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传播概说

资讯传播概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新闻学
  • 信息传播
  • 媒体研究
  • 传播理论
  • 信息社会
  • 媒介素养
  • 大众传媒
  • 新媒体
  • 信息检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资讯传播是横跨「传播」、「资讯」与「设计」三大领域的综合体,特别是在数位汇流之后,文字、声音、符号、图画影像及数据,都可以融合成多元资讯并且经由新媒体进行传播,因而产生资讯内容与传播过程的丰富性,提供现代社会各种运用的可能。这个整合性讯息的产制、传播与服务的提供,透过设计建构出「有效的」传播,成为资讯传播领域的重要内涵。
  
  本书即以传播、资讯、设计做为主轴,跨整了「传播媒体」、「资讯科技」与「设计艺术」的综观式介绍,说明资讯传播所汇融的历史、产业与学理,并且介绍资讯传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可做为国内资讯传播学系的基础课程使用,同时也可以提供媒体通识课程做为基础教材。
  
  本书共12大章,由任教资讯传播学系、具有专业知能与跨领域经验的老师共同撰写。第一章总论,以宏观视野叙明资讯传播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至四章则介绍专业的基础学理与资传的连结融合,第五至九章深入探讨资讯探勘、传播科技汇流、资料视觉、影像科技与数位学习,第十至十二章则进一步介绍行动科技、眼动追踪、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与精神意涵,全书概已涵盖认识资讯传播社会必要的基础。
  
《數位時代下的資訊革命與社會變遷:跨學科視角》 書籍簡介 這本深度剖析當代資訊社會轉型的專著,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多維度、且具備前瞻性的知識框架,用以理解資訊技術(IT)如何重塑我們的經濟結構、文化生態、政治格局乃至個體經驗。本書摒棄了對單一技術或單一學科的淺嘗輒止,而是採用跨學科的整合視角,將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與電腦科學的洞察力熔鑄一爐,探討資訊作為一種核心資源,在當今世界中的生產、流動、消費與治理的複雜機制。 第一部分:資訊社會的理論基石與歷史脈絡 本書的開篇致力於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們首先追溯了資訊社會理論的發展脈絡,從早期的工業化社會轉型論,到馬斯洛皮(Manuel Castells)的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理論,再到當前盛行的數據化(Datafication)與演算法統治(Algorithmic Governance)的討論。 具體而言,第一章詳細闡述了「資訊」與「知識」在社會生產力中的地位變遷,探討了從福特主義(Fordism)到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的轉型中,資訊服務業如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我們不僅分析了舒爾茨(William Schultz)的「知識經濟」模型,還引入了相關的批判性視角,如對知識產權壟斷及其對社會公平的潛在威脅的審視。 第二章則聚焦於資訊技術的基礎設施與演進動力。這裡不著重於晦澀的程式碼細節,而是探討網際網路架構、雲端計算、物聯網(IoT)等基礎設施如何成為資訊傳播的物理與邏輯載體。特別地,本章深入分析了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延續性挑戰,以及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可能帶來的範式轉移,強調技術發展並非線性,而是充滿斷裂與突變。 第二部分:資訊傳播的結構性重塑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分析當代資訊流動的渠道、媒介的生態變遷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性變化。 第三章:媒介生態的碎片化與聚合 本章是對傳統「大眾傳播」(Mass Communication)模型解構的深入探討。我們分析了社交媒體平台(如X, Facebook, TikTok)如何從單純的連接工具,演變為資訊的「守門人」(Gatekeepers)與「議程設定者」(Agenda Setters)。本書區分了「主動傳播」(Prosumerism,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的現象,並探討了這種角色模糊化對專業新聞業的衝擊。更關鍵的是,本章詳細比較了不同平臺的演算法邏輯(例如,基於時間線的推薦與基於興趣的推薦)對用戶認知結構的潛在影響,例如「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s)和「迴音室」(Echo Chambers)的形成機制及其社會後果。 第四章:數據治理、隱私與監控 在這個數據成為新石油的時代,數據的採集、儲存、分析與應用成為核心的權力體系。本章從法律、倫理與技術治理三個層面展開討論。我們詳細考察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等全球性法規的設計理念與實施困境,分析了數據主權的國際爭議。同時,本章還批判性地審視了「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的運作模式,探討企業如何透過行為數據預測和影響用戶決策,以及這對個人自主性的侵蝕。 第五章:全球化與資訊的跨國流動 資訊流動打破了傳統的地緣政治邊界,但也催生了新的數字鴻溝與信息霸權。本章檢視了資訊基礎設施的全球分佈不均,探討了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在不同發展階段國家間的表現形式。此外,本書重點分析了跨國資訊流動中的意識形態競爭,包括假訊息(Disinformation)與認知戰(Cognitive Warfare)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並引入了對「數字主權」概念的辯證討論。 第三部分:資訊時代下的個體、文化與倫理挑戰 資訊的普及不僅改變了社會結構,也深刻影響了人類的思維方式、文化表達與道德判斷。 第六章:知識獲取與認知負荷 面對海量資訊(Infobesity),人類的注意力資源成為最稀缺的商品。本章引用認知心理學研究,分析了多媒體環境下注意力的分配機制,以及持續的信息干擾對深度思考能力(Deep Thinking)的削弱。我們探討了資訊的「可信度評估」(Credibility Assessment)在當前環境下的難度增加,以及後真相(Post-Truth)時代中情感判斷如何凌駕於事實之上所帶來的知識民主化危機。 第七章:文化表達與虛擬身份的建構 數位技術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生產與消費的形式,從模因(Memes)的快速傳播到虛擬實境(VR/AR)中社群的建立,文化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媒介化轉變。本章探討了數字身份(Digital Identity)的多元性與流動性,分析了在網絡空間中,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的策略性與其對現實自我認同的投射與反饋作用。特別關注了數位遺產(Digital Legacy)與線上名譽(Online Reputation)的管理問題。 第八章:人工智慧的倫理前沿與社會協作 本書的終章將視角投向正在加速發展的人工智慧領域。我們不局限於技術的討論,而是聚焦於「AI的決策透明度」(Explainable AI, XAI)與「演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對社會公正的衝擊。本章探討了當機器開始執行創造性、決策性和監督性任務時,人類的角色如何重新定義。我們呼籲建立一套更具包容性、以人為本的AI倫理框架,以確保技術發展能夠真正服務於人類的福祉,而非加劇現有的社會不平等。 總結 《數位時代下的資訊革命與社會變遷:跨學科視角》為政策制定者、學術研究者、行業領袖以及所有關心未來社會走向的公民,提供了一套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它不僅揭示了資訊革命的宏大敘事,更深入探究了隱藏在屏幕背後的權力結構、倫理困境與個體經驗的細微變化,旨在引導讀者以更審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迎接並塑造我們共同的資訊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魏裕昌(第一章)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资传系副教授兼国际暨两岸事务处处长
  学历:美国纽约大学文化与传播学博士
  学术专长:传播理论、资讯传播科技与管理、组织传播、网路中介传播、数位出版、色彩复制管理
 
戴维良(第二章、第五章)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资传系副教授
  学历:国立中正大学资讯工程博士
  学术专长:影像处理
 
柯舜智(第三章、第六章)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资传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学历:英国伯明罕大学文化研究与社会学博士
  学术专长:新媒体与社会文化、影视产业与政策、媒体素养
 
张文华(第四章)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资传系副教授
  学历:美国纽约普莱特学院传播设计硕士
  学术专长:视觉传播设计、数位内容设计应用
 
谢翠如(第七章)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资传系助理教授
  学历:国立交通应用艺术(视觉传达组)博士
  学术专长:视觉心理、介面设计、色彩学
 
徐明景(第八章)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资传系教授
  学历:日本千叶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科博士
  学术专长:影像色彩科学、色彩工程、彩色复制系统、色彩管理系统、数位摄影、数位典藏技术、多频谱影像技术、数位印刷复制技术
 
陈又菁(第九章)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资传系副教授
  学历: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教育科技博士
  学术专长:数位学习、多媒体教学设计
 
李亦君(第十章)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资传系副教授
  学历:英国南开普敦大学电子资讯科学博士
  学术专长:电子商务、行动应用
 
唐大崙(第十一章)
 
  现职:淡江大学大众传播系副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博士
  学术专长:传播心理学、视觉传播、研究方法
 
庄贤智(第十一章)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资传系助理教授
  学历:国立成功大学工业设计博士
  学术专长:多媒体传播、平面设计、眼动追踪
 
翁铭邦(第十二章)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资传系助理教授
  学历:英国东伦敦大学艺术暨数位文创产业学院专业创作博士
  学术专长:当代摄影、实验动画、数位艺术、现代绘画

图书目录

文/魏裕昌
第一章资讯传播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资讯社会来临
 第二节跨媒体产业因应而生
 第三节资讯传播的兴起
 
文/戴维良
第二章资讯科技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电脑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资料科技的发展
 
文/柯舜智
第三章传播媒体变迁与资讯科技发展
 第一节变迁中的媒体与使用行为
 第二节什么是媒体?传播媒体的本质与功能
 第三节传播科技在资讯社会的应用
 第四节资讯传播媒体的影响性
 
文/张文华
第四章设计艺术与资讯的结合
 第一节什么是设计
 第二节运用设计思维与增进设计能量
 第三节设计艺术与资讯传播
 
文/戴维良
第五章资料探勘的原理与应用
 第一节资料探勘的目的
 第二节资料探勘的原理及应用
 第三节资料探勘的工具
 
文/柯舜智
第六章传播、资讯与科技汇流
 第一节传播效果万能论时期
 第二节传播效果有限论时期
 第三节中度效果论时期
 第四节意义建构时期
 第五节资讯与科技相关理论的融入
 第六节理论增补、扩充与小结
 
文/谢翠如
第七章资讯视觉传播(达)
 第一节名词定义与范畴
 第二节视觉传播的架构
 第三节如何研究视觉传播(达)现象?
 
文/徐明景
第八章影像科技原理与应用
 第一节影像科技的基础概念
 第二节影像复制技术
 第三节数位化处理影像内容在传播上的应用
 第四节影像科技在传播应用上的未来发展
 
文/陈又菁
第九章数位学习的理论与应用
 第一节数位学习
 第二节ADDIE教学设计模式
 第三节多元智能
 第四节学习风格
 第五节多媒体设计原则
 第六节学习管理系统
 第七节游戏式学习
 第八节扩增实境与虚拟实境
 
文/李亦君
第十章行动科技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行动装置的发展
 第二节网路发展与传播
 第三节科技发展对于使用者行为的影响
 第四节适地性服务
 
文/唐大崙‧庄贤智
第十一章眼动追踪的研究与应用
 第一节资讯传播与眼动追踪
 第二节眼球运动背后的知识体系
 第三节瞳孔变化的研究议题
 第四节凝视位置的研究议题
 第五节眼动追踪运用与未来发展
 
文/翁铭邦
第十二章新媒体艺术的影像创作与虚实美学
 第一节数位化的艺术创作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新哲学
 第三节从「静态概念」到「动态创造」的影像时空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人类文明已进入资讯社会的世纪,举凡资讯的生产、传递丶理解与应用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带动了「资讯传播」领域的兴起与蓬勃发展。
  
  笔者七○年代于中国文化大学受印刷传播教育,专注于图像、文字与色彩在印刷媒体的应用;八○年至美国加州大学研读视觉艺术,适逢电脑绘图萌牙兴起,领悟电脑终会将单一媒体的内容与传播管道,扩展到各种媒材与艺术领域的整合,深感跨域学习的重要性与必然性。九○年代我们都共同体验了网路的冲击,见证了资讯对于生活的重大改变。之后二○○○年复在纽约大学进修文化与传播学,虽然当时数位汇流科技尚未成熟,但已近身观察到「多元资讯内容」、「分众与个人化」及「不同传播通道」的整合趋势。因此,顺应世界潮流,规划了台湾第一个资讯传播学系之设立,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
  
  近二十年来,科技的变化更加剧烈、资讯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多元、传播更为便捷,数位汇流整合了通讯、资讯与传播等产业,融入艺术设计的创意概念,成为当代社会非常重要的「资讯传播」领域,不仅应证了当年对资讯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也检验了推动设立资讯传播学科的必要性。目前国内已有十几所大专院校设有资讯传播学系,相关产业的范围与产值不断扩增,但学术界对于资讯传播的研究与讨论,相较于产业界的蓬勃兴盛,似乎仍有些不及。
  
  事实上,资讯传播的形式改变了现代社会的风貌,资讯传播整合教育则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核心。「地球村」的理念与实践不断地翻新,从个人电脑、行动网路、智慧手机、穿戴装置、虚拟实境、大数据分析、到当前热门议题人工智慧,每一项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科技应用都涉及「人类行为与认知过程的了解、资料的蒐集与分析、视听觉意象的设计、传播科技的应用」等知能;这些专业正是组构资讯传播领域的基础。然而也因为资讯传播的多元特质,使其相关的学术论述分散在多重领域,较缺乏统合汇整,难以形成主轴以展现整体力量。
  
  因此,就多年来关注资讯传播发展的立场,十分振奋得知国内第一本有关资讯传播概论的专书出版。由来自不同领域的多位优秀教授共同撰文,体现资讯传播跨域整合的精神;以资讯传播的兴起、现况与未来发展为编排顺序,分为十二个专题章节,内容深入浅出的介绍资讯、传播与设计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其在资讯社会的应用,让有兴趣了解资讯传播内涵的读者,可以快速且全面的获得有系统的知识。
  
  当各种崭新的资讯科技不断冲击社会、挑战人类生活之际,我们对于资讯传播的理解、应用与创制,变得十分重要;不只是专业系所的学生需要资讯传播的系统知识,每一位现代公民也不能自外于资讯传播的环境。本书开启了国内资讯传播领域的学术论述篇章,透过汇整专文的方式,阐述各相关领域的定位与特色,提供理解现代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最重要的是,本书打开资讯传播领域的大门,带引大家穿堂入室认识资讯传播的学理基础与实际应用,是生活在资讯科技时代的最佳推荐,值得大家翻阅精读。
  
  李天任
  中国文化大学校长
编者的话
  
现代就是资讯传播的时代
  
  资讯传播科技的发展,将人类文明由工业社会推进到资讯社会,资讯成为生产、消费与交易的主要标的物,社会活动也集中在资讯的创造、处理与传播。随着数位汇流的科技演进,文字、声音、图片、影像、数据、符号等元素,都可以经由数位化处理,成为资讯传播的多元内容;汇流的力量也驱动「媒体」、「通讯」与「资讯」等产业的融合。过去大家所熟知的电话传送语音、印刷媒体传送文字与图像、广电媒体传送影像与声音等单一传播管道传送特定内容元素的区隔,也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类型的内容素材,皆可经由设计后,汇整为资讯文本,再透过数位化的管道进行传播,成为有价值的知识。数位科技的导入,颠覆传统产业与传统媒体的分野,朝向资讯传播多元来源共制、同存、分享与互利的新产业服务模式。
  
  回应资讯社会跨学域、跨产业的融合特质,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兼备资讯与传播知能的整合性人才,造就「资讯传播」学系的兴起。台湾目前已有文化大学、元智大学、世新大学、淡江大学等十四所学校设有资讯传播学系。各校设系的背景与发展重点虽有不同,但都是依据资讯传播学理、结合资讯科技与数位媒体应用、导入创意设计,以产制多元型态的讯息内容,提供有价值的资讯服务为宗旨。因此,「资讯科技」、「传播媒体」与「设计艺术」等领域的学习是资讯传播学系的共同本质。可是,资讯传播学系在台湾虽有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却始终未见专门介绍资讯传播学理概念的书籍。
  
  缺乏资讯传播学理的专书,一方面是因为传播科技与资讯应用的变化极为快速,另一方面是资讯传播的多元跨域特质,使得专书很难由单一领域的学者独力完成。然而资讯传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投入资讯传播相关产业的人数也持续增长,为了让大家了解资讯传播领域的内涵,多位老师于是决定合着专书,引领有志从事数位内容创制、资讯设计服务与多媒体加值应用的学生,进入资讯传播的大门。
  
  资讯传播的学理来自不同领域,应该从哪里入门?又有哪些是必备的基础知能?这的确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从不同的学理角度来说明,就会有不一样的观点。为了展现跨领域的融合精神,本书邀请十一位来自「资讯科技」、「传播媒体」与「设计艺术」领域的大学教授,共同讨论本书的章节与内容。这十一位老师都各自拥有专业学术背景的训练,都熟悉资讯传播产业的发展,也都在台湾的资讯传播科系任教,深知跨领域学科的「沙拉盘」整合性特质,因此提出四点了解资讯传播内涵的规划,也是阅读本书的逻辑: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务、由现况到未来、由单一到多元。
  
  所谓「宏观到微观」的认知,是指本书的视野安排,第一章由魏裕昌老师带领读者从资讯社会来临与数位汇流的趋势,理解资讯传播领域的兴起与特质;让大家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脉络中,耙理出资讯传播的定位、角色与功能。接下来第二章由戴维良老师主笔的「资讯科技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柯舜智老师撰写的「传播媒体的变迁」,以及第四章张文华老师主笔的「设计艺术与资讯的结合」,分别从「资讯、传播、设计」这三个角度,论述组构资讯传播学科的核心领域。第五章之后探讨更细微的资讯传播相关理论、应用与未来发展,希望由宏观到微观的铺陈,让大家对资讯传播的发展脉络与范畴有清晰的认知。
  
  由「理论到实务」的理解,是指本书的论述安排,先由理论着手,让大家先了解资讯传播的基础学理,再进入资讯传播的应用。第五章由戴维良老师撰写的「资讯探勘」、第六章柯舜智老师主笔的「资讯传播与科技汇流」、第七章谢翠如老师负责的「资料视觉传播」、第八章徐明景老师谈论的「影像科技」,以及第九章陈又菁老师主笔的「数位学习」等资讯传播领域的核心知能,都是先梳理该主题的学理或理论,再进入应用层面的说明。
  
  由「现况到未来」,是指本书内容的顺序安排,也是阅读每一章节的时间轴概念。不论是整体性探讨资讯传播领域,或者是章节的逻辑顺序,都是由现况出发、再进入历史探讨与未来展望。例如全书的顺序安排是先了解资讯传播的兴起与发展现况,再转身检视构成资讯传播领域的传统核心,最后进入资讯传播的未来展望,也就是由李亦君老师主笔的第十章「行动科技发展」、唐大崙老师与庄贤智老师合写的第十一章「眼动追踪研究」,以及翁铭邦老师撰写的第十二章「新媒体艺术的影像创作与虚实美学」。
  
  最后,由「单一到多元」指涉的是本书的主题安排,由看似单一的「资讯传播」领域出发,再进入资讯传播的多元内涵与应用。透过主题安排的顺序,引导读者逐步了解资讯传播虽然是「一个」科系或领域,却包含了资讯、传播与设计等多元学理,以及应用学理后所衍发的多元类型实务应用。
  
  做为台湾第一本资讯传播的专书出版,非常感谢所有撰稿的作者,感谢老师们在繁重的教学、研究与服务工作之余,仍然愿意排除万难,犠牲假日时间蒐集资料、撰写文章,以及忍受三不五时的催稿打扰。特别感谢翰芦图书出版公司的专业发行,洪诗棠发行人对每一章的细心审阅与建议提供,执行编辑彭筠小姐的细心整合,让本书因此更臻完善。谢谢文化大学李天任校长的鼓励、陈虎生主任秘书的支持、朱良媛助教与李德风助教的行政协助。最后,希望本书能起「抛砖引玉」的功效,让资讯传播领域的论述更加完整。
  
  柯舜智
  中国文化大学资传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手边的这本《资讯传播概说》,就像是给我的资讯世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之前总觉得资讯传播就是大家在网上聊天、看新闻,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作者从非常宏观的角度,梳理了资讯传播的整个脉络,从它的起源、发展,到它对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种“全景式”的解读,让我对资讯传播这个领域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传播科技的演进与社会变迁”这一章。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每一种新的传播技术的出现,是如何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甚至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比如,他探讨了互联网的普及,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运动,又如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态。这种从技术层面切入,然后上升到社会层面分析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深刻,也让我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而且,《资讯传播概说》在探讨不同传播理论时,也做到了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易读性。作者没有把那些复杂的理论直接抛出来,而是通过引述经典的文献,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这些理论的内涵和适用性。比如,他分析了“涵化理论”,以及它如何解释长期接触某种媒介内容,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世界观。这种抽丝剥茧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传播学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中。 本书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欣赏的地方,就是它对于“文化传播”的探讨。作者分析了资讯传播如何影响文化的传承、变异和融合,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差异。他没有简单地把文化传播看作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强调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复杂性。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以及如何避免文化冲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资讯传播概说》是一本非常有深度、有广度的著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资讯传播的基本原理,更能引导我们从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思考资讯传播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系统学习资讯传播知识,或者对资讯传播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到好奇的读者。

评分

拿到这本《资讯传播概说》,我首先被它的“实战性”所吸引。书中大量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资讯传播现象展开的,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能让你在读完之后,立刻就能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新的理解。作者用了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来解释资讯传播的各种原理和机制。比如,他分析了我们是如何被社群媒体上的“流行话题”所吸引,又是如何通过“点赞”、“分享”等行为参与到资讯的传播中去的。这些都让我们感觉,这本书讲的不是遥远的理论,而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议程设置”的讨论。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让我们明白媒体是如何通过选择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来影响我们关注的焦点,从而塑造我们对社会议题的认知。这一点真的非常关键,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独立思考,但实际上,我们关注的方向,很可能已经被媒体“设定”好了。作者在这个部分的处理,既有理论的透彻分析,又结合了台湾本土的媒体环境,让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议程设置的力量。读完之后,我对我们每天看到的“新闻”,有了更审慎的态度。 而且,《资讯传播概说》在分析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时,也做到了非常细致。作者没有简单地把它们归类,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一种媒介的传播逻辑、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比如,他分析了短影音平台的兴起,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注意力结构,以及传统媒体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这种对媒介特性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资讯传播的多元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不同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这本书另一个让我觉得非常棒的地方,是它对于“受众”的解读。作者强调受众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会主动地去诠晓、去解读、去回应资讯。他分析了受众的动机、态度以及他们与媒介的互动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过去我们可能倾向于认为媒体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受众的想法,但实际上,受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起着关键作用。作者对受众的细致分析,让我意识到,资讯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互动过程。 总而言之,《资讯传播概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读物。它用贴近生活的方式,解读了资讯传播的奥秘,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传播环境,并提升自己的媒体素养。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资讯传播感兴趣,或者想要更深刻理解这个领域的读者。

评分

这本《资讯传播概说》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大部头”教科书,枯燥乏味,动不动就搬出各种理论模型让人头昏脑胀。这本书的开篇就特别吸引人,作者用了大量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我们每天都在用的社群媒体,从早晨刷脸书、IG,到中午午休时看抖音,再到晚上跟朋友line,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资讯传播现象。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晦涩的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带领我们理解资讯是如何产生、如何传播、又如何影响我们的。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后真相时代”的讨论,这部分简直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们现在每天接收到的资讯量爆炸,真假难辨,谣言和假新闻充斥网络,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作者在这部分深入剖析了为何“后真相”会成为一种现象,以及它对社会和个体造成的深远影响。他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背后的逻辑,比如情感在资讯传播中的作用,以及算法如何加剧信息茧房效应。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好像突然拥有了一副“火眼金睛”,能够更清醒地审视接收到的信息,不至于轻易被煽动或误导。 而且,《资讯传播概说》在探讨新技术对传播格局的改变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5G、AI这些高科技的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沟通方式,以及如何催生新的传播媒介和平台。比如,他谈到元宇宙的概念,虽然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作者却能从传播的本质出发,探讨它可能带来的伦理、社会甚至政治层面的影响。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在展望未来,帮助我们为即将来临的资讯传播新时代做好准备。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本土案例,让内容更加接地气。作者在介绍资讯传播的伦理困境时,就引用了许多台湾社会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比如网路霸凌、个人隐私洩漏等,这些案例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他没有回避这些尖锐的问题,而是带领我们一起思考,如何在追求资讯自由传播的同时,保障个体的权利和社会的秩序。这种“在地化”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在众多的传播学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真正“属于我们”的教材。 最后,《资讯传播概说》在文笔上也相当考究,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理论解释得浅显易懂。比如,他把资讯传播比作河流,从源头(资讯产生)流淌到大海(被广泛接收),中间经过各种支流(传播渠道)和障碍(过滤机制),这个过程的描绘非常贴切。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引言和思考题,也促使读者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思考和探索。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拓宽视野的优秀读物,非常值得推荐给对资讯传播有兴趣的读者。

评分

这次拿到《资讯传播概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度”和“广度”。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百科全书,里面涵盖了资讯传播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概念,到最前沿的趋势,几乎无所不包。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引用了很多经典的传播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但又不至于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他善于将复杂的理论用更清晰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且会用恰当的例子来佐证,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起来。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传播伦理”的部分。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问题层出不穷,对社会和个人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作者在这部分深入剖析了传播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在资讯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他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而是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了不同伦理困境的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方向。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资讯传播的机制,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更负责任的传播环境。 而且,《资讯传播概说》在探讨不同传播技术的发展时,也做足了功课。作者详细介绍了从最早的印刷术,到后来的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这些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又是如何改变了资讯的生产、传播和接收方式。他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种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它对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乃至文化观念的影响。这一点让我对资讯传播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传播环境是如何形成的。 这本书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它对于“传播效果”的探讨。作者分析了资讯传播如何影响人们的态度、认知和行为,以及不同的传播策略和媒介选择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他没有简单地说“传播能改变一切”,而是呈现了传播效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受众在接收资讯过程中的主动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观众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也会有自己的解读和判断。作者对传播效果的深入分析,让我对资讯的影响力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总的来说,《资讯传播概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扎实、非常有见地的著作。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想要系统学习资讯传播知识,或者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学生阅读,对于任何关注资讯传播发展、希望提升自己媒体素养的读者,都会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翻了翻这本《资讯传播概说》,感觉像是找到了一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一直以来对资讯传播领域都有些似懂非懂的感觉,总觉得里面有很多高深的理论,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拉近了距离。作者用了好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例子,比如新闻媒体的运作模式,社群媒体上的讨论热点,甚至是我们追剧、听Podcast的方式,都变成了分析的起点。他没有一开始就丢一堆名词术语,而是用一种很平易近人的方式,把我们带进这个领域,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参与的资讯传播,背后有这么多的门道和学问。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资讯权力”的论述。作者探讨了在资讯传播过程中,谁拥有话语权,谁能主导议题,以及这些权力分配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判断。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现在每天接收到的资讯,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机构、平台算法甚至是幕后推手在“筛选”和“呈现”的。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看到的“新闻”,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理解资讯背后的权力运作,是培养媒体素养的关键。作者在这个部分的处理,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现实的警示意义,让人读了不禁深思。 另外,《资讯传播概说》在介绍不同传播媒介的发展演变时,也非常有条理。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移动通信,再到新兴的VR/AR技术,作者都清晰地梳理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他没有把这些媒介割裂开来,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演进关系。比如,他探讨了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浪潮下进行转型,以及新媒体如何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整个资讯传播生态的变迁,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迷惑。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更多地探讨了“为什么”和“怎么办”。在讨论网络言论自由和内容规管的章节,作者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并分析了其中的利弊。他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权衡信息自由和公共秩序之间的关系。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学习,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这场关于资讯传播的讨论中来,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 总的来说,《资讯传播概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帮助我从一个被动的资讯接收者,转变为一个更具批判性、更主动的参与者。书中丰富的案例、清晰的脉络,以及深入的思考,都让这本书成为了我在资讯传播领域学习过程中的一份重要财富。我真的觉得,这本书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像我这样对这个领域感到好奇但又缺乏系统了解的人,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