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不只是谈出版、编辑、文字工作、自由工作者
更记录了一场不向社会、体制妥协,不断「追求自己的真实」的痛快人生
日本当代最具独立精神的自由编辑
指标性生活文化志《POPEYE》、《BRUTUS》前编辑
木村伊兵卫奖得主 都筑响一 40年体制外生涯总回顾
直探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本质,重击每一颗冀求新事物的心
Mangasick
王聪威(杂志人与小说家)
李取中(《大志杂志》《The Affairs 週刊编集》总编辑)
李惠贞(独角兽计画创办人)
姚铭伟(《薰风》季刊主编)
陈玠安(作家)
陈夏民(逗点文创结社总编辑)
陈颐华(日本文化志《秋刀鱼》主编)
张铁志(《Fountain 新活水》杂志总编辑)
黄大旺(杂食派译者)
黄威融(资深编辑人)
黄珮珊(慢工出版社总编辑)
黄哲斌(新闻工作者)
廖志峰(允晨文化发行人)
——共感推荐
「不要追求『不认识的某人』的真实,而是要追求自己的真实。这教诲也许就是我编辑人生的起点。」
都筑响一,可说是日本此世代中最具真正独立精神的自由编辑与文字工作者。
他于七〇年代担任当时草创的文化杂志《POPEYE》、《BRUTUS》特约採访编辑,独立前往美国等地採访,
引进介绍许多当时主流媒体未关注的当代艺术,也间接替这两份杂志打下后来能引领流行文化至今的基础。
但面对转为高薪稳定的正职编辑机会时,他毅然拒绝,移居京都,继续他的体制外文字工作人生至今,四十年来从未领过月薪,过着背离主流的生活。
「我永远是个圈外人。对室内设计圈、艺术圈、音乐圈、文学圈而言,我都是外人。
我为什么能够在圈内採访、做书呢?简单说就是因为『专家的怠慢』,不过如此。
专家要是动起来,我只要当个读者就了事了。他们不动,所以我才动。
而我勉强能将行动和工作勾搭在一起,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还活得下去。
我就像是不断走在危桥或钢索上,不论多久都抵达不了对岸闪着霓虹光的『版税生活』。」
书名中的「圈外」一词,在日文里也有「手机没有收讯」的意思。
作者这四十年来选择背离体制,就彷彿「失去了主流社会的讯号」一般。
但在没有收讯的人生里,他却看见了许多我们从未留意的事物。
在《圈外编辑》这本书中,他完整回顾了他这四十年的独立职涯:
在《POPEYE》、《BRUTUS》工作时,他们从不开会、不做企划、各编辑独立运作,却创造了一个个具有个性的专题报导;
离开东京后,透过一个个不同的编辑案及採访,他逐渐建立起有别于主流文化的编辑观点;
他刻意追求「普通」、「随处可见」、「低俗」的事物,反而捕捉到了主流媒体漏失的文化观察;
面对学院体制,他不屑一顾,认为体制外的艺术才有生命力,而最需要艺术的人,反而是社会中的弱势者;
虽然他不断出版文字、摄影作品,举办了大型个展,甚至获得了有摄影界芥川赏之称的「木村伊兵卫赏」,但他却一直认为自己只是在「纪录」而非创作;
而被问到认为不断衰退的出版界会有怎样的未来,他认为「走上末路的不是出版这个媒体,而是出版业界」,
透过自费出版、电子书、网路平台的兴盛,内容将主宰一切,纸本书则将成收藏品;
在2012年,年近六十的他更开发了自己的网路平台,创办付费制数位电邮杂志,不断追求新媒体的可能性,
更认为「科技是一无所有者的武器」,最后预估整个世界将进入一个「无潮流时代」,所谓的「流行」将消失……
「我是报导者,不是艺术家。报导者的工作是持续待在最前线。
战争的最前线不是总统办公室,而是遍布泥泞的大地,
同样地,艺术的最前线不是美术馆或艺术大学,而是天才与废渣、真实与虚张混杂的街头。」
在科技为大众消弭技术门槛,让自媒体得以兴盛的这个时代,独立的文化创作精神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但在批判、背离主流文化之余,我们该如何真正实现独立精神?都筑响一在这四十年生涯中身体力行所获得的生命经验,
以及他面对文化、媒体的观点,或许正是我们可以参照借镜的,也将成为这个追求独立精神时代的一剂强心针。
▍台湾出版人、编辑人、媒体人、作家……十分共感推荐!
我们都是圈外编辑。正如书中所提「人週遭的物品极可能反映他的生活方式」,我们对生活的取舍与编辑也反映了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有时我们太过胆怯、有时我们太过现实,于是反映出一个看似安全而无害的世界,却忘了怎么真实地活着。都筑响一先生用这本书直白而真切地点醒了我们。
──李取中(《大志杂志》《The Affairs 週刊编集》总编辑)
日本出版界「传说级」编辑都筑响一,在本书中回顾自己在业界打滚的经历。但这本书打一开始就不打算传授门外不出的成功祕诀,也不打算鼓吹自己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宁可不讨好出版商跟市场胃口,一直保持爱书人,以及──更重要的──资深好奇宝宝的身分去编杂志、编书,乃至跨足企画与着作的领域。从早期接案时期参加的几种流行杂志,到自己主编各种观察市民生活入微的专书,都可看出都筑身为「圈外者」的玩心。
──黄大旺(杂食派译者)
作为一个接案者,这本书让我充满鼓舞与勇气;生存的方式、专业的方式,实际而热情,人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过下去,没问题!
──陈玠安(作家)
这世界上能以好奇心作为职业的,也就只有「编辑」这份工作了吧!没有冠冕堂皇的编辑术,而是追求自己心中的真实,把读者、广告、市场调查甩到圈外,凭借着「这绝对有趣」的方式和杂志魂来场直球对决,身为编辑,边笑边哭地看着所谓做一本杂志该有的任性与无所畏惧。对,这本书就是这么爽快!
──陈颐华(日本文化志《秋刀鱼》主编)
从编辑实务切入,对编辑新手固有开启视野之功,对编辑老手也可提供自我检测之方,是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良伴,让我们一起探索编辑出版的未来。
──廖志峰(允晨文化发行人)
▍日本读者评价
文章以口语写成,读着读着感觉彷彿会听到都筑先生的声音,非常不可思议。无法融入学校教育、拒绝上学的孩子要是能听听这本书的声音,也许会发现:原来活在世上也没那么糟嘛。(Amazon读者书评)
本书仔细地讲述都筑先生四十年来个人史,从《POPEYE》、《BRUTUS》写手时代、转职自由文字工作者,一路谈到他发行付费电邮杂志「Roadsiders’Weekly」。绝非给编辑读的专门书,书中有许多都筑先生的名言,从各种立场出发的读者读了都会有共鸣。(Amazon读者书评)
我个人对这本书的印象是:跟编辑业界完全没有关联,但「作者立身处世的方法」会带给读者能量。如果要举重点的话应该是:a. 顺从自己的兴趣 b. 做别人没做的事 c. 反正行动就对了。我读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获得了勇气。(Amazon读者书评)
提出「通情达理但别人不会真的照做」的论调,并佐以作者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实例。非常了不起的书。圈外编辑比濒临绝种动物还要稀少。(Twitter使用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