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弧:普立兹奖评审教你写出叫好又叫座的採访报导

叙事弧:普立兹奖评审教你写出叫好又叫座的採访报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ck Hart
图书标签:
  • 新闻写作
  • 叙事技巧
  • 访谈技巧
  • 深度报道
  • 写作指南
  • 普利策奖
  • 新闻传播
  • 非虚构写作
  • 故事讲述
  • 媒体写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学习非虚构写作最佳指南。
  《兰花贼》作者苏珊欧琳惊唿:「让我发现了写作者的秘密蓝图!」

  本书三大特点:
  一、针对各种「非虚构写作」各种类型的专书,理论与实务兼具。
  二、不只教你如何写,还以报刊编辑角度让你了解如何修改、如何被认可。
  三、多所美国大学教导非虚构写作的指定读物。

  整个媒体市场天摇地动,世界各地的年轻说书人都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最有冒险精神的人会力求适应瞬息万变的科技,从数位环境中找出结合纸本、声音与录像的新方式。但最成功的人还必须用亘古普遍的原则来面对所有故事,无论传达故事的科技是什么。

  这些原则正是《叙事弧》的内容。

  非虚构写作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新闻写作登上美国文坛,杜鲁门卡波蒂历时五年创作的《冷血》将非虚构写作推上一个顶峰,创造了雄踞排行榜一年多的销售神话,对非虚构写作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半世纪以来,非虚构写作技巧已成为大学教育里一项普遍的课程,参与者不计其数,《叙事弧》是论述非虚构写作最权威的一本书,广泛用于美国大学课程。

  十二年全职大学教授、曾于六所大学任教,并在报纸新闻台担任主编与写作指导,与数十位作家合作数百篇报导故事,本书中所有范例均来自实际刊出的真实故事,许多还是普立兹奖作品。艾瑞克・拉森的《白城魔鬼》用什么技巧才能重现当时的紧迫场面?麦可・波伦《杂食者的两难》又用了什么叙事手法让它叫好又叫座?本书皆有解答。

  作者深感下一个世代的非虚构说书人,走的路将会与过去的作家不同,许多作者与媒体寻找接触读者的新管道,却渐渐忽略非虚构写作最基本且核心的技艺,因此毫无保留传授非虚构写作各种类型的理论与实务技巧,可广泛运用于撰写新闻、纪实、报导、採访,所有希望精彩阐释纪实对象的写作,都能立即获得莫大助益。

  「对读者来说,这一切都实际发生过」。
  掌握真实叙事的说故事能力,或许正是我们面对这世界的必备技能。

本书特色

  非虚构故事写作在现代社会是极重要的技能,一篇食记、游记或对任何店家与人物的访谈,都必须「根据完全真实的资讯,描绘出动人的故事」,本书不仅有深度学习的路径,也有快速实用的套路。

名人推荐

  《兰花贼》作者苏珊・欧琳:
  「阅读《叙事弧》就像是替作者的技艺找到了一套秘密的蓝图,它如此的吸引人、有趣、聪明,精彩美妙的学习素材。」

  麻省大学新闻学教授诺曼・西姆斯(Norman Sims):
  「杰克・哈特生动的解释了非虚构写作宝贵的经验教训,众多得奖与知名作者在书中汇集成一股力量,让初入门的记者与学生都读来津津有味。他教的都是他实务验证过的,读起来也像聆听马克吐温讲故事一般生动。」
 
故事的引擎:非虛構寫作的結構與力量 探索引人入勝的敘事策略,駕馭真實資訊的藝術 本書並非聚焦於普立茲獎得主的新聞報導技巧,而是深入探討非虛構寫作的核心——如何將複雜、龐雜的真實素材,轉化為結構嚴謹、情感豐沛的動人故事。我們將這套方法論稱為「故事的引擎」,它關乎於如何設計讀者體驗的節奏、如何安置關鍵的轉折點,以及如何確保資訊的呈現既具備深度,又不失可讀性。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讀者渴望的不再僅僅是資訊的堆疊,而是被引導、被說服、被感動的過程。本書旨在為所有從事紀實寫作、傳記、深度報導、企業故事或個人敘事的人,提供一套實用且可操作的結構藍圖,幫助你的文字跨越平庸,直達人心。 第一部:結構的骨架——從素材到敘事框架 任何優秀的故事,無論是小說還是非虛構,都必須擁有一個堅實的骨架。本書首先帶領讀者脫離傳統的「時間順序」敘事陷阱,轉而學習如何識別和建立故事的內在邏輯線索。 第一章:揭示核心衝突——故事的永恆驅動力 非虛構寫作的起點是找到那個「為什麼重要」的核心張力。這不是指新聞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後人性的拉扯、價值觀的碰撞,或是既有認知與新事實之間的鴻溝。我們將探討如何運用「懸念的錨點」技術,在開篇確立讀者必須知道結局的強烈動機。內容將詳細解析如何區分「事實」與「衝突」,並將後者作為推動敘事前進的燃料。 第二章:搭建敘事曲線——起、承、轉、合的非線性應用 經典的敘事弧線並非僵硬的教條,而是靈活的指南。本書將介紹幾種適用於長篇非虛構作品的特殊曲線設計,例如「螺旋上升式」——不斷回溯並深化某一主題,同時將整體故事推向更高層次——以及「雙軌並行式」——同時推進人物故事與背景分析,並在關鍵節點交匯。我們將分析如何精確控制資訊的釋放速率,避免讀者在前期因資訊過載而卻步,或在後期因節奏趨緩而流失興趣。 第三章:場景的熔爐——將數據轉化為體驗 優秀的報導文學必須讓讀者「在場」。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運用感官細節和環境描寫,將枯燥的背景資料或複雜的數據,轉化為生動、可感知的場景。內容包含對「環境聲音檔案」的捕捉技巧,以及如何利用人物的微小動作來揭示其內在狀態,從而達到「展示而非告知」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人物的深度——挖掘真實生命的層次感 非虛構寫作的力量源於對人物的深刻理解。讀者追隨的往往不是事件,而是那些在事件中掙扎、決策和成長的鮮活生命。 第四章:多維度肖像的繪製——超越標籤 如何描繪一個立體、甚至充滿矛盾的人物?本書主張從人物的「渴望」、「恐懼」與「盲點」三個維度入手。我們將提供一套訪談提問框架,旨在繞過受訪者預設的公眾形象,挖掘其真實的心理動機。內容將涵蓋如何透過對話中的「沉默」與「迴避」,來解讀人物的潛意識結構。 第五章:視角的權衡——誰來敘述?誰來觀察? 在非虛構寫作中,作者的聲音至關重要,它決定了故事的基調和可信度。本書探討了不同視角(第一人稱的親密、第三人稱的疏離、全知視角的宏觀)的優劣及其適用場景。我們特別關注「作者的缺席與在場」的藝術,即如何在不干擾敘事流動的前提下,巧妙地植入必要的分析與判斷。 第六章:時間的魔術——回憶、閃回與現在時的交織 人物的故事往往跨越數十年,如何有層次地呈現這些時間的維度?本書教授如何使用「記憶錨點」技術,將現代場景與過去的回憶精準對接,創造出強烈的因果聯繫感。我們將分析如何安排「時間跳躍」,確保每一次閃回都是為了強化當前處境的意義,而非簡單的時間線補充。 第三部:論證的精準——從證據到說服 紀實寫作的核心職責是基於證據進行論證。本書關注的重點是如何讓證據自然地融入敘事,而不是生硬地堆砌。 第七章:證據的鑲嵌——讓事實為敘事服務 證據(如文件、數據、第三方引述)必須像有機體的一部分被鑲嵌進故事的血肉之中。我們將介紹「三明治結構」的變體,確保引述和數據點都承載著推動情節或深化理解的功能。內容將詳細說明如何有效率地處理篇幅較長、較為複雜的技術性資料,使其不至於拖慢故事的節奏。 第八章:主題的深度挖掘——超越事件表象的洞察 最終,一個好的故事必須提供讀者新的理解或思考的起點。本書將引導寫作者如何從細節中提煉出普世性的主題。這要求寫作者必須有能力將特定事件(如一場審判、一次創業)提升到關於人性、社會結構或道德困境的層面。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一個「收尾的洞察」,讓讀者在讀完最後一個字後,仍能持續思考。 第九章:風格的雕琢——語氣、節奏與可讀性的平衡 清晰、精確的語言是力量的來源。本書探討如何根據不同的主題和受眾,調整寫作的語氣——從嚴肅的學術風格到富含人文關懷的抒情筆調。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著重於句子層面的打磨,強調如何透過動詞的選擇和句式結構的變化,來控制讀者的閱讀呼吸,確保敘事的高峰處充滿爆發力,而背景鋪陳處則保持流暢的連貫性。 結語:持續的修煉 寫作是一種實踐,而非天賦。本書提供的結構和方法論,是為了成為你手中最強大的工具,而非限制你創意的枷鎖。透過系統性的練習與應用,每一位寫作者都能掌握駕馭真實、建構動人故事的技藝。 本書適合:深度報導記者、紀實文學愛好者、非虛構類書籍作者、企業傳訊專家,以及任何希望將自己的經驗、研究或觀察,以最有效、最引人入勝的方式傳達給世界的創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Jack Hart杰克•哈特


  于2002、2003 担任普立兹特稿写作奖(Feature Writing,即长篇报导故事)评审。曾任《俄勒冈报》主编兼写作指导,获美国报纸新闻编辑协会授予的国家教学奖、威斯康辛大学服务奖,以表彰他在新闻写作教学工作上的突出贡献。哈特还在六所大学任教,是俄勒冈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写作特聘教授。着有《作家养成记》。

译者简介

谢汝萱


  曾任出版社编辑,现为自由译者、撰稿人。在人文艺术领域从事翻译十余年,现以书籍翻译为主。
 

图书目录

前言:说故事的技艺
运用十二年担任全职大学教授时发展的技巧,在报纸的新闻编辑室成长磨练,加入编辑的观点,与数十位作家合作数百篇故事的反覆验证,世上最顶尖的研究所也做不到的实务教导,是有意精通叙事的作者最好的学习来源。

第一章  故事:关于永恆、普遍的形式
两度获得普立兹奖的乔恩.富兰克林说:「所有故事都有一组共同特质,依某种特定的方式编排。」如果你想写出成功的故事,有一半的搏斗是去了解自己在寻找什么。要具备发现故事的慧眼,就必须了解其基本要素是普遍的,并学习在真实世界中辨认出这些要素。本章解说许多人奋斗半生才能找到的普遍理解或实践故事的秘密。

第二章  结构:技艺完全存在于文字的编排中
结构的视觉性比逻辑性强,各部分所形成的模式,蕴含着一套让细部就位的规则,而作者大多会为故事的组合创造出某种视觉指南。他们就像建筑师,将结构概念表达为某种蓝图。他们必须用图像的方式看待故事结构,那就是「叙事弧」,故事倾向形成某种形状、行动与生命的结构,将结构视觉化,故事就自然成形。

第三章  观点:这究竟是谁的故事?
小说家史特劳斯坚称︰「观点不过是角色在述说或体验故事时千回百转的心思。」观点可以简化为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是透过谁的眼睛体验故事?从哪个方向?哪种距离?作者可以在各角色之间变换观点,但别把读者弄得晕头转向,即使是黑泽明的《罗生门》也只用了四个观点,用四种不同角度来说同一个故事。

第四章  声音与风格:声音将作者带进我们的世界
如果我们想找到一位向导,保证能带我们穿越真实世界,带来启发人心的旅行,那我们想找的是一位有权威与专业的领导者。如果我们想做长途旅行,一位能给人好感、为旅行带来人味的伙伴更好。声音允许温度、关怀、同情、恭维、共同的不完美等存在——如果这些真实感受付之阙如,写作就没有人味,偏离人生。

第五章  角色:作家的本分是人性,讲人的故事
角色、行动与场景是杰出叙事的三大支柱,人物排在第一位,因为它驱动另外两者。人类是他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与所有物的总和。他们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们用某种方式看东西、说话、走路。只有去了解较大的脉络如何定义着他们,我们才能认识他们。

第六章  场景:化骨架为生命的血肉
场景布置的力量,来自它有多少能力带我们进入故事,并自行乘着叙事弧前进。我们透过自身经验筛泸作者提供的细节,所以故事说得好,就能诱发我们产生强烈情感。事实全来自作者,但情感是我们的,那些爱、恼火、畏惧与愤怒,就和我们在现实中亲身体验的一样强烈。

第七章 行动:叙事不是静物,叙事是影片
动态是令故事搏动的心脏。动词表示行动,如果你想维持故事动态,就要用很多动词。这条法则似乎简单得很,但有志写作的叙事作家用无力的动词与软弱的句法稀释叙事效果的情形,却屡见不鲜。作家如果不知道如何运用动词,最高潮迭起的事件也可能让人昏昏欲睡。

第八章  对话:对白不是交谈,是人们对彼此的作为
对白比任何其他手法更能让读者完全沉浸其中,但过于明显设计的对话让人起疑,必须让它留在最能发挥功用的地方。赋予对白力量的不只是角色在说话,还因为它发生在场景的脉络中。内心独白、重建对白或发生在重大时刻的短对话,往往替焦点高潮那一刻画龙点睛。

第九章  主题:叙事是通向我们内心深处的后门
在完整的故事中,行动线是为了服务主题而存在;主题给予观众充实的时间感,也让报导及写作更有焦点。许多人都同意只有几种或几十种反覆流传的故事原型,追求完全原创的主题也不能遗漏普世性元素。我们都必须长大,摆脱孩子气,找到代表成熟的价值。我们都必须用毅力与谋略来面对挑战。我们都必须与自己的缺点与短处妥协。我们都必须面对死亡。

第十章  报导:要获得故事,你也必须说故事
报导在所有说书领域扮演的关键角色,与其说是被忽略,不如说根本没有人理解。亲自到现场观察、聆听、嗅闻并感觉,就是做沉浸式的报导。虽然不是所有非虚构写作都牵涉沉浸式报导,这种技巧却是非虚构写作的标竿。沉浸式报导能发人深省,揭露传统记者所无法发现的多层意义,有时更是接近对象的唯一方式。

第十一章  故事叙述:作者如同工匠,工具琳瑯满目
释义性叙事往往缺乏主角等基本要件。在记叙文中,叙述者就是主角;事件回顾完全是重建;小品文则完全是观察。不管多么陡峭的叙事弧,还是能容纳所有基本要素。灵感常常来自想不到的地方,显示伟大的叙事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第十二章  释义性叙事:拿出勇气离题
选对时间离开行动线,保持戏剧张力。如果作者在事情悬置不决时中断描述,营造惊险元素,读者通常会流连不去,等着看回到叙事时事情进展如何。反过来说,在戏剧性不高的时刻中断,离题的篇幅就要偏短,降低突兀感。

第十三章  其他叙事:叙事不是故事的同义词
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叙事只不过是在描述一连串行动,不需要洞见点、高潮或纠葛,可以来自观察性报导或重建性报导,可以写成书,也可以只用几句话交代。小品文、书挡叙事、个人随笔、专栏文章、第一人称的议题散文,数百字至千字,单一观点或少数几个场景,甚至没有主角,只要有效运用叙事,都能打开理解的大门。

第十四章  道德:尽可能接近事实,是唯一道德的做法
创意非虚构作家决心用创作写出真相,他们的处境比其他作家更危险。忠于事实的记者与学者倾向避开记忆与想像的暧昧,忠于故事的小说作家无忧无虑地虚构有趣的世界,但立意写出真实的好故事的创意非虚构作家,却必须在道德及艺术的清晰度之间挣扎。太多报导是学术或新闻写作,太多想像则会变成虚构作品。
 

图书序言

前言

说故事的技艺


  将近三十年前,一位警务记者走进我在《西北杂志》的办公室,兜售一则故事。一名醉司机撞死了一个年轻母亲。记者例行公事地写了一篇简短报导,但那名女子的死萦绕在他心头。命运如何诱使她在那个不可能的时间与地点碰上死亡?她背后的人生是什么样子?那个撞死她的男人又是什么人?他只是另一个醉鬼,还是这种刻板印象潜藏着不为人知的人性?当然,这则故事超出了我们塞在报纸B6版牙医保险广告上方的两栏空间。

  就这样,汤姆.霍曼(Tom Hallman)走进《奥勒冈人》的週日杂志社,卖给新手编辑的我一则真实「故事」。我们刊登的版本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强力的内在结构控制着节奏,并创造戏剧张力。没有消息来源,只有角色;没有话题,只有场景。细节力求精确,却能揭露普通的新闻报导所无法展现的真相。

  结果是一篇五千字的记述〈撞车路线〉,完全不同于汤姆或我所写过的东西。读者的反应也很新鲜,他们来电或写信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多么动听。他们为此着迷,获得启发,深受感动,而且想要听更多故事。我们对非虚构写作的一生热爱,就从这个故事揭幕。

  时机来得正好。我们试写真实故事时,正好赶上真人故事日益兴盛的风潮。报导性质的非虚构故事着作,例如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的《在野外》(Coming into the Country)与崔西.齐德(Tracy Kidder)的《新机器的灵魂》(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定期出现在畅销榜上。汤尼.卢卡斯(Tony Lukas)的《共识》(Common Ground)即将获得普立兹奖,书中鉅细靡遗地陈述波士顿的强迫种族融合活动。同一时期,小说也失去了在美国读者心目中的稳固地位。《大西洋》报导,读小说、戏剧与诗的美国人,从一九八二到二〇〇四年下降了十个百分比,达到百分之四十七的史上最低点,其他大多由非虚构故事填满。

  这种趋势远不只出现在图书上。接下来几年,非虚构故事在美国各大报刊杂志激增,非虚构写作也出现在广播节目中,纪录片在电影界达到新的巅峰。最后,网际网路也改变了非虚构作家创作的方式,将其形式推向崭新而令人兴奋的方向。

  在《西北杂志》期间,我们乘着这股风潮,用非虚构写作探索从伐木业、心脏移植到遗传工程的纪录等主题。杂志的读者飞快增加,成为这份週日报中最受欢迎的部分。因此,我成为《奥勒冈人》的写作指导员时,便运用我十二年来担任全职大学教授时所发展的技巧,将叙事理论传授给《奥勒冈人》的其他作者与编辑。

  他们实践理论的成就惊人。《奥勒冈人》所刊载的故事,赢得了涵盖宗教、商业、音乐、犯罪、运动,甚至所有你想得到的主题的全国故事奖项。李奇.里德(Rich Read)和我合写的国际商业报导,获得普立兹释义性报导奖。霍曼也和我再度联手,写出一篇赢得普立兹特稿写作奖的故事。蜜雪儿.罗伯兹(Michelle Roberts)和我合写的故事,成为获得普立兹突发新闻奖作品的一部份。里德和与我一对一合作多年的茱莉.苏利文(Julie Sullivan),则加入阿曼达.班奈特(Amanda Bennett)的团队,该团队获得二〇〇一年普立兹金奖,这是美国新闻写作的最高荣誉。

  我当上主编后仍继续担任写作指导员。身为该报写作计画的代言人,我参加国际会议,与会人士包括报业编辑与新闻学教授、美食作家、採访记者、旅游作家、葡萄酒作家、园艺作家等。我为《编辑与出版者》(Editor & Publisher)杂志写专栏,并制作一份发行全国的教学通讯月刊。我仍偶尔在大学开写作课,课程焦点一年比一年更偏向非虚构叙事。每一场演讲,每一个写作坊,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都迫使我更深入思考,关于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吸引读者的究竟是些什么。

  但我最宝贵的经验,还是来自与我合作数百篇故事的那数十位作家。替时时处于截稿压力的出版物写作,奠定了我实际写作的基础,这点连世上最顶尖的研究所也做不到。当我终于退休时,我想该是把自己学到最实用的教诲传承下来的时候了。

  《叙事弧》就是这么来的。

  我希望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实用书籍。书中有作家们与我合作的丰富例子,他们需要协助,但不是吹毛求疵的文学探究。我协助他们写报导,协助他们选择场景,协助他们描写角色,也协助他们做出取舍的选择。

  他们也想知道自己有哪些选择。你在学院小说课学到的经典叙事弧(narrative arc)只是冰山一角。现有的技术书籍,并未全面讨论非虚构写作的形式,多半只集中描述其中的一或多种。所以我收入了各种类别的报导性非虚构类型。我们在《奥勒冈人》用过所有类别,包括释义性叙事、小品文,还有个人性与专题性记述等杂志文章形式。

  广泛精通各种叙事形式是成功的关键。另一个关键是充分了解故事理论,避免犯下致命错误,将叙事硬套到不适合的材料上。我显然不是古典说故事技巧的大粉丝。但经验教会我,大部分主题最适合简单的资讯性写作,因为最能迅速切中要点。体育作者的赛事故事从最后比数写起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的邻居想知道学校会不会关门,你娓娓道来校董会的议程曲折是不智的作法。

  配合实际应用的重点,《叙事弧》所举的例子,几乎都出自已正式发布与出版的作品,其中许多故事的出版,也包含我的一份心力。参考文献列有每一部引用作品。需要说明的未出版材料与引言,都列在书末的各章註释里。

  《叙事弧》也收入编辑的观点。论叙事技巧的书籍大多忽略了编辑流程,教育性写作计画也很少提到非虚构叙事的编辑。但我见过唯有编辑与作者齐力合作才能顺利发展的故事,这些编辑包括《圣彼得堡时报》的涅维尔.葛林(Neville Green)、《亚特兰大宪法报》的珍.温伯恩(Jan Winburn)与《克里夫兰诚恳家》的史都华.华纳(Stuart Warner)等。编辑在大型杂志与书籍叙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哈洛德.罗斯(Harold Ross)与威廉.尚恩(William Shawn)在《纽约客》建立了持续成长的非虚构叙事传统,哈洛德.海耶斯(Harold Hayes)担任《君子》杂志编辑期间,也为许多现代非虚构写作奠定基础。在《伊波拉浩劫》(The Hot Zone)前言中,理查.普雷斯顿(Richard Preston)则提到负责此书的蓝灯书屋编辑莎朗.迪拉诺(Sharon DeLano),她帮助他看出,要营造有力的书籍叙事,故事结构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与非虚构说书人共事的四分之一世纪中,我还发现一件事;成功而受欢迎的故事需要的不是令人瞠目的才华,也不是在阁楼苦思数十载。如果你对探索真人故事的艺术有兴趣,别让缺乏经验这点阻挡了你。我不时看见毫无叙事经验的作者掌握几个核心原则、找到适合的故事结构后,就构思出了感动读者的戏剧性故事。有些真人故事处女作更是成就非凡。《奥勒冈人》的古典音乐乐评大卫.史泰伯勒(David Stabler)为一位音乐天才所写的系列故事,是他的第一部叙事,最后成为普立兹奖的入围作品。李奇.里德获得普立兹奖的作品,也是他的处女作。

  这些作家和我一样是在报纸的新闻编辑室成长起来的,这是过去二十年来培育伟大叙事的沃土。但如今报业正在变迁,在读者的小众化与新闻数位传输的转变中奋力求变。我们可以肯定,下一个世代的非虚构说书人,走的路会与和我共事的作家不同。在其他媒体处理叙事的作者也必须寻找接触读者的新管道。整个媒体市场正天摇地动,世界各地的年轻说书人都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最有冒险精神的人会力求适应瞬息万变的科技,从数位环境中找出结合纸本、声音与录像的新方式。但最成功的人还必须用亘古普遍的原则来面对所有故事,无论传达故事的科技是什么。那些原则正是《叙事弧》的内容。

  虽然透过传统报业新闻编辑室来学习非虚构说书技艺的作家会变少,令人安心的是,还有其他许多通往叙事生涯的门路。崔西.齐德在哈佛与爱荷华作家工作坊学习创意写作,而在兴盛于全美各地大学的创意写作计画中,非虚构写作是主干。泰德.寇诺华(Ted Conover)在安默斯特学院专攻人类学,后来透过民族志学接触非虚构的说故事技艺。在成为全美最顶尖的杂志作者之前,威廉.兰兹威斯彻(William Langewiesche)是专业飞行员。要写出杰出的非虚构叙事,唯一真正的条件是,要有精通此门技艺的决心。

  为了唿应今日非虚构写作的广泛触角,《叙事弧》所运用的例子,大多来自报刊之外。但我也运用不少报纸的例子,主要是因为我担任写作指导员与编辑的经验与它们息息相关。我希望本书能反映我亲身经验的深度,其中一个主要目标是分享我从实战中得到的教诲。好故事是来自真实世界的作者与编辑所作的特定决策,他们不仅了解故事的抽象原则,也明白如何在真实世界运用这些原则。我必须相信,精通叙事之道、兼擅理论与实践的人,正是有意精通叙事的作者最好的学习来源。对我来说,那意味着必须以我的报业背景为基础。

  最后,我认为杰出的真实生活故事,不需要过度强调来源。说到效法榜样,故事说得好比故事在哪里发生重要得多。有技巧与热情的说书人,不论在哪种媒体都能锻鍊出色技艺,找到观众。优秀的说故事理论与技艺,甚至能超越大众媒体。泰德.寇诺华的例子就显示,民族志学与非虚构叙事同样有深入报导的核心技巧。律师从写作坊学习如何建构能说服陪审团的叙事。心理学家也在治疗中运用说故事技巧。我希望《叙事弧》能为各式各样的叙事可能性,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说故事的技艺运用范围广泛,因为说到底,故事服务的是普遍的人类需要。故事为我们展现一个动作如何导向下一个动作,从而为令人困惑的宇宙找出理路。故事引领我们发现人类同胞如何克服生活挑战,进而教导我们如何生存。故事也帮助我们发现人与四周万物相连的普遍原则。

  最后,所有伟大的说故事艺术,都具备对故事本身的喜爱。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怀有这股热爱,那就让我来告诉你我所学到的一切。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故事,能够跨越各种界限,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而採访报导,正是这种故事的绝佳载体。在现今资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採访报导脱颖而出,真正做到“叫好又叫座”,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特别是“普立兹奖评审”这个权威的背书,以及“叫好又叫座”这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我非常想知道,这些在国际新闻界享有盛誉的评审们,是如何看待採访报导的价值?他们会在报导中寻找什么样的“叙事弧”?这个“叙事弧”究竟是指故事的整体结构,还是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亦或是某种隐喻性的主题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採访报导的创作秘诀,教我如何更好地进行採访、如何构思故事、如何运用文字来吸引读者,并最终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让读者在阅读后久久回味的优秀採访报导。

评分

说实话,最近几年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资讯,要从中分辨出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报导,实在是一项挑战。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触动人心的故事,但隔天就可能被新的话题所淹没,感觉像是短暂的浪潮,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记。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採访报导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经典,引发人们长久的思考?是因为它抓住了人性的共通点?还是因为它揭示了某个不为人知的真相?又或者,它巧妙地运用了叙事的技巧,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叙事弧”这个概念,让我感到非常新颖,也充满了想像空间。我很好奇,这个“叙事弧”到底是如何构建的?它是否像是一条引导读者情绪起伏的曲线?从初期的铺陈,到高潮的爆发,再到最终的余韵,这个过程是如何被精心设计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探究这些报导背后的逻辑,让我理解如何才能让一篇採访报导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而是一个完整、动人的故事,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评分

作为一个非媒体从业者,但我对新闻背后的故事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经常会想,那些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的精彩採访报导,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记者们是如何一步步接近受访者,如何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挖掘出真相,又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素材,编织成一篇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文章?“叙事弧”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艺术感和结构感,它是否暗示着报导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如同电影的剧情一样,有起承转合,有高潮迭起?我特别好奇,在採访过程中,如何才能捕捉到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又如何在文字中呈现出人物的性格、情绪和内心的挣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明白,一篇优秀的採访报导,不仅仅是信息的传达,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它能够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体验另一种人生,并在阅读后留下深刻的思考。

评分

收到!我将以一位台湾读者的身份,为您的图书《叙事弧:普立兹奖评审教你写出叫好又叫座的採访报导》撰写五段不含书籍内容的独立评价。每段评价都会力求字数充实、细节丰富,风格迥异,并避免AI痕迹。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有吸引力,简洁而有力,"普立兹奖评审"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新闻报导的读者,我总觉得现在的深度报导好像越来越难找到,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或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煽情的报道。我一直很想知道,那些能够获得国际大奖的採访报导,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是不是真的有某种“公式”或“心法”能够让一篇报导既能打动人心,又能引发社会共鸣,甚至在长时间内都保持话题性?我经常在想,写一篇引人入胜的採访报导,到底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要素?是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提问技巧,还是炉火纯青的叙事能力?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彷彿看到了一条通往这些答案的捷径。尤其“叫好又叫座”这个词,更是切中了许多创作者和媒体人的痛点,毕竟,有价值的内容不应该被埋没,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才能真正发挥其影响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採访报导的精髓,让我对新闻採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甚至能够启发我在自己的文字创作中有所突破。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发掘普通人身上非凡故事的记者们充满敬意。他们总能透过镜头或文字,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另一面,或是激发我们对自身生活的反思。这本书的副标题“普立兹奖评审教你写出叫好又叫座的採访报导”,这几个字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一个黄金法则的承诺。普立兹奖,那可是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之一,能够得到评审的青睐,其採访报导的质量绝对是毋庸置疑的。我常常在想,这些评审们在审阅稿件时,到底会关注哪些方面?是故事的独特性、人物的深度,还是採访的技巧?又或者是报导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教你写出”这几个字,更是让我感到这本书并非只是理论的探讨,而是充满了实操性的指导,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对採访报导感兴趣的人,找到提升自己能力的具体方法。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才能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採访报导,让自己的文字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触及更多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