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实务

电视新闻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闻学
  • 电视新闻
  • 新闻传播
  • 广播电视
  • 新闻采写
  • 新闻编辑
  • 新闻制作
  • 媒体
  • 传播学
  • 实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职场老手彭文正、新秀记者廖士翔 联合出击
30年实战经验 一次尽出!

  「这本书集合了我三年新闻学生、三年主播、两年新闻制作人、一年电视台总经理、三年公广集团董事、十五年新闻所教授,和三年政论节目主持人的点点滴滴,鉅细靡遗、毫无保留。」--彭文正

  「希望透过这本书,不只是分享经验,更重要的,希望能让您了解电视的魅力,而且还能运用同样的技巧,跳脱传统『电视』的定义,在无垠无涯的网路世界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廖士翔

  本书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电视新闻实务概说,从世界与台湾电视发展史之浅谈开始,分述採访、写作、摄影、录音、剪接、编辑、企划、摄影棚作业的基本功,介绍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主播、编辑、制作人等职位的工作内容,分析收视率的影响,并以新闻伦理之论述做结。本书期望在崭新的数位时代,作为新闻传播科系新生的最佳入门书。
 
跨越藩篱:深度解析现代信息传播的多元路径与未来图景 书籍名称:《数字洪流下的信息重塑:从媒介融合到叙事革命》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资深传播学或媒体研究专家姓名,例如:陈思远 教授]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知名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博雅文创出版社] --- 内容提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传播范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重塑。《数字洪流下的信息重塑:从媒介融合到叙事革命》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新闻门类或技术应用,而是致力于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框架,用以理解和驾驭当前信息生态的复杂性、流动性与不确定性。本书深入探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在跨平台传播中的应用、算法驱动下的信息过滤与回音室效应的社会文化后果,以及后真相时代的信任重建机制。它挑战了将“新闻”视为封闭系统的传统观点,转而将其视为一个与技术哲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深度交织的动态系统。 本书的结构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工具箱,以便他们能够准确识别和应对信息环境的深层变化: --- 第一部分:范式转移——信息生态的底层逻辑重构 本部分着眼于技术革命对信息生产、分发和消费的根本性冲击。我们不谈具体的报道技巧,而是探讨信息载体与认知边界的关系。 1. 媒介的“内嵌性”与用户的“心智占有”: 详细分析了智能设备和社交平台的崛起如何使得信息不再是“外在的媒介内容”,而是深度嵌入用户日常生活和思维过程的“环境背景”。探讨了“微瞬间”(Micro-Moment)的注意力经济学,以及如何设计能够占据用户心智的持久性内容结构,而非仅仅是即时性的新闻触达。讨论了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如何改变用户对“在场感”和“客观性”的感知阈值。 2. 数据哲学与信息伦理的冲突点: 本书引入了“数据本体论”的概念,审视海量数据如何从描述性工具转变为规定性力量。重点剖析了数据偏见(Data Bias)如何在内容推荐系统中固化和放大社会不平等,以及在这种新的权力结构下,信息伦理应如何从“恪守真实”扩展到“确保公平性与可解释性”。我们考察了“透明度悖论”——平台宣称公开算法机制,但其复杂性本身构成了新的不透明壁垒。 3. 从“线性时间观”到“多重时间轴”: 传统的信息传播依赖于清晰的时间顺序(发生、报道、后续)。本书则论述了在数字空间中,信息如何同时存在于“即时发生”、“历史回顾”和“预测未来”的多个时间轴上。分析了“永恒新闻流”(Perpetual News Stream)对公众记忆的稀释效应,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时间组织方式,增强用户对复杂议题的长期理解和参与。 --- 第二部分:叙事转向——非线性结构与情感共振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解构和重建面向数字读者的叙事模式,超越传统的新闻体裁限制。 1. 模块化叙事与用户主导的“信息碎片组合”: 探讨了“信息微粒化”(Atomization of Information)的趋势。内容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用户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在不同时间、不同平台上自由组合的模块。分析了如何设计具有高度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的内容单元,使用户能够在没有外部引导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构建出连贯的理解。 2. 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的深度应用: 超越简单的内容分发,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故事情节、角色设定和世界观的构建,在播客、交互式网页、社交媒体短片之间建立有机联系。重点分析了“参与式世界构建”(Participatory World-Building)如何将受众转化为共同的叙事贡献者,并探讨这种模式对信息权威性的影响。 3. 认知负荷管理与情感锚点技术: 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叙事必须高效地管理读者的认知负荷。本书研究了如何运用“情感锚点”(Emotional Anchors)——例如强烈的视觉隐喻或高度可信的个人证言——来突破读者的选择性注意障碍。讨论了在保持事实严谨性的前提下,如何巧妙运用叙事张力来延长读者的停留时间和深化内容吸收。 --- 第三部分:互动、回音室与社群智能 本部分聚焦于信息传播中的“社会性”元素,即用户之间的交互如何塑造最终的认知成果。 1. 算法策展的“社会隔离”效应: 细致剖析了推荐算法在构建“信息茧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认知市场理论”中进行考察。重点研究了这种隔离如何影响公共讨论的质量,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跨越意识形态分歧才能达成共识的复杂议题。 2. 社区驱动的事实核查与“群体智慧”的局限: 探讨了众包(Crowdsourcing)在信息验证中的潜力和风险。分析了“意见领袖”(Influencers)的权力转移——他们如何取代传统机构成为事实的“二次验证者”。书中区分了基于社群的快速反应验证与传统机构的深度调查之间的互补性与潜在冲突。 3. 意见极化与“对话设计”: 本书提出了一种“建设性对话设计”(Constructive Dialogue Design)的理念,旨在通过平台界面和内容展示方式的优化,鼓励不同观点群体间的接触与理解,而非仅仅是冲突升级。这涉及到对评论区和互动机制的深层社会工程学分析。 ---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与能力建设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信息生产机构和从业者所需的未来能力模型。 1. 组织的敏捷性与跨职能协作: 分析了传统新闻编辑室在应对突发事件和长期深度项目时的反应迟缓性。提出了“项目化敏捷团队”(Agile Project Teams)的运作模型,要求数据科学家、用户体验设计师和内容专家之间实现无缝协作,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分发渠道。 2. 信任的货币化与价值回归: 探讨在信任度普遍低下的环境中,信息机构如何重建其品牌资产。这不仅关乎付费墙,更关乎“价值证明”(Proof of Value)的展示,即清晰地向用户展示其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换来了何种程度上更深入、更具洞察力的理解,这是区别于免费信息的本质所在。 3. 长期主义的视角:抵抗“瞬间满足”的诱惑: 本书最后强调,真正的创新不在于追逐每一个热点,而在于发展出能够抵御短期点击量诱惑的“长期叙事投资组合”。这需要组织具备清晰的使命感和对社会责任的坚定承诺,将信息服务视为一种长期的公共产品,而非单纯的商业交易。 ---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所有对信息生态的未来具有深切关怀的专业人士,包括但不限于:资深媒体从业者、数字战略规划师、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生及学者、产品经理、以及对信息茧房和社会认知科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它不是一本操作手册,而是一份深刻的“诊断报告”和“战略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文正


  学历/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 of Wisconsin-Madison)新闻与大众传播学博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 of Wisconsin-Madison)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学士

  经历/
  国立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多媒体中心主任,教学发展中心数位组组长;第一届检察官评鑑委员会委员兼发言人;公视董事、华视董事、客家电视台执行长;台视新闻主播、制作人;壹电视「正晶限时批」主持人;曾获金钟奖优良新闻採访奖

  现职/
  民视「政经看民视」主持人

  专书着作/
  《传播研究方法》(合着)、《客家传播理论与实证》等

廖士翔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研究所博士班
  东京大学情报学环、国立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经济学系学士双主修

  经历/
  大学专任助教、兼任讲师、新闻记者、主播、主编、制作人等

  现职/
  壹电视文字记者

  专书着作/
  《台湾电视新闻偷拍採访现象初探》、《日照大崃谷:八八风灾后的来义重建路》(合着)等

 

图书目录

自序/彭文正
媒体尚未成功 记者仍须努力
自序/廖士翔
沉浸影音的魅力 感受多频的氛围
 
第一章 电视的百变样貌
壹、电视的演变与发展
一、电视发展的历程   3
二、科技与电视的演变   3
三、移动与互动──电视的大未来   9
贰、电视新闻媒体的功能与分类
一、电视新闻的功能   12
二、电视新闻媒体的类型   14
参、什么是新闻?新闻哪里来?
一、电视新闻取舍的标准   15
二、电视新闻的主要来源   17
肆、电视新闻制作流程与编制
一、电视新闻基本作业流程   19
二、电视新闻人力职掌   20
伍、结 语   23
习 题   24
 
第二章 无远弗届的电视台
壹、世界知名的商业电视台
一、美国广播公司(ABC)   26
二、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33
三、福斯新闻频道(Fox News Channel)   36
四、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   37
贰、世界指标性的公共电视
一、英国广播公司(BBC)   38
二、日本放送协会(NHK)   40
参、国内主要电视、新闻台
一、飞凡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42
二、旺旺中时媒体集团   44
三、民间全民电视股份有限公司(FTV)   46
四、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   48
五、东森媒体集团(EBC)   49
六、三立电视股份有限公司(SET)   50
七、年代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51
八、八大电视股份有限公司(GTV)   53
肆、非商业电视频道
一、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TBS)   54
二、宗教公益频道   61
伍、结 语   62
习 题   63
 
第三章 上街买菜,採访去!
壹、电视新闻採访的特性
一、声音、影像为必要条件   64
二、感官性   64
三、即时性与同步性   65
四、高度团队合作   65
五、新闻成本高   66
六、记者条件高   66
贰、电视新闻採访团队
一、文字记者   67
二、摄影记者   68
三、SNG工作团队   69
参、电视新闻採访工作
一、採访前--做足万全准备   70
二、进行中--多听多看多注意   72
三、遇困难--靠人脉找救援   74
四、制播中--留意最新变化   75
五、採访后--追踪后续发展   75
肆、电视新闻採访应注意事项
一、火 灾   76
二、台风、豪雨   76
三、示威活动、械斗   77
四、杀人、绑架事件   78
五、交通事故   78
六、选举场合   79
七、直升机採访   79
伍、结 语   82
习 题   82
 
第四章 百闻不如一见的奥祕
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识摄影机
一、摄影机的种类   83
二、摄影机的镜头   87
贰、有你万事足--摄影辅助器材
一、摄影机基本承载物   92
二、摄影机的移动   98
参、一手掌握--控制光线与设备
一、光与色的基本介绍   100
二、摄影机的各部分设备   103
三、基本操作   107
肆、保护机器也保护自己--摄影机的操作须知
一、使用摄影机的小叮咛   108
二、摄影机标准使用程序   109
伍、构图的艺术
一、影响构图的因素   114
二、构图原则   115
三、构图心理学   120
陆、拍摄的角度与景物的相对位置
一、景物的大小与相对位置   123
二、摄影运镜的角度及其效果   127
柒、新闻摄影的美丽与哀愁
一、新闻摄影规范准则   129
二、摄影记者应培养的好习惯   135
捌、结 语   136
习 题   137
 
第五章 怎么写出精彩的电视新闻
壹、新闻稿的元素
一、电视新闻的元素   139
二、制作新闻带   143
三、写作范例   147
贰、新闻稿的写作原则
一、特定用语   150
二、如何写出清楚易读的新闻稿?   151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训练   154
参、新闻写作重点   156
肆、结 语   159
习 题   159
 
第六章 电视新闻的声音世界
壹、声 音
一、声音的本质   161
二、电视新闻的声音制作   162
贰、处理声音的器材
一、麦克风   162
二、其他音效器材   172
参、录音的进行
一、开始前先测试设备   173
二、解决现场问题   174
三、确定主音录在哪里   174
四、决定录音状况   175
五、倒数计时和使用字板   175
六、录音过程须有人监听   175
七、混 音   176
肆、取主音、去噪音的技巧
一、如何收录不同音源?   176
二、噪音的处理   177
伍、电视新闻的声音剪接
一、电视新闻里的声音   179
二、声音的剪接   183
陆、结 语   184
习 题   185
 
第七章 新闻画面的排列组合
壹、线性与非线性剪接
一、线性剪接(linear editing)   187
二、非线性剪接(nonlinear editing)   190
三、线性、非线性剪接   191
贰、千变万化的剪接手法
一、剪接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191
二、剪接的模式与类别   193
参、剪接的策略与步骤
一、影像组合的策略   194
二、新闻带剪接步骤   197
肆、影像叙事的关键角色
一、剪接师的类型   198
二、剪接的模式   199
三、画面衔接的逻辑   202
伍、结 语   205
习 题   205
【附录】非线性剪接教学--以Adobe Premiere Pro CS5.5为例   206
 
第八章 宴会主人怎么开菜单
壹、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工作简介
一、制作人   210
二、主 编   211
三、编辑助理   211
贰、编选新闻的依据
一、新闻学的观点   213
二、收视率的考量   215
三、新闻室的习惯   215
参、编排新闻的依据
一、新闻节目中的重点单元   217
二、新闻排序的思考   218
三、各时段新闻编排的技巧   221
肆、编排新闻顺序的方法
一、物以类聚法   224
二、一气呵成法   224
三、孙子兵法--上驷对下驷   224
四、实在没办法--随机应变   225
伍、电视新闻镜面与标题
一、电视新闻镜面   226
二、电视新闻标题   230
陆、结 语   231
习 题   232
【附录】监看评估电视新闻学习单   233
 
第九章 录影现场的万千世界
壹、摄影棚相关设备
一、摄影棚(studio)   235
二、副控室(sub­control room)   243
三、主控室(master control room)   248
贰、录影相关人员的工作
一、摄影棚   249
二、副控室   250
三、主控室   252
参、棚外录影
一、棚外的混杂程度   254
二、棚外环境   254
三、棚外天候   255
四、棚外收音   255
肆、结 语   256
习 题   257
 
第十章 如何成为好主播
壹、主播必须让人赏心悦目
一、合宜的穿着打扮   259
二、从容大器的气质仪态   260
贰、主播的话语必须悦耳动听
一、发 音   261
二、断 句   262
三、音 调   263
四、速 度   263
五、语 调   264
六、重 音   265
参、主播是专业还是花瓶?
一、什么是主播的专业?   267
二、主播的基础训练   268
肆、主播@新闻现场
一、导播的指令   270
二、播出的节奏   271
三、提词装置   271
四、画面上,任何瑕疵都会放大   273
伍、电视新闻访谈
一、事前准备   274
二、访谈开始   275
三、访谈中   275
陆、结 语   277
习 题   278
 
第十一章 电视节目企画制作
壹、电视节目制作概论
一、制作团队   279
二、制作制度   281
三、制播形式   282
贰、电视节目制播流程
一、企画与准备   283
二、录 影   287
三、后 制   288
四、播出与反馈   288
五、检讨与修正   290
参、电视节目性质
一、一般新闻节目   291
二、新闻评论、时事座谈、访谈节目   292
三、深度专题节目   293
四、实况转播节目   294
五、生活资讯节目   295
六、教育知性节目   296
七、特别节目   296
肆、电视节目制播环境
一、制作规画的互动   297
二、当前的大环境   301
伍、结 语   303
习 题   303
【附录】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九十一年公开征选优良节目节目企画书书写格式   305
 
第十二章 每日开「奖」的成绩单
壹、收视率是什么?
一、收视率的计算方式   306
二、收视率的种类   307
三、收视率的报告形式   309
贰、如何调查收视率?
一、簿本登记法   314
二、电话调查法   314
三、收视记录器调查法   315
参、影响收视率的因素
一、节目画面   315
二、节目时段   316
三、节目内容   319
四、节目编排   320
五、节目主持人   321
六、非常态因素   322
肆、收视率调查的问题与乱象
一、调查机构与研究方法的问题   323
二、收视数字代表一切   326
三、为达收视率不择手段   328
伍、改善收视率乱象的方法
一、避免单一公司垄断收视调查   334
二、引进收视质调查的概念   335
三、改变电视台与广告主的心态与交易制度   336
陆、结 语   337
习 题   337
 
第十三章 新闻伦理:记者的为与不为
壹、新闻伦理的原则   340
贰、新闻工作者自律及他律组织
一、新闻工作者自律及他律组织的类型   341
二、台湾的新闻工作者自律及他律组织   343
参、新闻工作者须知
一、与消息来源相互尊重   345
二、应适当拿捏涉入事件程度   346
三、独家的迷思会让你跌倒   346
四、新闻娱乐化、八卦化   347
五、隐性採访的为与不为   347
六、面对诱惑和好处   348
七、处理新闻别走偏锋   349
肆、其他台湾媒体的特殊现象   350
伍、阅听人监督新闻机构机制
一、监督的前提   351
二、监督的方式   352
陆、媒体工作者的省思
一、客观中立的新闻学存在吗?   353
二、记者的工作与专业是什么?   353
三、为什么新闻界会产生乱象?   354
柒、国内外的新闻奖项
一、国外重要奖项   354
二、国内重要奖项   355
捌、结语:有为者亦若是   356
习 题   357
 
参考资料   358
图片来源   364

图书序言



媒体尚未成功 记者仍须努力


  十年可以磨一剑,也可以完成一本电视新闻「鉅着」。这本书从提笔到完稿,经历物换星移几度秋。

  从一个世纪前的黑白萤幕,到无所不在又无远弗届的移动平台,「电视」的样貌千变万化,已经很难具体地定义它。但是它最重要的内容始终没变,一世纪来都在纪录宇宙发生的事,真实的、虚拟的,和揑造的。技术不是电视新闻的精髓,它易学易忘,三十年前踏进实务界所学的摄影、剪接、特效、导,全都变了;但是感动人的元素和影响力始终不变。

  这本书集合了我三年新闻学生、三年主播、两年新闻制作人、一年电视台总经理、三年公广集团董事、十五年新闻所教授,和三年政论节目主持人的点点滴滴,鉅细靡遗、毫无保留。

  谢谢历任在台大新闻所的助理宪文、永彬、钊东、伟真和士翔;他们不只贡献智慧和劳力,也鞭策着我在新闻学术的路上勿忘初衷。

  完稿这天,正是小女儿的生日,也是2016年的最后一天,谢谢家人的支持。

  这本书献给天上的天父和天上的父亲。

彭文正
2016年12月31日
于台北



沉浸影音的魅力 感受多频的氛围


  休闲的时候,总是怀念週末的综艺节目,假日的偶像剧。政局动盪时,总会想起电视机前,关心的政治评论、社会运动。求学的时候,从社团活动到进入研究所,乃至于出社会,我都在钻研「电视」这门学问。比起平面媒体掷地有声的华丽词汇,电视媒体那令人目眩神迷的声光效果,更刺激我学习的热情。

  从高中、大学时期的电视台社团,到大学时期辅修传播学程,之后进入台大新闻所、东京大学,还有现在在电视台服务的经验。这段过程中,我不断从做中学,在学界、在业界,都要感谢许多老师、长官,有了贵人的鞭策与鼓励,才能让我有这个机会,与各位分享电视新闻的美妙。

  学习电视新闻,研究电视新闻,第一线制播电视新闻,回到学校教电视新闻,每一段经验都让我很有感触。从老三台时代,到现在数十家新闻台的激烈竞争,加上新媒体的浪潮,电视的定义不断被改写,电视新闻似乎成了夕阳工业。即便压力排山倒海而来,但我必须逆风高飞,勇往直前。

  因为时代是自己开创的!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壤的时代。」2006年,《时代》杂志评选的年度风云人物,就是「你」。因为在这个时代,不论电视新闻,或是创制媒体的门槛都降低许多,靠电视、网路暴红,已非遥不可及。新一代名人、网红头角峥嵘,善用媒体优势,再加上纯熟的技术,只要准备好,运气到了,相信舞台就是你的。

  影音人人会拍,剪接人人能做。要怎样做出高质感的影音,甚至是经营自己的媒体,成为「出头」的关键。希望透过这本书,不只是分享经验,更重要的,希望能让您了解电视的魅力,而且还能运用同样的技巧,跳脱传统「电视」的定义,在无垠无涯的网路世界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

  本书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研究所的指导教授,彭文正老师的拔擢,让我有这个机会,完成我人生第一本教科书着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更要感谢许多业界的前辈帮忙,包括台湾电视公司公共事务室的李伟国主任、壹电视「正晶限时批」前团队、客家电视新闻记者潘成旺先生、昔日在台大新闻所共事的蔡永彬学长,以及徐伟真、王钊东同学,提供许多珍贵的照片,并于本书撰写过程中不吝指教、给予帮助。还有,一路以来教导我的教授、老师们,指点我的长官们,以及过去相互配合的制播团队,没有大家的爱护,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在此,我要向各位,致上最深的谢意。

  小时候,我看电视。学生时代,我学传播,也教技术。现在,我报新闻,也做节目,甚至教新闻。

  期望你我能借此教学相长,一同徜徉这个「满满的影音大平台」。

廖士翔
2016年12月31日
于台北市北投区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做新闻不光要有热情,更要有方法。这本书的书名“电视新闻实务”直接点明了它的核心价值。我个人对电视新闻的制作流程一直很好奇,特别是幕后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的篇幅不小,我想里面应该会详细介绍从选题、采访、撰稿、拍摄,到后期剪辑、播出等各个环节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对我这样一个新闻系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够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技能。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视觉叙事”和“新闻伦理”的部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用画面讲好故事,同时坚守新闻的客观公正原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深思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从中学习到处理复杂情况的经验。

评分

最近在看一些关于电视新闻的纪录片,发现现在的电视新闻已经不仅仅是播报事实,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解读。这本书的书名《电视新闻实务》让我产生了一种期待,它会不会像一本“秘籍”,揭示电视新闻背后的运作逻辑和关键技巧?我对于“新闻现场的临场反应”和“采访对象的沟通技巧”这两个方面特别感兴趣。在实际的新闻采访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和难以应对的采访对象,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捕捉到最重要的信息,并且与人建立有效的沟通,这都是需要长期训练和经验积累的。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那对我来说绝对是价值连城。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分享一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故事,这样读起来会更有代入感,也更容易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幕后工作充满好奇,尤其是电视新闻这种需要团队协作、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电视新闻实务》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关注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感觉它的内容应该会比较全面,覆盖电视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关于“新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播报流程的优化与规范”这两个方面,我特别想知道有哪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高效地搜集和利用新闻资料,如何确保播报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新闻节目的质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为我提供清晰的指引,让我对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学习到一些可以立即应用的技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简洁大方的,那个电视机的图标很具象,让我一眼就知道是关于电视新闻的。我本身在电视台实习过,所以对这方面的东西一直很感兴趣。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翻了翻目录,感觉内容应该挺扎实的。虽然我暂时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看章节标题,比如“新闻采集的技巧”、“采访的艺术”、“新闻的播报与导播”等等,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用心。我猜这本书应该会涵盖很多实操性的东西,比如如何抓住新闻点、如何进行有效的采访、以及播报时要注意哪些细节。现在的电视新闻竞争这么激烈,想要做出有深度、有吸引力的节目,掌握扎实的实务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想知道作者在“突发新闻的处理”方面有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毕竟这是电视新闻最考验记者功力的时候。

评分

我是一名对社会议题比较敏感的人,常常会关注新闻报道中的一些细节。电视新闻作为一种快速传播信息的方式,其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电视新闻实务》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吸引力,暗示着它会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电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调查性新闻的采写”和“新闻产品的创新与融合”这两个章节的内容。现在的媒体环境瞬息万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并且还能结合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报道形式,这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深入调查,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吸引力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