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七力(修订本)

编辑七力(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编辑
  • 出版
  • 写作
  • 技巧
  • 修订
  • 书稿
  • 文案
  • 内容创作
  • 出版流程
  • 专业技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令人惊艳的编辑宝典,改版重出!
  一次搞懂编辑工作的内核


  编辑作业全攻略
  编辑有七力:
  定位力、选提力、结构力、採访力、写作力、视觉力、标题力
  你还需要几力?

  编辑的理念
  好的编辑人能客观地判断作品的好坏。心态上,他懂得欣赏作者的努力,其次则是能以编辑专业找回作者遗失的客观眼光,并鼓舞作者前进。

  在专门的领域,编辑的知识往往不若作者,但至少要有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可以提问,可以建议,甚至可以说服。

  「清晰度」是一位好编辑必须向读者保证的首要品质,编辑绝不能让自己都不明白的东西印出去。编辑不是内容生产者,但某种程度而言,却是内容文字(影像)的再生产者。

  编辑的信念
  他服务的是一个特定的世界(文学的世界、财经的世界、科普的世界、社会科学的世界……),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作者。

名人推荐

  詹伟雄‧谢春满‧梁宝华‧裴伟‧陈素兰   热烈推荐

  「在网路时代中,编辑的工作不仅不会消失,它可能成为一个更重要的艺术和技术。从独特的选题眼光、题目的佈局拆解、展现内容的手法、图文整合的表现,乃至一个可以说明一切的标题,拥有这些技术的编辑,正是在资讯爆炸的网路时代中最好的引路人。而这本书就是引路人的最佳练功指南,诚挚推荐给对编辑工作有期待和想像的大家。」——《数位时代》社长 陈素兰

  「作者将多年在杂志编辑的经验心得,毫不藏私的提供出来,并点出全新的思考模式。文章不论是以纸本或网路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编辑都是最重要的那扇门,而与时俱进的编辑,就是要和读者产生最大的共鸣。看完这本书,我相信你能找到这扇门关键的钥匙。」——《镜週刊》社长 裴伟

  「这是作者在新闻职场上奋战多年的经验与心得,没有虚矫的学术套路,有的是一点一滴归纳并知识化后的真工夫。」——《工商时报》总编辑 梁宝华

  「一本具有编辑与採访实作经验的好书,汇集二十余年功力而成,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参考;特别是杂志工作者,更值得一看!」——《今週刊》副社长 谢春满

 
《数字时代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与实践指南》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内容为王的数字浪潮中,如何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内容生产体系,已成为个体创作者、内容团队乃至整个内容产业的核心挑战。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工具或平台的操作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撑高质量内容诞生的七大核心能力模型,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可迁移的“内功心法”。它将内容生产视为一个严谨的、可被优化的系统工程,而非仅仅依赖灵感的偶然事件。 本书的视角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或“策划”,而是将内容生产视为一个跨越认知、策略、执行到传播的完整生命周期。我们摒弃了碎片化的教程集合,转而构建一个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帮助读者在快速变化的媒介环境中,建立起稳定且强大的内容内核。 第一部分:认知重塑——理解内容生产的本质 本部分着重于建立内容创作者的底层心智模型。在海量信息流中,注意力是稀缺资源,理解注意力经济的运作机制是内容生产的第一步。 1. 媒介生态学与受众心智模型: 内容生产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对当前媒介环境的深刻洞察。我们详细分析了从传统媒体到社交网络、短视频平台的演化路径,以及不同平台在信息传递效率、情感共鸣度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构建“受众心智地图”——理解目标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信息需求、认知局限和决策路径。这包括对用户“信息饥渴点”(Pain Points)和“渴望满足点”(Aspiration Points)的精确画像,确保内容生产从一开始就瞄准需求靶心,而非自说自话。 2. 叙事结构与意义构建的底层原理: 好的内容不只是信息的堆砌,更是意义的传递。本章系统梳理了人类认知中对故事(Narrative)的偏好,从神话结构到现代营销中的英雄之旅模型。我们探讨了如何将枯燥的数据或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令人难忘的叙事框架。重点分析了“冲突-高潮-解决”的结构张力在不同媒介(如长文、视频脚本)中的适应性调整,确保内容在信息密度和情感吸引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二部分:策略部署——从洞察到蓝图 本部分将认知转化为可执行的战略部署,强调“做什么”和“为什么做”的明确性。 3. 选题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挖掘: 选题是内容生产的源头活水。本书引入了“内容潜力指数”评估体系,结合对行业趋势的宏观分析与对用户微观反馈的实时捕捉,建立起一套量化选题筛选机制。这套机制帮助创作者识别出“高价值洼地”——那些尚未被充分满足的、具有长期讨论潜力的议题。我们深入剖析了如何运用“交叉引用分析法”和“时间维度切割法”,发现新的内容切入点,避免同质化竞争。 4. 生产流程的标准化与敏捷迭代: 优秀的内容团队必须具备工业化的生产能力。本章详细介绍了内容生产流程的“最小可行性内容包”(MVCP)概念,将复杂的项目拆解为可快速验证和迭代的单元。我们探讨了如何建立高效的内部协作流程,包括跨部门的信息同步机制、内容审核的SOP(标准操作程序)设计,以及如何利用项目管理工具来确保生产进度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重点是建立“快速失败、快速学习”的敏捷反馈闭环。 第三部分:执行深化——内容质量的精雕细琢 此部分聚焦于将战略蓝图落地为高品质的成品,关注细节的打磨和专业性的体现。 5. 文本与视觉的深度融合表达: 在多模态传播时代,内容不再是单一文本的天下。本章深入探讨了文本逻辑与视觉美学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文字工作者,我们提出了“结构化书写”的技巧,确保论点的清晰层次感和逻辑的严密性。对于视觉呈现,本书强调的不是表面的炫酷,而是如何通过设计元素(色彩、布局、字体)来强化内容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实现“设计为内容服务”的原则。 6. 差异化定位与专业权威的塑造: 在“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环境中,内容必须具备独特的“声音”和不可替代的“价值锚点”。本书提出了“深度垂直聚焦策略”,指导创作者如何在特定领域建立起难以被轻易模仿的专业壁垒。这包括对一手资料的挖掘能力、对复杂问题的拆解重构能力,以及敢于提出具有建设性争议观点的勇气。我们强调,真正的权威不是自封的,而是市场和受众基于长期稳定输出的信任积累。 第四部分:传播与增长——构建影响力闭环 内容生产的终局是触达和影响受众。本部分关注内容的生命周期管理和系统性增长。 7. 内容生命周期管理与再价值化: 优秀的内容不应是一次性消费品。本书提出了“内容复利模型”,指导创作者如何对核心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多维度拆解、重组和分发。例如,一篇深度报告如何拆解为十篇短文、一个系列视频、一套知识卡片,并针对不同平台的用户习惯进行适配性调整。此外,我们探讨了如何构建有效的内容存档和检索系统,确保历史沉淀的知识资产能够被持续激活,实现价值最大化。 本书为渴望在复杂信息环境中建立长久竞争力的内容生产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系统框架。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书,更是一套帮助创作者构建自我驱动、持续进化内容生产“引擎”的蓝图。通过系统训练这七大核心能力,任何内容生产者都能从单纯的“内容制造者”升级为“价值构建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康文炳


  一九六二年生于台南七股,现任《财讯》双週刊资深副总编辑,曾任《30》杂志总编辑、《今周刊》执行副总编辑。

  一九八三年在台大政治系就读期间,进入《夏潮》杂志工作,自此开始三十多年的记者与编辑职涯;历任《民进报》、《台湾时报》、《经济日报》、《中国时报》、《工商时报》、《明日报》、《壹週刊》、《数位时代》、《商业周刊》等媒体,拥有丰富实务经验,着有《编辑七力》、《深度报导写作》、《一次搞懂编辑符号》。

 

图书目录

推荐序——编辑,作为一种志业  詹伟雄
自序——给编辑人的备忘录

一、前言——沟通的想像
二、定位力:你如何看待世界
三、选题力:决定你和世界的接触点
四、结构力:你站在哪个角落看世界
五、採访力:谁是这个世界的智者
六、写作力:让心灵流淌的世界(一)
七、视觉力:让心灵流淌的世界(二)
八、标题力:编辑作业的最后一哩路    
九、制作人的诞生:欢迎来到整合者的世界
十、总编辑的修炼:知识终究不是问题
十一、谁能带领媒体走出困局?
十二、后记:答案就在你自己手中

附录:参考书目&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自序

给编辑人的备忘录──领域、技法与心态


  认识的一些编辑人偶有要「退回」当作者的念头。说是「退回」,并不是说编辑和作者的角色谁优谁次,而是当事人往往怀抱的是一种挫败感──「够了,让我自己好好安安静静写点东西吧!」

  编辑要有成就感,除了市场的肯定、金钱的回馈外,大约还要有异于常人的性格吧──人格原型上比较接近「照顾者」,像母亲,像护士,像有源源不绝的内在力量,看到受照顾的对象更好更美,就是最好的回报,不假外求。

  「编写两栖」的詹宏志说,作为一个作者,他是任性的,不太考虑东西要写给谁看,否则就写不出来了;但作为一个编辑,他会照料各种读者的需求,考虑各种销售的情境,否则就不算是称职的编辑人。

  这不容易,如果可能,编辑人还是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迷恋文学的人就去编文学刊物,热衷财经的人就去编财经刊物,享受生活的人就去编生活刊物……。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不只可以确保「工作不致于太痛苦」,积极面看,编辑人更可以随着时间积累自己的领域知识,进而成长到得以和作者一起努力,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文稿。(其实,这时从编辑到写作也只是一步之遥了。)

  那些无法喜欢自己领域的编辑人,往往就只能原地踏步;日子一久,甚至还会散发出一股酸腐之气。不能喜欢自己工作领域的编辑人,最大的工作危机是他全然无法欣赏作者的作品,更遑论欣赏作者全力以赴的意义所在。

  好的编辑人能客观地判断作品的好坏,他最喜欢的稿件,就是几乎无须动手修改的作品;甚至幸运地,成为一位全然乐在其中的欣赏者。心态上,他懂得欣赏作者的努力,其次则是能以编辑专业找回作者遗失的客观眼光,并鼓舞作者前进。不好的编辑无法客观地判断作品,他老想着修补别人的作品,虽不是以没事找事的忙碌,来证明自己的工作价值,但至少心态上是不够开朗的,像个不情不愿的登山客,抱怨这个抱怨那个,而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

  这当然不是说,编辑就要「服侍」作者;不,编辑甚至不在「服务」作者,一个好的编辑人是要与作者并肩而行,并鼓舞作者的信心,以协助作品抵达读者最可能的内在。(当然,这要作品本身含有足够的能量才行。)

  这就要求编辑人对作品涉及的领域,具备相当的知识。在专门的领域,编辑的知识往往不若作者,但至少要有能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可以提问,可以建议,甚至可以说服。但另一些属于「编辑的知识」,好的编辑人却决不能妥协。好的作品内容,敞开了读者的心扉;而好的编辑,则关系着作品能抵达读者内心的何处。

  在这其中,「清晰度」是一位好编辑必须向读者保证的首要品质,编辑决不能让自己都不明白的东西印出去。编辑不是内容生产者,但某种程度而言,却是内容文字(影像)的再生产者──他修剪赘词,使文字简洁;他将杂沓的长句分成短句,使语意明朗;他能读懂文本,使叙述逻辑清晰,甚至建议作者调动结构,增删内容。当然,他也釐正了错别字与标点符号。

  但无论如何,编辑人要免于疲累,也许应该有个信念:他服务的是一个特定的世界(文学的世界、财经的世界、科普的世界、社会科学的世界……),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作者。当然,这是理想论,现实世界身不由己的情形多;但「理想」是一面镜子,偶尔拿出来照一照,也好照映出我们自己此刻在现实世界的相对位置。

推荐序

编辑,作为一种志业

詹伟雄(文化评论家、资深编辑人)


  认从小到大,对「编辑」一词,曾有过几种不同的体验。

  第一种是名词的。他是那位介于印刷成品和写字者之间的工作者,他是看你稿子,审核你的文字创作的人。虽然在学校里,他顶多比你高一个年级或同年,但进到校刊室里,看他叼着根菸、马字腿翘在一只烂坏的桌脚上、瞅着眼看你那历经世事的模样,你知道「编辑」大概是学生世界里唯一的「权力人物」了;当然别说他可以想请公假就请公假、升降旗典礼免参加、要交什么马子只要亮出那张名片(天哪,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和学校名、校刊名摆在一起,而且学校还给你一个分机号码)即博得一声惊唿──的种种福利。

  第二种是动词的。等你也成了「名词编辑」一段时日,面对着一本「六十四+四」的杂志型落版单,或是「三大张十二个版」的报纸型编辑条,「编辑」的动词年代就来了。像作一首曲子一样,这落落长的连续纸面里,前面该有那个吸引人的动机,让人一眼就被你引领一路看下去,接下来该创造那些副歌的转折和惊奇,使读者啧啧称奇,而后面又如何缜密收尾,使刊物余韵犹存;最难的是变化中还得保持一些不变的riff,让看的人搭云霄飞车享受高潮之际,不至于摔出轨道。

  这个年代,我已进入台大,在宿舍里安就一张楼下餐厅拾来的不锈钢桌,充当编辑台。相片胶、美工刀、rotring针笔、网格完稿纸,以及一卷卷发打回来准备完稿的文字条,昂贵发亮的照相打字标题相纸,躺在绿色切割版上起码一两个月,直到好几个深夜磨蹭,在某个黎明贴上半透明的图纸,标记印刷指令妥当,送到印刷厂,这才任务终了,掩头大睡。

  书,是懒得念了。那个年代,我已偷偷地知道这个祕密乐趣,去拿一个书卷奖,只是扮演好社会期待的傀儡而已,但作为一个编辑,你在无数个踌躇无助的夜晚之后,最终,你会发现一个你未曾认识过的自己,在最终完稿的那一刻,跑出来了。

  第三种是象征的。在那个自由处处受到禁锢的戒严时代,「编辑」是穿透权力之网的一个破口,他可以组织起原本一盘散沙的弱势者,给他们一个清晰无比的自身叙事,形成一颗擂动大地(如马克思所说的「haunting」这个字)的类属灵魂(或说「集体意识」)。做一个编辑,有时在半夜里做着做着,不禁兴奋得全身冒起鸡皮疙瘩;尤其,当楼下警总或调查局的监视特工,正盯着你的窗子盘算的时候。那时的编辑也是一个收入颇丰的职业,愈是查禁与没收,愈是确保着一个庞大又饥渴的读者群。

  第四种是技艺的。解严之后的台湾,出版法废止,各种刊物雨后春笋地涌出地表,「编辑」不再是特许事业里稀有的特权,也失去了抵抗权力中枢的荣耀感,它变成一种不断内省以贴近市场需求的世俗化职业。原本只是「文字编辑vs.美术编辑」的大体二元分工,因着激烈的竞争,而出现鞭辟入里至神经末梢的精密分工(例如时尚杂志里的「服装编辑」,其实是一个字都不必料理的)。而当电脑桌上排版系统蔚为主流、网路的浩瀚资料库资源踢走了报馆的资料室、在家工作的「写手」取代了朝九晚五的「编辑」,「编辑」的自我认同基础便不再是那张名片,或那个生产线上的位置,而是抽象的「技艺」本身了。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编辑」得将读者渴求的讯息,处理成如同一片蛋糕般地可口怡人,而且使用时芳香滑顺,毫无违和困顿之处──即便那原始的材料庞杂无理至莫衷一是的地步。从这个角度看,「编辑」早已不是古典新闻学里那个随时警醒自己「客观中立」的守门员,而是直接从事「再现(re-presentation)」的生产之媒体工程师。

  这个「技艺」是社会学的(对结构的理解)、人类学的(对意义的诠释),也是心理学的(对动机的觉察);尤有甚之,还包含着对生活风格的探索与区分。举个简例:当你使用Helvetica做标题字型的时候,你清楚知道它不会是一本《壹週刊》型的杂志。

  当我对这些「编辑」事务有所明白的时候,年龄已过五十岁了。

  许多趋势媒体倡言着「自媒体」(Me-Media)时代的到来,暗示着「编辑」们的志业或已进入黄昏暮色。这个推论从科技演化的角度来看顺理成章,昔日困扰着讯息传播的「载体成本」(纸张的昂贵、印刷的复杂、配送之繁重)在网路频宽释放的年代,变得确实轻如鸿毛,作者随时随地可自力出版,何需编辑?

  但也正因年纪进入半百了,我却愈来愈难相信线性的演化观念,也看到社会更多年轻人基于探索自身,而招致对庞芜知识场域之更饥渴的需求。正好相反──再也没有哪种职业比「编辑」更能胜任当代启蒙者的角色了。没错,当你愈看网路部落格或脸书文章愈多,便明白这时现场如能有个编辑,它便能像南丁格尔般让人如释重负。

  我的大学社团学弟康文炳,与我一同经历过大部份「编辑」的角色转折岁月,人过中年,他仍怀抱热情地写下这本书。这个小小的序言,是对这个热情的解释,也是一种拍拍肩膀的感念。「编辑」,当然值得作为一种志业来追寻,它既启蒙世界,也发现了自己。

图书试读

一、前言──沟通的想像
 
这是一本关于编辑的书。或许,更切确地说,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创新思考的书,只是用来作为说明的素材,是我多年从事期刊编辑经验的总结。因此,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能与读者分享相关的编辑知识,更希望能为复杂的编辑作业实务,建构一个能导引出创新度的高效思考模式。
 
上个世纪,现代化的大量生产模式,在产业界获得全面性的胜利,以致建基于工厂管理所衍生出来的知识,占领了各个不同类型的行业领域。在后工业时代,传统的管理知识在产业界已招致全面性的质疑;但在其他领域,这些被复制、套用的知识管理,不仅依旧位居主流,甚至连反思的声音都极其微小。
 
依循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相对地会轻忽创意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正是当前台湾许多企业和职场工作者的一大危机;而所谓的「文创产业」会落入标准作业流程(SOP)的迷思中,更是一大误区。
 
其实,无论是文创产业或其他行业,一个能引导创新成果的思考模式,应该是现今各行各业之所需。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企业要能生存并胜出,就必须或多或少提供不同程度的创新服务与产品;否则在茫茫的市场大海中,你的服务与产品,将连一点能见度都没有,更不必奢望被谈论、被消费。
 
创新不是高科技产业的专利,也许你会意外,在资讯近乎免费的时代,很少行业像编辑这一行,这么迫切地需要创新。首先,任何重要的议题一旦形成,各种媒体铺天盖地报导,电视二十四小时轮播、报纸大篇幅刊载,几近疲劳式地轰炸,甚至让阅听者避之惟恐不及。资讯的氾滥,使得编辑创新显得格外重要,编辑人在议题的处理上若不能创新(更新鲜、更深入),想获得读者的青睐并留下印象,真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其次,编辑是一项高度变动的行业。它不像卖卤肉饭,只要掌握窍门,严控流程,就可以长期吸引饕客上门;今天熬这一锅,明天还是熬那一锅。相反的,媒体的产品週期极短,报纸只有一天,周刊只有一个星期、月刊只有一个月,而电视更可能只有短短几个小时;而书籍的出版也是上一本与下一本全无相关。对编辑人而言,几乎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无论你今天处理的议题多精采、多受人瞩目,一到明天,就得从零再出发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看到《編輯七力(修訂本)》這個書名,我有點猶豫,想說這種書會不會很學術、很難讀?但身為一個熱愛閱讀的人,又加上對出版界總是保持一份好奇,我還是決定買來翻翻看。結果,真的顛覆了我原來的想像!這本書完全沒有想像中的嚴肅,反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而且充滿智慧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編輯的奇妙世界。作者沒有直接教你技巧,而是透過分析「編輯力」的七個面向,讓你明白為什麼一個優秀的編輯能夠成就一本好書。書中的案例非常多元,有歷史悠久的經典,也有近期的暢銷作品,甚至還有一些我自己完全沒聽過的,但透過作者的介紹,我卻對它們背後的編輯功力印象深刻。讀到「溝通力」的那一章,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編輯在跟作者、出版社、甚至讀者溝通時,需要這麼多的技巧和智慧。這本書讓我對「編輯」這個角色有了全新的定義,不再只是單純的文字工作者,而是一個更全面、更具影響力的內容推手。

评分

這本《編輯七力(修訂本)》真的是讓我驚喜連連!我平常工作就跟文字打交道,雖然不是真正的編輯,但偶爾也會接觸到內容企劃和文案撰寫,所以一直對編輯的工作很好奇。這本書的切入點很特別,不是泛泛而談,而是聚焦在「七種關鍵能力」上,這個架構很有條理,讓我可以很有系統地去吸收。我尤其喜歡書中分析每個能力時,所引用的那些深入淺出的例子。有時候,作者會舉一些大家可能忽略的細節,然後點出它背後蘊含的編輯智慧,這真的讓我恍然大悟。比如說,在講到「判斷力」那一塊,書裡分析了一個小小的排版錯誤,但就是這個小錯誤,可能影響了讀者對整本書的信任感。這種細膩的觀察和分析,真的讓我學到很多。而且,這本書的語言也很有溫度,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反而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感受到作者對編輯這份工作的熱情和專業。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文字、對閱讀、甚至對「內容」本身,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最近剛好在接觸一些內容企劃的案子,所以手邊找了一些關於編輯的書來參考,其中這本《編輯七力(修訂本)》真的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覺得「七力」聽起來很厲害,想知道是什麼樣的能力。翻開書之後,發現作者的分析真的非常精闢,而且很有系統。他不是簡單地列出一些條條框框,而是從編輯的根本出發,探討了七種貫穿編輯工作始終的核心能力。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創造力」和「影響力」的論述,作者闡述了編輯如何透過自己的專業,不僅僅是讓內容變得更好,更能影響讀者的思考和價值觀。這讓我聯想到一些真正的好書,它們不僅內容精彩,更能啟發人心。書中引用的案例也很貼切,讓我可以很輕鬆地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觀念。這本書讓我對編輯這個職業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讓我意識到,一個優秀的編輯,對一本著作甚至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都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編輯七力(修訂本)》,書名很吸引人,加上「修訂本」感覺作者很認真在經營,讓人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七力」能讓編輯功力大增。翻開第一頁,就感受到一股扎實的學術氣息,不是那種雞湯式的勵志讀物,而是更貼近實務、更有系統地探討編輯這個行業。作者似乎是從編輯的本質出發,一層一層剖析,將編輯工作分解成七個核心能力,聽起來就很專業。書中用了大量的案例,有些是大家熟知的經典作品,有些則是業界裡的小故事,讀起來很有畫面感,也更容易理解書中提到的理論。雖然我還沒能完全讀完,但光是前面的幾章,就讓我對編輯這個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好的編輯不只是文字的校對員,更是知識的梳理者、創意的催化劑,甚至還是讀者需求的預測者。這本書真的可以說是編輯的「武功秘笈」,讓我覺得自己在這個領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也對未來的工作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藍圖。

评分

我對《編輯七力(修訂本)》這本書的印象,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我一直覺得編輯是一個很神奇的職業,他們能夠將零散的文字變成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且還能讓書的結構、內容都恰到好處。這本書就非常詳細地剖析了支撐這種「魔法」的背後力量。作者將編輯的核心能力歸納成七種,每一種都解釋得非常透徹,而且不只是理論,還搭配了豐富的實例。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眼光」和「敏感度」的探討,作者透過一些小故事,讓我們明白一個好的編輯是如何發現潛力、如何在眾多稿件中找到那顆閃閃發光的鑽石。這讓我覺得,編輯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一種直覺和對人性的洞察。讀完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一個編輯在書本的製作過程中,從前期的企劃、中期的審閱、到後期的包裝,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真的讓我對編輯工作多了一份敬意,也對「好書」的誕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