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原文作者: Erik Mueggler, DJ Hatfield, Teri Silvio
出版者 出版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8/12/06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0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当代世界中各式各样媒介的出现不但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对宗教与过去有不同的理解。这本多人合作专着透过不同媒介(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与区域(中国西南、日本与台湾)的讨论,分析传统宗教元素在今日如何由各样媒介所重组与延伸。作者一方面探讨媒介的使用如何改变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分析新媒介的出现如何创造新的宗教社会性。如此兼具理论与实例的研究不但提供我们理解媒介在当代宗教的作用,也揭示了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名家推荐
在新媒介、新媒体大量运用的时代,华人宗教如何与之互动?从这个大哉问审度《媒介宗教》一书,其预示了即将发生的变化,不管世人接受与否,都显示这种力量的存在。本书的价值及意义非仅引介新理论、新观念,而是透过物、音乐及影像等八个案例作初步的检验。华人宗教一向被认为相对保守,类此现象却逐一浮现,如同警钟般提醒学界、宗教界,与时俱变方为生存之道!──李丰楙(政治大学名誉讲座教授)
《媒介宗教》讨论宗教与媒介、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二十世纪是传播媒介大变动的时代,近年的数位科技更创造了新媒体,并大大增强原有媒介的力量,可以说,人类社会因此出现了新的生态。宗教存在于人间,不免与时俱进,与时俱变。本书探寻这些影响,也重新审视宗教的物质文化要素,不但主题有创新性,它的出版更是恰逢其时。──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媒介宗教》一书呈现媒介在虚实间穿梭的能力,使得它成为当代宗教文化书写的关键词。宗教与媒介不只是本质与工具的关系,宗教就是媒介的实践。宗教的新媒介以其蕴含之情感、力量与感官美学形式创造了新的宗教经验,也带来新的社会性与争议。本书既成功又精采地呈现了对于这个主题的探讨如何可以进一步带领我们理解当代宗教现象的复杂与丰富。──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系副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穆尔克(Erik Mueggler)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从1993年开始进行中国彝族研究;研究兴趣含括广泛的社会与文化议题,其中特别聚焦在鬼的政治学、自然史的历史及死亡的仪式化研究。他有三本着作:The Age of Wild Ghosts: Memory, Violence 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2001)、The Paper Road: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以及Songs for Dead Parents: Corpse, Text and World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皆是关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专书。曾获得多项重要奖项,包括麦克阿瑟天才奖(2002)与Julian Steward Award(2013)等。目前在云南与四川地区进行文本、亲属、仪式与冰的自然史研究。
施永德(DJ Hatfield)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目前为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历史与人类学系副教授。作为一位人类学家与音乐艺术工作者,他的研究旨趣包括大众文化、音景以及原住民媒介。着有Taiwanese Pilgrimage to China: Ritual, Complicity, Community(Palgrave 2010),以及一些关于台湾民间宗教与音乐专题的论文。自2010年起,进行一个关于远洋渔业对海岸阿美族影响的计画,名为「阿美的空间、亲属与音景」。除了写作,也投入音乐研究与艺术实践。
刘苑如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专长为中国叙事文学、中国中古文化研究、宗教传记与游记,着有《身体.性别.阶级──六朝志怪的常异论述与小说美学》(2002)、《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学诠释─六朝宗教叙述的身体实践与空间书写》(2010)等专书;主编《生活园林:中国园林书写与日常生活》(2013)等系列丛书三种。早期从事志怪文类与文化现象研究,后拓展到宗教文学与文化研究,近年则从版本辑佚、书籍交流到数位人文学,思考文人群体「知识仓库」的建构过程。
苏硕斌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目前为国立台湾文学馆馆长、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文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媒介史与都市史。着有专书《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主编《旅行的视线:近代中国与台湾的观光文化》,译有《媒介文化论》,以及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多篇。目前从事台湾现代休闲史相关研究,尤其是大众观光与大众阅读议题。近年另推动学术研究结合文学写作的「创意性非虚构书写」,已企划出版《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终战那一天:台湾战争世代的故事》二书。
杨建章
美国芝加哥大学音乐史与理论博士,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国立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目前为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一为1800年前后欧洲关于音乐的哲学与科学讨论的交错脉络;二为以亚洲与全球的角度,重新思考二十世纪音乐的历史书写;三为尝试以前述两个研究为基础,发展一个有关音乐媒介与技术的理论,以解释音乐的现代性如何穿透近两百多年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与思考。
齐伟先
德国Bielefeld大学社会学博士,曾经于南华大学应用社会系担任副教授,目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宗教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艺术社会学、社会学理论。长期关注宗教团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因应发展模式,试图从中揭示不同宗教的宗教性。近年来特别关注民间信仰在现代治理环境下的变迁与所面临的挑战,尝试从传统的视角探索足以挑战宗教社会学对「宗教」理解方式的侷限性。
林玮嫔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曾任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与人类学系系主任。专长为宗教人类学、亲属人类学与汉人研究,长期关注宗教议题,特别是物质文化与媒介相关研究。着有专书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该书获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目前正在撰写马祖专书,探讨战地历史、个人与社会想像以及未来。
司黛蕊(Teri Silvio)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过去的研究包括台湾表演艺术的传统(如歌仔戏与布袋戏),以及它们的粉丝次文化;并关注这些表演传统遇到新媒体科技时所发生的转变。最近的研究计画着眼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处的艺术玩具,及当地漫画界的扩张。研究焦点在工作与娱乐、地方美学、全球市场逻辑,以及阶级、性别和国家身分认同等方面如何以新的方式建构并结合。
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编序/林玮嫔
作者简介
导论 媒介宗教/林玮嫔
第一部分 物与参照鍊
第一章 遗体、石碑、门、文本/穆尔克(Erik Mueggler)
第二章 台湾宗教场域的再中介与创新:鹿港玻璃庙/施永德(DJ Hatfield)
第二部分 影像、音乐与个人性
第三章 孤独的必要:《刺客聂隐娘》中的色彩语言与宗教意识/刘苑如
第四章 从神格化到人格化:摄影术与台湾祖先肖像画的变化/苏硕斌
第五章 作曲家作为媒介:欧洲音乐在亚洲的宗教性转译/杨建章
第三部分 陪伴、亲密与新媒体
第六章 台湾汉人民间信仰与新媒体:以脸书为媒介的宗教建构/齐伟先
第七章 跨越界线:LINE与数位时代的宗教/林玮嫔
第八章 萌妈祖:民间宗教在(日系)台湾漫画的再现/司黛蕊(Teri Silvio)
索引
图书序言
第五章 作曲家作为媒介:欧洲音乐在亚洲的宗教性转译(摘录)
杨建章(台大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
前言
欧洲文化里所称的musica,与东亚文化中的「乐」相似,都跟宗教有密切的连结,不仅欧洲最早发现的音乐遗迹就在神庙的遗址,远古的巫文化里的音乐使用也可以在中国的礼乐文化看到;在欧亚历史中,基督教、佛教、道教,亦皆有仪式音乐的行为。然而,随着欧洲近代国家的形成与十八世纪末的启蒙思维,音乐逐渐与宗教脱钩;到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想,非表意的纯粹音乐创作,被认为带有一种神祕的特质,甚至能够与宗教相当。另外,近代欧洲音乐史中,以作曲家与作品为中心的概念,甚而得以「创作」宗教音乐的现象,更少见于传统亚洲。欧洲音乐的这个现代特质随着亚洲国家在十九世纪后半开始,透过国家体制将欧洲音乐纳入本身文化体系之中,使得亚洲对于欧洲音乐的宗教性格的接受,从一开始就异于传统认知下的宗教功能,其转译的过程也往往不需借由旧有的宗教体系建制,而必须依靠现代的的传播媒介来达成。
透过解读二十世纪前半日本与中国有关欧洲音乐的文献资料,本文讨论近代亚洲如何转译欧洲音乐传统的宗教性,包括其产生的协商过程与媒介特质。本文指出,这些转译的过程,并非直接透过与宗教仪式相关的价值系统,而是透过欧洲近世音乐的几位代表性作曲家(巴赫、莫札特与贝多芬)与他们的音乐。更有甚者,转译的过程往往透过近代国族文化的兴起中的建制结构,结合了东亚原先的宗教观,例如佛教、道教、儒教等既有的价值架构,进而顺理成章地成为东亚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个让作曲家得以「肉身成圣」成为宗教性媒介的历史关键,则是十九世纪以来欧洲音乐史中出现的所谓「艺术宗教」(Kunstreligion, art religion)。本文并透过武满彻与谭盾的几个二十世纪后半音乐创作的例子,说明欧洲音乐中经过媒介转换之后的宗教性,如何与东亚新音乐的创作实践结合。简单地说,本文想要讨论的,并非这些作曲家透过音乐所传达的宗教意义,而是在欧洲音乐体制进入东亚近代社会的迂回过程里,宗教特性如何附着在作曲家人格或作品的特定性格上,作曲家成了宗教性转译的媒介。东亚情境中透过现代媒介方式所传达的音乐的宗教性并非独有,其实在这些音乐进入东亚的体制之时,在欧洲的情况也相同。而透过理解欧洲音乐传入亚洲的现代历史结构,东亚与欧洲在表面的不同或许隐藏了深层的相似性。
图书试读
None
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