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访与记者私语(随书附赠精美设计48页典藏别册)

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访与记者私语(随书附赠精美设计48页典藏别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房慧真
  • 人物访谈
  • 记者
  • 媒体
  • 回忆录
  • 台湾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 典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的个性害羞,不敢跟陌生人攀谈……
做梦也没梦过自己的第一份差事,会是记者。

  ▋房慧真第一本人物採访集 ▋
  从散文作家到菜鸟记者
  从《壹周刊》到《报导者》
  记者未必只能冷眼旁观
  灼热文字也能迸出滚烫鲜血

  ◤随书附赠◢
  ・四十八页〈私语〉别册

  ≡特别收录≡
  ・记者修炼之路菁华〈採访心法〉大公开
  ・网路热转文章〈聂隐娘和她的师父〉
  ・「三一八学运」现场纪实与省思两篇

  本书收录房慧真人物採访文章三十三篇、记者私语十三篇、访后拾遗七篇、现场纪实两篇、採访心法一篇。二O一一年,她半路出家成为菜鸟记者,也正好迎上一个新闻碎片化、媒体巨兽化的纷乱时代。她没有传统记者的养成背景,有的是《壹週刊》的严酷训练,以及自身的融会贯通,成为非典型记者的代表:冷静理性的眼,灼热感性的笔,火烫真诚的心。

  这不只是一本人物採访集,也是一名记者的修炼之书,用充满内省的自白刻划动盪的媒体年代。「人物专访」依特质分为「游于艺」、「志于道」、「依于仁」和「据于德」四部,作者写尽人物风流,也挖掘被隐蔽的月球暗面,光影相依。〈拾遗〉是採访后的浮想及补述,是画外音,也是记者压箱的私房话。〈拘束的场所〉纪录318学运从初始萌发到学运明星走下神坛,世事变化剧烈,宛如沧海桑田。

  别册〈私语〉自我质疑有之,感性自剖有之,也有深夜忆友、如诗呓语,可见记者之路的踬碍曲折。附于文末的五千字〈採访心法〉,是作者练成技艺后不藏私的武功秘笈,让每个有志成为记者的人,能将新闻这条路走得更悠远、绵长。

  我感性、滥情,有时还有小小的偏执,
  在这里我不写中立客观歌功颂德的人物报导,
  我只写从我眼睛看出去的世界。
  ——房慧真
深入访谈的艺术与职业精神的肖像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当代新闻业,特别是人物访谈这一核心技能的实录与思辨之作。它并非关于某一本特定书籍的介绍,而是对新闻报道中“人”的价值、访谈的技巧、以及新闻工作者内心世界的全面剖析。 第一部分:凝视与构建——人物访谈的深度场域 本书首先探讨了“深度访谈”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独特价值。在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的今天,如何通过与受访者的深入对话,穿透表象,捕捉到人物真实的生命纹理和思想内核? 1. 访谈前的准备与进入 作者详尽阐述了访谈前的“功课”不仅仅是信息收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预演。这包括对受访者过往经历、公众形象乃至其作品的细致梳理,目的在于找到那个最不易被察觉的“切入点”。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构建一个让受访者愿意敞开心扉的环境,从选择合适的访谈地点到掌握开场白的时机,都蕴含着微妙的心理学原理。它强调,好的访谈,是双方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空间”的过程。 2. 倾听的哲学与提问的艺术 本书的核心篇章之一,在于对“倾听”这一看似被动实则主动的技能的哲学化解读。作者认为,真正的倾听是带着预设的敏感度去接收信息,而非简单等待自己提问的机会。书中列举了多种提问的技巧,例如:如何运用“反射式提问”(Reflective Questioning)来引导受访者深入自我剖析;如何识别并捕捉“沉默中的信息”;以及在追问敏感话题时,如何保持必要的“非对抗性同理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区分了“信息性访谈”与“生命性访谈”的区别。前者追求事实的准确性,后者则致力于挖掘人物的内在驱动力、挣扎与和解。 3. 边界的艺术:职业伦理与个人情感的拉扯 新闻工作者在与受访者建立连接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职业边界的模糊。本书坦诚地讨论了记者在面对极度痛苦、创伤或具有颠覆性思想的受访者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例如,何时应该中止追问以保护受访者的尊严?如何在保持客观距离的同时,不至于沦为冷漠的记录者?书中收录了一些作者在实践中处理“情感反噬”的案例,探讨了如何通过专业的反思来维持心理健康。 第二部分: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探问——在专业与真实之间 这部分内容将视角从受访者转向了报道的撰写者自身,探讨了在信息过滤与呈现过程中,记者如何保持其职业的纯粹性。 1. “我”在文本中的隐形与显形 优秀的人物报道往往是“带着体温”的,这并非意味着记者要在文字中过度抒情,而是指其观察的敏锐度与共情的深度。本书探讨了记者如何通过微妙的笔触,让自己的存在感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为报道增添洞察力。它分析了第一人称叙事与纯客观叙事各自的优劣,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受访者最真实的版本,而非记者想看到的版本。 2. 应对“表演型人格”与信息的建构 在现代社会,公众人物往往熟练掌握了如何“被报道”。本书专门分析了如何识别受访者精心准备的“公关说辞”或“表演”。作者分享了如何通过非语言线索、时间点的选择、以及对受访者话语体系的内部矛盾进行捕捉,从而揭示出隐藏在精心包装背后的真实叙事。这部分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信息接收环节中的决定性作用。 3. 从采访到成稿:重塑时间与语境 访谈的素材是原始的、线性的,而报道是重组的、结构化的。本书深入分析了报道是如何通过剪辑、聚焦和结构安排来影响读者对人物的最终认知的。它提醒写作者,选择不写什么,与选择写什么同等重要。书中对“新闻敏感度”的理解,超越了时效性,而更侧重于挖掘那些具有持久意义和普遍性连接的主题。 第三部分:行业背后的声音——记者的日常与思辨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镜头转向了新闻现场之外,探讨了当代记者的生存状态、职业倦怠以及对新闻未来走向的担忧与期许。 1. 危机中的坚持:资源、速度与真相 在全球媒体格局剧烈变动的背景下,记者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商业压力和时间限制。本书直面了“速度”与“深度”之间的永恒冲突。它收录了一些记者在极端条件下(如高压报道、匿名信源的风险)工作的片段,探讨了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坚守新闻的伦理底线,避免为了抢发而牺牲了求证的严谨性。 2. 职业传承与新一代的挑战 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对新入行的年轻记者提出了真诚的忠告。这忠告关乎如何建立起可靠的信源网络、如何处理批评与自我怀疑,以及如何保持对这个行业最初的热情。书中认为,优秀的记者不仅是信息传递者,更是社会良知和历史记忆的守护者。 总结 本书是一份关于人物访谈方法论的实践指南,一份关于新闻职业伦理的深刻反思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用文字捕捉人类复杂性的文学尝试。它通过对职业生涯中关键时刻的复盘与解析,为所有对深度交流、批判性思维和真实叙事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与实践蓝图。它探讨的,是新闻工作者如何通过一次次的凝视,去理解世界,并让世界被更准确地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房慧真


  台大中文博士班中辍生。前中年无业晃荡,三十七岁开始记者生涯,曾任职于《壹週刊》,撰写人物专访;目前为非营利网路媒体《报导者》资深记者,试图结合人物写作与调查报导。「新屋大火周年系列报导」入围二O一六年卓越新闻奖。另一个身分是作家,着有散文集《单向街》、《小尘埃》、《河流》。
 

图书目录

代序一:第一件差事
代序二:聂隐娘和她的师父

【游于艺】
神隐,少女    西西  
孤星    叶德娴           
大哥    洪金宝            
汉子    王小棣
孤独国王    王羽
疗癒我    蒋友梅           
异乡人求生术    赵德胤
逃出来与出不去的人    赵德胤
春风少年兄    文夏
不睡觉的人    詹朴
御光而行    李屏宾
其人其事    侯孝贤
——(拾遗)续集

【志于道】
第三棵桂树    朱天衣
落花人独立    丘成桐  
歧路    朱嘉明     
月照孤雏    刘培基
我认输    周俊勋
梦里不知身是客    北岛
地狱游记    廖亦武  
——(拾遗)叫魂
荒谬与真实    徐冰
背十字架的人    李沧东
过于喧嚣的孤独    陈为廷
——(拾遗)之后
爱是什么    陈为廷
——(拾遗)一种诱惑

【依于仁】
达赖喇嘛    二O一三  
达赖喇嘛    二O一六  
——(拾遗)谪仙记

【据于德】
侠客行    詹顺贵
逼上梁山    徐世荣  
大无畏    曾道雄       
像雾像雨又像风    笑蜀
凝视深渊    黄明镇     
——(拾遗)恶人
温柔的复仇    奥比萨克斯
爱在滋生    杨婕妤       
——(拾遗)燕子
起来!受苦的人    长毛

【约束的场所】
从倒数第七天开始    三一八学运
这里没有神    三一八学运之后

附录:採访心法
代跋一:无尽的细节
代跋二:倒数计时,兼忆杨汝椿
【别册】私语(48页)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异乡人求生术  赵德胤
 
墙上的钟指着二点二十分,我看看手表,明明还不到二点。我们并没有迟到,而是赵德胤习惯将钟调快三十分钟。祖籍南京,生于缅甸,现已入籍台湾的赵德胤说,「十六岁来到台湾以后,我从来没有浪费过一分钟。」
 
时间在三十一岁的年轻导演赵德胤这里,彷彿上紧发条,加速前进。二○○六年,他在台湾科技大学的大四毕业作品《白鸽》,就入围十几项国际影展。自二○一○年起,他以每年一部电影的稳定产量,《归来的人》入围釜山、旧金山、鹿特丹影展,并获得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提名。近期则以《海上皇宫》入围鹿特丹影展竞赛,《冰毒》入围柏林影展「电影大观」。早年将侯孝贤、杨德昌引介至国际的知名影评人Tony Rayns也大力推介赵德胤,逢人便说,「You have to know Midi Z.」。
 
「Midi Z」是赵德胤的英文名字,「Z」是赵的简写,「Midi」在缅文中有「卑小」的意思。赵德胤说,「小时候多灾多难,所以家里人这么叫我。」如同早年台湾人为了让小孩好养,会故意取名「阿狗」。童年时,他曾骑脚踏车掉到山谷下,共骑的人重伤,他却没事。还有一次搭巴士遇到重大车祸,全车的人都断手断脚,只有他毫发无伤,「我赶紧跑回村子里,一家一家报信。」
 
赵德胤理平头,露出两只耳朵,耳垂大而厚,看起来福泽深厚,像僧人。经历多次死里逃生,六岁时他为保平安曾短暂出家当和尚。死神的镰刀时时挥下,并非他特别倒楣,而是在缅甸,一场小感冒就可能致命,「缅甸的生存环境,就像五十年前的台湾,医疗十分落后,我二姊的孩子就是因为感冒而夭折。」
 
抗日战争时,在中国有大批军人被派到云南修滇缅公路,赵德胤的祖父是其一。国共内战时,祖父、父亲从云南逃到缅甸,赵德胤在缅甸出生,祖父开过鸦片馆,父亲是没有执照的中医师,百无一用是书生,家里的经济都靠母亲卖小吃,一锅一锅炒糯米,一年到头的收入买不起一双耐吉球鞋。
 
在台湾,他租屋于中和,在三房两厅的水泥楼房里,他忆起缅甸的故居,「草铺的屋顶,竹片墙,泥土地,有次下大雨,房子还整间垮下来。整间屋子只有这个客厅大,住了爷爷、爸妈,还有五个小孩,总共八个人。」这么破旧的房子,却还是租来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我最大的感受是,房慧真是一位非常有温度和深度的记者。她对采访对象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是充满同理心的陪伴。她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她笔下,每一个受访者都不仅仅是一个被报道的对象,而是拥有自己独特生命轨迹的个体。我记得她写到一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老人家时,文字里流露出的那种被深深打动的痕迹,让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温暖和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采访,是灵魂的碰撞,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里面“记者私语”的部分,这部分真的太珍贵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报道,都经过了层层打磨,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时候甚至看起来过于完美的叙事。但房慧真把她写稿时的挣扎、她对某些采访对象的看法、甚至是一些她觉得“不该说但就是想说”的内心OS都写了出来。读到这些,我才明白,原来做一个好记者,不仅仅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更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信息洪流,去处理复杂的人性,还要有勇气去质疑甚至反思自己的报道。这种“私语”式的分享,让我看到了记者工作真实的一面,也让我对新闻生产的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了解采访对象的故事。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读者,在阅读新闻时的许多盲点。房慧真在书里,时不时会抛出一些关于“如何看待一个人”、“如何理解一个事件”的思考。她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质疑,去看到事件的另一面。比如,她可能在采访一位争议性人物后,写下她自己对这位人物的复杂情感,以及她在报道中如何努力平衡不同声音。这种“不确定性”和“多视角”的呈现,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和可信。它挑战了我过去一些简单粗暴的价值判断,让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去认识世界。

评分

房慧真这本《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真不是一般的新书,它不像我过去读过的那些采访集,一股脑儿把受访者的人生片段堆砌起来。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跟着房慧真这位记者,一起走过她那些或长或短的采访旅程。你会发现,她不是那种冷冰冰地记录事实的记者,她会跟你分享她采访时的心情、她的困惑,甚至她在那一刻的微小感受。比如,在采访某位经历过巨大创伤的艺术家时,她可能写下的是自己当时如何努力克制住想要上前拥抱对方的冲动,又或者是在对话的缝隙中,她注意到对方指尖轻微的颤抖。这些细节,不是为了煽情,而是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采访的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与另一个活生生的人进行深度对话。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那个精美的典藏别册就吸引了我。拆开来看,里面的设计感真的没话说!好多精美的图片和一些手绘的插画,把房慧真采访时的场景或者受访者的特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本文字书,它在视觉上也给了我很多享受。而且,别册里的内容,有时候会补充一些正文里没有提到的故事片段,或者是一些采访时的花絮,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有时候我会拿着别册,对照着正文来读,感觉就像是身临其境,看到了房慧真当时采访的画面,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这种跨媒体的体验,真的让我觉得非常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