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纪实写作课——向大师取经,写作者必修!
普利兹奖、奥斯卡奖、艾美奖、美国国家图书奖…
51位顶尖纪实写作名家罕见齐聚,
教你——把人物、事件、想法,写成一个好故事
记者、媒体工作者、自由作家、部落客、网站写手…
写作必读案头书,畅销十年经典
看到新鲜的事、特别的人、难得的景色,想与人分享,要怎么将你眼中所见化为文字,写成一篇篇能感动人的好故事、好报导?这是媒体、文学界、出版界…的永恆课题。
不知如何下笔?听获奖大师们指点!
51位获奖记者、畅销作家、知名编剧分享经验,帮写作者建立一套从找题目、採访、书写、编辑到出版的完整观念,处处可见无价提点,诸如:
●文思枯竭时,自问:「我还应该去找谁?」/《纽约时报》记者大卫‧哈伯斯坦 假如你是橄榄球比赛转播的执行制作,那么,你是用二十台摄影机去拍,还是只用两台摄影机效果会比较好?同理,你见到的人越多、收集的观点越多、做的採访越多,效果也就会越好。
●找到故事的「大概念」(big idea)/《圣彼德堡时报》专题作者莱恩‧德葛列格里 如果你能在一个故事里发现一个带有普世性的真理,哪怕这个真理很白痴,白痴到像「人就是喜欢在酒吧里搅和一下」这种结论,也是很重要的。当你从普世性真理这种层面去思考时,你就是把你的议题放进了一个框架里,而有了这个框架,你的主题就不再仅仅是某一个酒吧里的某一个人,而是变成了某种人人都能理解和体会的象征或者符号。
●写人物:我们能写的只是一个切片/《引爆趋势》、《决断两秒间》作者麦尔坎‧葛拉威尔 当我要做一篇人物特写,我通常也会採访二十个写作对象生活中相关的人士。其实最好的素材来自于他们,而不是你要写的对象。
●在哪里採访:受访者的地盘/《纽约客》专栏作家凯萨琳‧博 我从来不会把受访者带到餐厅去吃饭。因为这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记者所能做得最糟糕的事。相反的,你得待在他们的地盘上,在他们的世界里採访他们。如果他们对你说,「我现在得去幼稚园接孩子了,然后还得去一趟杂货店买点东西。」你就可以说,「好啊,我可以在我们坐公车的时候写点东西」。
●向编剧学写作:三幕剧式结构/《当哈利碰上莎莉》、《丝克伍事件》和《西雅图夜未眠》剧本诺拉‧伊佛朗 故事是在哪里开场的?开场要在哪里结束,而故事中间段又从哪里开始?故事中间段将在哪里结束,而结局又从哪里开始?在电影学院,这三个问题是用来学习如何创造典型的三幕剧式结构的。
●确定读者看到的就是你要写的/普立兹新闻奖得主雅基‧巴纳金斯基 作者把文章给对报导对象一无所知的人看看,而那个新的读者必须能够回答,且必须用一句话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个人的特质是什么?第二个:在读完文章后,你是否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人?
●散文也需要戏剧性/散文家、小说家、影评人菲力浦‧洛派特 作为作者,我们必须像个演员般,借由特殊的造型或声音的特质,把自己小小的特点极大化,以戏剧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必须将自己戏剧化,将我们的特点放在最清楚可见的聚光灯下。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部分,只强调那些能引出激烈冲突的性格特质。
看大师分享自身经验、提出无价建议,宛如亲授写作课:从确定写作主题、採访人物、安排结构、布局故事,到写初稿、编辑、修改……,教读者逐步写好故事的诀窍。无论写作新手、老手,每次翻页能获得启发,并且——立即运用在下一则故事里。
本书特色 1.51大名家连袂传授纪实写作秘技,绝无仅有 麦尔坎.葛拉威尔(《以小胜大》作者)谈人物特写、汤姆.沃尔夫(新新闻主义之父)谈用小说技巧写故事、诺拉.伊佛朗(《当哈利碰上莎莉》作者)教你三幕剧式结构叙事、索妮雅.纳萨瑞欧(《被天堂遗忘的孩子》作者)传授拿捏跟受访者的距离……巨星云集,深度分析,是卡司最强、最全方位的纪实写作经典。
2.蒐罗各派写作技巧,写作者必读 书中包罗各项写作技巧:主题选择、资料蒐集(採访及调查研究)、叙事结构、写作品质、编辑流程……,以及各种文体:回忆录、游记、散文和记实报导。十年长销不衰,是写作者必备的案头工具书。
3.全民写作时代来临,人人都要写好故事 记者、部落客、脸书PO文、网站写手及编辑、影视节目制作……都得写一手好故事。本书教你善用写作元素、技巧,将看到的人/事/物写出来,还能写得好看、动人。
专业推荐(依首字笔画序) 林照真(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 郭奕伶(《商业周刊》总编辑) 张翠容(国际独立记者) 须文蔚(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兼任系主任) 董成瑜(资深记者) 「……本书集结多名新闻记者的经验谈,不厌其烦地交待自己的心得与做法。这样的内容让老记者看起来,像是再一次体会新闻工作无国界的特质。而对年轻记者来说,更可以减少尝试错误的时间。」──林照真,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 「……要找到一本着作,能说清楚纪实书写全貌,着实不易,《哈佛写作课》的翻译与出版,确实令人雀跃不已。」──须文蔚,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探索纪实叙事的力量:从构思到出版的实践指南 书名:《非虚构叙事实验室:捕捉真实、打磨故事与驾驭出版浪潮》 核心理念: 本书并非是对某一特定流派或课程的复述,而是深入探讨纪实写作领域核心技能、职业路径与市场运作的综合性操作手册。它聚焦于如何系统性地发现、发展、构建并最终将一个真实的事件或人物转化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出版作品。 目标读者: 渴望将自身经历或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转化为专业纪实作品的作者、独立记者、媒体从业者,以及任何对非虚构叙事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人士。 --- 第一部分:发现的艺术——如何“捕捉”值得讲述的真实 纪实写作的基石在于“故事的发现”。本书将引导读者走出舒适区,建立一套高效且敏锐的“新闻嗅觉”和“人性洞察力”。我们不提供现成的成功案例分析,而是提供一套发现潜在叙事的通用方法论。 1. 选题的雷达系统:从新闻碎片到深度报道 “反直觉”的价值挖掘: 探讨如何识别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但蕴含深刻矛盾或时代隐喻的“微观事件”。如何通过对日常观察的深度反思,发现宏大主题的缩影。 信源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重点讨论如何建立多元化、高信任度的信息源体系,这超越了简单的采访列表。内容将涉及如何与信息持有者建立长期、互信的关系,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如何利用开放源码情报(OSINT)工具辅助研究。 时间与空间的张力: 分析如何选择具有内在时间跨度或独特地理背景的选题。一个好的纪实故事往往需要时间来沉淀或空间来展现其复杂性,本书将教授如何评估一个选题的“成熟度”。 2. 伦理与边界的测量 纪实写作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但真实必须被审慎地处理。本部分着重于职业操守的实践,而非理论探讨。 “揭示”与“伤害”的平衡术: 探讨在处理敏感主题时,如何运用叙事技巧来保护受访者的尊严,同时又不稀释故事的冲击力。我们将分析在保护匿名性与必要信息披露之间的技术性取舍。 二次创作的边界: 深入讨论基于真实事件的文学性再现时,作者的道德义务。如何在保持事实准确性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结构重塑和情感渲染。 --- 第二部分:构建的工程——从素材到叙事结构的系统设计 素材是砖瓦,但结构才是蓝图。本部分专注于纪实作品的“工程学”,即如何将海量的研究资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逻辑严密的叙事体验。 1. 叙事视角的实验与确定 主观沉浸与客观抽离的切换: 探讨不同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嵌入、有限他者视角、全知视角)对故事主题的塑造作用。如何根据故事的核心冲突点,选择最能服务于主题的观察者位置。 “非线性”的逻辑铺陈: 许多真实事件本身是混乱的。本书将提供一套“倒叙、闪回、并行叙事”的结构设计工具,帮助作者在保持时间线真实性的基础上,优化读者的阅读节奏和信息接收效率。这包括如何利用“悬念锚点”来引导读者穿越复杂的背景信息。 2. 场景与细节的“物质化”写作 纪实文学的魅力在于让读者“在场”。本书强调写作中的物质细节和感官体验的提炼。 环境的“角色化”: 如何通过对场景、物品和环境氛围的精准描绘,使其成为推动情节或揭示人物性格的无声角色。这要求作者超越简单的描述,进入对环境深层意涵的挖掘。 访谈记录的“戏剧化”转化: 教授如何将枯燥的访谈问答,转化为富有张力的对话场景。这包括对受访者语调、停顿和肢体语言的还原技术,以及如何筛选出最能体现人物核心矛盾的“金句”。 3. 主题的聚焦与升华 一个优秀的作品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灵魂”。 “隐藏的论点”的构建: 纪实作品通常不应直接说教,而应通过事件本身的张力来体现其论点。本章指导如何确保故事的所有元素(人物弧光、场景冲突、时间线发展)都指向一个清晰而深刻的核心主题。 --- 第三部分:出版的实践——驾驭市场与项目管理 再好的故事,若不能抵达读者,便只是作者的私有遗产。本部分侧重于纪实项目的商业化和工业化流程。 1. 项目的提案与市场定位 精准的“故事电梯演讲”: 如何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项目,提炼成一份能迅速抓住出版编辑注意力的提案。重点在于市场潜力分析和独特性的定位。 目标读者与内容契合度: 分析不同出版形式(长篇专著、系列文章、有声书改编潜力)对叙事结构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根据预期的出版平台,调整作品的体量和焦点。 2. 跨媒体叙事的布局 在当代,纪实作品往往需要多平台协同。 “源文件”的规划: 强调从写作初期就应考虑材料的二次开发价值。如何整理和归档研究素材,以便未来能高效地转化为纪录片、播客或深度报道系列。 版权与授权的实务操作: 探讨在涉及多方主体、复杂历史背景或多国语言时,如何提前规划知识产权和使用授权,以确保出版过程的顺畅。 3. 写作的职业化管理 纪实写作是一个马拉松。本书提供实用的项目管理技巧。 长篇写作的“阶段性目标”设定: 针对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深度报道,提供从研究、大纲、初稿到修改的里程碑式规划方法,确保在漫长的周期内保持动力和方向感。 应对反馈与自我修正: 教授如何专业地接收来自编辑、律师和顾问的反馈,并区分哪些是需要采纳的结构性建议,哪些是偏离核心主题的修正意见,从而保持创作的自主性。 --- 总结: 《非虚构叙事实验室》提供的是一套面向未来的、可操作的纪实写作方法论。它不依赖于任何单一的成功模板,而是构建了一套严谨的框架,用于指导作者在发现、创作和发布过程中,做出最符合作品潜力和职业目标的决策。它关注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将真实打磨成永恒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