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穆尔克(Erik Mueggler)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从1993年开始进行中国彝族研究;研究兴趣含括广泛的社会与文化议题,其中特别聚焦在鬼的政治学、自然史的历史及死亡的仪式化研究。他有三本着作:The Age of Wild Ghosts: Memory, Violence 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2001)、The Paper Road: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以及Songs for Dead Parents: Corpse, Text and World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皆是关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专书。曾获得多项重要奖项,包括麦克阿瑟天才奖(2002)与Julian Steward Award(2013)等。目前在云南与四川地区进行文本、亲属、仪式与冰的自然史研究。
施永德(DJ Hatfield)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目前为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历史与人类学系副教授。作为一位人类学家与音乐艺术工作者,他的研究旨趣包括大众文化、音景以及原住民媒介。着有Taiwanese Pilgrimage to China: Ritual, Complicity, Community(Palgrave 2010),以及一些关于台湾民间宗教与音乐专题的论文。自2010年起,进行一个关于远洋渔业对海岸阿美族影响的计画,名为「阿美的空间、亲属与音景」。除了写作,也投入音乐研究与艺术实践。
刘苑如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专长为中国叙事文学、中国中古文化研究、宗教传记与游记,着有《身体.性别.阶级──六朝志怪的常异论述与小说美学》(2002)、《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学诠释─六朝宗教叙述的身体实践与空间书写》(2010)等专书;主编《生活园林:中国园林书写与日常生活》(2013)等系列丛书三种。早期从事志怪文类与文化现象研究,后拓展到宗教文学与文化研究,近年则从版本辑佚、书籍交流到数位人文学,思考文人群体「知识仓库」的建构过程。
苏硕斌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目前为国立台湾文学馆馆长、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文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媒介史与都市史。着有专书《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主编《旅行的视线:近代中国与台湾的观光文化》,译有《媒介文化论》,以及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多篇。目前从事台湾现代休闲史相关研究,尤其是大众观光与大众阅读议题。近年另推动学术研究结合文学写作的「创意性非虚构书写」,已企划出版《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终战那一天:台湾战争世代的故事》二书。
杨建章
美国芝加哥大学音乐史与理论博士,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国立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目前为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一为1800年前后欧洲关于音乐的哲学与科学讨论的交错脉络;二为以亚洲与全球的角度,重新思考二十世纪音乐的历史书写;三为尝试以前述两个研究为基础,发展一个有关音乐媒介与技术的理论,以解释音乐的现代性如何穿透近两百多年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与思考。
齐伟先
德国Bielefeld大学社会学博士,曾经于南华大学应用社会系担任副教授,目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宗教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艺术社会学、社会学理论。长期关注宗教团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因应发展模式,试图从中揭示不同宗教的宗教性。近年来特别关注民间信仰在现代治理环境下的变迁与所面临的挑战,尝试从传统的视角探索足以挑战宗教社会学对「宗教」理解方式的侷限性。
林玮嫔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曾任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与人类学系系主任。专长为宗教人类学、亲属人类学与汉人研究,长期关注宗教议题,特别是物质文化与媒介相关研究。着有专书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该书获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目前正在撰写马祖专书,探讨战地历史、个人与社会想像以及未来。
司黛蕊(Teri Silvio)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过去的研究包括台湾表演艺术的传统(如歌仔戏与布袋戏),以及它们的粉丝次文化;并关注这些表演传统遇到新媒体科技时所发生的转变。最近的研究计画着眼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处的艺术玩具,及当地漫画界的扩张。研究焦点在工作与娱乐、地方美学、全球市场逻辑,以及阶级、性别和国家身分认同等方面如何以新的方式建构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