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写作课:51位纪实写作名家技艺大公开,教你找故事、写故事、出版故事

哈佛写作课:51位纪实写作名家技艺大公开,教你找故事、写故事、出版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he Nieman Founda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
图书标签:
  • 写作技巧
  • 纪实写作
  • 非虚构写作
  • 写作指南
  • 写作教程
  • 故事写作
  • 写作方法
  • 哈佛写作课
  • 出版
  • 写作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哈佛纪实写作课——向大师取经,写作者必修!
普利兹奖、奥斯卡奖、艾美奖、美国国家图书奖…
51位顶尖纪实写作名家罕见齐聚,
教你——把人物、事件、想法,写成一个好故事

  记者、媒体工作者、自由作家、部落客、网站写手…
  写作必读案头书,畅销十年经典

  看到新鲜的事、特别的人、难得的景色,想与人分享,要怎么将你眼中所见化为文字,写成一篇篇能感动人的好故事、好报导?这是媒体、文学界、出版界…的永恆课题。

  不知如何下笔?听获奖大师们指点!

  51位获奖记者、畅销作家、知名编剧分享经验,帮写作者建立一套从找题目、採访、书写、编辑到出版的完整观念,处处可见无价提点,诸如:

  ●文思枯竭时,自问:「我还应该去找谁?」/《纽约时报》记者大卫‧哈伯斯坦
  假如你是橄榄球比赛转播的执行制作,那么,你是用二十台摄影机去拍,还是只用两台摄影机效果会比较好?同理,你见到的人越多、收集的观点越多、做的採访越多,效果也就会越好。

  ●找到故事的「大概念」(big idea)/《圣彼德堡时报》专题作者莱恩德葛列格里
  如果你能在一个故事里发现一个带有普世性的真理,哪怕这个真理很白痴,白痴到像「人就是喜欢在酒吧里搅和一下」这种结论,也是很重要的。当你从普世性真理这种层面去思考时,你就是把你的议题放进了一个框架里,而有了这个框架,你的主题就不再仅仅是某一个酒吧里的某一个人,而是变成了某种人人都能理解和体会的象征或者符号。

  ●写人物:我们能写的只是一个切片/《引爆趋势》、《决断两秒间》作者麦尔坎葛拉威尔
  当我要做一篇人物特写,我通常也会採访二十个写作对象生活中相关的人士。其实最好的素材来自于他们,而不是你要写的对象。

  ●在哪里採访:受访者的地盘/《纽约客》专栏作家凯萨琳
  我从来不会把受访者带到餐厅去吃饭。因为这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记者所能做得最糟糕的事。相反的,你得待在他们的地盘上,在他们的世界里採访他们。如果他们对你说,「我现在得去幼稚园接孩子了,然后还得去一趟杂货店买点东西。」你就可以说,「好啊,我可以在我们坐公车的时候写点东西」。

  ●向编剧学写作:三幕剧式结构/《当哈利碰上莎莉》、《丝克伍事件》和《西雅图夜未眠》剧本诺拉伊佛朗
  故事是在哪里开场的?开场要在哪里结束,而故事中间段又从哪里开始?故事中间段将在哪里结束,而结局又从哪里开始?在电影学院,这三个问题是用来学习如何创造典型的三幕剧式结构的。

  ●确定读者看到的就是你要写的/普立兹新闻奖得主雅基巴纳金斯基
  作者把文章给对报导对象一无所知的人看看,而那个新的读者必须能够回答,且必须用一句话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个人的特质是什么?第二个:在读完文章后,你是否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人?

  ●散文也需要戏剧性/散文家、小说家、影评人菲力浦洛派特
  作为作者,我们必须像个演员般,借由特殊的造型或声音的特质,把自己小小的特点极大化,以戏剧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必须将自己戏剧化,将我们的特点放在最清楚可见的聚光灯下。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部分,只强调那些能引出激烈冲突的性格特质。

  看大师分享自身经验、提出无价建议,宛如亲授写作课:从确定写作主题、採访人物、安排结构、布局故事,到写初稿、编辑、修改……,教读者逐步写好故事的诀窍。无论写作新手、老手,每次翻页能获得启发,并且——立即运用在下一则故事里。

本书特色

  1.51大名家连袂传授纪实写作秘技,绝无仅有
  麦尔坎.葛拉威尔(《以小胜大》作者)谈人物特写、汤姆.沃尔夫(新新闻主义之父)谈用小说技巧写故事、诺拉.伊佛朗(《当哈利碰上莎莉》作者)教你三幕剧式结构叙事、索妮雅.纳萨瑞欧(《被天堂遗忘的孩子》作者)传授拿捏跟受访者的距离……巨星云集,深度分析,是卡司最强、最全方位的纪实写作经典。

  2.蒐罗各派写作技巧,写作者必读
  书中包罗各项写作技巧:主题选择、资料蒐集(採访及调查研究)、叙事结构、写作品质、编辑流程……,以及各种文体:回忆录、游记、散文和记实报导。十年长销不衰,是写作者必备的案头工具书。

  3.全民写作时代来临,人人都要写好故事
  记者、部落客、脸书PO文、网站写手及编辑、影视节目制作……都得写一手好故事。本书教你善用写作元素、技巧,将看到的人/事/物写出来,还能写得好看、动人。

专业推荐(依首字笔画序)

  林照真(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
  郭奕伶(《商业周刊》总编辑)
  张翠容(国际独立记者)
  须文蔚(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兼任系主任)
  董成瑜(资深记者)

  「……本书集结多名新闻记者的经验谈,不厌其烦地交待自己的心得与做法。这样的内容让老记者看起来,像是再一次体会新闻工作无国界的特质。而对年轻记者来说,更可以减少尝试错误的时间。」──林照真,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

  「……要找到一本着作,能说清楚纪实书写全貌,着实不易,《哈佛写作课》的翻译与出版,确实令人雀跃不已。」──须文蔚,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探索纪实叙事的力量:从构思到出版的实践指南 书名:《非虚构叙事实验室:捕捉真实、打磨故事与驾驭出版浪潮》 核心理念: 本书并非是对某一特定流派或课程的复述,而是深入探讨纪实写作领域核心技能、职业路径与市场运作的综合性操作手册。它聚焦于如何系统性地发现、发展、构建并最终将一个真实的事件或人物转化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出版作品。 目标读者: 渴望将自身经历或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转化为专业纪实作品的作者、独立记者、媒体从业者,以及任何对非虚构叙事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人士。 --- 第一部分:发现的艺术——如何“捕捉”值得讲述的真实 纪实写作的基石在于“故事的发现”。本书将引导读者走出舒适区,建立一套高效且敏锐的“新闻嗅觉”和“人性洞察力”。我们不提供现成的成功案例分析,而是提供一套发现潜在叙事的通用方法论。 1. 选题的雷达系统:从新闻碎片到深度报道 “反直觉”的价值挖掘: 探讨如何识别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但蕴含深刻矛盾或时代隐喻的“微观事件”。如何通过对日常观察的深度反思,发现宏大主题的缩影。 信源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重点讨论如何建立多元化、高信任度的信息源体系,这超越了简单的采访列表。内容将涉及如何与信息持有者建立长期、互信的关系,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如何利用开放源码情报(OSINT)工具辅助研究。 时间与空间的张力: 分析如何选择具有内在时间跨度或独特地理背景的选题。一个好的纪实故事往往需要时间来沉淀或空间来展现其复杂性,本书将教授如何评估一个选题的“成熟度”。 2. 伦理与边界的测量 纪实写作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但真实必须被审慎地处理。本部分着重于职业操守的实践,而非理论探讨。 “揭示”与“伤害”的平衡术: 探讨在处理敏感主题时,如何运用叙事技巧来保护受访者的尊严,同时又不稀释故事的冲击力。我们将分析在保护匿名性与必要信息披露之间的技术性取舍。 二次创作的边界: 深入讨论基于真实事件的文学性再现时,作者的道德义务。如何在保持事实准确性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结构重塑和情感渲染。 --- 第二部分:构建的工程——从素材到叙事结构的系统设计 素材是砖瓦,但结构才是蓝图。本部分专注于纪实作品的“工程学”,即如何将海量的研究资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逻辑严密的叙事体验。 1. 叙事视角的实验与确定 主观沉浸与客观抽离的切换: 探讨不同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嵌入、有限他者视角、全知视角)对故事主题的塑造作用。如何根据故事的核心冲突点,选择最能服务于主题的观察者位置。 “非线性”的逻辑铺陈: 许多真实事件本身是混乱的。本书将提供一套“倒叙、闪回、并行叙事”的结构设计工具,帮助作者在保持时间线真实性的基础上,优化读者的阅读节奏和信息接收效率。这包括如何利用“悬念锚点”来引导读者穿越复杂的背景信息。 2. 场景与细节的“物质化”写作 纪实文学的魅力在于让读者“在场”。本书强调写作中的物质细节和感官体验的提炼。 环境的“角色化”: 如何通过对场景、物品和环境氛围的精准描绘,使其成为推动情节或揭示人物性格的无声角色。这要求作者超越简单的描述,进入对环境深层意涵的挖掘。 访谈记录的“戏剧化”转化: 教授如何将枯燥的访谈问答,转化为富有张力的对话场景。这包括对受访者语调、停顿和肢体语言的还原技术,以及如何筛选出最能体现人物核心矛盾的“金句”。 3. 主题的聚焦与升华 一个优秀的作品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灵魂”。 “隐藏的论点”的构建: 纪实作品通常不应直接说教,而应通过事件本身的张力来体现其论点。本章指导如何确保故事的所有元素(人物弧光、场景冲突、时间线发展)都指向一个清晰而深刻的核心主题。 --- 第三部分:出版的实践——驾驭市场与项目管理 再好的故事,若不能抵达读者,便只是作者的私有遗产。本部分侧重于纪实项目的商业化和工业化流程。 1. 项目的提案与市场定位 精准的“故事电梯演讲”: 如何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项目,提炼成一份能迅速抓住出版编辑注意力的提案。重点在于市场潜力分析和独特性的定位。 目标读者与内容契合度: 分析不同出版形式(长篇专著、系列文章、有声书改编潜力)对叙事结构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根据预期的出版平台,调整作品的体量和焦点。 2. 跨媒体叙事的布局 在当代,纪实作品往往需要多平台协同。 “源文件”的规划: 强调从写作初期就应考虑材料的二次开发价值。如何整理和归档研究素材,以便未来能高效地转化为纪录片、播客或深度报道系列。 版权与授权的实务操作: 探讨在涉及多方主体、复杂历史背景或多国语言时,如何提前规划知识产权和使用授权,以确保出版过程的顺畅。 3. 写作的职业化管理 纪实写作是一个马拉松。本书提供实用的项目管理技巧。 长篇写作的“阶段性目标”设定: 针对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深度报道,提供从研究、大纲、初稿到修改的里程碑式规划方法,确保在漫长的周期内保持动力和方向感。 应对反馈与自我修正: 教授如何专业地接收来自编辑、律师和顾问的反馈,并区分哪些是需要采纳的结构性建议,哪些是偏离核心主题的修正意见,从而保持创作的自主性。 --- 总结: 《非虚构叙事实验室》提供的是一套面向未来的、可操作的纪实写作方法论。它不依赖于任何单一的成功模板,而是构建了一套严谨的框架,用于指导作者在发现、创作和发布过程中,做出最符合作品潜力和职业目标的决策。它关注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将真实打磨成永恒的叙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 The Nieman Founda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


  1938年成立,其宗旨为推动和提升美国新闻业水准,为业界优异人士提供教育及资源支持。2001至2009年间,每年(或隔年)举办为期三天的「尼曼纪实新闻会议」(Nieman Conference on Narrative Journalism),主题是纪实叙事写作艺术和技巧,内容包括演讲、工作坊和研讨会,有上千名线上作者和编辑参加,来自美国各州及来自世界几乎每大洲的国家。

  本书提炼和修订会议讲者的建议和经验之谈,堪为纪实写作者的案头指南。

  更多资讯详见网站:nieman.harvard.edu/

编者简介

马克‧克雷默(Mark Kramer)


  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总监暨驻会作家。1991至2001年任波士顿大学新闻系教授暨驻校作家,在此之前任教麻塞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十年。曾为多家报纸及杂志写稿,着有《Three Farms》《Invasive Procedures》《Travels with a Hungry Bear》。并共同编辑叙事报导的教科书《Literary Journalism》,曾在丹麦及日本出版。

温蒂‧考尔(Wendy Call)

  西雅图自由作家暨编辑。南墨西哥的美国当代国际事务研究所(Institute of Current World Affairs)会员,布雷德洛夫作家创作营(Bread Loaf Writers' Conference)学者,暨西雅图雨果屋(Richard Hugo House)创作基地的驻地作家。她的叙事报导文章曾发表于六个国家的杂志或选集。在2000年开始投身全职写作和编辑前,她在西雅图及波士顿从事十年的草根及社会正义运动。着有(无声的欢迎)《No Word for Welcome》,曾获2011 年格拉布街国家图书奖(Grub Street National Book Prize)的非文学书奖,及2012年国际拉丁美洲图书奖(International Latino Book Award)最佳历史及政治书奖。

图书目录

推荐序:新闻写作就是说个好故事/林照真
推荐序:为纪实书写验明正身/须文蔚
前言

第一章∥来写作吧! 
‧故事,说的是人类的灵魂
‧你有好奇心吗? 
‧点子决定成败
‧高难度採访是种高级乐趣

第二章∥找到写作主题
‧主题:作者自我检视的七个问题
‧主题:编辑检视作品的七个问题
‧准备:给记者的十个提醒
‧该不该录音?
‧访谈:建立「速成的亲密关系」
‧心理访谈
‧採访:把自己送进虎穴
‧採访:到现场去
‧适时离开现场
‧对象:如何做跨文化採访
‧对象:如何报导「自己人」
‧写作:从现场笔记到完整草稿
‧你的採访做够了吗?
‧案例:一个关于膝盖的故事
‧案例:给非科班出身者的叙事写作课

第三章∥纪实叙事的体裁
‧人物特写:提问与观察
‧抽象阶梯
‧人物特写:像写一首史诗
‧游记:内在和外在的旅程
‧散文:和自己保持适当距离
‧第一人称,有时就是写你自己
‧专栏:私密的公开对话
‧历史写作:从投入到超越    
‧在历史中冒险
‧调查报导:寻求真相之路    
‧公共广播:说一个在地故事    

第四章∥建立文章架构
‧向编剧学写作    
‧为开场定一个音
‧写作中的「叙事距离」
‧倾听受访者:善用引述句和对话    
‧倾听受访者:谦卑求证真相    
‧故事透过结构传达意义    
‧概述性叙事vs.戏剧性叙事
‧将故事与概念结合    
‧写个好结尾    

第五章∥写一篇好文章
‧描写人物性格    
‧细心诠释细节
‧用事件呈现人物性格    
‧如何重建故事场景    
‧一个重建的场景
‧有张力的场景安排    
‧布局故事线    
‧写复杂的故事    
‧如何找到重点
‧抓住故事的情感核心    
‧说故事,讲真话
‧找到自己的文字风格    

第六章∥新闻伦理
‧事实与虚构的界线    
‧纪实记者的伦理守则    
‧观察採访的进退原则    
‧征得受访者授权
‧真相与后果
‧该不该对受访者伸出援手? 
‧浸入式採访的两难
‧当写作题裁攸关自身……    
‧以第一人称代言的写作伦理    
‧标示资料来源
‧要不要加附注?

第七章∥编辑你的文章    
‧让文章的风格现形    
‧当作者遇上编辑
‧修改再修改
‧将一百一十本笔记化成三万五千字
‧挖出故事的感情做支点
‧四种类型的叙事
‧系列报导写作策略
‧作者和编辑的沟通手册

第八章∥编辑部能做的事
‧纪实报导的初心
‧纪实报导简史
‧培育纪实报导写作能力
‧一份纪实写作词汇表
‧叙事作家的日常习惯
‧建立纪实报导团队
‧两种角度,一个系列:作者与编辑的讨论
‧六十四人合作完成的报导
‧用照片说故事
‧发起叙事写作学习小组

第九章∥走在叙事记者这条路
‧如何成为自由撰稿人
‧别停笔——写作时间管理    
一个普立兹奖评审的期许
‧与出版经纪人合作
‧好书是怎么磨出来的? 
‧从点子到出版合约
‧书和市场    
‧纪实作家的写作思考
‧写作的热情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新闻写作就是说个好故事
文/林照真(曾为资深记者,现为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

 
  刚从一场长梦醒来,梦中情节已不复记忆,场景却是我最熟悉的报社。这样的梦境已多次出现,可见这份工作实在让人怀念。从事新闻工作是我的初衷,我在工作中明白新闻记者的角色,心里一直以从事新闻工作为荣。
   
  现在我在大学教新闻,以培养未来的好记者为职志。课堂上我常会情不自禁地告诉学生:「还有什么工作会比新闻工作有趣?」虽然当下媒体陷入恶质竞争,学生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但我告诉学生,新闻工作可以发挥社会影响力,尽管新闻大环境不好,读者还是分得出好记者与不好的记者。
   
  新闻经验需要传承,我在课堂中的力量是微薄的。然而,《哈佛写作课》一书,汇集数十名优秀记者不同的经验,是个出版的大工程。如今,《商业周刊》再翻译成中文出版,相信可以引起国内新闻界的注意。
   
  本书内容皆由平面记者提供,书中所言一样可以运用在其他媒体身上,但本书更在意的是如何精进文字的报导。与时下先进的传播工具相比,有人可能认为文字毫无视觉感,将在数位时代失去吸引力。这样的想法已经失准,文字是数位传播中,速度最快的资讯形式;就算搭配了炫目的多媒体设计,还是须依赖文字传达复杂、抽象的资讯。毫无疑问,在讲究数位科技的年代里,文字依然重要。
   
  奥妙文字的产制,是个辛苦的过程。新闻工作者须倾全力写好报导,忠于事实,绝不卖弄。新闻系所学生的训练一定离不开写作,想写好一篇深度报导,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本书提到的,非虚构的纪实写作,和剧本一样讲究过程和结构;和电影一样有镜头场景的变化;也和小说一样有情节和人性。而这样的工作,却必须用一般人理解的文字表达,未必容易。
   
  如果不是曾经一遍又一遍地体验,是不可能参透文字的张力的。本书集结多名新闻记者的经验谈,不厌其烦地交代自己的心得与做法。这样的内容让老记者看起来,像是再一次体会新闻工作无国界的特质。而对年轻记者来说,更可以减少尝试错误的时间。本书的作者群提供生动的案例说明,就像课堂中的演讲一样鲜活。
   
  写作课是我在大学中,必然负责的课程。我常告诉学生,新闻写作不是高深的学问,想写得好却不容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新闻写作时要放弃艰涩用语、学术理论,尽可能只用白话表达。新闻写作贵在写作者的用心,可以达情,可以批判。可以是具高度可读性的人情趣味文章,也可以是精炼的调查报导。
   
  和其他写作形式非常不同的是,新闻写作几乎脱不了採访。由于记者有时问了蠢问题的事件遭传开后,不少人会认为一个好记者一定会问好问题。这个标准并没有错,就像本书所说的,新闻记者在採访前要先阅读文献等各种资料,从採访中找到问题核心。
   
  本书也非常强调记者要像平常人般生活,了解一般人的想法。还有人建议当编剧前,应该先去当记者。这样的比喻都是为了说明,任何形式的写作,都需要丰富的人生体验,记者工作就是一个可以接触人生百态的特殊工作。
   
  新闻写作前的工作除了採访外,相关专业还包括聆听、观察与思考。多年经验下来,我更在意聆听,这点本书中也有多名记者同样强调。好好听受访者讲话,实在是新闻记者的使命。有时,我们也能从中听出受访者心口不一,还可能有意外的新闻发现。
   
  我记得自己曾经坐在板凳上,聆听一个受访者叙述他的一生。他的人生受尽历史捉弄,终于在卑微中活了下来。他用五个小时叙述自己的人生,还记得他的双眼时而绝望、时而泛红,一生悲喜彷彿在他的脸上,再重演一遍给眼前这个记者看。
   
  我何其有幸。
   
  和受访者谈完后,我的心情满满的,有一种「非把这个人的故事好好写下来不可」的冲动。同时,我还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似乎内力更强,任督二脉好像打通了。
   
  一个用心的新闻记者,对社会非常重要。谨以此书与所有记者相互砥砺,矢志为读者写出好的、真实的新闻故事。

推荐序

为纪实书写验明正身
文/须文蔚(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纪实书写(nonfiction writing)并不是文学、媒体或出版界的新住民,但一直有很多古怪的洋名字。事实上,包含古典的史传文学、散文、杂文、纪实小说等,乃至于西方现代媒体发达后,继而发展出叙事新闻(narrative journalism)、新新闻(new journalism)、报导文学(literary journalism)、特写(feature writing)、专栏等文体,占据了我们阅读的空间,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乃至于行动。
   
  在台湾,纪实书写常见的名字是「非虚构写作」。在国家级的出版奖「金鼎奖」的分类上,在文学图书之外,分出「非文学图书类」。在金石堂书店的图书分类上,很长一段时间用「小说」与「非小说」名之。显然,纪实文学有相对存在的文体,就是虚构、纯文学以及小说,但追本溯源,无论是新闻报导、史传文学、写实主义小说或报导文学虽然都本于真实,但也不乏与小说、戏剧或诗互文(intertextuality)的现象,更别说步入文学经典殿堂的纪实作品也所在多有,非文学与非小说显然有偏失,非虚构用反面例示,诘屈聱牙,远远比不上「纪实书写」简单明了。
   
  纪实,就是记录与述说一个真实的故事,题材小至一篇报端的纯净新闻写作、专栏或小品文,或是篇幅稍大的特写、调查报导、杂志专题写作、报导文学,乃至于书写纪实图书或拍摄纪录片,究竟该如何採访?如何观察?如何确认文体?依循何种书写的伦理?如何结构文章?如何说个好故事?理应有一套核心观念与技巧。台湾过去有不少新闻採访写作的教程,比较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需求,太偏向报导写作的面向。近来臧国仁与蔡琰两位老师,孜孜不倦,建构「叙事传播」的理论,就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提醒大众,新闻固然追求客观,但绝不冰冷与枯燥,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说故事传播行为。在讨论台湾报导文学书写上,我也在二○○二年编辑《台湾报导文学读本》时,提出「松绑论」的主张,就是希望有志纪实书写者,本于真相,能与文学作品文本互涉,向编剧与小说家借火,说好故事,一改过去太偏重资料、报导与评论的文风。但是要找到一本着作,能说清楚纪实书写全貌,着实不易,《哈佛写作课》的翻译与出版,确实令人雀跃不已。
   
  《哈佛写作课》既是一本写作指引,内在也是一本写作理论着作,编者有庖丁解牛的功力,集五十一位名家的纪实写作经验谈,把各门派的书写技巧、方法与原则,浓缩精要,摘录重点,分门别类,让读者容易按图索骥,建立一套从找题目、採访、书写、编辑到出版的观念,观点新颖,处处都是金句,相信初学者可以打好根底,教师或研究者更可以从丰富例证中,再延伸与发展出更体系性的论述。
   
  最值得参考的,莫过于本书的第七、八、九章,讨论纪实书写的出版与编辑。台湾近年来,大量的纪实书写跳过报纸与杂志,直接进入出版社的编辑台,作者与编辑都面对前所未见的挑战,无论是环境运动、动物保护、劳工权益、农业议题等,都能推动社会改革,但也不乏因为虚构与身分造假,引发轩然大波。如何迈向一个更成熟的纪实出版环境,《哈佛写作课》给出版业、作者与编辑,许多值得深思与借镜的课题。

图书试读

【摘录1】_
  
写出好文章很难,甚至是一种煎熬。写好文章需要勇气、耐心、谦卑、博学、领悟力、毅力、智慧和感受力——全都集合在你孤单的书桌上。《哈佛写作课》是一部手把手的指南,从构思到出版的每一个阶段,你都能从中获益。这本文集收录了五十一位名家的建议,他们都是美国在纪实写作领域最有经验的人士。
  
有关真实故事的写作以多种名称出现:叙事新闻(narrative journalism),新新闻(new journalism),报导文学(literary journalism),创意纪实写作(creative nonfiction),专题写作(feature writing),纪实小说(the nonfiction novel),纪录叙事(documentary narrative)。它出现于各种媒体:日报,生活月刊,週报别刊,和年度「最佳纪实图书」名单。它吸引了无数广播听众、影像纪录片粉丝和电视观众。大学校园里,许多科系会开某种形式的叙事纪实写作课程,如人类学系、传播学系、创意写作系、历史系、新闻系、文学系和社会学系。各科系的老师们常常不清楚其他科系所用的方法和优点。本书作者群则代表了各种各样的叙事传统,从调查报导、杂志编辑、电影制作到诗歌。因此,本书较诸大多数教科书另类,也比许多写作技巧指南更具实务性。
  
我们称为「叙事纪实」(或「叙事」)的体裁,对读者和作者都是挑战。它混合了人的故事、学术理论以及所观察到的事实,涵盖对日常事件的某种专业的理解,整理归类来自一个复杂世界的资讯。它始于作者走进真实世界去了解某种新事物。《纽约客》(New Yorker)作者凯萨琳•博写道:
 
高难度的採访,也是孤独的新闻工作。我曾经搭乘灰狗巴士横越美国南部去採访。那一次,孟菲斯车站就是我的「凯悦大饭店」。结果,我的背部痠痛,我的屁股刺痛,整整四天,我睡在孟菲斯车站,没睡过一夜好觉。可是,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情绪上,我一点都不觉得无聊——实际上,我的状态跟无聊截然不同。确实,这是一份高压的工作。可是,当你读到……在这份工作上长期耕耘的作者写出的出色作品,你就一定能懂得,这实际上也是一份能让你的心智得到发展、生命得以提升,且超级有趣的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一向對於「成功學」或「速成法」類的書籍比較抱持懷疑態度,總覺得真正的學問需要時間的沉澱和個人的磨練。但這本《哈佛寫作課》卻意外地打破了我的迷思。它並非教你如何一蹴可幾,而是透過五十一則名家親身經驗的分享,讓你見識到,原來頂尖的紀實寫作者,他們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絕非偶然。書裡對於「出版故事」的探討,更讓我看到了寫作背後的產業鏈和市場邏輯。原來,一個好的故事,除了本身的價值,還需要懂得如何包裝、如何推廣。作者們分享了他們與編輯、出版社打交道的經驗,以及如何讓自己的作品獲得讀者青睞的策略。這部分內容,對於我這種有寫作夢,但又對出版流程一竅不通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開始明白,寫作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字創作,它更關乎於對市場的洞察、對讀者的理解,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清晰認知。這本書的廣度與深度,遠超我最初的預期,讓我對「寫作」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詮釋。

评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故事,是可以跨越時間、跨越文化的界線,直抵人心的。而這本《哈佛寫作課》,就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書中採用的案例,來自世界各地,涉及的題材更是包羅萬象,從歷史事件到個人經歷,從社會議題到文化觀察,無一不包。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優秀的紀實寫作,其核心價值在於對真實的追求,以及對人性深處的挖掘。我尤其欣賞書裡對於「真誠」的強調,作者們始終堅持以最樸實、最貼近真實的筆觸來敘述,即使面對再艱難、再敏感的話題,也能保持一份專業與敬意。這也是最讓我動容的部分。它告訴我,寫作的最高境界,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傳遞。當我讀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時,我彷彿能感受到作者們當時的心跳,也能體會到被書寫者的人生軌跡。這本書讓我明白,好的紀實作品,不僅僅是用來閱讀的,更是用來感受、用來思考、用來與世界產生連結的。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拿到這本書,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哈佛」兩個字,總讓人聯想到高不可攀的學術殿堂,而「紀實寫作」聽起來也離我這個平凡讀者有點距離。我一直認為寫作是一件很個人、很直覺的事情,要說有什麼「技藝」可言,還真是聞所未聞。但當我翻開第一頁,被那流暢的文字和引人入勝的案例所吸引,我對「紀實寫作」的刻板印象就開始瓦解了。書裡介紹的五十一則故事,每一個都像是從生活的大海中精心打撈出來的珍寶,作者們用最真誠的筆觸,將人性的光輝、歷史的塵埃、社會的脈動,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特別喜歡書裡討論如何「找故事」的部分,原來那些平凡無奇的日常,只要用對方法,都能成為引人入勝的素材。像是書裡提到的,有時候一個不起眼的眼神、一句無心的話語,都可能蘊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周遭的世界,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是故事的搜集者。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寫作指導,更像是一本開啟我們觀察力、感受力的啟蒙書,讓我學會用更細膩、更有深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種種。

评分

對於我這種長期在文字世界裡打滾,卻始終覺得自己功力不足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我過去總是在埋頭苦幹,試圖用自己的方法摸索,結果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感到沮喪。這次能有機會接觸到這麼多來自哈佛名師的精華,實在是非常難得的經驗。書裡對於「寫故事」的剖析,那種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邏輯,讓我大開眼界。他們不只教你如何遣詞造句,更深入探討了結構的佈局、節奏的掌握、人物的塑造,甚至連讀者心理的預判,都有詳盡的說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衝突」的運用,原來一個好的故事,必須要有足夠的張力,而衝突的設計,正是讓讀者情緒起伏、欲罷不能的關鍵。書裡透過許多實際案例,具體示範了這些技巧是如何被運用得爐火純青,讓我能夠從「看」懂,到「學」會,再到「用」起來。這不單單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耳邊細細叮嚀,指引我避開寫作路上的暗礁險灘。

评分

坦白說,我平常的閱讀習慣偏向輕鬆的娛樂性讀物,對於這種偏學術性的寫作指南,總有點敬而遠之。然而,《哈佛寫作課》卻以一種非常親切、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讓我徹底改觀。書中採用的語言風格,絲毫不顯得晦澀難懂,反而像是一位知心好友,娓娓道來。即便是一些比較複雜的寫作理論,也能透過生動的例子和清晰的闡述,變得容易理解。我特別喜歡書裡提到的一些「小技巧」,像是如何利用「懸念」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或是如何透過「細節描寫」來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這些技巧雖然看似簡單,但卻是實實在在能夠提升寫作品質的。更重要的是,書中傳遞的寫作理念,並非死板的教條,而是鼓勵讀者去探索、去實驗、去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這讓我感到非常受用,因為它讓我明白,寫作並非只有一種標準答案,而是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這本書不僅教我如何寫,更讓我重拾了對寫作的熱情與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