自然美景,享受乐趣获得抚慰。」

自序

从诗园校园到菜园—都耕佃农小记

莫渝


  2011年春,一个机会,成为十坪地的小佃农,暂时拥有一块可耕作的菜园主人,欣喜多于其他情绪。趣味、学习与碰触土地的心情浓烈,却无真农夫收成得失之心。至于如何操作,就顺势自然再说。「树林有机市民农园」免租赁半年,201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新北市农业局透过农会提供农事用具、种子、请讲师授课指导。50位园友齐聚一堂,授课讲习后,见识拥有半年的菜园之地:干硬黄土,邻近苦苓林掉下的枝叶、果实,偶有蝉尸。

  半年后,改向地主承租。有退租,有增多,50位园友留下约30余位。新的一年2012年,市农业局再择区推广,与园友就近抽到「土城有机市民农园」,一时需往两处劳作。半年到期,结束前成果报告,还得了乙份奖励:普奖27名之一(优良奖有6名)。

  从荒土,翻耕、播种、点栽、施肥、浇灌,在菜园里,随季节天候,栽种过:空心菜、活力菜、A菜、萝曼、大陆妹、地瓜叶、花椰菜、高丽菜、鹅菜(A菜类)、小番茄、小黄瓜、秋葵、皇宫菜、红苋菜、毛豆、荷兰豆、辣椒、玉米、丝瓜、芋头、木瓜、香蕉、芥蓝菜、芹菜、韭菜、紫苏、九层塔、洛神……等。

  劳动过程中,感受到「劣等生」的滋味。有的园友从网路得知,到讲习班学习,甚至付高额学费进修,积极调制肥料,过一段时间,收成就比出高下。深深觉得自己比小说家七等生的等级更弱,只好自言:劣等生。劣等生还是有作业,有收成。看到小小收成,也聊表安慰。

  劳动时候,会想到几位外国诗人。苏联叶赛宁(1895-1925)自言:「我是乡村最后一位诗人」。古罗马维吉尔(西元前70-19)继诗集《田园诗集》(Bucolique)十首之后,着诗集Géorgiques,即《农事诗》,採接近史诗写作方式,分四卷,描写有关农村生活、农地操作、农事经营、田园管理、畜牧养殖、养蜂取蜜等农业说教性质的诗歌,也歌颂政治人物,掺入宗教与哲学领域,将审美纪实的诗文学,提昇到社会及民族的主题,产生「文以载道」效用,诗中蕴含维吉尔的哲理:世事纷纭多变,只有更迭的四季循序渐进,永恆长久,个体只有在田园操作与自然美景,享受乐趣获得抚慰。比较贴切的是法国宠爱驴子的乡村诗人贾穆(雅姆,1868-1938),他在果园农事时,总有苍蝇、胡蜂、蚊蚋靠身,既烦又闪不开。人言「怕热,就别入厨房。」每次到菜园,就得向蚊子缴税。不是一个月一次,若是,菜园早荒芜了。虽非天天,至少两天偶尔三天一趟,工作都在一小时以上。留有这样的文字:「拿锄头的日子,从6:30到8:30,工作足足两个小时。上衣湿透透。」(2011.07.30.),「巡水、除草,从7:00到8:00,工作一个小时。」(2011.07.31.),「挫败 整地第1畦」(2011.09.08.五)。铁铲与锄头的时刻,没有汗水才奇怪。也曾下午到园操作,冬暮辞夕阳:「夕阳在我的左后方/余温逐渐减弱/我迎着冷峻的朔风」(2011.12.19.一)。

  前往菜园,来回摩托车车程约40分钟,路程约25公里。其中一段8公里,属大汉溪堤防内的机车通道,更早当然是河道。大汉溪,昔称大嵙崁溪,是小说家郑清文常提的大河水,如今河道缩减,两边各辟车道及人工溼地。借用日本作家井上靖的用语,我将这段路称为「干河道」。

  尽管地小,又是劣等生的操作,仍然有小小收成。自家吃不完,就送人,亲友邻居都分享到。一次偶遇大学同学张紫庭,闲聊后,有收成,或园友多送的菜,就分送给她。透过Line,她传谢意。试摘二则记下:「炒空心菜,牛肉炒小黄瓜,新鲜味美的晚餐,及明天中午的便当都备齐了,感谢!」(2016.05.15.日)、「谢谢你送的秋葵和芋头,好吃!」(2017.08.15.二)。
  另外,来自云林崙背农村的台语作家廖秀龄,听闻这样作业,有感写了一诗,置下留念:

  诗人免册房/廖秀龄

  诗人的诗
  伫心肝发颖(puh-ínn)
  伫田园健欉(kiānn-tsâng)
  伫土地收成
  免册房

  骨力的佃农免买地
  缚田(pa̍k-tshân)的做穑人
  伫地主的土地tiām子
  伫家己的田园发芽
  伫番麦欉顶悬at番麦
  免买土地

  无人剥削的做穑人
  免买土地
  2013.06.13

  有时笑说,不务农业的伪诗人,或者不务诗业的伪农民。有「农不农 诗不诗」的调侃意味。

  终究,把这块地当作心灵的阿卡笛(阿卡笛亚,英文Arcadia,法文Arcadie),护守这小小的十坪菜园,跟土地贴近,跟天宇结合。同时,留下:《都耕佃农:莫渝田园诗集》农事操作这些文字,跟维吉尔,跟叶赛宁,跟贾穆说说话。2017.09.04
 

图书试读

▌挖掘

整地。在菜园里
用锄头用铁锹尽力耕锄,掘土挖深
清除地表作物,收割与挫败的作物
请他们回到地层下
腾出广大空间
从无求取真有的实相

用铁锹挖地 深深地挖
用力翻出地底的土 深埋的黑土
翻出夹带嫩根细须的土块
翻出没被阳光晒过的暗色土壤
让地心反转

已经被作物汲取营养的表土
辛苦过了
一律请回地底休息
轮换阴凉润软的底土跟太阳招唿

用力挖深,挖掘
寻求祖先活动过的痕迹
揣想他们的智慧
挖深 再深 更深

翻土
从黑暗的地底
觅寻新生的景色和气象

2011. 09.08(五)
──刊登《笠》诗刊286期,2011.12.15
──收进《2011年台湾现代诗选》(春晖版),2012.04

▌揉土

看似硬朗却濡润的泥土
轻轻一握
摊散成细致粉状
停驻掌中

揉捏土块
松弛成微凉的碎片
再组合 依然是家族新成员

土柔似水
如水的土壤可坚可软
自成不讨喜的土样

水亲 土更亲
把玩泥土
把玩亲切的土地

2011.08.10

▌荒土

看不出含有养分的土堆
呆板的土,大坨小块的干硬
整片土黄,光秃秃
渴望柔水的滋润

一滴水不够
需要更多 再多
大注的水分和各种营养
渴望新精灵的添加
搅拌
改变体质

在荒土撒播诗的种籽
用心植栽可以唱诵生命挣出的拓垦之歌

2011.07.30

▌迷失的天牛

原本高高在树上的天牛
误入尘土

受伤?迷恋?
难解

该回家了
光秃的黄土不是游乐园

2011.08.01

▌越境

越境的入侵者
进犯蚊虫辖管的「夷区」

一波一波的抵抗军
奋勇护园

近身搏击
终至流血牺牲

我是敌对者?

2011.08.01

▌播种

平凡的手势
认真的神情

一粒小种籽 一份大期望

撒播的是 小品文
条播的是 小说
点播的是 诗

让土地欢迎新生命的加入
愿土地给予种籽的成长机会
盼土地接纳撒种人的祝福

请土地听听撒种人的心声

2011.08.03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