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

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rik Mueggler, DJ Hatfield, Teri Silvio
图书标签:
  • 宗教研究
  • 媒介文化
  • 音乐
  • 影像
  • 物质文化
  • 新媒体
  • 数字宗教
  • 文化研究
  • 传播学
  • 仪式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代世界中各式各样媒介的出现不但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对宗教与过去有不同的理解。这本多人合作专着透过不同媒介(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与区域(中国西南、日本与台湾)的讨论,分析传统宗教元素在今日如何由各样媒介所重组与延伸。作者一方面探讨媒介的使用如何改变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分析新媒介的出现如何创造新的宗教社会性。如此兼具理论与实例的研究不但提供我们理解媒介在当代宗教的作用,也揭示了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名家推荐

  在新媒介、新媒体大量运用的时代,华人宗教如何与之互动?从这个大哉问审度《媒介宗教》一书,其预示了即将发生的变化,不管世人接受与否,都显示这种力量的存在。本书的价值及意义非仅引介新理论、新观念,而是透过物、音乐及影像等八个案例作初步的检验。华人宗教一向被认为相对保守,类此现象却逐一浮现,如同警钟般提醒学界、宗教界,与时俱变方为生存之道!──李丰楙(政治大学名誉讲座教授)

  《媒介宗教》讨论宗教与媒介、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二十世纪是传播媒介大变动的时代,近年的数位科技更创造了新媒体,并大大增强原有媒介的力量,可以说,人类社会因此出现了新的生态。宗教存在于人间,不免与时俱进,与时俱变。本书探寻这些影响,也重新审视宗教的物质文化要素,不但主题有创新性,它的出版更是恰逢其时。──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媒介宗教》一书呈现媒介在虚实间穿梭的能力,使得它成为当代宗教文化书写的关键词。宗教与媒介不只是本质与工具的关系,宗教就是媒介的实践。宗教的新媒介以其蕴含之情感、力量与感官美学形式创造了新的宗教经验,也带来新的社会性与争议。本书既成功又精采地呈现了对于这个主题的探讨如何可以进一步带领我们理解当代宗教现象的复杂与丰富。──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系副教授)
 
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社会中,技术媒介如何与精神性、仪式感以及信仰实践相互交织、重塑和共生。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媒介化”时代,媒介不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它们本身成为了构建意义、塑造集体经验乃至培育“新信仰”的场域。 本书的基石在于考察音乐、影像、物质实体(物)以及新兴数字平台(新媒体)这四大关键要素,如何在后世俗化和高度技术化的世界中,承担起传统宗教的功能,或者说,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世俗的“宗教性”。 第一部分:音乐与声景中的神圣回响 音乐,自古以来便是宗教仪式的核心。本书超越了对宗教音乐的简单回顾,而是聚焦于当代音乐生产、消费和体验的结构如何激活或模拟了宗教经验。 1. 声音的弥撒与节奏的律法: 电子舞曲(EDM)场景及其伴随的狂欢文化,被视为当代最接近“集体狂喜”的世俗仪式。本书分析了强劲的低音、重复的节奏模式如何通过生理上的共振,诱发超越自我的体验,类似于传统宗教中的“出神”(Trance)。这些音乐场所(如夜店、音乐节)成为了临时的、去中心化的“圣地”,其灯光、声场和人群密度共同构成了强烈的社会凝聚力。 2. 录音技术与永恒的在场: 录音技术,从黑胶唱片到数字流媒体,使得“神圣”或“权威”的声音得以被不断地复制、重现和永恒化。我们探讨了偶像崇拜(Iconoclasm)在音乐领域的体现——音乐家是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圣人”,他们的作品如何被视为具有不朽价值的“文本”。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声音的“物性”——特定的音质、失真或纯净,如何被赋予形而上的意义。 3. 寂静的政治学: 在一个被噪音充斥的世界里,对“纯净”声音或刻意制造的“空白”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种精神性的逃逸或反抗。本书分析了氛围音乐(Ambient Music)和特定形式的冥想音轨如何被商品化为“自我关怀”的工具,揭示了这种追求宁静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焦虑。 第二部分:影像的凝视与图像的崇拜 影像,作为视觉文化的主导力量,构建了我们理解世界和体验“他者”的主要框架。本书审视了影像如何替代了传统宗教中对神祇形象的描绘,成为新的焦点。 1. 屏幕作为祭坛: 无论是电影院的巨大银幕,还是掌中的智能手机屏幕,这些界面都在不断地截取和呈现“超凡脱俗”的瞬间。我们分析了好莱坞叙事(特别是科幻、奇幻类型)中对“救赎”、“末日”和“终极秩序”的重复构建,这些构建如何满足了人类对宏大叙事和意义的内在需求。 2. 身体的展示与数字的永生: 社交媒体上的“自拍文化”被视为一种持续性的自我神化仪式。个人通过精心策划的影像流,试图创造一个理想化、近乎完美的“数字替身”(Digital Avatar)。本书关注这种对“可见性”的执着,探讨了影像如何将生命体验转化为可供消费的符号,并探讨了数字图像的“不朽”——照片和视频如何在服务器上持续存在,扮演着世俗的“记忆之库”。 3. 纪录片与真相的信仰: 纪录片,特别是那些试图揭示“隐藏事实”或“阴谋论”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道德断言和揭示的使命感。我们考察了这些影像实践如何通过构建“目击者”的权威性,重建一种对“客观真理”的信仰,即使这种真理往往是高度主观建构的结果。 第三部分:物性的媒介与仪式的残留 “物”(Objects)在媒介宗教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连接虚拟体验与物质世界的锚点,是仪式中被“附魔”的载体。 1. 纪念品与圣物的流通: 电影周边、限量版唱片、电子游戏的收藏版,这些实体商品不再仅仅是消费品,它们成为了与特定媒介体验关联的“圣物”。拥有这些物品,意味着参与者获得了某种形式的“在场证明”和社群归属感。本书分析了这些物品的稀缺性、价格和情感价值是如何被精心计算和操纵的。 2. 技术的身体化: 智能手机、游戏机、VR头戴设备等,这些媒介设备本身成为了我们感官体验的延伸。它们的设计、触感和使用习惯,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考察了这些“日常宗教用品”如何被视为提升个人能力的工具,而非单纯的工具。 3. 怀旧与失落的物质性: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老式媒介(如卡带、拍立得照片)的重新兴起,体现了一种对“失落的真实性”的向往。这种对物质性的迷恋,反映了对纯粹、未被算法污染的体验的渴望,尽管这种渴望本身也常常通过精心设计的“复古”产品来实现。 第四部分:新媒体、算法与去中心化的信仰结构 新媒体,特别是社交网络和去中心化平台,正在解构传统的信仰权威,建立起流动、去中心化且高度个性化的“信仰生态”。 1. 算法的先知: 推荐算法不再仅仅是内容分发系统,它们通过预测和满足用户的潜在欲望,扮演着“无所不知”的顾问角色。本书深入分析了算法如何通过“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强化个体信念,甚至在特定情况下,将极端观点塑造成主流的“共识真理”,从而创造出微观层面的“教义”。 2. 社群的部落化与数字的朝圣: 在线论坛、游戏公会和粉丝群组,这些数字空间形成了紧密的亚文化部落。它们拥有自己的语言、规范和“异端”的界定。我们探讨了“网络迷因”(Memes)如何作为快速传播的、高度浓缩的文化符号,承担了类似寓言或箴言的功能,并在群体内部快速建立起共享的认知框架。 3. 虚拟世界与后人类的救赎: 虚拟现实(VR)和元宇宙的兴起,提出了关于“身份的本质”和“现实的权威性”的深刻哲学问题。当经验可以在无限的数字空间中被模拟和重塑时,对“真正”信仰和“真实”救赎的追求,是否已经转移到了对完美数字存在的构建上?本书将这种探索视为当代人类对超越物质限制的一种终极技术性尝试。 本书最终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框架,用以理解在我们这个充斥着屏幕、声音和连接的时代,人类对意义、社群和超越性的基本需求是如何继续,只是其表达形式和体验载体已经彻底被媒介重塑。它不是一本关于技术哲学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对当代精神景观的细致人类学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穆尔克(Erik Mueggler)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从1993年开始进行中国彝族研究;研究兴趣含括广泛的社会与文化议题,其中特别聚焦在鬼的政治学、自然史的历史及死亡的仪式化研究。他有三本着作:The Age of Wild Ghosts: Memory, Violence 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2001)、The Paper Road: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以及Songs for Dead Parents: Corpse, Text and World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皆是关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专书。曾获得多项重要奖项,包括麦克阿瑟天才奖(2002)与Julian Steward Award(2013)等。目前在云南与四川地区进行文本、亲属、仪式与冰的自然史研究。

施永德(DJ Hatfield)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目前为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历史与人类学系副教授。作为一位人类学家与音乐艺术工作者,他的研究旨趣包括大众文化、音景以及原住民媒介。着有Taiwanese Pilgrimage to China: Ritual, Complicity, Community(Palgrave 2010),以及一些关于台湾民间宗教与音乐专题的论文。自2010年起,进行一个关于远洋渔业对海岸阿美族影响的计画,名为「阿美的空间、亲属与音景」。除了写作,也投入音乐研究与艺术实践。

刘苑如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专长为中国叙事文学、中国中古文化研究、宗教传记与游记,着有《身体.性别.阶级──六朝志怪的常异论述与小说美学》(2002)、《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学诠释─六朝宗教叙述的身体实践与空间书写》(2010)等专书;主编《生活园林:中国园林书写与日常生活》(2013)等系列丛书三种。早期从事志怪文类与文化现象研究,后拓展到宗教文学与文化研究,近年则从版本辑佚、书籍交流到数位人文学,思考文人群体「知识仓库」的建构过程。

苏硕斌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目前为国立台湾文学馆馆长、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文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媒介史与都市史。着有专书《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主编《旅行的视线:近代中国与台湾的观光文化》,译有《媒介文化论》,以及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多篇。目前从事台湾现代休闲史相关研究,尤其是大众观光与大众阅读议题。近年另推动学术研究结合文学写作的「创意性非虚构书写」,已企划出版《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终战那一天:台湾战争世代的故事》二书。

杨建章

  美国芝加哥大学音乐史与理论博士,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国立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目前为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一为1800年前后欧洲关于音乐的哲学与科学讨论的交错脉络;二为以亚洲与全球的角度,重新思考二十世纪音乐的历史书写;三为尝试以前述两个研究为基础,发展一个有关音乐媒介与技术的理论,以解释音乐的现代性如何穿透近两百多年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与思考。

齐伟先

  德国Bielefeld大学社会学博士,曾经于南华大学应用社会系担任副教授,目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宗教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艺术社会学、社会学理论。长期关注宗教团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因应发展模式,试图从中揭示不同宗教的宗教性。近年来特别关注民间信仰在现代治理环境下的变迁与所面临的挑战,尝试从传统的视角探索足以挑战宗教社会学对「宗教」理解方式的侷限性。

林玮嫔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曾任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与人类学系系主任。专长为宗教人类学、亲属人类学与汉人研究,长期关注宗教议题,特别是物质文化与媒介相关研究。着有专书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该书获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目前正在撰写马祖专书,探讨战地历史、个人与社会想像以及未来。

司黛蕊(Teri Silvio)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过去的研究包括台湾表演艺术的传统(如歌仔戏与布袋戏),以及它们的粉丝次文化;并关注这些表演传统遇到新媒体科技时所发生的转变。最近的研究计画着眼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处的艺术玩具,及当地漫画界的扩张。研究焦点在工作与娱乐、地方美学、全球市场逻辑,以及阶级、性别和国家身分认同等方面如何以新的方式建构并结合。
 

图书目录

编序/林玮嫔
作者简介
导论 媒介宗教/林玮嫔
 
第一部分 物与参照鍊
 
第一章 遗体、石碑、门、文本/穆尔克(Erik Mueggler)
第二章 台湾宗教场域的再中介与创新:鹿港玻璃庙/施永德(DJ Hatfield)
 
第二部分 影像、音乐与个人性
 
第三章 孤独的必要:《刺客聂隐娘》中的色彩语言与宗教意识/刘苑如
第四章 从神格化到人格化:摄影术与台湾祖先肖像画的变化/苏硕斌
第五章 作曲家作为媒介:欧洲音乐在亚洲的宗教性转译/杨建章
 
第三部分 陪伴、亲密与新媒体
 
第六章 台湾汉人民间信仰与新媒体:以脸书为媒介的宗教建构/齐伟先
第七章 跨越界线:LINE与数位时代的宗教/林玮嫔
第八章 萌妈祖:民间宗教在(日系)台湾漫画的再现/司黛蕊(Teri Silvio)
 
索引
 

图书序言

编序

  新媒介的出现如何改变我们对宗教的认识是这本书最主要的关怀。对于这个议题的兴趣固然来自我过去对物或神像研究的兴趣,也与我近年来在国立台湾大学的行政工作有关。2013-2017年间,我在台大文学院担任副院长时,在例行会议外,常有机会与同事谈起他们的研究。我发现不少不同领域的学者往往关心很类似的议题,只是重点不太一样。「媒介」就是其中一例,无论文学、音乐或社会学者都对这个主题充满兴趣。长久下来引发我从人类学出发,连结其他学科学者共同研究的想法。因此,这本书的作者群几乎可以说就是这几年来在会议与演讲中时常相遇的学者,或者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的伙伴。

  不过,若以跨学科合作来说,这本书已经是这个合作系列中最后期的计画了。更早的尝试出版在《考古人类学刊》的三个专号,它们分别是:〈网路.人类学:网路、社群与想像〉(2016)─讨论人们透过网路可以想像出什么不同的社群?〈网路.人类学:个案研究〉(2017)─思考手机、网路游戏、同婚、字幕组与人类学有什么关系?〈与人类学共舞〉(2018)─又是什么独特的经验?

  在期刊专号尝试过几次合作后,这本书的出版可说是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撰文者不仅从不同角度思考相关议题,也以各自不同书写风格呈现他们对现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问:「宗教以什么媒介方式接近你?」

  本书的部分文章曾在台湾大学〈城市、网路与汉人宗教〉会议中发表,感谢蒋经国基金会以及台大文学院在经费上的支持。我也谢谢两位匿名审查人对每篇文章的仔细阅读和郑依忆的修改建议,使得本书论点更为清晰。本书编纂过程中,特别感谢叶松瓒助理大力的协助,他甚至在自己婚礼的前夕都还不眠不休地处理文稿的汇编工作;台大出版中心游紫玲在最后阶段提供细心的编辑,使得全书风格一致,视觉上有更好的呈现。
 
林玮嫔(台大人类学系教授)

图书试读

第五章 作曲家作为媒介:欧洲音乐在亚洲的宗教性转译(摘录)

杨建章(台大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


前言

欧洲文化里所称的musica,与东亚文化中的「乐」相似,都跟宗教有密切的连结,不仅欧洲最早发现的音乐遗迹就在神庙的遗址,远古的巫文化里的音乐使用也可以在中国的礼乐文化看到;在欧亚历史中,基督教、佛教、道教,亦皆有仪式音乐的行为。然而,随着欧洲近代国家的形成与十八世纪末的启蒙思维,音乐逐渐与宗教脱钩;到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想,非表意的纯粹音乐创作,被认为带有一种神祕的特质,甚至能够与宗教相当。另外,近代欧洲音乐史中,以作曲家与作品为中心的概念,甚而得以「创作」宗教音乐的现象,更少见于传统亚洲。欧洲音乐的这个现代特质随着亚洲国家在十九世纪后半开始,透过国家体制将欧洲音乐纳入本身文化体系之中,使得亚洲对于欧洲音乐的宗教性格的接受,从一开始就异于传统认知下的宗教功能,其转译的过程也往往不需借由旧有的宗教体系建制,而必须依靠现代的的传播媒介来达成。

透过解读二十世纪前半日本与中国有关欧洲音乐的文献资料,本文讨论近代亚洲如何转译欧洲音乐传统的宗教性,包括其产生的协商过程与媒介特质。本文指出,这些转译的过程,并非直接透过与宗教仪式相关的价值系统,而是透过欧洲近世音乐的几位代表性作曲家(巴赫、莫札特与贝多芬)与他们的音乐。更有甚者,转译的过程往往透过近代国族文化的兴起中的建制结构,结合了东亚原先的宗教观,例如佛教、道教、儒教等既有的价值架构,进而顺理成章地成为东亚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个让作曲家得以「肉身成圣」成为宗教性媒介的历史关键,则是十九世纪以来欧洲音乐史中出现的所谓「艺术宗教」(Kunstreligion, art religion)。本文并透过武满彻与谭盾的几个二十世纪后半音乐创作的例子,说明欧洲音乐中经过媒介转换之后的宗教性,如何与东亚新音乐的创作实践结合。简单地说,本文想要讨论的,并非这些作曲家透过音乐所传达的宗教意义,而是在欧洲音乐体制进入东亚近代社会的迂回过程里,宗教特性如何附着在作曲家人格或作品的特定性格上,作曲家成了宗教性转译的媒介。东亚情境中透过现代媒介方式所传达的音乐的宗教性并非独有,其实在这些音乐进入东亚的体制之时,在欧洲的情况也相同。而透过理解欧洲音乐传入亚洲的现代历史结构,东亚与欧洲在表面的不同或许隐藏了深层的相似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的某个章节,我脑子里简直像炸开了一锅粥,但又充满了豁然开朗的兴奋感!作者在探讨新媒体如何重塑宗教体验时,举的例子非常到位。特别是关于社交媒体在当代宗教传播中的作用,让我思考良多。我一直觉得,以前宗教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实体教会、书籍和口耳相传,但现在,通过Facebook、YouTube甚至TikTok,信息可以瞬间扩散到全球,信徒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即时和紧密。书中会不会分析,这种“线上宗教社群”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与传统社群在情感连接、仪式感、甚至是身份认同上又有哪些异同?我尤其关心,当宗教内容被碎片化、娱乐化地呈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时,它对传统宗教教义的解释和传承会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让一些深刻的宗教思想变得浅薄?此外,作者在“影像”媒介这块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现代人接触宗教信息,往往是通过精心制作的宣传片、纪录片,甚至是电影。这些影像作品如何塑造我们对宗教的认知?它们在传达宗教情感、引发共鸣方面,又比传统的文字叙述有何优势和劣势?这种对视觉媒介在宗教传播中的潜力的挖掘,确实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让我对“看不见”的信仰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很有意思,尤其是在讨论“物”作为媒介的部分,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物品有了新的认识。《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中关于“物”的分析,打破了我以往对宗教物品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宗教物品应该是寺庙里的佛像、十字架这些,但作者是不是把范围扩大到了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比如一件印有宗教符号的T恤,或者一个带有祝福语的马克杯?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世俗化”的物品也能承载宗教意义的?是不是通过消费文化、流行文化,使得原本只属于宗教神圣空间的符号,开始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并悄悄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有些人可能不是出于虔诚,只是觉得某个宗教图案很酷,但这种接触,是否也在潜移默化中,为他们打开了接触宗教思想的大门?我特别想知道,当这些“物”进入新媒体的语境下,比如被制作成表情包、GIF动图,或者出现在网络游戏里,它们的宗教意义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否会变得更加去语境化,或者说,会以一种更加轻松、戏谑的方式来呈现?这种跨越界限的探讨,让我对“物”的宗教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这本《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的书名本身就足够让人好奇了!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媒介宗教”这个组合,感觉有点颠覆,宗教不应该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寄托吗?怎么会跟“媒介”扯上关系?而且还是音乐、影像、物这些具体的、触手可及的东西。拿到书后,我最先翻阅的部分大概就是它如何论述“媒介”如何成为“宗教”的载体。比如,作者会不会从早期宗教仪式中的音乐和影像开始讲起,探讨它们是如何构建信徒的共同体感和精神体验的?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古代壁画、雕塑,或是吟唱的圣歌,是如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成为传递宗教信息、引发虔诚情感的重要媒介。再者,书中对于“物”的讨论也让我眼前一亮。是不是像圣物、法器、甚至是宗教场所本身的建筑,都被作者视为具有宗教意义的“媒介”?我很好奇,这些有形的“物”是如何在信仰体系中扮演角色的,它们是否承载了象征意义,或者说,它们本身是否就具有一种“神圣性”?这种将看似日常的“媒介”提升到“宗教”高度的视角,实在太有趣了,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论证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新媒体”部分,让我对信仰的未来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在这一章的论述,可以说是充满了前瞻性。我一直觉得,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宗教的传播方式和信徒的参与形式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书中恰恰点出了这一点。作者会不会探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是否会为宗教体验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比如,通过VR,信徒是否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上的宗教场景,或者参与到虚拟的宗教仪式中?我非常好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对于巩固信仰、增强情感连接,又会有怎样的影响?此外,书中是否也会关注到,新媒体环境下,宗教的“个体化”和“碎片化”趋势?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海量的宗教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制”信仰时,这种“DIY宗教”的模式,又会给传统宗教带来怎样的冲击?我尤其想知道,在这种高度个性化的信仰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以及社群的力量,是否还会存在?或者说,未来宗教体验的核心,是否会从集体转向个人?这本书让我看到,新媒体不仅仅是传播工具,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宗教的本质,这种对未来宗教形态的思考,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有些不安。

评分

我特别喜欢《媒介宗教:音乐、影像、物与新媒体》中关于“音乐”作为媒介如何塑造宗教体验的论述。以往我可能只停留在歌曲本身,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音乐在宗教传播和情感凝聚上的巨大力量。作者会不会分析不同时代的宗教音乐,例如格里高利圣咏、基督教福音歌曲,或者佛教的梵呗,它们各自是如何利用旋律、节奏、和声来引导信徒进入一种超越性的精神状态?我很好奇,音乐中的哪些元素最容易触动人的心灵,引发虔诚、敬畏、甚至狂喜的情绪?书中会不会探讨,在现代社会,音乐作为宗教媒介,是否也面临着挑战?例如,流行音乐的世俗化,以及数字音乐的便捷性,是否会改变人们聆听宗教音乐的方式和体验?我特别期待能看到关于宗教音乐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被重新演绎和传播的案例。比如,一些独立的音乐人,他们是否会融合不同的音乐风格,创作出具有现代感但又不失宗教深度的作品?或者,通过在线平台,宗教音乐是否能突破地域限制,触及更广泛的听众?这种对音乐与宗教之间深刻关系的探讨,让我对这种最古老、也最直接的媒介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