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

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大众传播
  • 传播学
  • 传播理论
  • 媒介研究
  • 新闻传播
  • 媒体效果
  • 社会传播
  • 传播模式
  • 传播史
  • 大众传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版的《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提供一个系统化的架构,提供任何有心想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读者,一份导览地图!

  笔者将现行重要的大传理论归纳为结构与过程两大范畴。

  结构是指影响大众传播的五个「脉络」因素:(1)社会;(2)文化;(3)政经;(4)科技;(5)规范。

  过程是指大众传播的五个「活动」因素:(1)传播者;(2)传播内容;(3)阅听人;(4)媒介;(5)效果。
《现代社会中的符号、意义与文化构建》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符号学、符号过程以及意义的建构在当代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们不再将传播视为简单信息的传递,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文化生产过程。全书围绕“符号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感知”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涵盖了从经典符号理论到后结构主义批判的广泛议题,力图为理解媒介环境下的文化现象提供一套精细的分析工具。 第一部分:符号学的基石与维度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二元对立结构主义符号学,详细阐释了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关系,以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我们探讨了语言如何构建起一套内在一致的意义系统,并指出这种结构主义视角为后续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 随后,我们转向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三元符号学体系,重点分析了其对“对象”、“符号”和“诠释项”(Interpretant)的划分。皮尔斯的三分法,尤其是对图像(Icon)、指示(Index)和象征(Symbol)的区分,为我们理解不同类型符号的运作逻辑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框架。我们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日常可见的标识系统、广告设计以及视觉艺术的分析中,展示了符号的“在场性”和“缺席性”如何共同作用于意义的生成。 本章的重点在于,解释意义并非固定于符号本身,而是在一个复杂的语境网络中通过不断的“解释活动”而被激活和协商。我们考察了符号的指涉性(Referentiality)和情感负载(Connotation)如何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受众的认知。 第二部分:文化代码、编码与解码的权力博弈 本部分聚焦于符号在实际的社会互动中如何被使用,并探讨了信息发送者(编码者)和接收者(解码者)之间的权力动态。我们引入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解码模型(Encoding/Decoding Model),摒弃了早期的“子弹理论”的单向性,强调受众的主动性。 我们详细分析了三种主要的解码立场: 1. 主导性/霸权式解码(Dominant/Hegemonic Reading): 受众完全接受和内化了媒介文本所预设的意识形态意义。 2. 协商式解码(Negotiated Reading): 受众在总体上接受文本的意识形态框架,但在特定的、局部的点上进行了修正或保留了个人经验的例外。 3. 对抗性解码(Oppositional Reading): 受众完全拒绝文本的意识形态立场,并用自己的参照框架来解读,常常产生与原意截然相反的理解。 通过对大众媒体文本(如新闻报道、电视剧集)的具体案例分析,我们揭示了“主流叙事”是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符号序列(如镜头运用、修辞手法、角色刻板印象)来意识形态化受众的,以及“文化代码”如何在不同群体间传播和竞争。 第三部分:媒介作为意义的“场域”——从技术到现象学 这一部分将理论视野拓宽到技术环境本身,探讨媒介技术如何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是意义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探讨了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的深刻含义,不再仅关注信息内容,而是分析媒介形态(无论是印刷术、广播还是数字界面)如何重塑人类的感知模式和时间空间概念。 我们引入了对“拟像”(Simulacra)和“超真实”(Hyperreality)的探讨,尤其关注在数字化和沉浸式环境中,符号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如何被模糊甚至消除。数字图像的无尽复制能力,使得符号的“本真性”面临挑战,受众越来越难以区分“被再现的现实”与“未被再现的现实”。 此外,我们审视了身体性(Embodiment)在符号体验中的作用。在虚拟现实和互动媒体的背景下,受众不再是纯粹的观察者,而是参与者。这种参与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叙事、存在感和社群归属的理解,是本章的重点考察对象。 第四部分:符号、身份与社会建构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从文本转向身份认同,分析符号系统如何被用来构建、维护或挑战社会分类,包括性别、种族、阶层和国族身份。 我们探讨了刻板印象(Stereotyping)的符号学机制:即通过过度简化和重复性的符号指代,将复杂的个体经验凝结成易于传播的、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文化捷径”。这些捷径如何服务于特定的社会权力结构,是批判性分析的关键。 最后,我们探讨了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加剧的背景下,符号的“跨界流动性”及其带来的“意义漂移”现象。当符号脱离其原初语境进入新的文化场域时,其原有权威性受到挑战,新的、地方化的诠释随之产生。这要求我们建立一种更具反思性(Reflexivity)的符号分析方法,时刻警惕意义的暂时性与建构性。 本书的价值在于: 它提供了一种深入的、非技术性的理论工具箱,旨在培养读者对日常媒介现象的批判性敏感度,使其能够穿透符号的表层光鲜,理解意义背后的权力运作和文化深层结构。本书适用于所有对传播理论、文化研究、符号学和批判性思维感兴趣的学者、学生及专业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怀恩


  台大政治所博士,现任世新大学新闻系教授,曾任时报杂志总编辑及社长、中国时报主笔及联合报撰述委员。

  彭怀恩虽专精于政治,但亦对房市买卖颇有研究,成为许多学生热爱谘询的优良教师,开辟多门通识课程,已在世新大学任教超过三十年。

图书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 导论:大众传播理论的地图 3
第一节 导言 5
第二节 从传播到大众传播 9
第三节 系统、结构与过程 16
第四节 大众传播理论时期 20

第二章 传播理论的哲学基础 25
第一节 理论的性质 28
第二节 典范 30
第三节 大众传播理论类型与研究途径 38
第四节 大众传播的模式 42

第三章 媒介与社会理论 53
第一节 大众社会理论 55
第二节 功能理论 59
第三节 符号互动论与建构论 62
第四节 批判社会理论 66

第四章 媒介与文化理论 71
第一节 文化论的研究途径 73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批判论 75
第三节 文化霸权 79
第四节 文化研究 83
第五节 女性主义 90
第六节 文化商品化论 93

第五章 媒介政治经济 97
第一节 媒介的经济分析 99
第二节 大众媒体的经济结构 102
第三节 媒介批判政治经济学 111

第六章 新媒介与资讯社会理论 121
第一节 传播科技决定论 123
第二节 资讯社会理论 127
第三节 电脑中介理论 131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规范理论 141
第一节 大众媒介制度 144
第二节 大众媒介规范的议题 152
第三节 大众媒介的规范标准 154
第四节 公共利益与公共媒体 166

第八章 传播者 173
第一节 守门人理论 175
第二节 专业主义 183
第三节 媒介组织理论 186
第四节 新闻生产研究 198

第九章 媒体内容 209
第一节 研究媒介内容的两大典范 211
第二节 资讯理论 217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 218
第四节 批判理论 220
第五节 符号学分析 225

第十章 阅听人 243
第一节 阅听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45
第二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 250
第三节 接收分析 258
第四节 框架分析 262
第五节 资讯处理理论 265

第十一章 媒介研究 269
第一节 媒介中介理论 271
第二节 社会建构真实理论 274
第三节 媒介依赖理论 280

第十二章 媒介效果(个人) 287
第一节 效果研究演进 289
第二节 媒介万能理论 294
第三节 有限效果的发现 295
第四节 暴力电视研究 306
第五节 新闻扩散与学习理论 313

第十三章 媒介效果(社会与文化) 319
第一节 涵化理论 321
第二节 议题设定理论 324
第三节 知沟理论 331
第四节 沉默螺旋与第三者效果 335
第五节 社会控制理论 340

第十四章 计画性传播 347
第一节 宣导传播 349
第二节 假事件与公共关系理论 355
第三节 创新传佈 359
第四节 媒介介入理论 363

第十五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化 367
第一节 国际传播 369
第二节 发展理论与依赖 372
第三节 文化的全球化 379

第十六章 传播理论的未来 383
第一节 典范的不可共量性 384
第二节 形塑新的大众传播理论 387

中英文参考书目 39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逛诚品的时候,偶然间翻到这本《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当时被它的装帧设计给吸引住了,简约却不失质感。回家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本来以为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还蛮有意思的。尤其是作者对传播学早期理论的梳理,就像在看一场思想的碰撞,从拉斯韦尔的五W模型到拉扎斯菲尔德的“有限效果”理论,再到麦奎尔的“社会责任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需求,这一点讲得非常透彻。感觉作者就像一位引路人,带着我们穿越传播学发展的历史长河,理解那些经典理论是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孕育、发展并深刻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传播实践的。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写法,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传播学的迷人之处。例如,书中对“魔弹理论”的解读,以及后来“子弹论”的修正,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对“大众传播”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手捧着《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这本书,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传播学的“工具箱”。里面收录了形形色色的传播理论和模式,每一种都像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大众传播现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符号互动论”和“文化研究”的章节,它们打破了以往那种将受众视为被动接受者的观点,强调了受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者通过剖析这些理论,让我们看到受众是如何主动解读、协商和反抗媒体信息的,这与我之前对媒体的理解完全不同。书中列举的许多案例,比如对流行文化、粉丝文化的研究,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读起来格外有代入感。感觉作者在写作的时候,确实花了很多心思去考虑读者的感受,力求将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通识读物”,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评分

最近读完《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一书,内心真的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一直觉得传播学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都是些高深的理论,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讲解非常生动,他将那些看似抽象的传播理论,通过贴切的生活化案例,解读得淋漓尽致。比如,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讨论,作者用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为什么一些观点不敢大声说出来,以及这种沉默是如何影响群体态度的。这种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写法,让我深切感受到传播学在社会运作中的重要性。我之前对媒体的认识,可能停留在“媒体在说什么”的层面,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媒体是怎么说的”、“受众是怎么听的”、“信息是怎么被解读的”,这些同样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新闻报道、广告宣传、乃至社交媒体的运作逻辑。

评分

这本书《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及时的甘霖。我一直对媒体如何影响社会有种模糊的认知,但总觉得缺乏一个清晰的框架去梳理。这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在书中对传播理论的梳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早期对媒体的“全能”设想到后来对媒体“有限效果”的认识,再到对受众主动性的强调,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尤其是书中关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分析,让我明白人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而是主动地选择媒体内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解读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每天消费媒体的习惯,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同一则新闻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我对信息社会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市面上关于传播学的书不少,但真正能做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真的不多。但这本书给了我惊喜!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理论,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理解大众传播的框架。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阐释各种传播模式的演变,从早期的线性模型到后来的互动模型、系统模型,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揭示了研究视角的变化和对传播过程理解的深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涵化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的讨论,这两种理论在解释媒体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观念方面,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通过引用的研究案例,让我们看到媒体的力量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读完这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涵化”了?这种引发思考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