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号角响起:一九四九年的这些人,那些事(国民政府播迁来台70週年纪念版)

当号角响起:一九四九年的这些人,那些事(国民政府播迁来台70週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流离的痛、归乡的梦,一切,都在时代激起的巨浪中,破碎、消亡。
  历史的伤痛,不会遗忘,只是凋零......
  望透往事的窗櫺,赫然回首,却是如今的残影。


  对父母的回忆,让她翻开尘封于过去的斑驳点滴,相片、信件、以及中国远亲的口述……,追索间,勾勒出大时代最写实的面貌,重现那段曾经鲜活的生命记述。

  历史是层迷雾,那些看似耳熟能详的名词,却让我们看不见当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次,就让我们一反由大而小的惯用逻辑,从而以小至大的审视那段过去的岁月,历历在目的伤痛、烟硝之下的平淡与幸福,小人物的故事,将投映出大时代动盪不安的巨影。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缘起
第一章    人世几欢哀,西岸绿阴少
第二章    映月相对井中来
第三章    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
第四章    鸿鹄高举,天地睹方圆
第五章    人在湖海,家书万金
第六章    千军万骑围城,水动山摇
第七章    覆舟如芥,君无助
第八章    天府王子与安平公主
第九章    风雨暗残红
第十章    垂杨影断岸西东
第十一章    谁怜故山归梦
第十二章    镜里花容瘦
第十三章    风雨从飘瓦
第十四章    霜林已晚,秋蕊犹香
第十五章    翠谷苍崖几变,风雨化人来
第十六章    和泪唱阳关

 

图书序言

缘起

  这是本记念我父母的书,他们在世时,局势的关系,很多事情是不能讨论的,我以前没想过自己父母的一生与时代有何牵连,因为他们似乎刻意活的沉默低调。不论是母亲的出生地台湾台南市,或父亲的故乡四川两地庙镇县,他们都显少和我们提到他俩家乡的事。

  他们在世时,除了外公来过一次家里(姊姊说的,我当时尚未出世),小舅来过两三次,就再也没有任何亲戚到过我们家。父母也很少向我们提及他们的亲戚。不像他人的父母那般有许多亲戚。

  小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家庭似乎没有过去,像是从宇宙中突然迸出一般,我小时对父母的身事并不清楚。因为当时是白色恐怖的戒严时期,国民党很多党员都因无故的奇怪理由入狱或遭枪毙,大人们怕我们小孩子口不择言的把在家听到的事乱说出去,招灾惹祸,因此尽量不向我们提起旧事,后来,更不轻易让我们与村子外的人互动,省得遇到匪谍或有心人士。

  长大后,透过知识的撷取、生活经验的历练、政治上的解禁,从他们所遗留的文件上拼凑,许多从前我不明白、不谅解的事情才有了答案,得到释怀。

  只是,此时物换星移,人事已非,难免空留遗憾。

  我是家中的老么,与父亲的缘分不多,我十一岁时,父亲突然中风,他便如鸿毛般无声的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由于他那军人的性格与严格管教的方式,他刚走的当下,我那失怙的痛,竟压不住一种解放与争脱的窃喜,我大胆地向礼教严谨的家人陈述我的感受时,没人敢多说话,但他们也未反驳我的言语。

  我们都挚爱着父母亲,也看见他们一生辛劳的为家庭奔波。只是,在那个当下,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与智慧去谅解他们,他也没有能力争脱命运对他的羁绊,没有人太刻意去回忆他,甚至下意识的想忘掉他。因此,他又静静的在善导寺灵骨塔内,等候了三十五个年头。

  待我们也迈入中年,受了生活的洗练,知识的增长,与加上时间也与童年有了些距离,才有勇气回忆;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他所遗留的家书,知道父亲的遗愿是回乡,于是开始延续他当年的寻寻觅觅。历经十年的努力,终于和他在四川的家人取得连系。

  由他们的口述,赫然发现,像父亲那样的铁人,竟也是有血有泪的一个个体。顿时之间,对他回忆的一举一动,我都觉得痛;他如孤鸿般只身在天地间盘旋,企图寻找那回乡的路。现在的我很想对他说,为什么你当时都不说话,为什么让我们误会你一生一世?也就是这样矛盾的因素,让我原先计画用半年来替父母亲做传,结果挣扎了五、六年。我无法决定自己该用何种态度面对此事,如何忠实勇敢的面对自己对父母的情感。

  我的母亲,是个完美主义者,在情感上,一辈子都自囚在寻梦园里,如浮云般的摆盪在虚实之间,错失了她身边所有的美好;但在生活上,她是个勇者,有着唐吉诃德的傻劲,再颠簸的路,她都会坚持穿着那双高跟鞋,忍着脚痛,努力平衡着,如淑女般的走过。

  而我的父亲,一生都在战争中渡过,他的性格深受影响。年少的他为了让家庭走出贫困,国家走出衰败,不顾艰难的远走他乡。战败后,故乡家破人亡,兄妹四散,他看着自己留学救国的理想幻灭,流亡他乡,困坐笼中,遇见他一生中最美好也最心痛的事─和我母亲结婚。

  母亲受日本殖民教育长大,对日本有着爱恨集一身的矛盾情结,她与父亲的共同梦想,就是移民日本;父亲希望能因此与在大陆的亲友自由的连系,找出一条归乡之路,母亲则是希望回到她心理上的故乡─他们两人都认为台湾是个没有退路的战场,要移民才有活路─但这样一个求生存的梦想,却销蚀了他们的婚姻,也断了他们的归乡之路。

  由于他们在战争中,似乎都曾经参与过某种地下工作,战后一直活在这样的阴影中,对政治上的恐惧,使他们很少向我们这些子女提到他们的过去。当时,他们对我而言,只是一对不完美的父母,我深爱着他们,却对他们难以真正了解。对他们的许多不解与迷惑,我从未想到会被解开。

  父亲去世后,母亲与她青梅竹马的日籍男友再度交往,但她一个人在那看似绚烂却虚幻的情感中,踽踽独行,终究未能再嫁。二○○四年,母亲去世后,我才有机会见到一些父母当年的文件与书信;详细阅读后,才发现自己的父母,其实也是人,不是神,他们有难忍的七情六慾,也有血脉愤张的赤子之情。因为这些书信,我循线找到了与父亲失散近七十年的姑姑们。

  二○一一年,我带着父亲的骨灰和家书回四川,与他的妹妹们见面,和他们深谈;在他们帮助之下,我回到从前,将父亲的事蹟如拼图般凑起,然后才豁然了解,为何父亲会如此沉默隐忍。但凑起的拼图却让现今两岸的家人之间,产生了无奈的尴尬─就如同我父母的婚姻,对我们这些在台湾的外省人的第二代所产生的尴尬一样无奈。
 

图书试读

第一章──人世几欢哀,西岸绿荫少

父亲的童年

一九一二年,四川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一个省,当时的四川,曾有短暂的独立,但就如那些香蕉国家一样,山头主义横行。就在四川陷入长达二十一年的军阀混战时期,民国十三年,四川省的一个小镇里,父亲登上他人生的舞台……

父亲的家族是这个小镇上殷实的大地主,一大片无边的丘壑,本都是家族之地。我四川的曾祖父,是个勤简的商人,从卖童玩的走贩起家;他自己作了一个草挂架,手制一些童玩,靠一个灵活的商务手腕和一双努力不懈的脚走贩,翻山过水的沿村兜售。勤奋大半生,从两袖清风走到家财万贯,他终于攒钱,买地,又娶二房,做了个老来富贵荣华的大地主;他在四川蓉城(成都)的罩子街,起了个大楼,并在城外买了大片土地,再将土地租给佃农,从此就靠收租过活,以为就此可以让他的儿子们好好读书,不愁吃穿。

白手起家的曾祖父,正房无子,遂娶二房,生下五子。各个接受良好的教育,我的大伯公,生在富贵之家,个性刚强,后来从军,做了国民党的要员。但他作事独断,么姑向我回忆起大伯公时,说他长得和中年的鲁迅神似。我摇头表示只知其人、不知其貌,姑妈只好放弃形容。

而老二正是我爷爷,他自学成医,虽好施善行医,经年无偿的四处替乡亲医病,广受地方父老的尊敬,却也是个牛脾气,对自己的家庭非常严格;他谨尊八股教条,妻儿动辄得咎,别说我奶奶,姑姑们也常被打,就连他最疼爱的独子─我的父亲─都会因一些小事,被祖父亲自带到家族的宗嗣去,受家法的鞭笞。祖父定的家规非常严格,那鞭条打下去可会皮开肉绽的,我父亲好几度被打得双脚许久都无法站立,七十多年后的如今,我么姑姑回忆起我父亲在宗嗣被打的那光景时,还倒吸了一口气;但偏偏我父亲也不是省油的灯,总是没两下就又和祖父对上了。他个性是越打越牛,也埋下和祖父决裂的种子。至于老三(我父亲称其为三爸),我么姑没多说,倒是三妈这房亲戚,后来与外戚一起倒了我父亲的帐。而老四(四爸),我么姑说他娶妻后无子仅一女,又分到一部分家产,于是夫妻两人活的像顶客族般从容。老五则英年早逝。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